黃天靈 龔羅昀


摘要:南通板鷂風箏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和人文價值。在國家強調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現代文創產業的興起給“非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研究文創設計的同時,有機創新地融入“非遺”元素,能夠增加年輕一代對南通板鷂風箏工藝的認知,促進技藝傳承與文化傳播。陶瓷產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將這樣的載體與“非遺”的活態傳承與設計創新相結合,能夠讓人更深刻廣泛地了解南通板鷂風箏的文化內涵,為南通板鷂風箏文化的傳承尋求更適合的現代傳播方式。基于此,文章以日用陶瓷設計為例,對南通板鷂風箏的文創產品設計展開探討。
關鍵詞:南通板鷂風箏;文創設計;日用陶瓷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04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風箏的種類與形式多變,素有“南鷂北鳶”之說。南通板鷂風箏作為“南鷂”的代表傳承至今,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在“非遺”傳承和文化復興的當下,人們越來越重視“非遺”的文化保護與創新,并將“非遺”文創產品作為傳承和發展其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今,人們的娛樂方式愈發多元,南通板鷂風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利用新的藝術語言和形式載體來引起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創產品的關注。此次文創設計基于日用陶瓷餐具廣泛的使用性和豐富的文化價值,將其作為板鷂風箏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載體,采用現代文創設計的方式,使板鷂文化與文創產品結合,通過時尚化的形式語言傳播其文化內涵,在保證實用性的前提下更好地貼合時代審美,以此適應當下的現代化“非遺”文創市場。
1 板鷂風箏的文化內涵
1.1 板鷂風箏的歷史淵源
作為南鷂代表的南通板鷂風箏,不僅“扎糊繪放”四藝皆精,而且擁有哨口音樂的神奇特點[1]。南通板鷂風箏造型多以長方形和正方形重疊,構成六角形或八角形,再選取其中之一作為基本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規律重復排列衍生出七聯星、九聯星、十九聯星等多種造型,此外,還有酷似鳴蟬的硬翅板鷂。無論何種造型的板鷂風箏,皆十分規整,且尺寸較大。同時,板鷂形若門板,但畫面不失精致,常繪以神話傳說、福瑞圖樣,民間剪紙和藍印花布也會作為其表現形式,承載著當地人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板鷂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箏面上綴滿哨口,哨口大小不一,且按一定的規則整齊排列,放飛時聲響氣吞山河,聲及數里,讓人驚嘆。
1.2 板鷂風箏的文化內涵
1.2.1 習俗傳承
據通州舊志載,“通之資于鹽利也久矣”[2]。南通是宋明清時期淮南鹽的主產地,當地鹽民需要準確地預測陰晴,以便壘灶燒鹽。于是,聰慧的勞動人民制作了板鷂風箏,通過辨聽哨口聲調來預測當時的天氣,進而勞作。此外,當地漁民為了滿載而歸,在出海前為了預測風力風向,也會放飛風箏。
1.2.2 康養健體
板鷂風箏最初還是民眾農閑后的一項傳統體育娛樂項目。放飛時需要一名經驗豐富的“頭把手”帶頭把握,由數名身強力壯的小伙子與之配合,聽從“頭把手”的口令,眾人齊心才能放飛板鷂。南通位于長江下游平原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較大,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氣候,因此,南通板鷂從北宋開始流傳,并一直延續至今,為南通民眾提供了一項傳承性的娛樂活動。
1.2.3 吉祥愿景
南通當地有俗諺說“鷂子滿天飛,家家有得收”,南通民眾在放飛板鷂前,先將風箏供于堂屋,舉行虔誠的供奉儀式。當色彩鮮亮的板鷂一飛沖天時,大小不一的哨口會發出悅耳的嗡鳴,圍觀者拍手歡慶,這預示著新的一年五谷豐登,萬事如意。放飛板鷂代表著人們對風調雨順、年年有余的期盼與向往,亦代表著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2 板鷂風箏的活態傳承現狀
2.1 手工生產發展受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眾的娛樂需求日益多元化,曾經作為人們主要生產生活用具的傳統手工藝品逐漸淡化了其本質特征。如今,各種板鷂風箏在天空競相爭鳴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制作板鷂風箏的手藝人和愛好者群體日漸萎縮,板鷂風箏技藝瀕臨失傳,代際傳承出現危機[3]。由于社會大環境、傳播方式單一以及工藝本質特性等局限性,眾多包括南通板鷂風箏在內的傳統手工藝難以得到關注和傳承。同時,當前大眾娛樂的方式呈現碎片化特征,傳統手工藝在發展中受限,較難適應目前的市場需求。
2.2 工藝傳承續力不足
板鷂風箏具有傳統手工藝品典型的制作特征:用料考究,制作工藝復雜。除了傳統風箏的扎、糊、繪工藝外,哨口的雕刻是整個工藝難度最高的部分。其需要手藝人從不同的葫蘆中精心挑選適合制作哨口的原料進行雕刻,并使哨口發出高低不同的音調,眾多發音不同的哨口通過一定規律的組合,產生和諧美妙的樂曲。由此可見,板鷂風箏的制作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其工藝,還要有多年的經驗支撐。年輕人覺得其學成時間較長,工藝繁復,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要領,因此對其望而卻步。在快節奏生活的當下,很多年輕人并不能沉下心來專注于沿襲手工藝,導致工藝傳承蓄力不足。
2.3 產品需求增量不足
板鷂風箏尺寸普遍較大,放飛的技術難度較高,有一些大型板鷂風箏需要幾人相互配合才能放飛。一個中等尺寸、制作精良的板鷂風箏價格在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高昂的價格勸退了眾多工薪消費者,體積小、便于攜帶且價格親民、機械制作的風箏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基于以上幾點原因,板鷂風箏作為傳統休閑娛樂項目的功能逐步喪失,轉而成為承載文化價值的工藝品。同時,現有的板鷂風箏以文旅產品為主,基本上采用傳統板鷂的縮小形式,外在造型和圖案色彩大多比較傳統,難以吸引當下年輕人的目光。
3 板鷂風箏文創產品的設計創新
3.1 元素的融會貫通
中華民族的茶文化、飲食文化積淀了幾千年,茶具、餐具等日用陶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下的消費者不僅注重陶瓷產品的實用功能,還對產品的裝飾功能尤為看重。消費者寄希望于通過獨創性的產品,傳達出自身對生活別具一格的解讀。而板鷂風箏的箏面造型和哨口形態是具有較高辨識度的裝飾性視覺元素。在日常陶瓷文創設計中,將其作為切入點,可以更好地把握板鷂風箏的文化與藝術特征,設計出具有獨特性的板鷂風箏文創產品。因此,新時代的陶瓷產品既要守正又要創新,將其傳統造型紋樣與現代審美元素相結合,賦予板鷂風箏文創產品更多的表現可能,才能滿足當下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個性化需求。
3.2 圖形的時尚構建
每個時代對形式美感的呈現都有自己獨特的時尚語言。以板鷂風箏為元素設計日用陶瓷,需要對傳統的板鷂箏面紋樣以及獨特的哨口造型等方面進行提煉與重組,使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符號,融合當下的時尚化色彩與造型,使產品既保留傳統紋樣的簡潔外形,又融入當前的時尚理念,讓消費者更易親近并接納產品。
板鷂風箏由六角、八角和正方形等幾何圖形構成,帶有抽象的美學意蘊和獨特的視覺美感[4]。基于此,提取板鷂風箏典型的造型結構——六角星、七星聯和硬翅板鷂這三種代表性的幾何元素,將風箏的外形簡約化、幾何化,設計出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的圖樣,使其具有更加活潑的視覺感受。通過時尚化的方式,研發出一系列獨具個性且彰顯時代特點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和各年齡段人士的審美需求。
3.3 品類的多元拓展
日用陶瓷種類很多,如餐具、茶具、咖啡器具、燈具、香器、花器等,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較強實用性和廣泛使用性的陶瓷產品。此外,還有瓷板畫、擺件等具有裝飾性的陶瓷產品。這些均可以作為板鷂風箏文創產品的表現載體,將板鷂風箏的設計元素與之結合,不僅可以將板鷂文化延伸至更多領域,還可以使南通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
3.4 內涵的深度體現
板鷂風箏除實用功能外,還承載了南通從古至今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板鷂的紋樣內容取材廣泛,以吉祥圖案、歷史神話、花鳥魚蟲為主,借此寄托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此外,其他的民間工藝——藍印花布、民間剪紙,也作為選材被繪制于風箏上。與傳統民間工藝一樣,板鷂也鐘愛選擇寓意國泰民安的“龍鳳呈祥”紋樣以及寓意幸福吉祥的紋樣,如“年年有余”“喜上梅梢”等。此外,以八仙過海、送子觀音作為題材的板鷂風箏作品也相當多見,人們多以此寄托對遇難呈祥和家庭美滿的期盼與憧憬。
陶瓷蘊含著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因此兩者有同樣的文化使命。通過陶瓷這一媒介來設計文創產品,既能滿足消費者的實用需求,又能向其傳達板鷂風箏的文化內涵。
4 以板鷂風箏為元素的日用陶瓷文創產品設計實踐
“非遺”在當今社會的認同度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逐漸青睞并選擇消費“非遺”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為了使板鷂文化通過文創產品這一載體獲得更多的關注,并在年輕人群中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繼而生發出更具生命力的后續力量,本次南通板鷂文創設計實踐把板鷂風箏的文化內涵以及南通地域文化注入日用瓷器的產品設計中,同時針對年輕消費人群控制產品價格,不采用過于繁復的制作工藝,使文創產品更易被年輕人接受。采用提取、重構的設計手段對板鷂風箏元素進行再設計,使陶瓷產品更具時尚化的藝術語言。
4.1 日用餐具設計
餐具是人們每天都會使用的日常生活器具,對板鷂風箏和南通文化的圖形進行創新設計,并運用在現代陶瓷餐具上,能夠使消費者在使用餐具的同時對本土文化產生共鳴。筆者局部提取創新圖案,并運用到不同尺寸的成套現代陶瓷餐具上,推出南通板鷂主題的套裝餐具文創系列設計(見圖1)。圖案將板鷂與同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通民間工藝藍印花布結合,將南通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鐘樓、文峰塔、電視塔、狼山、蘇通大橋、南通大劇院和南通海門市科技館,用藍印花布中的“斷刀”表現手法處理,配以寓意吉祥的鯉魚、鳳凰、蝴蝶、仙鶴和菊花紋樣。色彩上,選取藍印花布的靛藍,板鷂六角部分圖樣采用藍底白花,內部則選用白底藍花。設計材料選用高白瓷泥經1300℃燒制成瓷,圖樣經設計后制成花紙,再經900℃復燒。選此工藝既能凸顯圖樣的細節、控制成本,完成文創產品的批量化生產,又能使產品有青花瓷的傳統韻味。
4.2 咖啡杯設計
針對當下咖啡文化在年輕人中盛行的現象,筆者將咖啡杯作為設計主體,首先以板鷂風箏中獨具特色的硬翅板鷂作為基礎設計素材,提取并簡化其主體造型,再在框架中繪制裝飾紋樣。裝飾紋樣的靈感來源于傳統紋樣中的纏枝紋,將其加以變形填充至蟬形的翅膀部分。接著,將哨口用簡單的線條加以勾勒,放大置于蟬形中間的位置。最后,底紋配以圓點,與蟬的眼睛和哨口的圓形相呼應。色彩方面采用互為補色的橙色和藍色,高飽和度的選擇更加貼近當下的審美方向。
4.3 茶具套裝設計
飲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古至今,茶具器型一直在不斷演變。如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為了讓人們在工作之余和旅行途中也能享受到茶道給人帶來的味覺的享受和精神的舒緩,一壺多杯、一體收納的隨身泡茶具產品能夠充分滿足當下的需求(見圖2)。筆者對板鷂風箏和南通鐘樓造型進行元素提取,配以板鷂傳統紋樣中高飽和度的紅色、黃色、綠色,采用釉上彩繪制于器物上,花朵紋樣則運用了粉彩技法,具有微浮雕的質感。三個口杯可一次疊套收納,將板鷂的哨口造型提煉重組,分布其上,和壺一同傳達板鷂風箏的文化氣息。將板鷂圖樣創新性地結合于適應快節奏生活需求的隨身泡茶具上,是板鷂文化與茶文化的一種碰撞,通過造型簡約、一物多用的茶具,讓人可以享受到輕松品茶的體驗。
5 結語
“非遺”的傳承與創新需要與時代融合,使“非遺”真正成為活態遺產,才能保持“非遺”的生命力,讓其重回當下,在繼承中發揚,在傳承中創新。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融入“非遺”,將其與時尚的表現形式相結合,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用現代文創產品的創新方式傳播,這樣既能讓“非遺”保持原有的靈魂,又能在時代語言的破解之下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 曹楠,李智,吉華.南通板鷂風箏保護傳承探析[J].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2):11-14,31.
[2] 程亞民,李炎.南通市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164.
[3] 胡月馨.南通板鷂風箏制作及傳承現狀[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4(6):23-25.
[4] 吳玲玲.占盡東風第一鷂:南通板鷂的文化溯源[N].光明日報,2022-03-02(16).
作者簡介:黃天靈(1978—),男,江蘇啟東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民間工藝。
龔羅昀(1990—),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視覺傳達設計、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