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建構主義理論為研究對象,建構主義理論在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被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要求在學習活動中,結合原有經驗,在吸收理解新的知識后,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形成新的認知,建構新的認識思維。文章根據這種教育理念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對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基礎研究的高校藝術實踐類課程教育進行重點分析。圍繞情境的建立、協作能力的培養、會話的應用、意義的建構等四方面,探索目前藝術教學實踐課程的特點,提出應用更先進的數字化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改革,豐富情境教學形式內容。除此之外,提出建構主義理論對于培養學生認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的助力,并結合動畫周邊產品實踐課程,對課程中調研環節、設計環節、制作環節、宣傳推廣環節所對應的情境、協作、會話、意義的建構等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藝術;實踐類課程;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03
1 背景
國外諸多學者對建構主義理論展開了研究,其中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為這一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先期研究,并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建構主義理論以唯物辯證法為主要依據,通過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探索人類認知和行為的發展。他認為,當人們與外界產生關系時,會不斷地建構起對該事物的認知,汲取相關的知識,并建構起自身的知識結構,這就是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
建構主義理論主要有如下觀點:知識是學習者在與外界交互過程中得到的,不能通過傳統講授的方式獲取;知識不是獨立存在于世界上的,其通過行為構建產生而被學習者吸收,因此沒有絕對和唯一的答案;意義隨著知識的構建而產生[1]。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知識是通過行為產生的,而產生的基礎是行為構建。
同時,建構主義理論也存在一定的歧義,部分學者對這一理論觀點提出了質疑,例如,知識是否存在傳遞性、是否可以概念化被學生接受、是否可以用于自身構建、是否可以基于已知信息構建新的認識體系等。張瑜在《基于建構主義的高等院校創新型音樂教學研究》一文中也談及這個問題,闡述了這一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區別,比較了建構主義的觀點和批判主義的觀點。部分學者認為引入建構理論是對已形成的教育模式的否定,因此這篇文章指出,這一理論并不能直接應用于所有學科,但是可以有選擇性地應用,以實現培養方案中的某個具體教學目標。
目前,要實現藝術類教育課程中的一些教學目標可以借鑒這一理論。藝術設計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創新型設計人才的重任,而實踐教學則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支撐[2]。湖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何人可先生認為:“實踐教學,是藝術與設計專業教學的核心與特色,也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設計教育形式。”[3]對于藝術類實踐課程中學生的創作而言,不同學生的理解和想法都有一定差異,在制作方式的選擇、材料的取舍、形式的表達上千差萬別。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強調這種差異性教學,不只注重知識的單向傳輸,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新獲取的知識、技能和以往積累的知識、技能結合起來,建構一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增強知識運用能力、重組能力,更好地推動作品的創新。建構主義理論為今后的藝術實踐教學提供了一個可持續深入研究的方向。
2 建構主義理論的課程應用研究
目前,很多國家的教育學者將建構主義理論植入本土的學習研究中,比較典型的是美國法學教育,其結合法學的教育體制應用建構主義理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0年,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在其論文中詳細闡述了關于翻轉課堂的教育研究,并將這一教育模式成功運用于經濟學課堂上,獲得了顯著效果。在教育實踐環節,教育者們將重心放在情境搭建,學生協作能力、會話能力的培養與整體意義建構方面,更多地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及運用能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單單是最終的考核結果。
我國也開始將建構主義理論應用到不同專業的實踐研究,并針對這項研究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目前,藝術類教育教學中主要應用以下教學手法:傳統的演示文檔、視頻教學的播放結合課堂講解;利用智慧樹、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等大型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微課教學,教師針對重難點錄制五到十分鐘的視頻,一個視頻集中講解一個知識點;虛擬仿真沉浸式課堂等。
通過革新教學形式,教與學體現出更靈活、更自主的特點,從傳統課堂教學到虛擬課堂的使用,從統一的教學安排到根據知識點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些都體現出建構主義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自主學習能力決定了學生能夠汲取的知識量,卡爾·羅杰斯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時間和預期目標成正比。面對更具吸引力的新鮮事物,學生就會產生更高的學習預期目標,學習效率也明顯提高,也樂于在學習中投入更多的時間。
學習者是知識的動態建構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當代大學生自主意識強,容易接受新事物,對生硬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比較反感[4]。自我認知也稱自我意識,在學習和成長中,對意識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5]。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是指以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礎,充分認識自己和了解社會需求,并對自身目標和職業基本規劃產生認知[6]。培養自我認知能力有利于正確系統地認識自我,有針對性地提升自我。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屬性[7]。通過對建構主義理論的課程應用研究,更能看出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3 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藝術實踐類教學的路徑分析
皮亞杰認為,學習是學生組建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接收和記憶的過程[8]。在藝術類學科的研究中,林海燕、徐慧等將這一理論引入實踐教學探索中,胡芊等將其引入高校思政課程的團隊活動中,吳建德等將這一理論應用于虛擬現實情境創設中,指出應用這種理論有利于搭建學習情境,可以指導教育教學進一步發展。
在藝術類實踐課程中,OBE理論翻轉課堂的實施是對這一理論很好的踐行。例如,在動畫周邊產品課程中,目前通用的還是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按照教案落實教學環節、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應用建構主義理論,有利于提高對學生學習環境的關注度,更加關注學生個體與周邊環境的互動。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如改變學習地點,把學生帶入新的環境中;或將和課程相關的公司運營人員、實際項目帶到教室中;還可以結合線上平臺,在線建立項目組,使單一的課堂輸出模式轉為多元化的雙向傳輸。
情境的創建是建構主義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有別于傳統教育的重要特征。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印證了這一觀點。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們對學習手段的認知被顛覆,促進了教學改革的進一步落實,情境式教學成為可能。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混合現實技術、全息互動直播等新技術的應用使這種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理論層面。
協作能力是藝術類學生必備的能力,這在動畫專業中有最直觀的體現。按照動畫制作流程,從前期的創意構想、劇本撰寫、美術設計,到中期的模型建造、材質類型選擇、貼圖效果、燈光和陰影,再到后期的剪輯合成,所有步驟都需要協作分工,可以說整部動畫作品是由團隊協作完成的。學生的良好協作能力體現在具體的項目中,發揮個體的優勢,取長補短、各盡所能、互相幫助、合作共贏。協作能力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具體的項目、課程中,對就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就業能力是一種復合能力,包含專業技術能力、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當今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協作機會,然而走上工作崗位后多部門協作完成任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培養協作能力是教育環節中的重要內容。
以動畫周邊產品課程為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在調研階段,可以分組的形式啟發式引導學生完成各自的任務,明確調研目的,將調研內容分成幾部分,引導學生考慮自己的調研領域和形式,在潛移默化中構建起協作思維。在周邊產品制作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和特長,自行構思、設計、制作。這一環節是將潛意識中的構建思維轉化為實際操作,是一個將意識思維內容轉化為看得到、摸得著的產品的過程。產品的營銷推廣階段涉及銷售平臺搭建、產品包裝、海報設計等。可以多種形式搭建平臺,如APP、微信朋友圈、小程序等,在宣傳推廣階段能夠直接了解產品的優缺點,從而調整市場定位。回顧整個流程,調研階段注重培養協作思維,設計制作階段注重訓練協作能力,營銷推廣階段注重鞏固和提升協作能力。協作能力體現了合作共贏、和諧共生的價值觀。
會話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四大關鍵要素之一。在此門課程中,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上。培養學生的會話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講述能力、互動溝通能力、概括總結能力。在動畫周邊產品課程中,除了調研環節、設計環節,還增設了產品的宣傳與推廣環節。在這一環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會話能力的重要性。
情境設置使知識信息傳輸變得多元化、實時化,能夠實現沉浸式學習;協作使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會話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交流;最終實現意義建構。通過會話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在協作中完成對已知事物的驗證,碰撞出問題解決的新方法、新思路。應用這種方式可以改變學習中的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線上教學的環境制約因素、課堂教學的環境制約因素。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為了解決缺少協作能力訓練及情境制約的問題,通常采用把公司的老師請進校園的方式,由于公司的老師都是實際項目的制作人或負責人,其專注于實際項目的運作,有實際項目的制作情境,因此很多藝術類專業都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希望集合高校與企業的優勢。但這種方式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學生在某個時間段內通常只跟一兩個項目,因此他們只能解決該項目中出現的問題,而對于沒有出現的問題,則不能完全實現意義建構。
4 結語
我們應轉變教學思維,積極學習相對成熟的教學理論,在實踐中感知、學習,摸索規律、總結規律、驗證規律,并構建起對事物的認識。建構主義理論基礎研究對于當今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是很有必要的,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不再適用于今天的大學生和社會發展。以OBE教育理論為目標導向,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念推動創新教學模式,會為藝術教育改革帶來更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因此,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的研究和運用對于藝術類課程的實踐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瑜.基于建構主義的高等院校創新型音樂教學研究[J].樂器,2022(9):50-51.
[2] 林海燕,徐慧.建構主義教育理念下的藝術設計實驗實踐教學探索:以“梅山文化的研究與設計”課題植入課程為例[J].湖南包裝,2020,35(2):127-130.
[3] 周鼎.承商襲楚與懷烏抱陽:楚黔中梅山地區儺面具造物思想源流研究[J].湖南包裝,2018,33(4):7-11.
[4] 孫麗娜.建構主義理論視閾下我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課程教學,2018(18):108-109.
[5] 季玟希.自我認知的實現路徑:以某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例[J].湖北招生考試,2021(2):21-25.
[6] 張元.自我認知的實現路徑[J].寧夏社會科學,2013(5):127-131.
[7] 胡芊.團隊活動教學法在藝術院校思政課中的探索與實踐[J].大慶社會科學,2022(10):155-158.
[8] 袁冶,陸娟.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公共藝術實踐教學初探[J].江西教育,2019(27):4-5.
作者簡介:明珠(1981—),女,遼寧大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