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生活用品設計教學為對象,強調生活本源的概念,研究生活本源與生活用品需求之間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中強調對相應用品所涉及的生活本源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思考,分析其根本性與指向,形成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然后,通過圖示將興趣所在的生活本源點歸納拆解并加以分析,最終結合思維導圖中呈現的線索、重點強調生活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新生活方式的探索與愿景,設計出符合國人需求,既具有新意又富有感染力的生活用品。
關鍵詞:生活用品設計;生活本源;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體驗與愿景
中圖分類號:TB472;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03
0 引言
生活用品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與周邊環境不斷磨合適應而產生的使日常生活更加方便與美好的一種實物。其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以陶為材料的日用器皿,其后還有代表中華文明的青銅器、漆器、瓷器等多種輔助人類完善日常生活的兼具美感與實用的器物。此外,各種品類的用品如今都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國人吃飯離不開餐具,廚房不能缺少廚具,下雨少不了雨具,還需要各種花器、茶具、香器等生活用品點綴生活。可見,生活用品設計聚焦于人們對日常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國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們對各類生活用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獨立家居生活品牌應運而生,對生活用品的專業設計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基于此,針對生活用品設計的教學在產品專業教學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國內市場需求增加、國際認同日趨凸顯的當下,我國現代家居生活用品行業所面臨的機遇,其商業化、產業化的理念,以及實踐探索等都給生活用品設計教學帶來了積極影響和新的要求。需要明確的是,教學過程除了傳授技術、方法和某些規則以外,還應該是一種理念的傳播與交流,整個教學也應基于求真、暢想、實踐等基本原則展開。學生的閱歷與生活經驗是有限的,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對“生活本源”的研究與應用,突出其根本性與指向性,同時強調圖理思維的重要性,關注用戶體驗與愿景,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關注過去、當下與未來,設計出真正為人們所需的生活用品,是生活用品設計教學中值得提倡的理念以及必須探討的問題。
1 生活本源的意義與生活用品之間的關系
“生活本源”一詞在本文中特指促使事物產生,或引發某個生活日常的相關知識、現象、需求等來源以及更深層次的根據。在廣告效應并不明顯的年代,會出現有些生活用品深受歡迎、有些生活用品曇花一現的現象,往深處思考,就能發現那些經受時間洗禮而留下來的用品必定貼合了與其相關的生活本源。
在資訊發達、產業化日趨成熟的社會環境下,生活用品的種類不斷增多,也越來越豐富,進而導致人們常常面對過多誘惑,生活的世界逐漸被各種產品淹沒,所以與物件的持久維系已經很少有人在意。事實上,社會既希望消費不斷、生產大批量化、市場經濟大好,又希望大眾合理消費、減少資源浪費。在這種矛盾之下,最好的平衡方式是忠于生活本源,遵循其根本性和指向性,還原用品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而不做徒有其表的設計,著重向“通過物品實現什么樣的生活”及合理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轉變。
1.1 生活本源有其不變的根本性
生活是在人類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人類善于改變,在積極改善生活環境的數千年歷史進程中,從先人對家畜的選種與培育,到如今對水稻的轉基因研究,都表明人們不會安于現狀、墨守成規,而是傾向于不斷進行各種優化。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普遍定義是生活本源的一個根本之處。一般邏輯下,生活環境的改變必然會導致生活方式的變化,對生活用品的需求與使用方式也將隨之變得不一樣。但生活本源自有其不變的根本之處,比如快遞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事物,但不管其歷史如何演變,從古至今換了多少名稱,其生活本源涉及的對往來雙方的信息和物件傳遞、隱私、傳遞時效等快遞賴以存在的根本因由是不會改變的。
在對生活本源的溯源和研究過程中,人永遠是重點,是不可或缺的主體,所以對人的關注也是其根本之一。人類雖然各有特點,但是不會脫離其社會本體,而對生活本源的強調,恰恰又建立在對共同環境下大眾生活行為方式與潛在心理需求的研究基礎上,因此,生活用品的使用對象在各有特點的同時又包含著根本一致的地方。生活本源的根本性是多數日用品長期存在的依據,當相關的生活本源被厘清后,其呈現出來的最根本的人文思想、社會文化、需求等最終都會將生活用品的生產與使用回歸到大眾的樸實需求與深層內心感受中,深深地打動人們。
1.2 生活本源指向不同的線索
生活本源具有指向性,其既可以是單純的某一自然現象、狀態、物種等,又可以是從時代、地域、民俗、繪畫、文學、建筑、特產等人、物、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反映出來的本質生活方式,還可以直接指向某一隱秘的思想。對快遞而言,如果其生活本源的根本性決定了其本質,那么這一根本性也對后面一切與快遞相關的發展給出了指引,因需分別指向不同的改善方向。同樣是對信息的保密,同樣是與人相關,因為指向了不同的身份,政府、寄件人、收件人與快遞運輸方都在相關生活本源的指向下,各自加入了自身層面的理解。作為運輸方,要設計完善的系統保護收寄雙方信息安全;而作為收件方,則要擔起收件后個人信息的銷毀責任,這就使一體式熱敏紙涂改液快遞涂碼筆等用品應運而生。可見,生活本源本身就像坐標一樣,所指向的必將成為指引生活用品設計的線索,而用品所對應的生活本源所指向的線索從來不是唯一的,對不同線索的選取及對生活本源的把握恰恰是學生可以自由暢想而又不會離題的依據。
生活用品本身就是人造的產物,不會憑空而生,且都有其存在或被需要的理由。因此,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研究和求證為什么被需要?線索直接或間接指向什么?與什么有深層聯系?學生通過上述過程便能逐漸了解日常生活中某用品涉及的生活本源,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認識與之有關的本源如何指向某用品的形成,以及如何給予他們關于此生活用品設計的多種創新指引,而這才是應該提倡的教學方式。
2 利用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輔助生活用品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實踐,理解并運用生活本源這一理念,最好能為學生提供一種科學有效的運用生活本源這一理念的方法。既然同一用品所對應的生活本源會同時指向多個線索,那么通過圖表去幫助呈現這些線索顯然是可行且值得提倡的。人類在面對繁復的問題時,思維很少是線性的,而思維導圖可以反映人們如何考慮某個問題的復雜關系[1]。在生活用品設計教學中,要求學生制作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這有助于學生精準捕捉想要設計的用品對應的生活本源,以及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多個線索,進而按需對某些線索的敏感點進行更加深入的生活本源追溯,從而展開多種理性設想。
制作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的一個重點是要確定生活本源的關鍵詞。關鍵詞既是對本源的精準概括解讀,又是線索參考的源頭。比如時鐘,因人對時間的感知需求而生,需要精確校準,所以其關鍵詞是時間、感知和校準。時間可以指向小時、分秒、日期、流逝等,感知可以通過五感的方式,校準可以靠技術達成。總而言之,只要生活本源關鍵詞確定了,就能以思維導圖的方式來表達生活本源及其延伸的多條線索。
以設計杯子為例,學生反復使用杯子并調研、查閱和歸納相關信息,得出與杯子相關的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見圖1)。圖中所示對應幾個基本關鍵詞為用戶、液體、飲用與存儲、操作/工具,即杯子是某類型對象飲用或存儲液體所需的工具。這些不同的關鍵詞各自又引申出多樣的線索,學生可以從不同線索中尋找敏感點繼續溯源。例如,為喜歡動漫文化的年輕人設計日常可用的可愛杯子,除了應在基本關鍵詞基礎上增加對年輕人的本質解讀以外,還可以繼續追溯“動漫文化”與“可愛”合體演繹所指向的社會文化與思潮。結合以上對本源的追溯,厘清關于“可愛”的吸引動漫青年使用的方式,就可以得出多種預想方案。在同一張本源分析線索圖上的多種指向使學生可以不斷暢想,既可以為女性設計體現柔美與優雅的酒杯;又可以為滿足寵物主對愛寵無微不至的照顧需求,設計可出門便攜的大容量杯壺套裝組合;還可以從中國文化出發,設計出中式的自動續水杯。可見,基于生活本源而衍生出的生活用品是風格多樣且具有個性化設計語言的。
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它的分支越多,變化越大。換言之,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各自的深入調研與思考下制作屬于自己理解的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這種實際的理性操作不僅為設計過程及最終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思維引導和理論支撐,還增強了學生對各自設計方案的自信心,進而通過不斷練習,熟練應用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
3 在生活本源中強調用戶體驗,在用戶體驗中關注生活愿景
生活用品的設計教學繞不開用戶消費觀察,而在對生活本源的溯源和研究過程中,用戶體驗也是重點之一。生活用品在絕大部分的歷史中都是作為消費品在社會中流通的,隨著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其消費價值不再僅是簡單的形式與功能,還脫不開本源中歷史、經歷、地域文化等對用戶體驗和喜好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尤其是逐漸成為社會主要消費力的年輕消費者,將會厭惡成為花樣繁多的生活用品中毒者,不再會讓自己成為純粹被商家引誘的被動消費者,這也促使當下大多數設計師渴望通過與過去再聯系的方式設計出性格獨特并融入個人意義的產品[2]。當簡單的形式與功能都不足以成為消費的動力時,生活用品的設計就應該回歸生活本源,要去挖掘其中亙古不變的根本,深入了解用戶需求與體驗。
從對過往現象的觀察以及在眾多消費者研究中都可以發現,很多生活用品對用戶來說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當和某一用品相處久了,用品將逐漸轉變成意義的載體,人們就會忘掉原本與成本相關的部分,轉而在意其能否完成某項特定使命、后續帶來的變化,以及使用它的時候能體會到多少快樂。在當今的消費市場中,顧客體驗和顧客需求設計可以說是最強而有力的概念[3],換言之,如今用戶很多時候消費的其實是一種體驗,更多的是關注自我感受。當不同的物件具有同一功能,且能解決同一生活問題時,用戶必將以自身期望得到的體驗作為參考,這就會涉及用戶的生活愿景。在學習中,學生應同時關注人們的潛在需求,大膽預測未來可能的生活方式,了解新的生活方式,重新界定產品。
在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中,有不少的點與技術相關,用戶的生活愿景也常常在技術的更新中得以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在創新設計時融入關于綠色環保、功能或情感化方面的技術思考,比如應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加入安全的感溫反應等。但必須注意的是,不能過分沉迷于對技術和功能的應用,其固然重要,但當疊加的東西過多時,生活用品難免會變得過于復雜,遠離本源。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體溫計,選取耐用防摔的材質,以最快的速度得出體溫結果,已經是技術的良好應用,再加上語音播報或隨溫度變色等功能,對年長及視力不好的人群非常友好。可如果人們想要在測量體溫的同時檢測心跳或血壓,增加的功能將使這一物品的技術成本變得過高,操作也會變得復雜且不精確。因此,要警惕這種矛盾帶來的負面影響,強調合理適度地應用技術與功能。
4 結語
生活用品設計教學在關注生活細微發聲、捕捉社會微妙變化的同時,應該時刻不忘對生活本源的溯源以及與未來生活的接軌。在生活用品日益強調環保節能、體現現代生活精神的時代背景下,對生活本源的研究與生活本源信息思維導圖的制作,皆可以作為生活用品設計創新的指引,并在實際教學中加以運用,幫助學生實現設計的個性化與風格化創新,使其設計出既能符合消費者需求又具備國際化視野的生活用品。本研究為生活用品設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提供了一種可行參考,以期促進生活用品設計教學多元發展,并通過教學提高生活用品設計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貝拉·馬丁,布魯斯·漢寧頓.通用設計方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118-119.
[2] 馬庫斯·菲爾斯. 21世紀設計:從大眾到前沿新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244-245.
[3] 亞倫·凱勒,蕾妮·馬里諾,丹·華萊士.品牌物理學:科技力量與消費模式背后隱而未現的行銷科學[M].臺北:大寫出版社,2017:10.
作者簡介:曾健丹(1982—),女,廣東肇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生活設計、色彩文化與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