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軍 晉潔芳



摘要:上海的花園老洋房是上海最經典的住宅之一,每一棟“年邁”的歷史建筑都在訴說著上海灘昔日的輝煌。靜安區作為上海的人文大區,其住宅、公共建筑獨具風貌特色,在陜西北路、南京西路、靜安寺一帶遍布各類老洋房和名人故居。文章選擇靜安區陜西北路中段的榮氏老宅作為研究對象,實地調研發現,其在建筑風格、空間布局、立面造型、建筑構造及細節裝飾方面都表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較高的建筑內在價值。
關鍵詞:花園洋房;榮氏老宅;建筑特色;地域性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3
1 榮氏老宅建筑歷史概述
1.1 建筑年代
上海榮氏老宅建立于1899年,是上海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歷經百年崢嶸歲月之后,仍是上海目前保存最好的花園洋房之一[1]。榮宅的原房主人為旅居上海的德國人,因一戰爆發被迫回國。后來,“中國面粉大王”榮宗敬老先生在1918年接管并購買了這套房子。1920年,經當時著名設計師陳椿江擴建,增建輔樓一座。1938年,榮氏家族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被迫離開了舊居,住宅空置多年。直到2002年,榮宅才由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承租,租期為10年,并由PRADA集團與中國、意大利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團隊聯手,歷時6年的精心修繕,榮宅又一次回到了公眾視野。
1.2 建筑分類
榮宅為獨立式三層西式住宅,并配有花園,總占地面積共約6.26畝,其中,建筑面積約2182平方米,花園占地面積約2475平方米[2]。其設計與建造承襲了西方現代風格的特點,庭院綠化基本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審美偏好,建筑立面的整體由水平線條分割而成,內部結構較為復雜[3]。布局遵循對稱與均衡的原則,整個院落顯得緊湊而又和諧有序。建筑有三層,一層是客廳,二層是會議室、宴會大廳和日光室等,三層則是臥室、臺球室、吸煙室和辦公室等。
1.3 建筑風格
榮宅的建筑風格體現了折中主義。榮宅修建時正值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正在歐洲如火如荼地開展,因此,其建筑設計手法融入了許多歐洲的古老工藝,并且將歷史上所產生的建筑風格打散,再重新自由組合到榮宅建筑之上。建筑立面二層列柱敝廊為典型的法國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在榮宗敬先生入住后,再經過陳椿江之手擴建,又加入了中國傳統元素木制雕花等,中西方風格相融合的折中主義可見一斑(見圖1)。
2 榮氏老宅建筑四大特色
2.1 空間功能特色
2.1.1 平面布局規劃
榮宅三層平面布局分別為:一層客廳;二層包括會議室、飯廳、日光室、榮氏夫人臥室、榮氏夫人盥洗室、走廊、宴會大廳;三層包括榮先生臥室、西臥室、蓮花臥室、臺球室、吸煙室、北會客廳。
2.1.2 功能空間劃分
榮宅功能空間被劃分為三類,即公共功能空間、生活服務空間及私密功能空間。其中,公共性為第一大屬性,其次才是私密性。公共功能空間包括客廳、餐廳、會議室、吸煙室和臺球室等,以滿足榮宅兩大活動需要為主,一是要滿足家庭人員溝通交流、增進感情的需要,二是待客的需要[4]。生活服務空間由衛生間、廚房和儲藏室組成,該區域重點強調實用性,功能目的明確。私密功能空間由臥室、書房和日光室組成,是供家族內個體或某些人群開展私密活動的場所空間。
2.2 立面造型特色
2.2.1 日光室——彩拼玻璃圖案
日光室為全宅光線最佳之處,此房間最具特色的是彩拼玻璃圖案。彩拼玻璃窗采用歐洲傳承千年的傳統手工藝制作而成,復古花卉和抽象幾何圖形組合成裝飾圖案。
日光室中彩拼玻璃表現的場景與榮宗敬先生的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從左至右,首幅面板刻畫榮宗敬先生在無錫太湖梅園建塔,以緬懷其母;第二幅和第三幅面板描繪的均為船只揚帆起航的場景,寓意榮氏家族繁榮昌盛,間接暗示榮氏大部分都是通過船只運輸完成生意往來的;第四幅面板是他白手起家的最佳寫照,河流代表由無錫流經上海的蘇州河,榮宗敬先后在蘇州河沿岸興辦面粉廠、棉紡廠等,西式城堡和大風車是輕工業和財力的標志(見圖2)。
2.2.2 壁爐及吊燈裝置
壁爐總體由深藍色爐磚制成,草綠色的墻壁、乳白色歐式金線嵌廓鏡面與鏡央佛龕相結合,滿墻都是細膩雕花柚木,工匠使用鑿子、刻刀及其他工具將其刻于柚木之上,使臥室造型精致,色彩搭配典雅。
壁爐上面的吊燈配置了燈罩,整體為薄雕,并且采用了現代汽燈,代替了以往的蠟燭和煤油燈照明裝置。現代汽燈的燈光透過由半透明雪花石做成的燈罩,顯得更加明亮,發出的光線也更加柔和。壁爐與吊燈結合在一起,其造型前衛,哪怕在100年后的今天看來依舊充滿了設計感,它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視覺體驗。
2.3 建筑構造特色
2.3.1 紅色六棱形拱頂
榮宅的建筑構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站在草坪上眺望榮宅南面的正立面,或是鳥瞰宅邸全貌,可以看出建筑整體造型并不勻稱。1920年,榮宅進行了擴建,在南立面西三層加輔樓,即朝外突出的八角形日光房,其具有特殊的淺紅色六棱形拱頂。拱頂造型致敬了文藝復興風格的開山之作圣母百花大教堂,布魯內萊斯基在修建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時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自制機械裝置,用設備將磚吊起來,螺旋上升,再斜交;二是穹頂穿過內外兩層薄殼,采用魚骨形結構連接起來,使穹頂結構更牢固。由于榮宅穹頂體積比百花圣母大教堂小得多,因此為使建筑物外部比例和諧,建筑師們花費了大量時間進行設計研究和施工制作,使用了六棱形穹頂,令其成為整個宅邸的視覺焦點。
2.3.2 殖民地風格長廊
榮宅第一層和第二層以南為大片長廊走道,三層為構筑護欄,形成的露臺具有典型的殖民地風格。房屋向陽,外有長廊,避免陽光直射入室,通風效果良好。上海建筑開埠之初,建筑物外側基本上都設立了長廊,而上海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為了防止外界冷空氣入侵,走廊一般均為半開放式,以減少熱量損失。上海的建筑風格是因地制宜的,針對上海的季節氣候,對其加以改良。榮宅擴建之時,南側保留了較大面積的長廊,而另外三面都為封閉式;西側擴建了日光房用以抵擋冬日冷風;東側開敞式的長廊則用來迎接夏季的涼風。
2.4 細節設計特色
2.4.1 瀑布式樓梯
位于客廳外立的樓梯,自上而下共有九階,第五階連接多立克柱基座,往下四層臺階向兩邊呈弧形展開。這一形式借鑒了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在佛羅倫薩修建的美奇·勞倫齊納圖書館門廳樓梯,樓梯上窄下闊,形成透視效果,使人們在直觀上感覺到圖書館較現實高得多[5]。同時,臺階可以將整個走廊分割成許多小空間,榮宅門廳階梯就運用了這種設計方法,使臺階如同峽谷中的瀑布一般涌向周圍,更具視覺沖擊力。
2.4.2 猶太教地磚
門廳地面鋪設的馬賽克地磚,其外部為六邊形邊框,內設藍白相間的六角形,六角形的內部是正反相扣的三角形,再次組成了六角形狀。內部正反相扣的三角形是以色列著名的大衛星,也就是以色列的國旗,這是因為當時陜西北路一帶有很多猶太人的住宅,比如離榮宅不遠的馬勒別墅就是由北歐猶太富商建造的,從這里可以看出馬賽克的重要性和其獨特之處。客廳的馬賽克地板暗示榮宅原主人與猶太人關系密切。
2.4.3 景泰藍墻磚
蓮花臥室所用的琺瑯磚是榮宅的一大特色,據說這是榮宗敬先生小女兒的臥室。臥室墻壁使用了非常少見的貼磚法,因為通常只會在潮濕場所的墻壁上貼磚,如衛生間、廚房。墻壁顏色以淺灰為主,顯得高雅又有質感,鑲嵌在墻上的各種花草植物與周圍的環境相呼應,屋內裝修主要采用了抽象蓮花圖案。墻面大范圍采用藍蓮花瓷磚,用了約1600塊瓷釉磚。瓷釉磚的制作手法起源于古希臘景泰藍技術,在瓷磚上預刻格子內灌注液態琺瑯,然后高溫煅燒,所燒花紋栩栩如生,色彩分明。
2.4.4 彩繪玻璃窗
宴會大廳正上方為45平方米的天花板,由69塊彩色玻璃面板組成,采用幾何玫瑰花作為中央彩色玻璃面板,水晶呈射線狀逐漸向周圍蔓延開來,組成旭日形裝飾。用白色或藍色線條將這些彩色玻璃板連接成一個整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這種以自然色彩為主的裝飾風格曾經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全球。彩繪玻璃窗的邊緣還有體現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螺旋形綢帶、桂花環等裝飾元素,融歷史和現代裝飾元素于一體(見圖3)。
3 榮氏老宅文化內涵
3.1 傳統禮教的體現
僑居上海的外國人在建筑宅邸時,雖然可以自己設計宅邸的建筑圖紙,但是必須依靠中國本土的建筑工匠進行建造實施,因此建筑的細節特征與建造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傳統建筑的特點。例如,二樓會議室的護墻板,整體色彩為淺朱紅色,雕刻的深木色雕花是典型的傳統文化符號,木質壁爐上也刻有中國風的雕花;榮宗敬先生臥室的整體色調十分柔和,與其他臥室莊嚴的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壁爐上方的鏡面嵌入了一個佛龕,體現著榮先生對佛教禮節的尊重。
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及中意團隊聯手修葺榮宅,整體修繕目標主要是修補破損之處,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采取古董材料與傳統鍛造工藝精心修葺,盡可能恢復宅邸室內外傳統建筑的歷史風貌。
3.2 海派文化的體現
海派文化為上海特有的文化,融合了江南一帶的古典精致和國際大都市的現代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對現代城市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海派建筑中,門在形態上既汲取西方建筑之精華,又有民族文化特點,體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維多利亞風格與新藝術運動風格等,構成了一個整體和諧統一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空間環境。
4 結語
榮氏老宅建筑空間布局與折中主義風格是基于當時社會背景與人們生活水平而形成的,榮氏老宅不僅具有歷史研究價值,還是現代室內設計藝術的典范之作。它體現出濃厚的地域色彩和人文氣息,充分考慮了上海本土文化與氣候特點,其建筑內外立面特點、所使用的傳統施工手法,以及精巧的細節設計,都充分反映了榮宅深刻的建筑價值和文化底蘊。時至今日,PRADA集團又開始了對設計形式和設計語言的全新探索,榮宅也成了PRADA集團開展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一個場所,同時是靜安區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建筑。
參考文獻:
[1] 于靖園.百年榮宅的前世今生[J].小康·財智,2020(1):62-63.
[2] 第四章(Chapter 04)梅泰恒地區[J].上海商業,2011(17):42-51.
[3] 吳德,黃東兵.探索具有當代嶺南特色的居住小區園林景觀:以廣州嶺南印象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為例[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6,42(2):57-60.
[4] 陳時洋.從民居到民宿:基于民居改造的民宿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7.
[5] 賴德霖.解析西方建筑的“文法”和“語匯”:《建筑的古典語言》介紹[J].美術學報,2018(1):110-114.
作者簡介:彭光軍(1999—),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會展與空間環境設計。
晉潔芳(1973—),女,上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室內外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