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彤 謝稚雅
摘要:近年來頒布的兒童保護與發展相關法律法規,以及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傳達了社會對兒童健康成長需求的重視。而街道是連接城市不同板塊的強力膠,是展示城市風貌最直接的媒介,諸多學者均在研究中得出了街道空間的完善能夠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結論。通過改進街道空間設計的不足、呼喚社會參與、培養兒童自然觀等方式,可建立一座有溫度的兒童友好型城市。文章旨在探究城市街道景觀設計對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影響。
關鍵詞:城市街道景觀;環境心理學;兒童友好型城市;第四環境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3
1 街道景觀設計與兒童友好型城市設計的基本概念
1.1 街道景觀設計
阿蘭·B.雅各布斯在《偉大的街道》中這樣描述:“街道的功用不僅僅是讓人們能夠方便地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街道是組成公共領域的最主要因素,其他任何城市空間都望塵莫及。”[1]
1.1.1 街道的誕生
我國在新石器晚期便出現了“道”這一概念,之后伴隨著歷朝歷代城鎮的發展,街道逐漸形成。但此階段的“道”以交通性為主,起到連接坊與坊的通道功能性作用。唐宋時期,著名的坊市體制解體,新的街市制度建立,這種轉折標志著“街道”這一概念的變化。唐代末期鼓勵和支持商業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空前繁盛,對街道的進化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街道的功能變得更加豐富,而非曾經具有單一交通性的有“道”無“街”。
追溯到《周禮·考工記》中,“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2]。在朝代的更替中,街道貿易、民間表演、夜市、特色集會等都出現在街道這一載體功能中,政治、經濟、文化的改變推動著街道形式的變化。而街坊也在明清之際演變為非閉合式的多功能線性街區,使居住區成為街道主要中心。之后,在晚清民國時期,街道再次被打破重組。這時街道的線性更為清晰,且街道功能的文化層次被深入利用。過往的臨街固定化的商販貿易因戰爭更多地變為流動交易,街邊店鋪、空曠廣場等被用來作為宣傳新思想、鼓動新勢力的空間。
1.1.2 街道景觀設計的內涵
城市街道是區域發展的縮影。每一次歷史的變革中,街道總是會發揮其權力符號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經濟繁榮,國家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受到重視。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此人的居住環境得到了重點關注,城市發展建設也有了質的飛躍。街道是一個城市空間中公共面積占比最大、分布最廣的因子,是城市形象和城市發展的代表。
街道被喻為城市的血脈,連接著不同的“器官”,是城市運轉不可或缺的因子,屬于經濟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在高速發展的今天,街道的形式越發多樣化,不僅可以承載車輛和行人,還出現了為緩解交通壓力而設置的輕軌道,交通層面的街道形式越來越多元化。隨之而來的是街道景觀的形式也豐富多元起來。同時,街道不僅代表著城市形象,更是城市文化的一種延續。有精神內核的設計、建設才有感染力,否則只是冰冷的機器、單一功能的使用,失去了對人性化設計的關注[3]。可以說,街道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
1.2 兒童友好型城市
近年來頒布的兒童保護與發展相關法律法規,以及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表明了國家要更好地保障兒童權利的態度,并且明確提出要重視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隨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中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創建目標與策略措施》作為國家政策一經頒布,深圳、上海、長沙等城市都開始大力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
通過尊重兒童的權利,聽取兒童的意見,結合兒童的需求,設計出有利于兒童成長的城市空間。友好型城市建設的具體內容,分為文化友好、服務友好以及空間友好三個方面。其中,文化友好重在尊重兒童權利的行使、采納兒童意見、重視兒童需求等;服務友好則強調社會為兒童提供有保障的服務,創造適合兒童成長的社會大環境;空間友好則是在物質維度上最直觀的體現,為兒童尋求最優的成長環境,打造安全、健康的空間環境。
2 街道景觀設計與兒童發展的聯系
在城市建設與兒童成長之間,有一條暗線將兩者聯系起來。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中,空間友好體現在街道、學校、醫院、公園廣場等孩童日常接觸的場所。其中街道在孩童的成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僅構建了生活的基礎,而且在心理上對幼兒成長有很大影響。孩童除了在校園或者某個特定功能的區域活動外,還需要一個非限定性的戶外場所去社交,在實踐中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最適合的場所非街道莫屬[4]。
在學者普萊爾的結論中,除遺傳因素之外,另一個影響兒童心理與行為的就是環境因素。兒童除了在固定的環境中活動外,開放空間的活動探索也是兒童群體成長不可缺少的途徑。美國著名作家簡·雅各布斯提出良好的鄰里關系的存在對街道的安全有促進作用,街道可以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為兒童提供“安全眼”,減少對兒童出行安全的擔憂。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兒童安全提供了保障,亦可以鍛煉孩童的社交能力。
兒童的身體發育無法與成年人相比。美國心理學家紐科姆曾在密執安大學做過一項實驗,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在深層次由態度、價值觀決定,但初期的空間距離的鄰近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關系。因此,街道建設對兒童的身心成長有重要影響。在了解清楚兒童的空間尺度需求之后,再由坐高考慮到休憩空間的設計構建、由步幅大小限制兒童的踐踏草坪行為、由臂長規范植物分支的高度,以避免兒童活動時誤傷自己。在設計兒童娛樂空間時,應充分考慮到成人(看護人)與兒童之間的距離。項目組多次測量發現,成人步幅約為65 cm,3秒可步行距離大約為3.9 m。
為了便于成人對兒童的突發狀況及時作出反應,區域內看護區的座椅距離兒童娛樂設施不得超過4 m。
同時,比利時哈瑟爾特大學的研究表明,多接觸戶外綠色環境會對人的認知功能產生影響,例如記憶力與注意力會得到增強。并且,科學家們認為輕度噪聲與低壓焦慮下的人群,以及較多參加體育、社交等活動的人群,高智商的可能性更大。《美國科學院院報》的一項關于城市綠化面積與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得出結論,在綠化環境差的環境中成長的兒童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比家附近綠化程度高的兒童高55%。因此,街道景觀的優化設計對兒童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綜合來說,街道空間的完善能夠促進兒童生理發展,增強運動中的體格能力與思維能力;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社會性活動能夠幫助兒童積累生活經驗,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保持愉悅的學習狀態;增強兒童的交際能力,培養兒童的情商以及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促進兒童的情感發展[5]。
3 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間的設想
3.1 自然元素的融入
街道是兒童在社會中除特定區域外接觸自然與綠色的最好場所。在街道空間景觀實際中,要注意植物的搭配。植物高度的搭配要考慮兒童在不同年齡段都有其階段適應尺度,否則容易造成兒童視線盲區,形成危險的多發地。并且,自然元素的合理運用可以減輕兒童對新場所的焦慮。美國科學院研究表明,綠色元素會減輕抑郁自閉等心理問題[6]。同時,兒童的自我為中心意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7~12歲的兒童更傾向于與同齡人交流,歧視知覺的產生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預防潛在的兒童霸凌,對不同年齡段的交流活動,可以用植物作為媒介去分割區域。在設計中,應當注意植物的選擇,尤其是避免選擇含有刺激性、含毒性、傷害性等的植物。
3.2 提升街道空間的安全性
美國學者雅各布斯研究表明,兒童戶外活動的獨立性是城市友好程度的重要體現。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的安全設計要從兒童的實際需求出發。據調查,兒童出行具有季節性與時間性,缺乏獨立活動的空間(非校園等)[7]。老舊設施待完善,破敗的環境與落后低效的治安管轄往往平行,居住在此發生的犯罪率也比其他空間要高許多。因此,應及時更新社區街道的基礎設施,增強人們的心理安全感。兒童活動具有不規律性,且交通狀況復雜,建議做好分流提醒,例如可以利用鮮艷的顏色圖案作為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許多休憩廣場過于空曠,夜晚照明不佳,容易滋生犯罪行為。因此應在設計上少采用閉合性的設計手法,不用高大構置物圍合周邊,以免影響人們的視線。
3.3 “兒童業態”環境的營造
不僅要著力打造專門針對成人的商業街道,兒童或以家庭為目標人群的街區設計也值得重視。如今,家庭消費已成為主要消費模式,發展“兒童業態”對吸引家庭消費至關重要,可以稱為兒童業態的“虹吸效應”。并且,發展兒童業態應該關注兒童的需求與習慣。兒童的一大活動特征是具有時間性與季節性,因此對商業空間的街道設計,半開敞空間的利用效率最高。總體空間布局要靈活,應注重趣味性和多樣化。同時,凱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認為,兒童通常運用直覺感官和已有的經驗對新的環境產生認知。可以利用顏色對環境心理的調節作用,多使用純度高的色彩,給兒童帶來直觀的視覺印象和愉悅的心理感受。針對兒童活動的不確定性,在道路的鋪裝、植物的種植上應盡量采用對兒童傷害較小的軟質材料和無毒害耐觸摸的生命力強的植物。
3.4 趣味多元空間的打造
第四環境這一概念是由凡·弗利特提出的。簡單來說,第四環境概括了街道、商店、廣場等與兒童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場所,并由此得出兒童需要安全且完整的街道景觀設計。可充分利用第四空間的作用,有效利用社會監督,形成“街道眼”。通過良好的鄰里關系建立密切的社會人際網絡,充分發揮街道的社會監督作用,筑牢兒童安全與街道、建筑的關系。
兒童在戶外活動的行為可以簡化提煉為探索、體會、發掘、結果。兒童好奇心強、愛模仿、喜歡攀爬和觸摸,容易被高純度亮色吸引,且易被趣味多彩的空間吸引。同時,要注意兒童活動空間的尺度和可達性,不同形式的空間可以培養兒童的不同能力——充滿綠色的環境,能夠培養兒童學習自然的能力;飽含科技感的環境,能夠激發兒童對科技的向往;團隊活動氛圍感十足的環境,能夠培養兒童的合作能力。瓦隆曾提出“眷戀家長是兒童發展個性的必備條件之一”,因此,減少完全封閉的兒童活動區,既可以滿足兒童眷戀家長、渴望得到家長認可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滿足兒童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例如,婁永琪在NICE 2035設計中,將兒童娛樂設施鑲嵌在街邊人行道上,既打破了兒童活動區死板且封閉的無趣性,又滿足了兒童在活動中對家長的眷戀心理[8]。
3.5 尊重兒童的聲音
在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要從兒童的實際需求出發,傾聽兒童的聲音,尊重兒童的權利。對此,要推行建設中的“兒童參與”,保障兒童權益。參與是兒童的基本權益,能夠促進兒童個體能力、認知能力和工作能力發展。在街道空間中,可以設置兒童意見回訪展板,舉辦認知地圖手繪比賽沿街展覽,如武漢天河機場對兒童作品的沿電梯展覽等。除此之外,對殘弱兒童,要給予同等的尊重,根據其不同需求采取相應措施,使其產生與其他兒童一樣的幸福感、愉悅感。打造全方位、多維度的整體兒童友好關系街道,為兒童創造一個和諧、安全、趣味十足的成長環境。
4 結語
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間的建設,核心是打造聽取兒童意見、滿足兒童需求、確保兒童安全、促進兒童成長的生活學習友好型空間。街道連接起城市,兒童承載著未來。目前國內外持續關注、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著力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改建。本文對街道現存的安全性差、老舊街道設施待換、兒童的獨立活動性差、綠化景觀功能薄弱、針對兒童心理特征設計的活動空間不足等問題進行探究。以兒童心理研究為依據,結合街道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通過活動空間的趣味性提升、景觀形式與功能性的更新、對安全問題的再思考、社會整體資源的助力等方面,提升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間建設水平。與此同時,在建設中,應積極推行“兒童決策”,多了解兒童的需求,尊重殘弱兒童的權利,打造全方位、多維度的整體兒童友好關系街道,為兒童創造一個和諧、安全、有趣的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 簡·雅各布斯,金衡山.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J].博覽群書,2020(10):35.
[2] 唐克揚.公共街道的歷史起源[J].時代建筑,2017(6):38-41.
[3] 陶濤.關于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11):172-173.
[4] 姚瑤,申世廣.基于兒童行為特性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J].設計,2020,33(14):138-141.
[5] 張建萍,文佳慧,胡娥.教育理念下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8):89-90.
[6] 張華清,劉洵銳,段燕英.室內外空氣污染與兒童心理健康關聯的研究進展[J].安徽醫學,2021,42(11):1318-1321.
[7] 張渡也.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9.
[8] 婁永琪.設計,永遠在路上![J].設計,2019,32(4):76-78.
作者簡介:李映彤(1969—),男,上海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謝稚雅(1999—),女,湖北荊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