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娟
摘要:資本,作為一種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農村區域產業發展的生產要素,是農村經濟層面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引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通過分析在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期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改進策略和優化路徑,以期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多重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并為逐步實現城鄉之間的共同繁榮提供堅實的助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金融機構
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國家多年來的金融改革,給農村金融機構帶來了正面影響,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可以滿足農村發展在資金方面的需求,支撐鄉村區域經濟在速度和質量兩條線的發展和繁榮。為了金融改革的成果得以鞏固,促進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繁榮,著力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研究是應有之義。
一、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意義和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農業經濟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建設速度加快,農民人均收入也在增加,刺激了農村經濟活力,各項涉農項目的資金缺口更加凸顯。廣泛存在于農村地區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已組成了農村地區較為多元化的金融體系。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機構受制于其規模和經營形式,管理水平較低。從中期和長期層面來看,沒有辦法持續穩定地為農村建設提供充足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直接影響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因此,現實的問題或情境都是農村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的方向。相應地,農村地區不斷建立小額信貸企業和區域銀行等新金融機構,地區供應不足、覆蓋面差、金融服務能力弱等問題都在逐漸解決和應對,且趨勢漸好。同時,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在多方面協同發展的態勢,活躍了農村金融。
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內部競爭態勢也更加明顯,通過信貸等多種方式支持農業產業和農村建設,并在農業、農村、農民服務和各類涉農金融產品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在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形勢下,農業資本支出和農業產業市場貸款都在增加,對解決和彌補農村地區和農業產業問題及瓶頸都提出了新的期待。在農村地區,各類金融機構都應積極遵循國家和地方政府提出的金融改革方向。通過政府、社會多方多層次提供的強有力支持,農村金融機構可以把握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機遇,運用金融手段盤活農村資金,整合農村各類資源,滿足農村建設的需要。在我國農村地區,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應對互聯網融資等新興金融行業發展模式帶來的挑戰,也要求建立可持續商業發展的長期機制,以及包括農業信貸在內的風險均衡機制,并在前述問題和發展瓶頸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出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路徑和策略。有鑒于此,本文首先厘清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意義和發展現狀,并進一步分析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二、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機遇
(一)金融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政府以金融為切口從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出臺并逐步實施了一攬子激勵措施促進鄉村建設,隨著各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往農村方向傾斜,金融層面的供給端成為農村金融機構的創新發展新方向,這也成為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新的機遇。一方面,農業直接投資規模加大,農業間接投資增加,不斷推出更具創新性的金融產品和抵押貸款方法。另一方面,目前的農業信貸遠遠不能滿足農村不斷增加的資本需求,從而加快了資本規模的擴大。
為落實在金融條線的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金融機構不斷探索和健全,同時引進各項農村經濟建設資金,特別是在金融服務體系和金融產品綜合開發方面。一方面,以應對農村建設的多層次金融的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產品和服務需求,在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和工具的基礎上開發綜合金融產品方面,中國逐步完善了這一領域的宏觀政策,使農村金融服務和金融工具創新成為農村金融服務改善和豐富的主要突破。中央銀行與其他部門合作,采取了一系列相關措施,穩步加快創新各類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提供的各項服務和多種類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促進涉農金融服務更進一步地向農村地區的特殊群體開展各種類型的抵押或質押貸款業務和小額擔保貸款。此外,在建設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廣泛存在的中小型金融機構時,更要結合各種需求,盡最大商業和社會努力開發各類特定或非特定的滿足農村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二)農村經營主體融資額度和中長期信貸需求增加
在農業種植和農牧漁副業的機械化使用上,我國已經完成了不斷創新的農業科技領域的基礎搭建。從主體角度而言,各類大型專業家庭企業、農民合作企業和龍頭企業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業企業主體結構不再局限于傳統農民,這些變化表現在新的農業行政單位增加,對生產要素的投資和資本需求因而相對較大,如初始土地使用權轉讓成本、標準化棚戶區建設和其他資本運營,以及引進和應用先進農業科技的初始投資。因此,信貸需求增加是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機遇,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需要通過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等更便利的融資渠道籌集可用于涉農項目建設的資金。
從農村基礎設施和與此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建設需求的角度來看,農村地區各類基礎性資產和配套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的需要也提上中長期規劃日程,這都將隨之產生中長期信貸相關需求。比如大型企業增加了更多的固定資產,需要通過固定資產投資的方式滿足這些建設需要,上述資產的投資大多來源于中長期信貸;再比如農業龍頭企業需要更多的中長期信貸資金,以擴大農業第二產業的生產建設規模或第三產業商業模式的優化改進,更新技術設備,增加倉儲物流設施,以及通過農業合作社改善土壤,建設標準化溫室,購置大型或新型機械和設備等。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在短期或中期規劃中,都將更新現有的基礎設施和重建公共設施投入規劃,由此將需要大量中長期資金來建設更多的道路通信、農田水利、環境保護、科學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等設施。
從鄉村產業縱深看,農村第二產業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事農業加工。更為可觀的是農村地區第三產業服務領域的發展,在貿易經營、休閑、旅游方面,對資金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三、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瓶頸和挑戰
(一)缺乏金融產品和服務多樣性
現代化商業模式不斷發展變化,在農業和金融結合的領域,模式不斷變化,規模也迅速擴張,融資需要不再是農村經營主體的唯一或主要需求,農村經營者更多的金融業務需求也逐漸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等特征,這些需求可能會涉及多個農業金融產品,也需要跨越整個金融部門,如資產管理部門、保險部門、證券和期貨部門,信息聯網和電子金融服務部門等,這些農業商業新模式帶來的金融需求已成為農業金融現代化發展的目標。傳統金融產品和服務在農村金融機構的運營和商業經營中,盈利模式的應用和吸收是相對簡單的,這類并不復雜的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借貸利率的差異,來實現其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經濟效益,金融工具單一不是制約其發展的唯一因素,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薄弱,只能提供比較基礎的金融商業服務,而這正是目前多數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發展緩慢的原因。
多元化產品服務發展是目前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發展的方向之一,也是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難點之一。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程度不夠,難以應對多樣化的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導致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難以在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促進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的重大挑戰在于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涉農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完全跟不上日益豐富的涉農金融產品和涉農金融服務在客戶端的現實需求,在農村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隊伍中,既沒有創新型人才,也缺乏激發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機制。
(二)農村金融機構風險復雜程度增加
無論是金融產業還是泛金融領域的其他產業,一個新興產業在進入農村之初,需要大量的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與此相關的農業產業的另一特點是利潤較薄且融資成本較高,受制于前述因素的影響,農業相關的貸款產生較高風險的可能性會相應增加,導致商業銀行發放農業信貸的積極性受到影響。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整體較為滯后,現有的農業保險費,大部分來自政府財政補貼,實際上,目前并未建立可持續商業發展的長期機制,用以抵消農業信貸風險,也難以建立農業信貸的風險均衡機制。受限于前述因素,在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普遍缺乏強有力的信貸擔保機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信貸風險較大,信貸擔保規模較小。關于如何建立農業信貸的風險分擔,一個思路就是支持鄉村工業發展,構建農業保險與之互聯互通的機制,從更微觀的層面來說就是擴大風險分擔渠道,作為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重點和發展著力點。
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不斷增加信貸供應的方式,支持且重點關注大型農業合伙企業、產業化公司,以及農村電子商務等新形式,但中長期資金的融資需求隨之增加。如何提高中長期貸款能力和采取風險措施?這對農村金融機構的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都提出了較大的挑戰。鑒于這種情況,可以在兩個方面進行改進:一是制定有利于農業和農民的經營策略,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必須充分了解不同農村客戶的不同涉農需求,并據此制定符合前述要求的涉農金融服務和產品;二是通過農業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開發,努力在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方面滿足新的城市化需求。
(三)農村金融機構科技化水平較弱
為了改善傳統的農村市場融資結構,國家提倡促進農村地區金融科技和信息的發展。但是,金融技術水平影響著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服務水平和競爭力,科學技術的水平取決于人才。在金融技術引進高端人力資源方面,農村地區存在著局限,現有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無法提供互聯網技術的傳播配套金融技術服務、農村經營者對新出現的金融條件接受能力和活躍度等多重限制性因素,均放緩了農村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有鑒于此,農村金融機構應改善農業領域的應用和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依托數字技術和大數據共享資源平臺,促進農村金融服務的規范發展和深化應用。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受到互聯網技術的影響或沖擊,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逐漸開始提供給相當一部分有需求的農業經營者,從而使得農村金融機構滿足農村金融行業和農村金融結構體系整體快速發展的進程。
四、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提供創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
在農業金融產品的供給端,金融機構面對廣大農村地區各類基礎建設、產業建設、涉農項目的巨大資金需求,以及相對應的融資缺口,可以有所作為,也應該有所作為。銀行應作為可及的融資渠道,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和優質的商業產品服務去滿足農村專業化產業、農業加工產業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不同的融資需求,涉農金融產品綜合開發和打造重點商業模式,將創新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放到重大或關鍵領域中去,比如農村扶貧、農村糧食安全、綠色農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一體化等關鍵領域上,加強與當地或附近大型企業的合作,在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創新上要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實現國家最高排放水平和碳中和目標,積極跟蹤關聯企業在全面處理農業和農村污染、清潔能源、環保等綠色領域的融資需求,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綠色發展的投資。通過上述各項創新手段的有效實施,最終形成以農村商業銀行為主體的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業金融產品供給層面水平和效能的提高。
與之相對應的,農村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應提高服務覆蓋面、服務領域的競爭力,提供差異化服務。另外,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應堅持發揮服務于當地的區域效益,根據當地情況和材料調整措施,適當調整農業信貸風險管理,增加農業信貸投資,盡力滿足創新型農業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設計和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
(二)優化農村金融機構風險管理
農村金融機構應努力增加對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的金融支持,把支持扶貧作為鄉村振興服務的優先事項,尤其是在農業工業園區、高新科技園區、先鋒產業園區,發揮金融的正面影響力和積極作用,促進園區產業化發展,并為其資金融通作出貢獻。在宏觀層面,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增加信貸供應,完善企業創新,加強資助和保障,提升服務能力和工作方式等。在微觀層面,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做出的具體措施有:金融機構應將重點放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業儲備和有特色農業產品的有利地區,通過對農業的直接融資和為產業鏈建立服務模式,幫助農村個體發展生態型農業。通過改善農村各項基礎條件的形式使之靈活應對市場,尤其是需要重點關注在農村、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條件等方面應對市場的能力。
同時,農村金融機構在評估農業信貸時,應結合各區域的資金需求和城市化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風險因素綜合評估,據此制定監測和評價計劃。通過大型或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評級,在特殊情況下,在基礎項目上給予農村地區的基層營業服務點以適當的酌處權,并可提交監管機構備案或審核。同時,加強農業相關貸款的貸款后管理,防止信貸資金被挪用。
(三)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科技化、信息化
加快農業金融領域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平臺發展及智慧化進程,是農村金融機構和結構體系優化的重要環節,通過充分利用信息數據系統平臺,在農村金融信息管理系統準確性方面嚴格把關,促進農村信息資源和金融技術合作。在大數據應用方面,農村金融機構應開發新的風險評估方法,根據大數據分析農業經營主體的各項涉農交易行為,為農村信貸評估提供有效解決辦法。在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發展和移動設備逐步普及的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還應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知識和信貸制度的宣傳,定期開展一系列關于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技術的專題宣傳,充分提高農村用戶的數字金融技能,增加農村用戶對互聯網技術、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同時提高對農村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能力和采取風險措施等各項金融借貸政策的認識和了解。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更加尊重用戶自助和消費自由的概念,也高度重視用戶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和金融普惠的發展,農村客戶的實際需求應得到農村金融機構的重視,農村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之間在信息和技術方面多重融合,通過大數據可以觀測到農村居民的金融產品消費習慣和偏好,結合農村居民切實需要開展研發和產品設計,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大數據分析農村地區農業從業者的交易行為和習慣,準確了解農村客戶對涉農金融產品的差異化和涉農金融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并貼合農業客戶需要再深度開發,不僅可以提高用戶黏度,更增強了農村金融機構涉農金融產品的應用效率,這些都對農村金融機構適應信息化的硬件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地區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初始搭建和經營運作,在充分發揮其金融支持功能的基礎上提供充分的涉農經濟發展動力。在農村地區,各類金融機構都應積極遵循政府提出的改革方向,通過國家、地方政府多方提供的強有力支持,把握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機遇,并使之能夠滿足農村建設的需要。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機制或農業信貸的風險均衡機制,還要應對互聯網融資等新興模式帶來的挑戰。
在金融機構開發涉農產品和服務上,在鄉村經濟建設中為農村主體提供更符合地方需求的具有地方差異化的金融類新興產品和配套金融差異化服務,以更精準精確精細的方式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廣泛存在的融資需求,以此鞏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多元化產品服務發展是目前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農業金融產品的供給端,通過實施各項行之有效的創新手段,最終形成以農村商業銀行為主體的農村金融機構應提高在服務覆蓋面、服務領域的競爭力,提供差異化服務。同時,由于農村金融市場沒有強有力的信貸擔保機構,大部分農村地區信貸擔保規模小,而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滯后,現有農業保險費主要是政府財政補貼造成的,但我們沒有建立可持續商業發展的長期機制或農業信貸的風險均衡機制,難以有效抵消風險。在農業信貸風險分擔方面可以考慮擴大風險分擔渠道,構建農業保險與之互聯互通的機制,不斷把支持鄉村工業發展作為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的重要效益增長點和風險管理點。優化農村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加強農業相關貸款的貸款后管理,防止信貸資金被挪用。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大多數傳統的包括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也受到互聯網技術手段的帶動和正面影響,開始向農業經營者提供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促進了農村金融行業和農村金融結構體系整體快速發展。因此,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化農村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科技化、信息化,可以最終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多重發展,改善農村地區人民生活,逐步實現城鄉之間的共同繁榮,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劉岳平,許德友,陳月雯.銀行機構以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構想與對策[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2,23(01):149-160.
[2]李璐茜.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探析與解決對策[J].國際商務財會,2022(04):66-68.
[3]張麗會.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支持探討[J].商業文化,2022(03):36-37.
[4]郭威.鄉村振興背景下以農村金融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農村金融研究,2022(01):10-18.
[5]王文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政策性金融對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0.
[6]仲巖.金融服務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挑戰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24):294-296.
[7]劉雙雙,管慶鵬,邵艷紅.鄉村振興戰略下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J].現代商業,2021(35):133-135.
[8]趙健兵,周繼耀,董峰.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要處理好四對關系[J].銀行家,2021(12):124-126.
[9]王寶,趙子銥.農村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及困境分析[J].現代化農業,2023,523(02):54-58.
[10]陳久文.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金融服務的新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2(04):26-28.
[11]伍洪,白福斌.深耕普惠金融? 為鄉村振興貢獻“富民力量”[N].中國農村信用合作報,2023-02-14(B01).
[12]張子怡.農村金融體系支持鄉村振興的現狀、經驗與對策分析[J].經濟師,2023,408(02):114-116.
[13]梁文婷,李強.金融支持推進鄉村振興的對策研究[J].南方農機,2023,54(03):83-85.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海東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