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布在金沙江河谷的傣族是傣族中一個獨特而小眾的分支。受歷史、地理因素的影響,其與傣文化中心地帶中斷了聯系,受人口、經濟等條件的制約,金沙傣群體只能在其他民族的夾縫中求生存。這些特殊的經歷促使金沙傣文化在保留了原始傣族文化基因的同時,融合了周邊其他強勢民族的文化,進而形成獨特的文化特征,并通過其服飾體現出來。文章對金沙傣服飾文化展開研究,可為傣族服飾文化研究提供特殊樣本,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金沙傣;服飾文化;文化特征;古樸性;多元性
中圖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03
1 金沙傣簡介
金沙傣是對1958年通過民族識別被調查確定,云南省境內自麗江永勝、華坪至楚雄永仁、大姚、武定,昆明祿勸一帶,金沙江河谷沿岸傣族群體的統稱。
金沙傣的族群來源由于自身文字體系的喪失和官方資料的缺少已無法考證,但依舊有多位專家學者給出了論據翔實的推論,可以歸納為土著說、遷徙說、土著與遷徙融合,以及土著、北上、南下三類并存四種學說,其中學術認可度較高的為土著、北上、南下三類并存這種說法。但結合當地流傳的民歌民謠來解讀,金沙傣對自我族群來源更認同景東遷徙,認為自己是當年傣族大部隊遷徙的遺落者。
大姚灣碧鄉金沙傣族生活在大姚縣極北,距縣城168千米,是兩省、兩州、三縣、五鄉的交界處。地勢南高北低,向東傾斜,高山與河谷夾雜。當地農業和畜牧業發展得較好,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苞谷為主,飼養豬、牛、羊等家禽,主要經濟產業有烤煙業、蠶桑業、水果種植業。金沙傣族喜食酸糯食物,擁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習俗,不信佛教而崇尚自然,保留最原始的信仰,崇拜土主神、龍神、山神,以及青哥、紅妹兩位英雄先祖。
金沙傣雖擁有自己的自治鄉鎮,但因時代發展和主流文化的沖擊,獨特的服飾都已遺失。后又因文化復興及文化認同,向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進行文化學習,引進了其服飾。據多位學者的走訪調查,現今只有灣碧鄉高坪子村還保留著較為傳統且完整的金沙傣服飾。
2 金沙傣的文化特征
史料記載,傣族確實在金沙江河谷地區建立過統治政權。所以無論哪一種學說揭示了真相,都無法改變金沙傣人民曾經在這里生存繁衍,但因經歷了多次戰爭和移民,導致人口銳減的事實。這些動蕩使得金沙傣人民背井離鄉,漂泊無依,減少了與其他傣族文化中心地的聯系。再加上金沙江河谷地區山高谷深、道阻且長,出行不便,金沙傣與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的傣族群體被迫分離,中斷了交流。交流的中斷使得金沙傣人民未跟上傣族大部隊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金沙傣改革的推進,使其保留了原始古樸的特征。
被遺留下來的金沙傣族群人口稀少,與同一地區其他民族相比生產力較弱,在經濟能力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居住地也較分散,無法形成以自身民族文化為主導的文化圈。長期處于強勢民族裹挾之中的金沙傣為了生存和發展,只能在保留自身文化基層核心的同時近漢隨漢、近彝隨彝,吸納周邊其他強勢民族文化精髓以謀求發展。因此,金沙傣最明顯的文化特征即古樸與多元共存,這一點在女裝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3 古樸性與多元性特征在金沙傣服飾中的體現
服飾之于少數民族,是一種文化傳統。傳統服飾在民間流行是生活使然,服飾圖案的表現內容和裁制形式也要服從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少數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得其服飾中積淀著涉及歷史的、社會的、習俗的、文化的、宗教的諸多內涵[1]。金沙傣的服飾不僅古樸多元,還可以令人感受到質樸與包容的精神。
3.1 金沙傣服飾的古樸性
3.1.1 服裝材料的古樸
金沙傣服飾在材料選擇上主要使用火草與麻,以麻線為經、火草線為緯進行混紡。火草,學名鉤苞大丁草,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云南省及四川省南部。多生長于海拔1800~3200米的高山灌木叢之中。因葉片背部生長著一層易燃的白色纖維,具有很好的助燃性,古人常曬干其葉片作為火引,故又名火草。
火草是一種古老的服飾材料,西南地區使用火草絨進行紡織的歷史悠久。最早記錄火草紡織的文獻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滇略·產略》引《南詔通紀》,“兜羅錦,出金齒木邦甸。又有火草布,草葉三四寸,蹋地而生。葉背有綿,取其端而抽之,成絲,織以為布,寬七寸許”,其對火草的形態、生長特點及加工紡織的方式均進行了概括性描述。從記述的時間上推斷,火草織布的歷史有500余年。
麻本身就是我國本土植物,它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強,易存活生長,種類繁多,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天然纖維,是紡織材料學中古老而重要的存在。云南適宜種植麻的地域廣泛,所以云南人工種植火麻的歷史悠久。楊升庵的《南詔野史》記載,過去云南地區的彝族、傈僳族、怒族、獨龍族、苗族等,男女老幼都穿著麻布衣服,至今已有千年。
3.1.2 服裝工藝的古樸
由于火草的生長環境復雜,在當地還未實現人工培育,其柔軟易斷的特殊性質也使得機械設備無法介入紡織環節,因此從原料到金沙傣服飾的完成,大多數環節都要依靠最原始的人工勞動。
金沙傣婦女們一般在雨季和秋季來臨前上山采集火草,趁著火草葉片背部絨層鮮活有韌性,將成熟火草葉片背面的火絨撕下,靠搓揉的方式將其捻線裹團,以備后續使用。一片火草葉最長可以捻出20厘米左右的火草線,即使在農作閑余,金沙傣婦女們也一刻不停地搓捻火草線。由此可見,制作一件成衣的工程量之巨大。
金沙傣織火草布使用的織機是由木板和竹條、竹竿自制的原始腰機,這種織機織出的布料比手掌略寬,由竹絲筘、綜片、提綜杠桿、躡桿、卷布軸和梭刀構成。在織布時需要把卷布軸系在織者的腰間,利用躡桿和提綜杠桿拉起綜片,使經線之間形成交叉開口,再使用梭刀帶領緯線穿插,每穿插一次緯線都要翻轉梭刀,將緯線壓實,保障布料厚實勻稱。
3.1.3 服裝剪裁的古樸
金沙傣人民使用的織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織出的布料長度可以自定,但寬度固定且狹窄。面對尺寸固定、材料單一的布料,金沙傣人民只能在裁剪成衣方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細長的布料打造成體現女性修長身材的服飾。所以在裁剪制衣時,金沙傣人民采用平面直線裁剪、豎向拼接的方法。
平面直線裁剪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主要裁剪方式,是后續現代服裝裁剪的“前身”。這種方法最大的特點為服裝成品可以平鋪在水平面上,形成二維平面形態,服裝裁片與裁片之間以直線拼接。豎向拼接的方法優化了窄長的布料視覺效果,同時簡化了裁剪步驟。這兩種方法縫制簡單,且提高了面料的利用率,成衣具有質樸厚重的韻味。
3.1.4 服裝形制的古樸
金沙傣服飾結構比較特殊。上衣為對襟無扣開衫,因形似螞蚱上肢被當地人叫作“螞蚱衣”。寬袖長至小臂,下擺短至肚臍,穿著時自然敞開。內褡菱形遮胸布,當地人叫作“心寶”。下裝為無開口火草筒裙,長至腳踝,需要用腰帶固定。
其服裝形制雖比較特殊,但總體來說還是符合管蓮英老師在《傣族的傳統服飾與近代革新》中對傣族婦女服飾“造型優美、簡潔明快、上裝無領、大襟或對襟,窄袖、短寬,下裝筒裙”[2]的總結。筒裙穿著和“長裙短衣”的結構,證實了金沙傣還保留著傣族文化的內核。
金沙傣服飾從材料收集到制作完成都體現出對自然的依賴,并以自然為參照,彰顯了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其服飾形制和所運用的工藝也處處體現著古老傣文化的浸染。從自身角度來說,這是崇敬自然、貼近自然的表現,試圖和自然建立情感聯系,形成人與自然的共情;這更是一種對傣族群體的自我認同,也是一個族群對自身古老文化基因的堅守。
3.2 金沙傣服飾的多元性
3.2.1 服裝配件的多元
金沙傣服飾的主要結構雖還遵循傣族上短下長的原則,但是從尾飾的飄帶上可以明顯看出彝族、傈僳族文化的痕跡。
飄帶系掛于后腰,是一種布片尾飾,由四片箭形挑花布片并排縫于布帶組成,垂墜于臀部而下齊臀根。布片可調節,方便調整。較為常見的有白底、紅底、黃底和黑底飄帶,只有在重要的節日和場合才會穿戴。
傣族人一般會佩戴頭飾、耳飾、頸飾、手飾和腰飾,鮮少有尾飾。只有裝飾最多的傣亞(花腰傣)在后腰處有一塊梯形的布片,鑲滿了銀泡、銀鈴。但在相距不遠的傈僳族、彝族群體中,也有類似的箭形布片尾飾。
大姚傈僳族飄帶有三片,有箭形也有長方形,長度齊臀。布片之間的間隙不大,常見底色與金沙傣相同。箭形尖端墜塑料珠與毛線穗子,長方形的墜多條塑料珠。而大姚彝族的飄帶為箭形,從腰部向尖端逐漸加寬,長度齊小腿。
金沙傣箭形飄帶無法推斷其具體形成時間,早期研究金沙傣的文獻資料也未有記錄,最早只在1991年被拍攝到。但可以推斷的是,此箭形飄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大姚其他地區強盛的彝族、傈僳族服飾裝飾影響形成的。
3.2.2 服飾色彩的多元
色彩在民族傳統服飾中絕不是簡單的裝飾,每一個民族對某一色彩的喜與惡,都與色彩特定的文化內涵有關,不同民族對色彩的不同理解構成了其民族文化特點[3]。每一個民族的服飾色彩受自然環境、所處時代、鄰近民族、地區發展的影響,代表該民族的審美觀念,是該民族特征、文化、個性的集中體現。
傣族服飾的色彩由于不同支系的審美偏好有所差異。西雙版納傣泐支系筒裙底色為深色,以淺紫、淺藍、淺綠、淺粉等明度偏高的顏色為主,視覺感受干凈清新。德宏傣訥支系常服以藍、青色系居多,紅色系色彩作為點綴,視覺感受沉穩質樸。盛裝色彩又以紅色系為主,藍綠金銀作為點綴,華貴大氣。這兩個地區都為傣文化大區,雖在服飾色彩上各有特色,但總體來說都展現出了傣族高雅大方的民族魅力。
玉溪的傣亞支系喜歡用深色底,再裝飾紅色系、藍色系、黃色系色彩,給人以熱烈奔放的感受。金沙傣的服飾以明快的藍色為底色,多運用艷麗亮眼的紅、綠、黃、粉作為點綴,色彩感受明快活潑。這兩個地區的傣族人口少,均與彝族、傈僳族混居,色彩審美受到了一定影響。
3.2.3 裝飾手法的多元
金沙傣服飾使用的紋樣大多以幾何圖形為基本元素,通過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方法進行疊加,這種手法在傣族群體中比較常見,但多被運用于織錦工藝。而金沙傣則利用十字挑花工藝,將圖案繡于心寶、包頭邊緣和飄帶上。刺繡的裝飾手法,除傣亞群體有所采用外,在其他傣族群體中并不多見。十字挑花工藝也以金沙傣鄰近的彝族、傈僳族、苗族見長。
現比較時興的為采用平針繡木棉花紋樣,為火草筒裙制作技藝傳承人李蘭老師在外學習交流形成的新設計成果。此紋樣是金沙傣紋樣設計的一次創新,是由抽象圖案向具象寫實圖案過渡的一次突破性嘗試。
在裝飾材料上,因國家幫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金沙傣現也采用現代化工業成品。墜于包頭尾端和飄帶尾端的塑料珠的質感與服裝面料柔軟的質感形成對比,賦予了服裝靈動的氣息。金沙傣女性行走之時,包頭在臉頰旁輕輕搖曳,飄帶在身后搖曳生姿,展現出金沙傣服飾的動態之美。
袖口為易磨損的部位,如要進行裝飾,則要避免過于繁雜,以免影響正常活動,而在此部位應用刺繡工藝又恐有磨損,性價比不高。成品機繡花邊貼身、價格低、裝飾性強,能使金沙傣服裝有更多吸睛的細節。
雖然受到強勢民族的影響,金沙傣服飾發生了一些變化,但聰慧的金沙傣人民讓這些變化停留在表層,多表現在裝飾方面。這些多元性的裝飾增強了服飾美感,形成了一件外衫,體現了金沙傣服飾與當地其他強勢民族的共性,促進了民族間的情感交流,也展現了金沙傣民族熱情包容的性格特征,同時這層外衣保護了金沙傣民族自身的文化內核。
4 結語
20世紀以來,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進一步加深,民族傳統服飾的同質化傾向愈發明顯,現代化演變勢不可擋。從學術層面看,金沙傣服飾及服飾文化的形成與特點,可以看作小眾民族在強勢民族的影響下如何堅持以自己的文化為基干,在保留自身核心文化的同時,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持續發展的正面案例。研究其服飾文化,能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
從金沙傣自身的發展來看,服飾作為文化的表征,是民族表達觀念、彰顯自我最直觀的載體。在材料選擇、服飾形制、色彩與紋飾等方面,金沙傣服飾都展現出了自身獨特的魅力。唯有深入研究金沙傣的服飾文化,了解并總結其服飾文化的特點,再以其服飾文化為核心,應用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助力金沙傣優秀服飾文化傳承和發展。當前,推進金沙傣服飾的發展及其服飾文化的傳承弘揚是首要命題。
參考文獻:
[1] 楊鹓.背景與方法: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C]//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服飾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5.
[2] 管蓮英.傣族的傳統服飾與近代革新[C]//德宏州傣族學學會.云南四江流域傣族文化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498.
[3] 楊陽.色之意:民族傳統服飾色彩的文化內涵[C]//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服飾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7.
作者簡介:王金蕊(1997—),女,云南楚雄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藝術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