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音樂文化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較高,是一種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文章首先介紹南通民間音樂的概況,并以南通號子和海門山歌為例,對南通民間音樂的價值意義進行分析,闡述目前南通民間音樂保護和傳承困境,最后對南通民間音樂的傳承策略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民間音樂文化;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環境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03
我國不同區域的民風民情和風俗習慣孕育了風格各異的音樂藝術,在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時代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但要促進經濟和科技進步,還要注重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等傳統文化。南通地處江蘇東部,長江北側。海安的花鼓音樂在民間歌舞音樂中享有盛譽;南通的僮子戲是一種廣受歡迎的民間戲劇形式,受到當地人追捧[1]。充分認識南通民間音樂的藝術價值,并加以保護和傳承,是當地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 南通民間音樂概況
南通擁有極佳的地理條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南通獨特的民間音樂。海門山歌、南通號子、呂四漁號都是當地民間音樂的杰作。南通的民歌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通號子和海門山歌是南通地區的兩種傳統民間音樂。
1.1 南通號子
南通的民間號子,首先由朱友民演奏,隨后為吳堯等資深音樂家收集整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車水子。南通號子中的打麥號子也很有特點,其憑借濃厚的地方色彩,加上強烈的抒情性與節奏感,還融入了小調調式特點,演唱時達到一領眾和的效果。南通號子以作品眾多和題材豐富而聞名,與眾多音樂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除了傳統的打夯、搬運、航船、迎親等號子外,還有許多獨特的勞動號子,它們的節奏、風格和韻律都十分獨特,且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2]。
1.2 海門山歌
由于海門東北瀕臨黃海,海門山歌不僅表現了沿海風情,還能讓人體驗到江南小調悠遠綿長的韻味。海門山歌的歌詞具有獨特的風格,能夠充分表達歌者的想法。海門山歌的歌詞由于沒有受到特殊限制,內容豐富且變化多樣,有形象生動、比喻到位的特點,其歌詞經常會采用夸張的手法來充分釋放歌曲的魅力。海門山歌以其獨特的旋律和小調為主,具有自然、流暢、平緩、圓潤的特點。這種音樂風格使它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形式[3]。
2 南通民間音樂的價值和保護意義
2.1 促進對民間音樂文化的深層次研究
我國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演變中,傳統音樂文化已成為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證明,只有加大對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才能保存文化記憶,傳承我國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南通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使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逐漸減弱,忽視了傳統音樂的價值。傳承和發展傳統音樂文化,還可以為我國的音樂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源。此外,傳統音樂文化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南通民間音樂兼具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研究南通民間音樂,對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義重大[4]。
2.2 推動構建民間音樂文化保護系統
通過近些年的努力,相關單位和個人在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文化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并初步構建了框架體系,為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保護南通民間音樂,可以積累更多的民間音樂文化保護經驗,為我國民間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系統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南通民間音樂種類豐富、歷史悠久,無論從保護還是傳承的角度出發,都給我國民間音樂文化保護系統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可以進一步推動民間音樂文化保護系統的構建和完善。
3 南通民間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困境
3.1 城市化發展以及生態基礎的破壞
南通當地的眾多民間戲曲誕生于鄉村廟會活動,借助民俗活動,民間音樂得以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傳統的農村社區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對傳統的節日和廟會的興趣減弱,導致當地的民間音樂文化面臨傳承和傳播困境。受城市化的影響,許多老藝術家不得不搬離原來居住的地方,因此難以再歡聚一堂演出。這對民間音樂的流行和普及造成了巨大的阻礙。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音樂受人忽視,甚至冷落。早期,南通地區民間音樂的參與性較強,并且這一音樂活動的成本不高,使南通民間音樂廣受追捧。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南通民間音樂傳統文化活動的普及和開展受到極大的影響,南通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難以為繼。
3.2 工業化帶來傳承方式的改變
南通的民間音樂源于當地的農業活動,許多民間音樂都是在日常勞動中創作出來的。因此,這些音樂的節奏、旋律、歌詞與當地的農業活動密不可分。隨著我國工業的不斷發展,機械設備逐漸取代人力,人們在田間勞作并哼唱民間音樂的情景越來越罕見,這無疑阻礙了南通民間音樂的發展[5]。
快速發展的IT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的民族音樂逐漸消失,而新興的音樂形式興起,并對其發起挑戰。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使傳統的音樂傳承方式難以為繼。現在的很多音樂活動常常流于形式,而難以起到普及民間音樂文化的作用,而原先極為常見的傳承途徑在城市化背景下已難覓蹤跡。
3.3 觀念態度的改變以及流行音樂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適應外界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年輕人對民間音樂的重視度明顯下降,甚至認為民間音樂與當下的文化背景格格不入,這導致民間音樂在新時期的傳承面臨危機。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音樂資源日益豐富,吸引力不斷增強,人們越來越青睞短視頻和綜藝節目,沒有意識到民間音樂的重要性。隨著流行音樂的迅速崛起,民間音樂遭遇沉重打擊,傳承者的數量急劇減少,而年輕人對民間音樂的熱情也大大降低,這使得民間音樂的發展前景變得更加晦暗。
4 南通民間音樂的傳承策略
4.1 政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
民間音樂是一種源自人類日常生活和勞動的藝術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歷程。受現實因素的影響,民間文化保護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政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對民間音樂文化的支持和保護力度,以確保其可持續發展。為了有效地保護民間音樂文化,應當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出發,制定有效措施,加強對其的監管,建立完善的制度,以確保其有效傳承與發展。南通政府可以積極探索適合當地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政策,并加強對民間音樂文化的宣傳,以便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
此外,還應提供財政支持,以促進項目發展。通過與民間音樂傳承人合作,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贏得公眾的認可,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協助傳承人利用各種資源,創造有利于民間音樂傳承和發展的輿論氛圍,最終增強南通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效果。政府部門應積極履行職責,積極支持民間音樂“非遺”申報,加快審批進程,為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民間音樂文化提供助力。
為保護民間音樂文化,需設立民間音樂聚集地,并配備完善的基礎設施,集中保存、宣傳和展示民間音樂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在省級、地級、縣級的公共服務場所設立特殊的展覽區,展示民間音樂文化的精華,為公眾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從而實現有效傳承和發展。為了更好地保護民間音樂文化,應積極建立保護區,并精簡審批和申報流程,以確保其得到有效保護。
4.2 建設民間音樂傳承人隊伍
保護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必須培養和尊重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人,特別是那些能夠將其發揚光大的傳承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珍貴的文化傳承下去。積極建設傳承人隊伍,可以有效推動其朝專業化方向發展。
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文化,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持。作為文化傳承的主力軍,傳承人必須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才有動力和能力將優秀的文化傳播出去。為了高效傳承民間音樂,應積極支持那些始終堅守在一線的傳承人,并且給予他們基本的生活和收入保障。這樣,傳承人才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保護民間文化中,實現對民間文化的傳承。為了讓家傳的民間技藝能夠被更多的人接受,應為民間技藝傳承人提供經濟補貼,以此彰顯其社會價值,并促進民間音樂文化發展。
要促進民間音樂文化發展,就必須大力培養新一代傳承人。這些傳承人應掌握多種技能,包括音樂表演、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等。只有不斷拓展其知識面,才能真正推進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當下潮流相結合,創作出更具創新性的音樂作品,為民間音樂注入新的活力。
4.3 加強民間音樂社會教育
民間音樂是一種源自民間的藝術形式,應由廣大民眾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文化保護,因此,應加強社會教育,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使大眾自覺和有效地保護民間音樂。為了提高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應大力推廣音樂課程,并邀請優秀的民間音樂傳承人來校開展科普教育。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同時豐富音樂教育內容,強化教學效果。高校可以開設多種多樣的音樂選修課程,并邀請優秀的民間音樂家來指導學生,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樂文化知識。
南通市正在大力推廣海門山歌、南通號子,并邀請專業的教師和傳承者編寫校園教材,使地區民間音樂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府機構的支持下,每年都可以舉辦海門山歌培訓,邀請民間音樂傳承者來指導教師,以此增進他們對地區民間音樂的了解。為了保護民間音樂,政府部門可以積極鼓勵各個社區機構,通過宣傳欄和組織群眾活動強化民間音樂宣傳效果,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民間音樂文化。通過邀請優秀的民間音樂家到社區演出,向群眾展示他們的藝術才華,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在街道上舉辦各種民間文化活動,制作精美的海報,吸引熱愛音樂的人參與其中。
4.4 積極建設數字化保護體系
現代科技的進步,為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重大機遇,應努力構建完善的數字化保護體系,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的優勢。引入VR技術,重現民間音樂文化,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民間音樂的魅力,促進群眾與民間音樂深度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和數字化保存。通過VR技術構建三維數據庫,結合建模、網絡等前沿科學技術,創造出一個虛擬環境,讓原本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民間音樂文化得到更加生動的呈現。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將民間音樂的相關數據轉換為矢量數據集。這些數據集將作為信息庫,為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支持,從而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為了更好地傳承民間音樂文化,要大力建設數字展覽館,以展示民間音樂項目。通過走訪民間藝人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藝術的魅力。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實現音樂和藝術信息的永久保存。運用新媒體,可以更有效地推廣和傳播民間音樂文化,從而提升其社會影響力。
隨著社交媒體的飛速發展,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社交平臺,其覆蓋的用戶規模龐大,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向上百億用戶傳遞信息,不受時空限制,拓寬了信息的傳播渠道,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為保護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注入了新的動力。
5 結語
南通地區的民間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令人回味無窮。為了充分利用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我們必須采取行動,加大保護力度,構建一個完整的南通民間音樂文化保護體系,使其能夠得到持續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雪.高校音樂教育推動民間音樂文化現代化傳承的重要性研究[J].戲劇之家,2021(8):91-93.
[2] 余錚.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41(1):71-76.
[3] 葉松.海門山歌走進初中校本課程的現狀調查與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
[4] 詹皖.海門山歌的藝術特征與傳承保護[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3):102-105.
[5] 崔世瑩.論南通民間地方舞蹈與地方音樂的融合[J].東南文化,1988(6):179-183.
作者簡介:豐競(1984—),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