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發展引起了語言的發展變化,“很+名詞”結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并運用。文章從“很+名詞”結構流行的原因,包括語言演變中的類推作用、群眾語言心理等,以及能進入該結構的名詞分類、語法功能等多方面對該結構進行探析,同時預測它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很+名詞”;結構;類推
中圖分類號:H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03
0 引言
在語言的三要素中,詞匯發展速度最快,語音次之,語法最慢,但是當今社會處于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期,信息傳播速度加快,這無疑加速了語言的演進,語法自然也不例外。近幾年在語言交際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結構,如“教科書式”“有學習、有體驗”“很+名詞”等結構。本文要探討的“很+名詞”結構正是在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如“很淑女”“很紳士”“很張繼科”“很北京”等,這種結構已經普遍應用在人們日常的語言表達中。
“很+名詞”結構作為“程度副詞+名詞”的代表,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語言結構,雖然20世紀30年代就在魯迅、曹禺等作家的作品中零星出現,但是當時現代漢語的語法尚未定型,加上此種結構數量較少,并未引起語法學家的高度重視。但這一結構隨著時代的進步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逐漸在日常語言表達中流行開來。在這種趨勢下,學界對這一結構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且研究思路不斷拓展,不僅從結構上對其進行探討,語義、語用等角度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如和樹美、杜兆金(2018)從“很+名詞”結構的流行原因、格式分類、語法功能和語義包蘊性以及語義指向這四個方面出發,系統地探討了這一語言現象的合理性及進步性,并結合這一現象的局限性探討其未來發展趨向[1];白凌云(2020)從語義分析的角度出發,認為“很+名詞”結構的存在具有合理性,該結構在語言表達上可以凸顯細節義,具有增強生動性等表達功能[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繼續闡述“很+名詞”結構,主要探討“很+名詞”結構流行的原因,以及此結構的分類及其語法功能,并嘗試探討這一結構的局限性及未來發展趨勢。本文所涉及的語料主要來自CCL語料庫以及微博等網絡平臺。
1 “很+名詞”結構流行的原因
1.1 語法演變中的類推作用
語法是語言中的一般規則,它具有不可否認的權威性,但是語法規則的效能常常會受到日常交際的特定需要、語音和詞匯等其他語言子系統的影響,全面貫徹落實語法規則的難度較大。語言是既有規則、有條理,又到處存在強式和例外的系統。因此語法中有整齊劃一的趨勢和抗拒這種趨勢的矛盾,前者是語法演變中經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類推作用”[3]。眾所周知,“很”作為程度副詞,修飾性質形容詞是常見的語法規則,如“很漂亮”“很優秀”“很高”“很瘦”“很美好”等,這一語法結構中的形容詞自身有著描述性的語義特征,語義特征中有“+描述”的特性。接下來再觀察可以進入“很+名詞”結構的名詞的特點,例句如下。
例1:我這樣作念不道德,很流氓,但我確實這樣作念過。
例2:a.她想起阿美的叮嚀,很淑女地走過去。
b.她看似很淑女地把兩手交握放在腿上,其實是用力控制著自己別真的撲上去。
例1中,“流氓”一般是指那些不務正業、文化水平較低、常常鬧事、不尊重別人的人,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名詞,但是例1中“流氓”這個名詞有明確的描述義。例2里面的兩個例句都有“很淑女”的結構。“淑女”一詞出現得較早,如《詩經·周南·關雎》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是指賢淑美好的女子,由此可見,雖然“淑女”為名詞,但是要成為淑女,一定要有賢淑美好的品行,有描述的成分在。例2中無論是“很淑女地走”還是“很淑女地把兩手交握放在腿上”,都要求女子有美好的品行,有作為淑女的特質。分析這兩個例子可以發現,進入“很+名詞”結構的名詞都必須具有“+描述”的語義特點,而且這些名詞所描述的特點是受大眾認可的。從“很+形容詞”再到“很+具有描述性特征的名詞”,發揮語法的類推作用是關鍵,類推作用使同樣表現出描述性語義的詞進入了同一個結構。
1.2 群體語言心理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任何一個民族語言的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民族文化上的發展、政治上的革命、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改善[4]。目前我國社會環境穩定,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創作自由。同時,網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為每個獨立的個體提供了發表言論的平臺。而這種開放的語言環境,讓大眾在日常交際時不會刻意遵從現有的語法規范,在語言表達中存在求新、求異、求美的心理,這種心理會折射到日常的語言表達中。如中國的乒乓球女將王曼昱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表現極佳,取得了讓國人驕傲的成績,迅速引起大眾關注,王曼昱頻繁出現在人們茶余飯后的討論中。當時有句熱評是“這個球打得很王曼昱”,人們不再具體、細致地談論王曼昱打球的特點,而是運用一句極具概括性的話語,既涵括王曼昱打球的特點,又因為該表達方式標新立異而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2 “很+名詞”結構的類型
之前,語法學家普遍認為程度副詞不能修飾名詞,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很+名詞”結構進入人們的生活,該結構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是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名詞都能進入該結構,只有具有描述義的名詞才可以,如“淑女”“紳士”“北京”“上海”等。接下來探討能進入該結構的名詞分類。
2.1 很+專有名詞
專有名詞一般指特定的某人、某地或者某機構,即人們常說的人名、地名等。在學習詞義的概括性的時候,黃伯榮和廖旭東老師指出,“任何一個詞的意義都具有概括性,即使專有名詞也不例外”[5]。而詞義的概括性又要求把詞語相關的特征概括進去,所以這些專有名詞也具有描述性。接下來,重點探討兩類,即“很+專有地名”和“很+專有人名”。
2.1.1 很+專有地名
這一類的專有名詞較為常見,多為人們熟知的地名,大到眾所周知的“北京”“上海”“深圳”,小到每個人自己的家鄉,都有可能進入該結構。舉例
如下。
例1:鼓樓與婚紗照相遇,碰撞出不一樣的“京味”,紅磚綠瓦,西裝白紗,這樣的婚紗照就很北京。
例2:上海的繁華,全世界都知道;這里的風情,我最知道。這里是上海不可或缺的一角,這里,很上海!這江,這城,割舍不斷的情!
例3:深圳因為一條鼓勵公考落榜者的短信而火上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這很深圳!
例4:《穿過寒冬擁抱你》自上映以來,有不少觀眾評價“這部電影很武漢”。的確,無論是選角、選景甚至是臺詞上,劇組都將武漢味熬進了骨子里。
上述例子有的摘自微博熱評,有的摘自新聞原稿,雖然每句話出處不同,但都佐證了“很+專有地名”的結構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的事實。北京城現代風與古樸風的完美結合,上海自帶一種繁華富有、時尚現代的氣質,深圳的包容,西安的古色古香,成都的宜居,武漢的熱情,這些城市早已被人們熟知,這些專有地名背后所描述的城市特征也廣為人知。
2.1.2 很+專有人名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各自的特點,但是人們不可能熟知每個人的名字,所以一般來說只有身份和地位較高的名人才會被人們熟知,他們的特點也是公認的,進而可以進入“很+專有人名”的結構。
例1:一個無名微博好友的語錄,讀起來很犀利,很韓寒,很周樹人,讓人印象深刻。
例2:被人稱為“六邊形戰士”的馬龍能力是非常強的,不出所料,這次比賽里他的打法依舊很馬龍。
例3:超哥說今年的春晚會收斂著些,大家說他做到了嗎?這些個動作很鄧超。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發現,一般進入“很+專有人名”結構的人名都是某些領域的佼佼者。例1中,因為語錄讀起來很犀利,和魯迅、韓寒的寫作風格非常接近,所以評價該微博語錄的風格“很周樹人”“很韓寒”;例2中,馬龍打乒乓球的時候可以兼顧每個角度,被球迷們稱為“六邊形戰士”,此種打球風格被大家評價為“很馬龍”;例3中,鄧超在春晚節目上異常活躍,被大家調侃為“很鄧超”。這些例子有一個共性,就是“很+專有人名”中的人名背后都有被人們熟知的風格,人們不再采用煩瑣具體的描述方式,而是用這些人物的名字去彰顯他們的獨有風格。從修辭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為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重在事物具有相關性。這樣的表達方式既可以體現出人們對名人的尊重,又產生了引人聯想的作用,使整體表達更加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
2.2 很+普通名詞
普通名詞可以分為個體名詞、抽象名詞、物質名詞等,例句分析如下。
例1:現在想起以前上班的種種,忽然感覺那樣的日子很陽光,很溫暖,讓她懷念。
例2:我生活得很苦,但我很精神,我感到非常地充實。
分析以上兩例中的“很+名詞”結構可以發現,這些普通名詞在很大程度上表示狀態、動作特征、品質等,具備很明確的描述性的語義特征,自然也就能夠受程度副詞“很”的修飾。例1中的“陽光”雖是名詞,但是人們一讀起來,就感覺充滿了希望和動力,有描述性的語義;例2中的“精神”也是,指某個人精神狀態良好,也暗含描述性的語義。
綜上所述,可以進入“很+名詞”結構的名詞雖然不少,但也相對有限,這個名詞本身必須有明確的描述性語義特征,在這個結構中充當形容詞。專有名詞或者普通名詞,都有可能進入“很+名詞”結構中。
3 “很+名詞”結構的句法功能
在生活中“很+名詞”結構的使用率很高,除了日常口語表達中較多之外,在文學作品中也比較常見。該結構可以充當多種句法成分,如謂語、定語、補語、狀語等句法成分。
3.1 充當謂語
“很+名詞”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與“很+形容詞”的特點是一致的,承擔謂語的功能,常常用來描述主語的形狀或者從事的活動。
例1:鄧超扮演的惡棍天使雖然很惡棍,但是也很善良。
例2:劉警官很英雄,每次出警都沖在最前面。
例3:這個小琴童很紳士,各方面禮節都很到位。
例子中的“很惡棍”“很英雄”“很紳士”這三個詞都是用來表示主語的性格特征,指主語有像“惡棍”“英雄”“紳士”一樣的性格特點。
3.2 充當定語或者狀語
定語和狀語都是用來修飾的,可以用來修飾限制事物或者動作,增強所表達語言的精確性。定語可以用來修飾、限定或者說明名詞的品質或者特征,狀語則是從時間、地點、方式方法、情況等多個方面修飾、限制謂語中心詞。例句如下。
例1: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
例2:小王是一個很陽光的女孩,面對生活永遠充滿希望。
例1中,“很英雄”修飾城市,表現了武漢這座城市頑強的生命力,積極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爭;例2中,“很陽光”修飾女孩,表明她的性格特征。
3.3 充當補語
“很+名詞”結構也時常充當補語,用來說明動作、行為的結果或趨向。例句如下。
例1:她今天穿得很中性,我都沒有認出來。
例2: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雙重努力下,她變得很陽光,很向上。
這兩個例句中的“很+名詞”結構都是充當情態補語,說明前面動作的情狀。
從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很+名詞”結構可以充當多種句法成分,在日常表達中使用頻率很高。
4 “很+名詞”結構的未來發展趨勢
不可否認的是,“很+名詞”結構是語言發展變化的結果,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該結構較為新奇,滿足了人們言語交際中求新求異的心理。同時,它形式簡潔,在使用形容詞顯得詞不達意的情況下,這一結構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6]。但是談及這一結構未來的發展趨向,爭議頗多。目前值得肯定的是,像“很淑女”“很紳士”這些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用法,應該保留下來,納入規范語言體系之中。一些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有自我調節功能,認為在可控范圍內,對于現存規范的突破和偏離,應當采取尊重和相對寬容的態度。對待“很+名詞”結構也應該持此種態度,仔細觀察剛進入“很+名詞”結構的名詞,給予它發展空間,看它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能否高效地為語言交際服務。
5 結語
本文主要探析了“很+名詞”結構流行的原因,并對這一結構進行分類以及探究該結構的語法功能,分析了“很+名詞”結構的局限性和未來發展趨勢。但是本文語料較為有限,同時僅限于共時平面,研究方向存在局限性。至于該結構以后的發展,還是要交給時間研判,這一結構值得人們長久關注。
參考文獻:
[1] 和樹美,杜兆金.淺議漢語中“很+名詞”格式的合理性及其發展趨勢[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2):60-64.
[2] 白凌云.“很+名詞”結構的語義分析[J].天中學刊,2020(35):115-122.
[3]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57.
[4] 武立紅.社會語言學研究綜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7(S4):63-68.
[5]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2.
[6] 邢福義.“很淑女”之類說法語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語言研究,1997(2):6.
作者簡介:胡旭(1998—),男,安徽池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