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各類藝術作品中,留白的應用屢見不鮮。但留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全沒有,其“看似無”卻“更甚有”,古往今來作為一種美學的表現手法在各領域被廣泛應用,作為一種刪繁就簡的形式,以小見大,意蘊無窮。基于此,文章研究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美學,以供參考。
關鍵詞:山水畫;留白;美學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3
1 留白美學概述
留白,通俗來說便是空白,又稱“余玉”[1],是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在書畫作品中較為常見。“留白”并不是簡單地在作品中留下大面積的空白,而是契合觀賞者的視覺心理,用輕墨淡彩營造一個空靈深遠的藝術境界,賦予作品無窮無盡的韻味,給觀賞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將作品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留白是空間境界的表現手法,“留”為實,“白”為虛,虛實相生,趣味橫生,別具一格。以方寸之地顯天地之廣,看似減法的留白,實為作品的意境錦上添花,如中國著名畫家八大山人,在他流傳于后世的繪畫作品中,留白是最為突出的表現手法,舍全求意,體現了純粹無垢的藝術追求。
2 留白美學的理念淵源
留白美學的理念主要來源于儒釋道[2]。儒釋道所提出的關于虛實、陰陽、自然之色的學說,為山水畫的留白美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儒家在傳承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推崇中庸的儒家,強調人的精神境界,禮法周全,張弛有道。“滿招損,謙受益”,做人不可太滿,要掌握一個合適的度,儒家追求藝術與道德相結合的境界,保持中和之美,這與留白美學的理念不謀而合。以空白納入萬境,留白蘊含了儒家思想之精髓。
釋教強調“色即是空”,“空”是一種看破和放下。這種色空觀與留白美學畫外之境至清、至遠、至靜、至淡的意蘊相吻合。在佛教的世界中,四大皆空,中國山水畫在色空觀的影響下產生了一種空寂的美。畫家用“色”來表達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感,又用“空”來進行抽象的藝術性交流。留白中承載了無界的思想,黑白的色彩彰顯出悠遠的天地。
《道德經》有言,“有為之利和無為之用”,這也與留白美學遙相呼應。強調“無為而治”的道家,認為人世間和天地萬物皆以“道”為規則,而“道”近似于一種不加人為干涉的虛無。或許在當今時代,這種思想過于消極,但毋庸置疑的是,道家的理念影響了中國山水畫利用虛實與空白造就空靈結構的審美,在看似一無所有的空間中,蘊藏森羅萬象,至空而極。
留白在視覺藝術上飽含中國儒釋道的思想精粹,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形式,作品達到了“無中生有”的藝術高度。
3 留白美學的歷史發展
關于留白,可以追溯至遙遠的原始社會。當時的壁畫、甲骨文和陶器上已經有了留白的影子[3],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留白,更有可能是無意識的產物。至先秦時期,留白真正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法登上歷史舞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掀起了“無畫處皆成妙境”的創作思潮。據考察,在晉朝,山水畫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山水畫中的留白美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萌芽,并逐步發展壯大。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線條流暢,層次豐富,畫面中可見大量空白空間,以虛顯實,令觀賞者遐想連篇。隋代山水畫雖然不多見,但展子虔的《游春圖》在描繪美景時也采用了留白的手法,山脈連綿給人以開闊之感。
到了唐朝,山水畫以更加蓬勃的姿態自由發展,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出現了“白畫”一詞,這說明留白美學逐漸成為一種審美意識。在宋朝,留白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宋代的許多畫家在創作技巧上進行了創新,使留白成了一種主流的構圖和繪畫技巧。而元代則是留白山水畫的發展巔峰,這期間出現了聲名遠揚的“元四家”等,風景的描繪中多見水墨和淺絳,畫風獨特。例如,倪瓚經常采用“三段式平遠”的構圖方式,給人以淡泊寧靜的空疏之感。明代“吳門畫派”和清代“金陵八家”將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美學推向了另一個高峰。即便到了近代,透過李可染、黃賓虹等大家的作品也能一睹留白之美。
4 山水畫中留白美學的表現形式
中國山水畫中留白美學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構圖留白、意境留白、虛實留白和景物留白等[4]。
4.1 構圖留白
構圖留白是指在畫面中留出合適的空白,使作品更有意境。要使構圖對象顯得集中、統一、穩定、協調,就要為畫面留出空間。山水畫中構圖留白的描繪對象通常只蜷縮在一個部分,呈局部式。雖然這種留白方式較為特殊,但顯露出一種層次感。山水畫是一種抽象藝術,是畫家在主觀意識上對客觀事物的表現。
4.2 意境留白
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留白,是指在山水畫創作中,作者有意將畫面中的空白留出來,以形成意境,增強畫面的美感。山水畫中有許多空白之處,如畫樹時“無枝”、畫山時“無山”、畫水時“無水”等。空白并非憑空而來,也不需要人去填滿它。畫家通過留白表現空間的虛實變化,將空靈深遠的意境在空白中展現出來。
4.3 虛實留白
虛實留白是指畫面上空與實之間的空白,它是中國山水畫的基本構成元素之一。“實”是描繪實際存在的事物,而“虛”就是留白。沒有“空”就沒有“實”,有了“空”則有了“虛”。“空”與“虛”是對立的矛盾統一體,能使畫面產生一種空靈的意境。實物與虛物的留白相輔相成,相互烘托,使二者的形象和內容在畫面上保持相對穩定的空間位置關系,將有限的畫面空間留給觀賞者,讓他們進行無限的想象。
4.4 景物留白
山水畫中的景物留白依靠風景來表現,如云氣、山石、水流、樹木等。云是山水畫留白中最為常見的一個物象,云氣飄浮在天空中,且本身純白無色,沒有固定的形狀,可以自由地描繪勾勒,生機靈動。云雖無色,但萬物有色,云氣與畫中的其他事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能夠更好地凸顯其他事物。山水畫畫家在畫云時,常采用勾云法和染云法,表現出云的依勢而動、縹緲莫測。正如謝赫所說的“氣韻生動”,云氣是留白美學中一種淺層次的使用。云氣要清澈,不容污濁,山水畫才能擁有仙霧繚繞的仙境之感。
不同地域的特征不同,因此山石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樣貌,丘陵溝壑各有其美。山石的刻畫強調立體感,它是畫中山脈的主體,地位不容小覷。山石的留白通常通過水墨黑白的對比營造,給人以渾然天成的視覺享受。
山水畫留白中,水是最為畫家所推崇的物象。“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畫家們用水來描景狀物的同時,也會認為水的留白體現了他們崇高的精神追求。水的留白沒有拘束水源的形狀,能夠展現一種生命力,大面積依托水的留白,能夠營造一種廣闊的感覺,同時避免畫中要素過多,給人以清爽感和真實感。
樹木同樣是表現留白美學必不可少的元素。畫家對樹木進行留白創作時,會讓樹木與山石為伴,保持畫面整體的協調性。山石是無生命的,它們在歲月流逝中見證歷史的變遷但不改其貌;而樹木是有生命的,其姿態在不同季節各有不同。如果一幅山水畫中僅有水流和山石的留白,未免太過無趣,樹木的留白能削弱畫面的僵硬感和死氣沉沉感,枝干之疏密、樹葉之濃淡、光與影之對比,能賦予畫面更強的活力。
5 留白美學的價值體現
留白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一種審美創造形式,是山水畫的重要元素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留白美學便是時間推移中產生的藝術結晶。留白內涵深厚,層次豐富,在山水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鑒賞價值。
“以少勝多”,就是指給畫面留下一定比例的空白,使畫面產生空曠而又充實的感覺。在山水畫創作中,留白也常常被用來烘托意境、襯托主體和環境等。留白并不是完全的虛無[5],也不是隨意的涂抹,而是對畫面整體布局作出的選擇。留白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它不僅體現了畫面的意境和作者對客觀物象表達的意圖,還表達了作者藝術創作時所追求的形式美,欣賞者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
“意在筆先”,山水畫以筆墨為表現形式,通過畫面留白來營造意境,體現中國畫的美學思想。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留白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作為一種繪畫風格或審美趣味與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有著很深的淵源。“無畫處皆成妙境”“咫尺千里”“不畫處皆可畫”,留白營造了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幽遠意境,只有達到情景交融這種和諧統一的狀態,才會產生意境之美。留白作為一種構圖方式,有著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恰到好處的留白可以不喧賓奪主地襯托主題,達到“滿”與“實”、“滿”與“虛”相結合的效果。
留白增強了作品中各種物象的生命力,烘托出作畫的主體部分,優化了結構,增強了畫面構圖層次和藝術性。如畫家可以用濃墨或淡墨來描繪想象出來的一片云,形成“濃—淡—干—濕”的畫面結構,用大片白色與黑色來襯托景物主體。在所畫的樹木、天空、水流等物體上留下較大面積的空白,有利于表達意和空間的關系,給人以空曠之感,也就是所說的“一樹三分色”。
我國古代山水畫的繪畫技巧與西方繪畫手法大相徑庭。中國山水畫與西方油畫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中國畫的色彩觀追根溯源是具有哲學性質的,強調宇宙本源,黑白陰陽的對立,因此縱觀各朝各代山水畫,不難發現畫中使用的色彩屈指可數,其中的黑白色被抽象化了,留白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而西方色彩觀推崇光譜色,強調光影的明暗效果,因此西方繪畫熱衷于使用不同的色彩,很少使用黑白。
6 留白美學在其他領域的拓展
除了山水畫的留白之外,在其他不同的領域也可以看到留白美學的身影,它已被廣泛應用于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設計及園林景觀等領域。
中國山水畫對園林景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粉墻黛瓦前的三兩翠竹和角落里疏影橫斜的花木造景。現實世界的天地是有限的,但人的思想是無限的,園林景觀的留白拉引出心中的純粹,在繁華喧囂的城市中開辟出可以放松宣泄的凈土。這種留白從山水畫的扁平中跳脫出來,是立體現實的,空間的留白釋放了人心中的壓抑。蘇州拙政園“借景入園”,在墻角處建假山和亭子,使人們能將隔墻的景色盡收眼底。
中國美學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含蓄”等思想,這些思想也被運用到音樂創作中。音樂上的留白不是簡單的休止符,參考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除了可以聽得到的實音,更應該有聲外之音,完美的樂曲是實音與虛音的統一,有時設置不需要明確的歌詞,“無聲勝有聲”。音樂的留白能留下一定的意境,有利于聽者發揮想象力,細細揣度曲中的思想感情。
留白作為美學中極為重要又最具特征的構成元素,對現代設計語言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現今很多設計把畫面處理得十分干凈、純粹,這就是留白美學的藝術。例如,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包裝和產品極簡,無印良品倡導環保,其“空”與中國的留白美學理念息息相關[6]。
在文學作品中,使用留白手法的例子不勝枚舉,最典型的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章結尾稱“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這不禁讓讀者好奇,故事的后續究竟如何,世上究竟是否存在桃花源?留白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留白美學已滲入許多領域,只要人們擦亮眼睛,就能一探留白美學的意境。
7 留白美學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啟示
留白美學用各種媒介展示著它的美。與其說留白是一種形式,不如說其是一種精神和智慧。留白美學是一種美學的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對美的一種理性追求。留白在不同作品中擁有不同的含義,留白的“空”寓意能包羅萬象。事物是客觀的,而思想是主觀的。藝術創作需要結合現實生活的實際需求,不能異想天開,應始終牢記“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文藝創作者也不能局限自身視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留白美學隨著時間的沉淀一步步脫胎換骨。在當今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之下,相比故步自封,更需要一種革新探索的精神,應將留白美學進一步發揚光大,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8 結語
留白美學無處不在,這種中式美學承載著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并且在各個領域不斷拓展其應用深度和高度。盈而未滿是最好的狀態,留白值得我們不斷深入探究,發掘其深奧的意境。
參考文獻:
[1] 鄭爽,黃素涌.留白美學淵源[J].文化產業,2020(36):57-58.
[2] 鄭斯麒.山水畫留白藝術探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8-36.
[3] 劉穎.接受美學視角下中國畫留白的審美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8:7-18.
[4] 侯慶通.淺談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技巧[J].藝術大觀,2020(20):13-14.
[5] 黃霖清.中國畫創作中“留白”美學背后的意蘊[J].名作欣賞,2021(11):183-184.
[6] 李慧.無印良品的“空”與中國傳統美學中“留白”的對比[J]藝術品鑒,2022(6):61-63,114.
作者簡介:汪曉宇(2000—),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日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