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柱 謝偉 王露露
摘要:如今,隨著生活更加趨于信息化與數字化,智能產品的功能與交互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為解決人與產品之間的問題,人機交互領域提出直覺交互設計方法。文章從交互設計角度出發,探討智能產品設計現狀,闡述直覺交互理論對智能產品設計的意義,分析智能產品直覺交互的設計方法,提出系統的智能產品直覺交互設計策略,為智能產品的交互設計與用戶體驗提供新的視角與理論參考。
關鍵詞:智能產品;直覺交互設計;無意識;經驗;先天知識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3
0 前言
由于現代智能產品不斷融入更多的信息技術,產品的功能和界面變得越來越復雜,用戶不得不消耗大量的時間來思考該產品如何使用。設計師為了減少用戶與智能產品交互過程中的困惑,提出一些設計策略,使智能產品交互方式符合用戶的邏輯思維,但邏輯思維須經過深思熟慮的推理,其運作過程費力且緩慢。
認知心理學相關研究發現,人的大腦除邏輯思維外,還存在直覺思維,其運作過程通常是迅速的、自動的、毫不費力的[1]。因此,將直覺思維融入交互設計,能增強智能產品的可用性,這不僅能提高用戶的反應速度、操作效率和準確性,還不會占用過多的認知資源。為了使用戶與智能產品之間形成直覺交互,對直覺交互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對智能產品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直覺交互研究成果,探索有效解決方案,以期為智能產品直覺交互與用戶體驗設計提供借鑒。
1 智能產品交互設計現狀
智能產品是先進的制造技術、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融合的終端產品,嵌入了軟件程序和微處理器,從而實現產品系統各方面功能的管理[2]。最初的智能產品主要是指提供數字信息服務的各類產品,如智能手機、電腦等。隨著數字技術不斷滲入人們的生活,誕生了智能電視、智能冰箱、智能燈具、智能空調、智能音箱和智能汽車等產品,且這些智能產品的交互方式由簡單的控制面板演變成遙控器、手機APP,再拓展到語音聲控、隔空手勢等形式。
在這些交互方式中,手機APP看似功能更加齊全,其操作方式反而更加煩瑣。語音聲控和隔空手勢則為用戶與產品之間提供了自然且直覺化的交互解決方案,但目前市面上的這些交互方式并未取得預期效果,用戶與智能產品之間的語音對話始終無法達到人與人之間那般舒適,刻意的語音喚醒和嚴格的發音標準使用戶無法直接操作產品,變化復雜的手勢更是增加了用戶的學習成本。因此,盡管當前的智能產品功能齊備且應用了大量的感知技術,但并未深層次地理解用戶的直覺思維,從而無法實現人機直覺交互的目標。
2 直覺交互設計相關概述
直覺最先誕生于現代心理學,是一種不經過邏輯推理分析的認知過程,具有運行速度快、無意識、自動化、不占用或占用較少的認知資源等特點。直覺交互設計便是將直覺應用于產品或系統界面中的一種交互設計方法。在直覺交互的過程中,人們往往無法回憶起自己是如何作出決定并準確實現目標的,因為它是通過激發人類的先天知識或提取潛意識經驗來完成交互的,這不只是簡單地提高產品的可用性,而且是讓普通人不用經過特殊技能訓練便可直觀、快速、準確且不用思考就能與復雜產品交互,這在人們操作陌生設備時發揮了關鍵作用。
近二十年來,大量的研究論述了經驗對直覺交互的作用。研究發現,提取用戶熟悉的經驗并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可以幫助用戶與產品之間形成直覺交互行為[3]。另外,認知心理學提出,直覺加工還受到先天知識的影響。先天知識在時間維度上先于經驗,具有普適性特征,它通過基因激活或在生前發育階段獲得,涉及情緒的內在沖動和對環境刺激的感知能力,如距離計算、物體識別、空間分組等。一般來說,這是反射或本能行為所借鑒的,從經驗與先天知識兩方面綜合運用直覺交互設計理論,能讓用戶極大程度上減少學習成本,并帶來潛意識的輕松體驗。
3 智能產品直覺交互設計方法
在智能產品的直覺交互設計實踐中,要綜合考慮直覺交互在經驗和先天知識兩方面的特點。
在經驗層面,人們在生活中會習得各種經驗知識與技巧,從最簡單的行為習慣到文化習俗,再到高度復雜的專業技能等。根據智能產品的使用場景及特點,設計師有針對性地提取了用戶與產品功能相關的經驗,將用戶的潛意識經驗行為編碼到智能產品之中,使智能產品的功能反饋、任務路徑等更加符合用戶經驗,從而使用戶能快速直觀地理解智能產品的操作。
在先天知識層面,根據人類先天進化而來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能力,研究者通過大量測試來掌握人類的感知規律,并應用于智能產品交互設計中。例如,符合自然運動規律的信息動效更容易被人的眼睛捕捉,人類感知舒適的聲音強度與震感頻率更能增強用戶的直覺感受,并提升產品的操作效率。
毫無疑問,運用直覺式交互能給用戶帶來更多輕松愉悅的體驗,但要將直覺交互融入智能產品中,須遵循一定的設計方法,否則不但無法形成直覺交互,還會降低用戶的操作效率。根據直覺交互在經驗和先天知識兩方面的特性,結合典型設計案例歸納出以下四個設計方法。
3.1 隱喻
隱喻指的是跨概念領域的認知映射,借助用戶在其他領域內的知識來幫助其理解和學習新產品的使用方法[4]。如果隱喻能被恰當地應用,那么它可以讓那些在智能產品領域缺乏相關知識的人,通過轉移他們在其他地方的知識來實現直覺交互。
例如,在復雜的駕駛環境中,用戶操作車載界面非常依賴高效的直覺交互。相比過去純文字的車載系統(如本田CR-V、豐田Highlander),新一代的智能車載交互將用戶熟悉的自然座艙環境作為隱喻界面(如凱迪拉克LYRIQ、問界M5),用戶執行開關門鎖、調節空調、車燈顯示等車輛設置的操作時,能通過座艙模型快速找到對應功能的位置,并以物理世界中熟悉的方式操作對應的功能,使其交互方式更加直觀快捷。
另外,智能手機也應用了大量的隱喻手法來提高用戶的直覺體驗。例如,過往系統首頁的天氣只會顯示氣候名稱或氣候圖標,用戶從找到氣候信息到思考具體天氣需要一定的時間,而VIVO團隊為Origin OS系統首頁設計了用戶在自然環境中所熟悉的氣候元素,如雨滴、天色、陽光等。通過日出日落、光影變化、雨水滴落屏幕上等的自然動效,給用戶帶來直觀且愉悅的氣候信息展示。這種直觀的隱喻交互設計轉移了用戶在日常生活領域的熟悉經驗,能幫助用戶瞬間感知氣候的變化與自然的美妙,享受到通暢舒適、極其愉悅的直覺體驗。
3.2 熟悉特征
與隱喻的跨領域認知映射不一樣,這里的熟悉特征主要是指在相同的產品中,反復出現的熟悉行為特點。一個典型的設計案例就是蘋果IOS 10系統提出的“Raise to Wake”功能,即“拾起喚醒”或者“抬手亮屏”功能。用戶在以往使用智能手機或智能手表過程中,都會不假思索地抬手拿起設備查看界面,這是每個用戶都無比熟悉的動作行為,蘋果設計團隊巧妙地將用戶這種無意識動作編碼到智能設備中,通過加速度傳感器或設備陀螺儀,將抬手動作精準地轉化為直覺交互方式,省去了用戶按Home鍵或者電源鍵這一步驟,用戶在一個無意識的動作之間便喚醒了智能界面。
華為在系統EMUI 11中進一步省去抬手動作,應用Eyes On Display(EOD)技術直接識別用戶眼睛瞳孔,這種技術能檢測到用戶眼睛在注視屏幕,從而點亮智能手機的息屏顯示,這考慮到用戶可以在不觸碰手機情境下的更多直覺操作行為。另外,華為智能駕駛系統將手機系統與車載系統關聯起來,在用戶帶手機坐上駕駛艙的那一刻,車載系統中的音樂、通訊錄、常用功能等都會自動適配用戶,而這些操作都只需要用戶坐在駕駛艙內,這個潛意識動作便完成了大量的車載操作。不僅如此,華為智能駕駛系統還會學習用戶的日常行為習慣,如用戶駕駛前經常會先打開音樂,于是車載界面會在用戶坐入座艙時在首頁推薦音樂功能。
由以上案例可知,人們在生活中會反復出現一些行為,而這些行為往往會轉變成一種無意識的直覺行為,不需要經過大腦的過多思考。設計師要通過敏銳的觀察力發現用戶熟悉的行為特征,并將其合理應用于智能產品中,就能使用戶與產品系統之間形成無意識的、直覺化的交互,這能幫助用戶在復雜任務中減輕更多腦力負荷,提供智能產品交互體驗。
3.3 流暢性
流暢性是指個體在認知加工過程中對待事物時感受到的難易程度。流暢性與前兩個提取用戶經驗的設計方法不同,它主要是將用戶的先天感知規律應用于智能產品的交互中,從而達到直覺化交互的目的。在駕駛場景下,高度清晰的文本有助于駕駛員縮短瀏覽和決策時間,減少分心,保證駕駛安全。
蔚來汽車HMI團隊為了追求更加直觀的車載系統,基于網頁無障礙標準(WCAG)提出流暢的顏色對比度設計規范,從而成功打造了直覺化的智能駕駛系統品牌形象。奔馳EQS智能汽車在駕駛艙應用裸眼3D數字儀表屏,立體呈現的駕駛信息會隨目光而移動,確保駕駛員無論從哪個視角查看儀表屏幕,駕駛信息永遠都能無死角正對駕駛員的眼睛,從而提供直觀的駕駛數據。
除此之外,改變流暢性的設計方法遠不止對比度和清晰度,更不只局限于視覺感知,在聽觸覺甚至動作流暢度等方向都有研究成果。總之,應用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的設計方法,提高用戶基層知覺加工的流暢性,才能形成直覺加工,進而實現直覺交互。
3.4 多通道融合
直覺交互在多通道融合交互中被廣泛應用,多通道融合交互致力于研究多個信息通道的整合,減少來自單一信息通道的指令錯誤與分歧,讓用戶更加自由舒適地通過多種先天感知通道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快速精準地進行人機交互[5]。
前沿的智能界面研究中,會融入眼動、語音、體感等多種感應技術。在用戶下達語音指令時,智能界面會同時識別用戶注視的界面功能板塊和當下的手勢動作,從而正確執行反饋響應。
俄勒岡研究院開發了一種手勢語音融合的QuickSet智能地圖系統,用戶在界面上繪制草圖,通過語音表達自己的想法,智能地圖系統便能結合兩種通道信息,將用戶想要的地圖信息傳達出來。在這個操作過程中,用戶可以將精神工作量分配到不同的模態渠道,不用刻意通過某一種方式傳達信息,就能體驗到更直觀、更自然的感覺。
4 智能產品直覺交互設計策略
綜合以上對智能產品設計現狀、直覺交互特性與設計方法的分析,本文提出智能產品直覺交互設計策略。從最初設計問題的提出到最終解決方案,全流程圍繞直覺交互理論。
在設計分析階段,設計師要對產品進行定位與分析,以此確定智能產品的具體使用情境,然后結合主觀問卷和行為觀察來發現用戶的直覺行為,從用戶的經驗和先天知識兩方面來評估用戶對產品的熟悉性和對界面信息的感知流暢性。
通過智能產品直覺交互設計理論,分析當前產品的直覺缺陷。如果是產品的功能路徑與交互方式不符合用戶經驗,可結合隱喻或熟悉特征的直覺交互設計方法;如果是因為智能產品信息傳達的流暢性過低或通道信息傳達存在歧義,可應用先天知識相關的設計方法來提高人機交互的直覺性。
在交互設計實踐階段,主要圍繞產品的表現層、交互層和結構層進行創新,最后結合多種用戶行為指標與生理指標來評估用戶操作產品的直覺化程度。在實際的產品設計實踐過程中,可能要經過多次迭代設計,才能達到評估標準,最終形成最佳的智能產品直覺交互設計解決方案。
5 結語
進入智能化時代,人們在享受到智能設備帶來便利的同時,卻難以跟上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這使人們在與智能產品交互過程中處處感受到認知負擔。而直覺交互設計便體現出了其獨特的魅力與顯著優勢。將直覺融入產品交互設計中,可以有效轉移用戶熟悉的經驗或激發先天的感知能力,用戶不用學習任何操作知識,便可無意識、高效、準確且毫不費力地實現操作目標。
先進的智能產品感知技術為用戶的直覺行為應用于產品交互中提供了技術保障與設計機會,使智能產品不只是簡單堆砌多種功能服務,而是更加理解用戶、關懷用戶,在合理的情境下提供最恰當的服務,為用戶提供愉悅舒適、自然直覺的體驗。
參考文獻:
[1] 周治金,趙曉川,劉昌.直覺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5(6):43-49.
[2] 王瑞.基于自然交互方式的智能產品設計研究[J].機械設計,2019,36(S1):29-33.
[3] 劉國柱.直覺交互界面與虛擬現實[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1):132-136.
[4] 廖宏勇.圖形界面的隱喻設計[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3):76-82.
[5] 陶晶,馮奇.基于多通道交互的智能助手產品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0(7):30-31.
作者簡介:劉柱(1997—),男,湖南岳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交互設計與用戶體驗。
謝偉(1975—),男,江蘇常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
方向:設計心理學、用戶體驗與可用性測試。
王露露(1998—),女,浙江溫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交互設計與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