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東 宋玉芳 韓英彪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和專家訪談法對我國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研判其發展困境,并結合“雙減”政策背景闡明其發展機遇,進而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結果表明,我國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主要面臨社會認知偏見尚存、難以滿足青少年多樣化體育需求、市場監管主體缺位、專業培訓教練缺口大、場館資源營利空間小等問題。當前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機遇包括:全民健身時代人們對體育的美好追求助力行業發展;政策紅利釋放,凸顯體育多元價值;體育需求的釋放及投資熱潮驅動行業發展。建議:利用政策紅利,促進體育生活化;構建創新體系,引領青少年體育需求;完善監管機制,優化市場管理;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多方參與,盤活場館存量資源。
關鍵詞:“雙減”政策;青少年體育培訓;政策機遇;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81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23)01-0035-05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Paths for the Youth Sports Training Industry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ZHANG Yandong1, SONG Yufang1, HAN Yingbiao2
(1.School of P.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99, Shandong, China; 2. School of Sport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are used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youth sports training industry, study its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clarify the opportunit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further propos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y is mainly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cognitive bias, the difficulty of meeting the diversified sports needs of the youth, lack of market supervision subjects, large gap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aches, and small profit space of venue resource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clude that people's pursuit of sports in the era of national fitness help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release of policy dividends highlights the diversified value of sports; the release of sports demand and investment boom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given: use policy dividends to promote the daily use of sports; build an innovative system to lead the demand for youth sports; improv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optimize market management; strength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achiev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to revitalize the stock resources of venues.
Key words:"Double Reduction" policy; youth sports training; policy opportunity; development path
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人們普遍意識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尤其強調推進健康關口前移,開始注重治未病,于是興起“健身熱”“全民運動潮”,體育運動逐漸走入千家萬戶。我國的全民健身與體育行業發展更是上升至國家戰略:一方面國家持續發放的政策紅利,另一方面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供給側改革,具有多業態屬性的體育產業跨界融合得到快速發展的良機,而體育培訓行業作為體育產業重要分支之一也同樣得到快速發展。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在指導思想中明確“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1]”隨后,各省市相繼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并予以推進。為了保證兒童健康成長,在“雙減”落實的同時推動“雙增”,即增加學生校內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增加學生校外接受非學科類的體育和美育方面課外培訓的時間和機會。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發布的“雙減”政策不僅在給予學生減負和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發揮著作用,而且對體育培訓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深入分析“雙減”政策下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困境與機遇,不僅可為體育培訓行業發展路徑提供理論依據,也可為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全面推進與落實提供現實借鑒。
1 我國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發展的困境
1.1 社會認知偏見尚存
中國傳統文化推崇重文輕武,自秦朝實現大一統,為鞏固統治,輕武的觀念初見端倪。到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以來,學風大變,漢代儒生也提出“去武行文,廢力尚德”等觀點,再到后來的宋明理學、三綱五常,重文而輕武的思想延續至今乃至成為社會的主流。“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一直到現在還在深刻影響著我國多數人的教育思維,突出體現在唯分數論和唯升學論上。體育課時間理所應當地被語文、數學、英語等這些高考必考科目所替代的現象已司空見慣[2]。另外,在一些社會流行語“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體育老師一般文化水平很低”等中,可以明顯看出作為學校體育具體主導者和執行者的體育教師被貼上沒文化、素質差、善于體力、拙于腦力等標簽。雖然只是玩笑話,但卻體現出在我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對體育定位的縮影,其背后隱藏著對體育固化的認知偏見。當下,雖然體育不同程度地納入中考、高考,但從根本上扭轉對體育的認知偏見仍需時日。列寧曾說:“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這種偏見對當代公民的影響突出表現在人們在時間和資金方面對體育運動的支持程度,換言之也就是影響了國民在體育活動和藝術等其他活動形式之間的消費選擇。如果沒有正確體育價值觀,總是存在偏見對待,體育很難有所發展。同理,對整個體育培訓行業來說,在社會認知偏見的大環境影響下,國民對體育缺乏理性認識,使得我國體育培訓行業驅動力不足,發展相對緩慢。
1.2 青少年體育需求多元化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就曾提出“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體育需求一詞是來自體育社會學術語,即指人們因生理或社會原因而產生從事體育活動的愿望和要求[3]。對于處在人生黃金階段的青少年來說,一方面從青少年自身視角來看,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和突變性,例如,活潑好動、情緒不穩定、追求刺激和個性、逆反心理等;另一方面,從社會視角來看,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馬克思的唯物辯證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人民思想觀念的改變,主體產生的相應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等特點。綜上兩個方面為青少年體育需求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必然條件。青少年體育需求包含休閑娛樂需求、競爭競賽需求、健身需求、人際交往需求等。當青少年對體育培訓機構提供的服務未得到滿足時,會產生消極的情感,同時遏制青少年運動積極性,增加體育運動退出行為及對體育運動的厭惡情緒,不利于青少年運動習慣的養成。鑒于此,為求得提供更好的服務,以滿足青少年多元化體育需求,作為面向C端的教育模式的體育培訓行業勢必要關注青少年體育多元化需求及其變化情況。
1.3 市場監管主體缺位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80號)(以下簡稱《意見》),對校外培訓機構開辦條件、場地標準、收費管理等做出詳細規定。但各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落實標準不一,市場準入限制低尤為明顯。對于場地大小、容納人數、收費標準、師資配備、教練資格考核等一些具體情況落實不到位,由于各種利益驅使,使得體育培訓行業公益性行為大打折扣。同時也相應暴露出一系列行業問題:教練專業水平不高、收費昂貴、學員多影響培訓質量、人均場地不足等情況,體育、工商、教育等部門責權劃分不明晰,反映出監管主體缺位現象。由于行業監管體系不完善,時有出現“卷款跑路”的情況,損害消費者權益,退款追責困難。此外,器材設施安全保障不健全,青少年參與體育培訓的危險性大大增加,甚至有些機構之間惡性價格競爭[4]。這些問題嚴重影響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整體形象,對于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的培訓機構也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
1.4 專業培訓教練缺口大
古人語:“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才會事半功倍。對于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亦是如此,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提供的產品就是服務,而教練員就是提供服務的主體。因此,培訓教練數量及其專業技能水平會直接影響服務質量,繼而影響青少年對產品的滿意度。在很長時期里社會對體育認知偏見和培訓行業提供的職業待遇及保障,以及教練員自身職業追求的發展等因素,致使教練員得不到社會和企業相應認同感,在工作崗位得不到個人價值感,嚴重影響從業者的自尊心,使選擇從事體育教練員的人不多,大多以兼職身份存在,出現了明顯的體育培訓行業供需不平衡。再者,有些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過于追求效益最大化,在招聘時對教練員考核標準一降再降,既不考慮教練員是否具備相應技能資質,也不對其執教能力及道德水平進行考量,從而造成人力資源任用不合理,大大降低了培訓質量和青少年對服務的認可度,阻礙了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
1.5 場館資源營利空間小
如果說技能教學是體育培訓企業提供的產品,那么場館就應該是體育培訓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決定著體育培訓規模,也制約著體育培訓企業的發展規模。因此,培訓場館對于體育培訓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房屋購買或者租賃費用水漲船高,況且青少年體育培訓企業一般場地需求比較大。另外體育培訓企業作為校內體育的有益補充,以滿足青少年多元化休閑娛樂為導向,在項目設置、器材和裝備選擇方面都要追求時代化、新穎化,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包括馬術、擊劍、冰雪運動等對于場館和裝備要求較高,更是增大了企業投入成本。故其相當一大部分經費支出就用在體育場館資源建設,且體育培訓場館作為固定資產,不具備短時間完成變現的能力。而作為消費群體的青少年空閑時間主要集中在周末和節假日期間,給體育培訓企業帶來了空間資源閑置問題,培訓場館無法合理利用起來,自然帶來許多弊端:其一,體育培訓企業為了避免空間資源閑置問題帶來的經濟壓力,在初建培訓場館時就減少成本投入,雖然從“經濟人”邏輯視角出發,似乎沒什么問題,但卻忽視了青少年的主體性及其對場館的多元化需求,由于成本投入的減少,場館達不到工程預期質量標準,也增加了場館安全隱患;其二,體育培訓企業認識到場館建設對企業自身發展的必要性,投入較多成本在體育場館的建設上,以憑其建設獨特性贏得市場支持,但由于青少年的時間有限,空間資源閑置造成經濟壓力,轉變成高昂的學費去讓培訓學員買單,既出現教育資源的浪費,也產生教育不公問題,反而不利于體育培訓企業長遠發展。
2 “雙減”政策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機遇
2.1 高度契合時代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健康中國建設、全民健身戰略快速推進,朝著實現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轉變而砥礪前行,不懈奮斗。體育強國建設在于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期許。首先,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動幸福行業的發展,作為幸福行業的體育培訓行業具有提供幸福產品的時代使命[5]。其次,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青少年“身體是人生一切奮斗成功的本錢,少年兒童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為兒童增強體魄創造條件。”青少年作為國家和人民事業的接班人,其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是國家繁榮昌盛、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礎。我國“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2035年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青少年體育是整個體育工作的基礎和先導,也是助推體育強國建設的基礎工程,推動青少年體育發展是時代發展的應然訴求。同時,美好生活離不開體育,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所提供服務的“美好”特性與青少年健身娛樂和技能獲得等多元化需求是高度契合的。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機遇與時代背景為其提供良好發展前景,應順勢而為,繼而謀求快速發展。
2.2 適逢政策機遇窗口期
“雙減”政策頒布以后,通過國家政策強制減少課后作業負擔和學科類培訓,引領全社會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教育理念,營造了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全面健身的良好氛圍,促進了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兩者協調發展。再者,為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雙減”的同時也推動“雙增”,即增加學生校內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增加學生校外接受體育和美育方面課外培訓的時間和機會。通過減負增效,給予青少年更多自由安排興趣活動的時間,同時鼓勵開展非學科類培訓,體育的價值進一步得到重視,充分體現出了國家、社會和學校對體育促進青少年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等功能價值的認識。提升人民群眾對體育促進青少年心肺功能、骨骼發育、降低疾病發病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的認識,尤其體育對青少年立德樹人重要作用的共識認知,進一步促進體育地位的提升[6]。
2.3 市場機會涌現
近幾年,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政府對體育的支持只是停留在政策倡導階段,學科類培訓發展勢頭猛進,而作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和技能獲得的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卻發展緩慢。自2021年7月“雙減”政策落地,使得學科類培訓大幅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青少年的學業壓力,緩解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就體育培訓行業市場機會來看,首先是引領全社會樹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營造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7]。“雙減”政策頒布后,青少年從繁重課后作業壓力和學科培訓內卷中得到解放,有了更多空閑時間和精力,增加了參與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培訓的可能性。從整個市場來看釋放了巨大的體育消費需求,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自“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在2021上半年體育培訓相關企業同比增長108.7%,新增達4.8萬家[8]。在政策利好形勢下,資本憑借敏銳嗅覺察覺到素質教育發展前景,作為素質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體育自然迎來投資熱潮,另外有些原來從事學科培訓的教培企業在政策驅動下向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實現轉型,帶動了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
3 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路徑
3.1 利用政策紅利,促進體育生活化
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應抓住政策驅動的契機,主動轉變服務理念,即由培養技能為主轉向培養興趣為主,培養技能為輔,讓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在人們文化意識中進行革新,讓體育回歸生活本身,能夠使青少年參與體育實踐如同聽音樂、藝術欣賞等其他文化實踐一樣,嵌入在日常生活方式的習慣之中[9]。體育生活化不是簡單一個政策去解決的,我國體育的角色定位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但“雙減”政策的頒布促進了體育生活化。長遠來看,這有助于提升體育認知,消除偏見,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加強體育鍛煉意識。并通過代際傳遞,壯大體育人口基數,營造全民健身的氛圍,形成參與體育培訓與培養體育興趣的良性循環。
3.2 構建創新體系,引領青少年體育需求
對于目前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供給低端、可復制性強、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于青少年多樣化體育需求等問題,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要樹立創新意識,深刻認識科技創新是行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只有通過創新,才能推動企業發展,在優勝劣汰的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和設立專項資金,為企業產品創新提供良好市場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可以利用政策紅利,成立專用基金用于支持團隊人才建設和產品研發,同時塑造企業創新文化價值觀,構建一套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活動主體和技術成果應用的主體。發揮政府和企業的協同效應,促進產品升級,優化企業要素結構[10]。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重視行業融合發展所產生的巨大能量,比如,互聯網+體育培訓、體育用品+體育培訓等。面對青少年多樣化體育需求,通過創新驅動,提高產品服務,把被動迎合轉化為主動引領,拓展盈利模式,才能更好把握市場變化趨勢。
3.3 完善監管機制,優化市場管理
政府部門要完善市場監管機制,高質量、規范化、嚴監管才是長久發展的主基調。對體育培訓行業監管要更加細化,明確工商局、體育局、教育局和民政局責權的劃分,建立四部門聯合協同監管機制,嚴格對相應機構教學場地、設施、課程建設、環境、師資標準等軟硬件條件進行落實[11]。針對不符合要求的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限期整改,以盤活存量,優化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供給側。針對惡意競爭、高昂費用等違反市場秩序及非法經營的機構依法裁決,切實保護青少年群體的消費者權益,營造合法合規的消費環境。而對于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要響應國家相關部門的《意見》要求,在教練員資質和數量、場地設施、器材設施和人均占有面積等方面嚴格落實,培訓運動項目的安全保障建設也要符合相應規范,進而做好、做大、做強企業。
3.4 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人力資源是擴大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的基石,也是行業壯大的前提條件。教練員作為特殊的人力資源,必須有較高的運動技能水平。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可以和高校合作,順應時代潮流趨勢,即產學研結合,來緩解專業人才不足、水平不高的局面。一方面,讓高校內兼顧技能和理論的優秀學生來擔任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的教練員,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使其所學最大化地應用到、轉化到執教能力上,既有利于促進學生社會化,加強學校和企業專業技能交流,也有利于檢驗高校教學效果,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發揚和改進。另一方面,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可以向學校免費或低價提供場館和器材等較好的教育資源,這樣既可以促進體育培訓行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也便于高校學生技能學習的開展。繼而使得高校和企業在資源供給和分配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局面,促進彼此發展,實現雙贏。
3.5 多方參與,盤活存量場館資源
場館閑置成為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發展的一個痛點,必須認真清醒對待,尋找合適方法去化解。宏觀層面:“雙減”政策指出課后服務若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發展興趣特長等特殊需要的,可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由教育部門負責組織遴選,供學校選擇使用,并建立評估退出機制,體育作為非學科類培訓,相關體育培訓企業應積極把握,與學校課后服務合作從而緩解場館資源閑置問題[12]。另外國家有關部門可以向剛起步的體育培訓企業提供專項扶持基金、降低稅收和降息貸款的優惠政策,地方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城市發展空間布局對其提供舊廠房、廠庫、教室等以縮減青少年體育培訓企業成本投入。再者由當地政府對舊建筑進行合理改造,主要以小型多層建筑為主,頂層空間可以提供游泳場館,提高場館容積率,然后引入社會資本發展青少年體育培訓,并在租賃方面適當給予優惠。微觀層面:從青少年體育培訓企業角度出發,由于青少年空閑時間主要集中在周末和節假日,在周一到周五體育場館場地、器材設施等都可以對外低價開放,這樣可以起到緩解場館閑置的問題,也有助于提高周圍居民對體育培訓場館的喜愛和親和度,從而樹立良好得企業形象[13]。再者,中小型青少年體育培訓企業也可以租賃當地體育場館展開教學,不僅青少年體育培訓企業可以減少投入成本,也有助于盤活當地大型體育場館資源。
4 結 語
“雙減”政策背景下,通過減課后作業及學科類培訓,促進社會、學校、家庭認識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給予青少年更多參與體育鍛煉及娛樂的時間。作為非學科類培訓的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迎來發展機遇,同時發展機遇也向體育培訓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在推動全民健身、培育體育人口及培養競技人才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應該得到各體育部門和體育社會組織的關注。體育培訓相關市場主體應積極轉變發展觀念,整合資源優勢,以“雙減”政策為契機,共同促進行業供給結構轉型、產品優化升級,引領青少年參與體育、熱愛體育,將體育真正融入生活方式,助力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專家組.“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1-15.
[2]徐劍,林海峰.拒絕傲慢與偏見:體育教師受歧視現象、根源及消解[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0,36(1):80-83.
[3]劉譯文.基于理論角度分析青少年學生體育需求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2016(27):36,78.
[4]李媛.“應試體育”迎來強監管或將推進行業洗牌[N].中國經營報,2021-10-25(D03).
[5]王立國,薛芹波.“一灣一帶”契機下廣東濱海休閑體育行業發展機遇與路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4):13-18.
[6]魯長芬,錢紅勝,羅小兵,等.我國青少年體育核心價值觀現狀與培育策略[J].體育學刊,2020,27(4):91-97.
[7]馬開劍,王光明,方芳,等.“雙減”政策下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生態變革(筆談)[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14.
[8]石海娥.體育培訓短期“掘金”難度不小[J].光彩,2022(2):28-29.
[9]劉米娜.誰去現場觀看體育比賽?—城鎮化進程中現場觀賞型體育消費的階層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9,40(5):84-96.
[10]吳昕歌,鹿云昭,付倩,等.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青少年體育培訓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1,43(4):1-6.
[11]柳鳴毅,胡雅靜,孔年欣.新時代中國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政策機遇與治理策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1):12-19.
[1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1-08-24].http://www.gov.cn/zhengce/2021-12/24/content_5627132.htm.
[13]徐云,房強,王海軍.“雙減”背景下連云港市K12校外體育培訓市場問題分析及對策[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38(4):6-9.
收稿日期:2022-04-01
作者簡介:張延東(1998- ),男,山東泰安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通訊作者:韓英彪(1972- ),男,山東聊城人,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體育文獻計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