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城市化和老齡化成為我國社會的兩大主題。在國家提倡“積極老齡化”的今天,適老化景觀設計對老年人和城市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從適老化視角出發,探究通過景觀設計提升城市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可行性,以優化其日常戶外活動的體驗感為目標,在研究老年人身心特征的基礎上,總結出老年人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多種需求,再以需求為導向,得出適老化視角下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原則及相關景觀設計要點,并且從宏觀角度探討適老化視角下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策略。
關鍵詞:適老化;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3
室外公共空間是居住于城市中的老年人除自己的住宅外,活動時間最久的場所,這就要求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滿足老年人身體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適老化景觀設計,一方面能夠為老年人創造宜居、宜養的活動與交往空間,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能夠細化公共空間的功能,提高適老化在景觀中的權重,使城市公共空間從全齡化向老年化過渡。
1 老年人對公共空間的多種需求
研究老年人對公共空間的需求,是開展適老化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前提。以需求為導向的適老化公共空間具有更明確的景觀設計定位,能夠更精準地為老年人服務。老年人的日常室外活動根據劇烈程度可劃分為靜態活動和動態活動兩類。靜態活動有靜坐、交流、曬太陽、冥想、棋牌等,動態活動有休閑活動、健身活動和康復運動等。其中休閑活動有散步、遛鳥或遛狗等,健身活動有操練器械、跳舞、跑步、球類運動等,康復運動有關節活動、肢體平衡、增強肌力等。根據活動的類型,適老化公共空間對空間距離、空間尺度和空間認知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1.1 空間距離與老年人便捷性需求
調研發現,受城市高密度、交通復雜和自身身體機能衰退的限制,老年人每天的活動半徑較小,且偏好于在易到達、地面平坦、私密性較好的公共空間內活動。能夠便捷到達、功能全面的公共空間是老年人最理想的活動空間。因老年人的視覺、聽覺、體力與精神狀態逐漸衰退,其活動空間基本以住宅為中心向周邊公共空間擴散。老年人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的為宅域活動空間,通常距離住宅200米的空間是老年人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空間。步行10分鐘可到達的為住區活動空間,通常距離住宅500米,公共空間設計需要滿足老年人幾乎所有的活動需求。步行1000米以上的空間范圍稱為市域活動空間[1]。市域活動空間范圍大、活動類型多元、公共空間數量多,適老化景觀設計面臨較大挑戰,需根據具體的情況予以針對性考慮。因此,研究老年人日?;顒影霃綄Τ鞘泄部臻g適老化景觀設計至關重要。
1.2 空間尺度與老年人心理需求
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老年人或多或少會出現敏感、孤獨等不良情緒,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渴望被關懷,對社交、安全感的需求更加強烈,同時也會更加注重環境帶來的心理感受。
首先,壓縮交流空間的空間尺度能夠拉近老年人之間的距離,提供滿足老年人安全感需求的公共空間,如設計半封閉式涼亭、增加植物圍合等[2]。其次,擴大活動空間能滿足老年人聚眾聊天、運動、跳廣場舞等需求。再次,拓寬通行道路能夠方便乘輪椅、拄拐杖的老人通行,同時可以有效減少其他行人對老年人行走的干擾。
1.3 空間認知與老年人感官需求
人們對環境和功能的認知主要來源于眼、鼻、耳等感官的感受,再根據大腦分析獲得信息。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視覺、聽覺等不再像年輕時那么靈敏。因此,在進行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時,可在老年人與景觀互動中加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體驗,通過植物的色彩搭配,增加鳥鳴、流水及音樂元素,種植具有不同香味的植物,以調動老年人參與的積極性等,滿足老年人的感官需求。
2 適老化視角下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原則及要點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感官方面的需求使景觀在空間距離、空間尺度和空間認知方面的設計需要遵循舒適性、安全性、易識別性、交往性和景觀空間多樣性原則。
2.1 舒適性原則
公共空間應為城市老年人提供舒適的體驗,通過搭建豐富而完善的活動空間、景觀設施來提升公共空間的舒適度。研究發現,舒適度較高的空間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空間的尺寸和構造契合人體工程學及心理學;二是空間的區域劃分和路線規劃合理,老年人移動的便捷程度較高,可引導老年人科學健康地開展活動;三是空間的不同功能與老年人的日常行為特征保持一致,能夠滿足老年人的日常行動需求;四是空間能通過音樂等元素為老年人營造溫馨舒適的氛圍,豐富老年人的身心體驗,幫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3]。根據舒適性原則,在景觀設計時,需要完善多層次的休息設施與適老化設施。此外,還可以通過設計創造出舒適的微氣候。
2.1.1 完善休息與社交空間的設施
座椅是老年人在公共空間中進行靜態活動的重要載體。老年人腿腳不便、體力較差,盡可能多設置座椅能夠保障公共空間的舒適性。此外,座椅的穩定性、材質、尺寸、色彩、造型等需要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2.1.2 創造舒適的微氣候
公共空間需要良好的通風和光照條件。因此,在廣場、花園區域需要保證光照充足,在座椅區域種植可以遮陽的植物。亭、廊等可以設計為陽光房或視線良好的半封閉空間,同時設置具有區域劃分效用但無明顯邊界的綠植叢,為老年人遮擋風沙。
2.2 安全性原則
一個完整的空間主要由建筑設施、風景園林及道路系統三部分構成,不論哪個部分,安全性始終是適老化設計考慮的第一要素。
2.2.1 提升通行的安全性
老人步行緩慢,大多需要借助輪椅或者拐杖行進至公共空間。設計老年人專用通行路線對老年人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不僅有利于區分其他年齡段群體與老年群體各自的活動軌跡,避免相互干擾,還能夠有效避免老年人在通行時因拄拐、坐輪椅或行動緩慢被意外碰撞。
2.2.2 縮小公共空間的地面高差
在空間中創造微地形是豐富園林景觀層次的一種設計手法。但對適老化景觀來說,微地形的存在可能會提高老年人行走的困難程度,特別是地臺、樓梯等的設置還會使老年人感到危險。所以,在適老化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中,應盡量避免地面高差。
2.2.3 增加路人可觀測視線
老年人有突發腦出血、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的可能性,為避免突發疾病得不到及時救治,需要在為老年人創造較為封閉空間的同時,保留路人能夠觀察到空間內部老年人狀態的視景線,并規劃方便救治的路線。
2.3 易識別性原則
2.3.1 設置識別性強的設施
在公共空間各個區域設置識別性強的設施,使老年人能夠輕易辨識所處位置、目的地所在方向和路線,從而快速到達目的地[4]。例如,可以在垃圾桶、地面鋪裝及景觀小品上使用對比鮮明的色彩,設置地標、路標和公共區域中央標識物等。
2.3.2 園路的線性簡單
要盡可能為老年人設計回環性好的動線,如采用連續弧形或U形路線。避免設計復雜的、過于曲折的路線或需要選擇方向的分岔路口,還要避免設置通往空間死角的路徑。
2.4 交往性原則
研究表明,老年人有較強的被關注的需求,但大多數老年人的子孫平時忙于工作或學業,難以兼顧老年人的這一需求。很多老年人渴望與同齡人或鄰里保持友好和諧的交往,與對方分享家常、互相幫助、切磋技藝等。因此,適老化在交往空間的應用,對老年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景觀設計時,可以設置交往空間專區,供老年人開展閱讀、唱歌、戶外就餐等社交活動;也可以設置雅致文藝的品茶休憩區,給老年人提供深度交流的場地;還可以設置象棋圍棋等戶外棋牌區,幫助老年人發展興趣愛好,以此滿足老年人被關注的心理需求。
2.5 景觀空間多樣性原則
老年人退休前職業不同、興趣愛好各異、生活經歷與文化背景截然不同,決定了其年老后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特別是隨著身體和心理的變化,老年人的需求與偏好也發生了變化。因此,打造多樣性的空間、設置多元化功能能夠讓絕大多數老年人享受到公共空間帶來的生活樂趣[5]。如為喜愛耕種或有園藝愛好的老年人設置怡樂生產區,為有療愈需求的老人設置康復訓練區、植物療養區和康養益智區,為經常健身鍛煉的老人設置運動區等。
3 適老化視角下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策略
通過歸納老年人的身體特征和精神需求,以及分析適老化視角下公共空間設計原則與景觀設計要點,筆者從休閑、運動、療愈、康復訓練四個方面出發,提出適老化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策略,將公共空間定位于老年人輕運動、老年康復運動訓練、怡樂生產、植物療養、康養益智和休閑交流六個方面,以保證老年人在城市中享受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生活。
3.1 老年人輕運動區
老年人輕運動區是專門給城市老年人打造的運動場所。在輕運動區里設置不同的運動項目,能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運動需求。首先,設置適合健康老人跑步的環形跑道,為需要療愈的老人提供康復性慢跑、訓練性障礙跑和健體性跑步等場地。其次,可設置較為私密的健身區,以滿足老年人專心健身的需求。再次,可設計供老年人攀爬的緩坡山丘,高度為5~9米。緩坡山丘上設置樓梯輔以扶手,形成一個老年攀爬裝置,山丘內部中空,形成一處遮風避雨的半室外空間,設置專供老年人使用的羽毛球場、網球場等,使用可以保護老年人關節、防滑的專用鋪裝,盡可能避免各種安全隱患。此外,運動空間還需增加休息座椅,裝置照明燈,設置無障礙坡道等。
3.2 老年康復運動訓練區
老年康復運動訓練區的設計可參考日本“安全有障礙”的康養訓練理論,即在保障老年人安全的前提下,制造障礙讓老年人去克服,從而達到康復訓練的目的。日本將這一理論應用于其夢之湖日間照料中心的“富士山”攀登樓梯中,獲得了較好的訓練效果。除此之外,為了實現老年人康復訓練的多樣化,康復訓練步道與康復訓練器材也必不可少。
3.3 老年怡樂生產區
怡樂生產區不僅可以幫助老年人培養種植的興趣愛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還能夠加強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增強老年人的體質。怡樂生產區需打造種植區域、種植池等供老年人種植農作物??稍O置不同高度的種植池,為坐輪椅的老人親自打理種植的作物提供便利。與此同時,老年人也可以在這一區域互相交流種植經驗和耕種知識,增進鄰里關系。
3.4 植物療養區
植物具有緩解情緒、增強免疫力、輔助醫學治療等功效。首先,可以利用藥用保健性植物組成植物群落,如黃連木、丁香、金銀花、杜仲、連翹等。老年人長期吸入植物香氣,有利于安神靜心、提神醒腦。其次,釋放香味的植物,如桂花、梔子、玉蘭等,可以激活老年人的嗅覺,使其放松心情、舒緩壓力。最后,觀花觀果植物,如石榴、西府海棠等,可以激活老年人的視覺和觸覺。
3.5 康養益智區
康養益智區是具有康復訓練功能的靜態活動區,可設置在距離住宅200米范圍內的公共空間內。在康養益智區內可放置大量可供休息的座椅,擺放分指板、手指階梯、圓木插板、上螺母等訓練器材。這一方面能夠預防老年人手指僵化,另一方面還能夠促進老年人大腦活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3.6 休閑交流區
休閑活動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應該為老年人提供休憩、觀賞、娛樂等場所,方便老年人開展靜坐、交流、曬太陽、散步、遛寵物等活動。不同的老年人有不同的活動圈層,這要求適老化公共空間滿足多圈層設計。根據圈層空間大小、私密程度的不同,創造出彼此相互連接又互不干擾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圈層老人的使用需求。此外,氛圍的營造也必不可少,可以通過景觀智能化設備在林間播放舒緩的音樂,營造輕松、溫馨的氛圍[6]。
4 結語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逐步從全齡化向老齡化過渡。文章從適老化設計的角度出發,分析城市公共空間如何服務于老年人的日?;顒?,拓展適老、宜老空間設計的新思路,發掘出更貼合老年人需求的景觀設計形式,給予其更強的歸屬感、安全感和舒適感。
參考文獻:
[1] 王娟.基于老年人行為心理需求的康復景觀設計與研究[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9:8.
[2] 錢梓蓉.城市居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景觀設計研究:以啟東市健康城為例[D].常州:常州大學,2022:11-47.
[3] 毛永青,陳桑瑤,戰勝男.城市居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景觀設計研究[J].規劃設計,2022(10):118-122.
[4] 郭麗萍,叢燾.城市發展中公共景觀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J].建筑設計,2020(6):70-71.
[5] 龔文曄,白飚.探討適合老年人的居住區戶外環境設計:以鄭州21社區為例[J].住宅科技,2009(9):32.
[6] 吳巖.重慶城市社區適老公共空間環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5:7.
作者簡介:李璇(1984—),女,山東鄒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