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于2023年3月21日-22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成功舉辦。這既是對湖北省以及武漢市疫情后包括服務外包在內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肯定,也是商務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支持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經濟重拾增長動能
新冠疫情的沖擊,一度使得包括武漢市在內的湖北省經濟跌入谷底。這兩年湖北省和武漢市經濟一直在努力爬坡。2022年是湖北省和武漢市經濟恢復快速增長的一年。湖北省和武漢市各項經濟指標取得了亮麗的成績,三次產業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2022年,全省生產總值為53734.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3%,在GDP超過5萬億元的經濟大省中增速領先。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86.72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1240.61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27507.59億元,增長2.7%。其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在10個工業大省中增速第一。
武漢是湖北的省會,是中國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國家級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武漢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4%,達到18866.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75.79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716.65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11673.99億元,增長2.3%。2022年武漢市重新回到第八的位置,前景一片大好。
服務外包創新發展
湖北省搶抓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發展的機遇,大力培育眾包、云外包、平臺分包等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打造中國服務荊楚品牌。2022年,全省服務進出口94.45億美元,同比增長12.36%。服務外包執行額62.85億美元,同比增長21.93%,規模居中部第一。
武漢是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2009年入選全國首批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2016年以來在開展兩輪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基礎上,2020年獲批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2022年獲批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武漢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科教人才資源密集,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制造業和服務業產業基礎良好,具有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優越基礎和資源稟賦。
武漢全市服務外包規模屢創新高,近五年服務外包執行額年均增長20%以上。2022年,武漢市服務外包規模首破300億元。其中,武漢企業服務外包執行額達48.4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在2022年發布的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綜合評價中,武漢市位居全國第8位、中西部首位,連續三年躋身全國前十。
在此基礎上,武漢市不斷深化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推動服務外包轉型升級,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成效明顯,呈現出自身的特色:
一是綜合創新能力不斷增強。ITO、KPO等知識密集型業務占比達88.8%;數字化、高附加值業務保持較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占比、每萬人發明專利數量等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信息技術解決方案、人工智能、飛機維修等增速超90%,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綜合創新能力全國排名第5。
二是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先后出臺促產業發展7項文件,50條政策措施,研發投入、專業人才培訓等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形成較強競爭優勢。武漢政策措施保障全國排名第3、公共服務水平全國排名第5。
三是主要國際市場合作快速增長。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使服務外包市場空間進一步開拓,對美國、歐盟等主要海外市場業務分別增長52%和3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4和11.4個百分點。
四是促進就業作用明顯。武漢服務外包發展基本面持續向好,發展韌性較強,吸收就業增長速度快、人員學歷層次較高。累計吸納從業人員33.3余萬人,其中大學及以上學歷28.5萬人,占比8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特別是武漢市作為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和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服務外包產業正加速向高技術、高品質、高效益轉型升級。
多重政策重點支持
武漢市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成就與政策支持密不可分。作為首批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之一,近幾年來武漢市人民政府和武漢市商務局等堅持以“一示范(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兩試點(國家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多平臺(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服博會等貿易促進平臺)”為重要抓手,多措并舉推動服務外包產業提檔升級。
1.培育主體,壯大服務外包平臺載體
武漢市推進服務外包平臺載體建設,大力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和示范企業,不斷提高服務外包產業支撐能力,增強發展動能。
一是加強基地園區建設。出臺《推進特色服務出口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大力推進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先后獲批文化、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地理信息、語言服務等5個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基地數量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加強示范園區建設,推進光谷軟件園、武漢軟件新城、武大科技園、光谷創意產業基地等省級示范園區提檔升級,加快企業集聚,增強產業集中度、顯示度。
二是培育行業標桿企業。支持服務外包市場主體發展,大力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打造行業質量標桿。截至2022年底,全市納入商務部服務外包業務系統的企業1264家,活躍戶數較上年增加14.3%,其中執行額過億美元的11家,5000萬美元以上的26家,1000萬美元以上的84家。光庭信息、康圣環球、中科通達等17家服務外包、服務貿易企業成功上市,軟通動力、佰鈞成等成為數字服務領軍企業,武漢軟件新城發展有限公司、湖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傳神語聯網等十余家企業入選中國服務外包領軍企業,武漢天喻、領航動力、佰鈞成等企業入選“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百強”。
三是搭建國際合作平臺。積極開展貿易促進活動,搭建服務外包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武漢市先后舉辦3屆全球服務外包大會、4屆服貿創新發展武漢峰會以及2021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發展合作論壇等重大經貿活動,3月21日—23日,商務部與武漢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進一步深化服務外包產業國際交流合作。武漢市還積極參加進博會、服貿會、上交會、數交會等國家級展會,2022年服貿會上,武漢市創新發展數字文化貿易經驗入選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第二批創新實踐案例。
2.優化結構,增強服務外包產業優勢
武漢市搶抓數字化轉型重大機遇,積極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服務外包化,加快服務外包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品質、高效益轉型升級,增強發展優勢。
一是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發揮產業和資源優勢,推動新興服務領域加快發展,促進知識密集型業務逐步向高附加值升級。信息技術外包(IT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占比提高至88.8%;信息技術解決方案、人工智能、飛機維修等增速超90%,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信息測試服務、電子商務平臺服務、檢驗檢測服務、文化創意及數字內容服務、服務設計服務等新興業務增幅均在50%以上;軟件研發服務、集成電路和電子電路設計服務、云計算開發及應用服務等增速均超過25%。知識密集型外包服務對離岸外包貢獻率達71.6%。
二是不斷優化市場結構。加快走出去,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拓展服務外包市場空間。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菲律賓、瑞士是武漢市前五大發包市場,2022年均實現正增長,合計執行額占發包總額的72.6%;對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業務增長較快,增速均超過50%。在葛洲壩等一批工程技術、電信服務、醫藥研發領域跨境服務龍頭企業帶動下,美納里尼、曼迪匹艾、多比特、領格教育等為代表的管理咨詢、信息技術、文化服務出口企業穩步增長,離岸外包已成為武漢服務出口主要組成部分,推動武漢服務出口高質量發展。
三是不斷優化區域結構。堅持差異化發展定位,推動東湖高新區重點發展信息技術、通信服務、研發設計等領域業務,東湖高新區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占全市比重達70%以上,成為全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一核引領”。推動武昌、江岸重點發展工程設計、工程勘察等業務,武漢經開、硚口重點發展工業設計、技術服務等業務,江漢重點發展管理咨詢、金融服務等業務,東西湖、黃陂重點發展物流、航空維修維護等業務,各區有效探索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3.完善服務,提升服務外包發展環境
武漢市立足產業基礎和發展實際,持續深化改革,為服務外包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一是持續提升政務服務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數字賦能、流程再造、環節精簡,縱深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證照分離”改革全面覆蓋,推行“一事聯辦”“一窗通辦”“一網通辦”,開展“無證明城市”試點,不斷提升“掌上辦”“自助辦”水平,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市通辦”,以控制成本為核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二是不斷增強綜合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2年,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運行,北大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漢光化學技術研究院等5個新型研發機構成立,10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順利設立,198個中試平臺建成開放,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300億元,武漢高新技術企業占比、每萬人發明專利數量等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是著力強化人才保障能力。加強高層次人才引育,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激勵政策,發揮武漢人才集團市場化引才作用,為海外人才開辟專門渠道,2022年引進海外人才2046人。加強校企合作,支持在漢高校廣泛設置服務外包相關專業,開設服務外包相關課程,83所機構獲批湖北省服務外包人才培養(訓)示范基地。截至2022年末,武漢市服務外包產業從業人員33.3萬人,其中大學以上學歷占從業人員總數的8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市服務貿易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充實完善成員單位及其職能職責,建立省、市、區三級“橫向協同、縱向聯動”機制,形成齊抓共管格局。同時,將服務外包發展目標納入市級績效目標管理體系,定期通報全市服務外包運行情況,加強行業共建、信息共享,提升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