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外需增長顯著放緩,國際供應鏈格局加速重構,服務貿易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保持出口增長和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面臨較大壓力。盡管存在諸多挑戰,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服務貿易恢復發展的總體態勢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發展勢頭沒有改變,在對外貿易中重要地位和作用沒有改變,有利因素在不斷積聚,有條件實現更好發展。
發展機遇
1.服務貿易疫后時代的增長機遇
國際旅行持續復蘇。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趨于平穩,許多國家和地區已不再公布疫情數據,中國于2023年1月8日起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5月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平穩有利于加速各國邊境開放和航班恢復。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數據,2022年全球航空客運量較2021年增長64.4%,恢復到2019年新冠疫情前水平的68.5%。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國際游客抵達人數是2021年的兩倍,達9億人次,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63%。預計2023年全球人員流動和國際旅行將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為世界服務貿易恢復性增長注入強大動能。
消費恢復和升級拉動服務進口增長。根據國際咨詢機構研究報告,疫情后大部分經濟體的消費開始復蘇,尤其是南美、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消費復蘇力領跑全球,消費的重心正加速從商品向服務轉移。中國擁有超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市場容量大、層次多、后勁足,能夠為吸引全球優質服務資源提供強大驅動力。
2022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是全球最具有成長性的消費市場之一。隨著疫情后各項促進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業恢復政策落地見效,我國場景式消費、接觸性消費正在加快恢復,“互聯網+”“數字+”等消費新模式快速發展,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文化消費日益活躍。

從長期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國中等收入群體還將持續擴大,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不斷推動服務貿易規模擴大與質量提升。
2.服務貿易數字化發展機遇
數字技術激發服務貿易數字化發展潛力。“數據+算力+算法”日益成為數字基礎設施的通用技術底座,賦予各行業全面感知、泛在融合、智能服務的數字化能力。數字技術加速產業要素聚合裂變,推動生產組織方式日益走向服務化、平臺化、共享化、智能化,推動服務供給端數字化創新和需求端數字化消費,催生新的服務消費理念、業態模式和價值空間,大幅提高服務的可貿易性。
數字交付拓寬跨境服務貿易發展前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服務為核心、數字訂購與交付為主要特征的數字貿易正成為全球貿易新形態。WTO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出口規模達4.1萬億美元,占全球服務出口的比重超55%。2005-2022年全球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出口年均增速為8.1%,超過了貨物出口(5.6%)和其他服務出口(4.2%)。
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服務貿易提供巨大機遇。數字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借助海量數據處理和豐富應用場景打造,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目前,中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25%,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增長至58.6%和77.0%,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達44.7%。數字產業化加速聚鏈成群,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蓬勃發展。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進程加快,將催生更多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服務貿易發展空間,提升服務貿易發展質量和效率。
3.服務貿易高水平開放機遇
服務貿易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是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的重要內容。中國服務領域對外開放持續深化,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日趨完善,跨境服務貿易限制措施逐步放寬,中國服務領域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2022年1月1日,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除老撾、柬埔寨、緬甸三個最不發達國家外,其他各方均承諾開放超過100個服務貿易部門,協定還涵蓋金融、電信、專業服務、自然人臨時移動等專門的規則內容,將為深化中國與其他成員方在服務貿易等重點領域的合作拓展新空間,開創新局面。商務部將持續會同相關部門推進高質量實施RCEP,指導各地方、行業和企業用足用好協定,不斷提升自貿協定綜合利用效率。同時,與更多貿易伙伴商簽自貿協定,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2022年12月20日,中國、美國、歐盟等WTO主要談判參加方正式啟動《服務貿易國內規制參考文件》(以下簡稱《參考文件》)在WTO的生效程序。《參考文件》規制有助于WTO成員進一步增強服務業領域政策透明度,提高許可和資質審批效率,降低企業跨境交易成本,惠及國際服務貿易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中國繼續推進加入CPTPP和DEPA進程,堅持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國內主動實施相關領域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并愿在市場準入領域作出超過中國現有締約實踐的高水平開放承諾。中國加入全球高標準國際經貿協定,符合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復蘇的利益,擴大成員國間服務貿易合作,維護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可靠和高效。
4.超大規模服務業市場機遇
當前,服務業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各國正在從以制造業為主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21年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球GDP比重提升至64.0%,較2000年提高3.8個百分點。超大規模服務業市場為全球服務貿易提供愈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服務業鏈接全球價值鏈各環節的紐帶作用更加突出。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中間投入品貫穿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質量控制到物流運輸、市場營銷、品牌管理等各個環節,提高制造環節生產效率,豐富制造產品應用場景,拓展價值鏈增長空間。
據國際研究機構報告,全球貨物貿易中約30%的價值源于服務業,全球服務出口增加值占全部出口增加值比重已達到50%。可以預見,未來生產性服務業對全球產業鏈細化和價值鏈提升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與全球服務業規模占世界經濟總量近三分之二相比,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比重相對偏低,仍有巨大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展加速,將進一步釋放服務貿易增長潛力,全球服務貿易發展前景廣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服務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發展,服務業成為支撐和拉動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2022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達到64萬億元,十年間增長1.6倍,占GDP比重達到52.8%,較2012年增加7.3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發展基礎更加牢固。中國持續擴大優質服務進口,過去十年累計服務進口超過4萬億美元,以中國大市場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創造新機遇作用不斷夯實。預計到2025年,中國服務進出口有望突破1萬億美元。
面臨挑戰
1.外部需求恢復疲軟
受烏克蘭危機等因素持續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并呈高位震蕩趨勢,能源、糧食、資源等安全問題突出,全球經濟面臨高原材料成本、高資金成本、高安全成本等壓力,主要經濟體普遍出現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高通貨膨脹。為應對通貨膨脹,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加速轉向,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經濟增速下滑和貿易需求放緩。世界銀行、IMF、OECD等國際組織均大幅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

根據聯合國《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估計的3.0%下降至1.9%,成為數十年來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WTO最新預測,2023年世界貿易增長預計將繼續放緩,從2022年的2.7%下降至1.7%。全球經濟和貿易復蘇乏力,或將進一步使全球服務貿易面臨外需疲軟的風險,進而影響全球服務貿易發展。
2.全球開放共識有待增強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有關研究表明,十年來“世界開放指數”不斷下滑,全球開放共識有所弱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呈現本土化、區域化、短鏈化趨勢。
根據O E C D發布的《服務貿易限制指數(STRI):政策趨勢(2023)》,2022年全球服務貿易自由化雖總體改善,但在涵蓋的22個主要服務部門中,實施新的服務貿易壁壘的情況有所增加。2022年,全球服務貿易新措施的平均增幅是2021年的5倍,航空運輸服務、法律服務、會計和審計服務是被研究國家中受限制程度最高的部門。
3.國際經貿規則深刻調整
當前,經濟全球化進入速度放緩、格局分化、規則重構的調整期,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區域化、近岸化趨勢日益增強,全球貿易合作機制碎片化、區域化趨勢更加明顯,多邊貿易體制正在受到挑戰。國際經貿規則調整向區域內“高標準”和區域外“強排他”方向演變,限制措施由“邊境上”向“邊境后”轉移。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的發展對國際經貿規則提出了新要求,規則競爭更加激烈。
(本文選自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22》,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