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知名的自由港,積極把握數字變革機遇,致力于建成世界首個“智慧國”。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數據,2022年新加坡數字服務進出口規模3028.9億美元,位列全球前十,實現順差248億美元。新加坡與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智利、英國、韓國等簽署了多份數字經濟協定,基本上涵蓋所有與數字貿易相關的議題和規則,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持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
新加坡數字經貿居于全球前列
1.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2022年,新加坡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超過17%,高于2017年的13%。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布《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TIMG 2023)》,新加坡是2021年TIMG指數排名最高的國家之一,數字基礎設施指數排名全球第2,數字治理指數排名全球第1,數字技術指數全球第6,數字監管框架上排名世界第1。
2.數字服務貿易穩步發展
根據UNCTAD數據,2022年新加坡數字服務進出口規模3028.9億美元,實現順差248億美元。新加坡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1-2022年間,新加坡數字化交付服務出口年均增長13.2%,2022年出口規模約為1638.4億美元。 2010年以來,新加坡數字化交付服務出口占服務貿易總額比重穩中有升,2019年達到55.6%。2020年,受疫情影響,數字化交付服務出口占比大幅提升至61.73%。數字化交付服務進口方面,除了2015年,數字化交付服務進口增加率為-3.3%,其余年份增長率均為正,2022年進口規模為1390.43億美元。從占比看,2012-2019年間,新加坡數字化交付服務進口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比較穩定,維持著50%左右。2021年,在疫情助推下躍升至57.19%。2022年,數字化交付服務進口占服務貿易總額53.76%。
新加坡數字經貿的規制與促進
1.法律法規
一是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2012年,新加坡政府為保護個人數據不被濫用,出臺了《個人數據保護法》(PDPA),該法詳細規范了個人的數據保護權利以及企業對于個人數據收集、利用和披露的規范,并發布了一系列條例與指引以推動該法令的執行,成為個人數據保護的立法開端。2013年,新加坡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下設個人數據保護委員會(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PDPC),實施多項數據保護措施,例如啟動請勿來電系統以減少不必要的電話營銷,提高數據保護水平;開發了《可信數據共享框架》,以促進企業和國家之間的數據共享,使新加坡成為全球“數據樞紐”。2015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網絡安全機構(Cyber Security Agency of Singapore,CSA),開發了“安全在線”(Gosafeonline)網站為個人和企業提供網絡安全提示和資源,以保護網絡空間并鞏固國家數字安全。2018年2月,新加坡政府頒布《網絡安全法案》,旨在加強對關鍵數字基礎設施和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保護。2018年 3月,新加坡政府獨創性地推出第一個專注于網絡安全的創業加速器——Block 71創新網絡安全生態系統(Innovation Cybersecurity Ecosystem at Block 71,ICE71),以應對不斷增長的網絡威脅解決方案,幫助網絡安全企業家和初創企業快速進入全球市場,彌補了數字安全領域的市場空白。為了加強新加坡的數據隱私制度,新加坡2020年11月2日通過了對《個人數據保護法》的重大修改。此次修改將使該法更接近當前的國際標準。同時,修正案還規定對數據泄露處以更嚴厲的罰款,最高罰款可以高于先前的100萬新元。
二是關于電子交易的法律。1998年7月,新加坡首次頒布《電子交易法》 (ETA),旨在為電子交易提供法律基礎,并為以電子方式形成的合同提供可預測性和確定性。該法不強制使用電子簽名或交易,并在各方選擇以電子方式進行交易的情況下促進其使用。2021年3月, 新加坡對ETA進行了修訂,以確保新加坡的法律和監管基礎設施與國際貿易法和最新技術發展保持同步,從而使新加坡保持全球競爭力。
三是關于網絡安全治理的法律。2019年10月2日新加坡《防止網絡虛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正式生效。根據該法案,臉書、推特等社交網絡媒體須在當局認為是虛假新聞的內容旁附上警示,甚至刪除信息、封鎖相關賬戶和網頁。如假消息已廣泛流傳,當局可要求媒體澄清事實,違反相關法律的個人最高可被判囚10年及罰款10萬新元,公司則最高罰款100萬新元。2020年3月13日,IMDA發布了《物聯網網絡安全指南》,為企業及其供應商部署安全的物聯網技術,以及在采購、開發、運營和維護物聯網系統時解決網絡安全問題提供指引。它包含一個現實安全問題列表,企業可在招標或采購物聯網設備時參照制定安全要求清單。
四是關于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2019年1月,PDPC與IMDA聯合提出《示范性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以幫助企業解決因跨行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道德及監管方面的問題。框架主要側重于四個方面:內部治理、決策模型、運營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文件明確該框架基于兩項基礎指導原則,即由人工智能制定或協助制定的決策應該是可解釋的、透明的,以及對消費者公平的;人工智能的實施應該以人為本。2020年,新加坡發布了《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模型》,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包括可實施的措施和實踐,以幫助企業負責任地部署人工智能。
2.管理機制
通過梳理新加坡數字經濟騰飛歷程,“自上而下”的政策規劃和執行路徑是新加坡數字經濟治理的核心要義。新加坡推行“政府先行-企業跟隨-全民轉型”的數字發展模式,提前描繪各行業轉型藍圖,布局數字經濟重點領域,在本國數字經濟競爭力提升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新加坡發展數字經濟有關的政府部門是通訊與新聞部,其下設法定機構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負責具體執行。2019年6月,經濟發展局、企業發展局和IMDA聯合成立專門的新加坡數字產業辦公室(Digital Industry Singapore,簡稱DISG),作為單一窗口,協助新加坡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領域企業進入亞洲市場,推廣新加坡在網絡安全、人工智能、云端科技等領域解決方案。目前,DISG旗下已有數個合作項目,包括協助科技公司Grab在新加坡設立總部大廈,與阿里云合作協助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等。
3.促進政策
一是不斷完善數字經濟宏觀部署。2014年12月,新加坡政府發布了“智慧國家2025”(Smart Nation 2025)計劃,該戰略計劃為前一個計劃的升級版,其目的在于實現新加坡的數字化轉型,包括衛生、交通、教育、城市發展、金融等領域的變革,以適應數字化時代。2016年,新加坡提出涵蓋能源化工、航空業、醫療保健、金融、教育等23個具體行業的轉型措施及發展目標,并成立未來經濟署(Future Economy Council)來負責整個藍圖的制定和執行。2018年,新加坡推出了《數字經濟框架行動計劃》,希望通過三大戰略及四項推動力,將新加坡打造成為數字經濟領頭羊。2018年6月,新加坡發布了《數字就緒藍圖》,提出四點戰略目標。2018年11月,為保持服務業的發展后勁,抓住數字時代的機遇,新加坡推出“服務與數字經濟藍圖”,輔助本地企業進行數字轉型,以期在未來3至5年初見成效。2022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新加坡經濟2030(Singapore Economy 2030)愿景針對四大領域規劃經濟發展藍圖。
二是積極構建數字經濟行動框架。在數字治理方面,新加坡建立了風險評估與掃描系統(RAHS),疫情期間幫助新加坡提前捕捉到疫情暴發的跡象;啟動了“虛擬新加坡”項目,打造一個匯集所有物聯網傳感器的大型城市數據模型。在數字產業方面,新加坡推行產業轉型藍圖計劃,2016年新加坡提出23個具體行業的轉型措施及發展目標,并成立未來經濟署;2018年推出“服務與數字經濟藍圖”計劃,重點提升新加坡在服務業領域的數字創新能力;2018年,新加坡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Start Digital項目,包括五類企業基礎數碼方案;2019年,成立“數字產業發展司”,推廣新加坡在網絡安全、人工智能、云端科技等領域解決方案。在數字貿易方面,2016年新加坡政府設計搭建NTP(互聯貿易平臺),驅動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2018年2月新加坡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主導的跨境隱私規則(CBPR)體系;2018年3月參與推進《東盟-澳大利亞數字貿易框架倡議》達成。在金融科技方面,新加坡積極發放數字銀行牌照,推進虛擬銀行落地,包括發放數字全能銀行、數字批發銀行牌照等。此外,新加坡還大力發展區塊鏈技術,積極頒發數字貨幣經營牌照,建設亞洲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新型數字金融中心。
三是大力推動政府數字化進程。新加坡對于數字政府的探索始于20世紀80年代,政府成立國家信息化委員會(Committee for National Computerisation),并發布了《國家計算機計劃》,嘗試通過信息及通訊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2006年,新加坡推出“智能城市2015”發展藍圖;2014年,新加坡將該計劃全面升級,公布了名為“智慧國2025”的10年計劃;2018年6月,新加坡發布了《數字政府藍圖》,進一步推進“智能國家計劃”。新加坡政府的愿景是成為“以數字為核心,盡心服務”的政府。新加坡政府廣泛應用數字和智能技術,實施國家數字身份、電子支付、傳感器平臺、智慧交通、生活時刻、數碼平臺等六大關鍵的國家戰略項目,加快步入“數字化生活”。
4.國際規則主張
一是主張消除數字貿易壁壘和跨境支付困難兩個障礙。2016年,新加坡政府設計了更開放的、數字化的NTP,取代用于貿易相關申請的TradeNet(貿易管理電子平臺)及用于連接貿易和物流業的TradeXchange(商貿訊通平臺),旨在驅動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2018年3月參與推進的《東盟-澳大利亞數字貿易框架倡議》達成,致力于消除兩國之間的上述障礙,尋求更大程度的互聯互通,為電子商務、數字貨幣、知識產權保護和數據管理制定法律框架和標準。
二是積極拓展數字經濟領域合作伙伴。2022年6月,《英國—新加坡數字經濟協定》(UKSDEA)正式生效,該協定將為高標準的數字貿易規則設定一個全球基準,尤其有助于中小企業更好把握兩國數字市場的機會。2020年6月,新加坡與智利、新西蘭簽署了《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該協定分別于2021年1月和11月正式生效,成為全球首個數字經濟多邊協定。2020年12月,新加坡與澳大利亞數字經濟協定生效;2021年12月,新加坡與韓國完成數字關系協定談判。另外,新加坡與歐盟、印度和加拿大等也在商討加強數字經濟合作事宜。
三是積極提高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多邊平臺影響力。新加坡高度重視WTO等平臺的影響力,通過在WTO等發起數字經濟治理改革倡議,不斷提升自身國際影響力。在2017年第11屆WTO部長級會議上,新加坡會同澳大利亞和日本作為聯合召集人共同發起了電子商務聯合聲明(E-commerce 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JSI),總體目標是制定WTO組織的第一套全球數字貿易規則。2019年1月,76個WTO成員方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JSI,就促進電子商務、開放和電子商務、信任和數字貿易、跨領域問題、電訊和市場準入六個主題展開討論和談判,談判以WTO成員提交的文本提案為基礎,通過全體會議、焦點小組會議和小組會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2022年6月,在第十二屆部長級會議上,新加坡等聯合召集人發表聲明,承諾在 2022年底前公布第三版綜合談判文本,完善JSI工作方式,以加快談判步伐,尤其要推進各國在數據本地化等核心問題上的進展。基于JSI包容性的核心原則,新加坡等聯合召集人和瑞士共同啟動了電子商務能力建設框架,通過提供培訓和援助的方式幫助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利用數字經濟把握歷史機遇。截至2022年12月,已有87個WTO成員參與了電子商務討論,這些國家占全球貿易的90%以上。新加坡作為聯合召集人之一,憑借極為豐富的數字經濟協議文本制定經驗,與日本、澳大利亞一同協調和推進JSI談判,建立討論小組并向JSI參與成員公布最新討論情況,同時負責整理和定期發布談判文本。
四是注重個人數據信息的保護。2016年,新加坡提議東盟建立個人數據保護框架(ASEAN Framework on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加強東盟對個人數據的保護,促進區域內信息流動,以此為基礎,形成以《東盟數字數據治理框架》(ASEAN Framework on Digital DataGovernance)為核心的規則體系。新加坡于2018年加入了APEC跨境隱私規則系統(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CBPR)和處理器隱私識別系統(Privacy Recognition for Processors,PRP),作為數據控制者和數據處理者認證,這項措施使新加坡成為國際數據樞紐。2022年以來,該框架規則被泰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國家吸收轉化為國內數據保護法,體現了新加坡在數字治理方面的前瞻性。
五是主張發展區域間電子商務。2017年,東盟電子商務協調委員會(ACCEC)成立。2018年,作為ACCEC成員國的新加坡參與制定了《東盟數字一體化框架》(ASEAN Digital Integration Framework,DIF),整合多個數字倡議,支持區域電子商務交易。2019年,新加坡在擔任東盟主席期間,領導簽署了《東盟電子商務協議》,協議內容涵蓋電子商務的全過程,包括信息和通信技術基礎設施、電子商務法律和監管框架、電子支付和結算、網絡安全和網上消費者保護,為加強東盟地區數字經濟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礎,再一次擴展了新加坡多邊數字經濟協議合作伙伴網絡。2021年,新加坡主持數據治理工作組(Working Group on DigitalData Governance),并在東盟數字部長會議中批準了東盟首部《數據管理框架》(Data Management Frame-work,DMF)和《跨境數據流示范合同條款》(MCC,Model Contractual Clauses for Cross Border DataFlows)。DMF為企業建立數據管理系統提供了詳盡的分步指南,包括數據治理結構和保障措施等。
新加坡數字經貿發展重點領域
1.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
2022年,僅信息和通信行業就占新加坡GDP的5.4%。它還占新加坡數字經濟的三分之一,是增長最快的行業,反映了新加坡作為全球電子制造中心的地位。新加坡三分之一的數字經濟是由資訊和通信部門驅動的,三分之二是由其他經濟領域的數字化驅動的。資訊和通信部門通過提供電信、計算機編程和信息技術咨詢、云計算和軟件開發等服務,推動了數字化進程。
新加坡具有充滿活力的ICT生態系統,是全球科技公司投資的重要目的地,包括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以及Garena,Grab,Lazada和Razer等區域領導者。所有這些公司都是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為ICT公司相互合作以及與最終用戶公司共同開發商業上可行的解決方案提供了機會。IBM和華為等科技公司與新加坡的金融服務、制造和服務行業合作,為該地區及其他地區開發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眾多公司正在投資并利用新加坡的ICT基礎設施和連通性,以更好地服務客戶并提供數字服務。例如,Visa的新加坡交易處理中心為其區域和全球網絡提供服務;LinkedIn在新加坡建立了第一個國際數據中心,處理其所有亞太地區數據。
2.金融和保險
2022年,新加坡官方外匯儲備為3882.561億新元,新元兌美元匯率為1.3446。根據2023年3月22日新加坡一般保險協會 (GIA)發布的公告,新加坡一般保險行業獲得15%的同比增長,一般保險業在海外和國內市場均取得良好業績,承保保費總額增長15%,至93.4億新元,承保業績增長20.3%。新加坡市場的保險科技一直保持著蓬勃的發展勢頭,各個賽道的保險科技公司不斷涌現,這一市場是保險科技初創企業最集中的國家之一,在新加坡金融科技協會(Singapore FinTech Association)的保險科技目錄中注冊的公司超過80家,一些知名的公司包括Bolttech、Surer、DocDoc、Igloo等。Surer專注于構建一個線上的、可拓展的數字生態系統,采用B2B2C模式,目前的客戶包括不同中介類型和保險公司,他們帶來了不同的專業知識。Surer也在通過其數字化系統,讓其他類型的銷售方等非傳統參與者利用Surer將保險嵌入到他們銷售的產品中,幫助保險公司擴大分銷渠道。
3.制造業數字化
2022年新加坡制造業總產量為4654.35億新元,相比2021年增長了17%。新加坡計劃在接下來的十年推動制造業取得50%的增值。為在工業4.0中保持競爭力并維持其增長態勢,新加坡將目光投向了數字化,并采用技術來增加產出。因此,新加坡將持續吸引前沿投資進入新加坡,為制造業開發強大的本地人才通道,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保持新加坡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關鍵地位。
為了強化制造業,新加坡還推出了其他計劃。比如,推出工業4.0人力資本計劃(Industry 4.0 Human Capital Initiative),幫助企業采用自動化和機器人等工業4.0解決方案,同時也幫助提升員工的技能。建立一個數字制造實驗室設施(digital manufacturing laboratory facility),以幫助開發下一代制造執行系統。這些計劃和舉措將幫助新加坡公司增加對包括3D打印在內的先進技術的使用,提高生產力,改善效率,優化生產,同時也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綠色環保。
4.人工智能
隨著大數據的可用性、計算的進步和新算法的發明,人工智能近年來已成為一項顛覆性技術。新加坡處于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推動各行各業創新和增長的最前沿。無論是提供更好的醫療保健還是滿足老年人的銀行需求,人工智能都可以應用于新加坡的各個行業,為所有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更強大的社區和更多的機會。新加坡正在尋求在人工智能研發領域發展細分市場,建立本地能力并促進相關方之間的伙伴關系。作為Skills Future的一項倡議,技術技能加速器(TeSA)旨在為新加坡的數字經濟建立和發展熟練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勞動力。IMDA對ICT技能獲取和從業人員培訓采取綜合方法,使專業人員能夠獲得相關的需求技能。中小企數字化計劃旨在協助中小企運用數字科技,建立更強大的數字能力,把握數字經濟的增長機遇。
在人工智能和數據道德使用咨詢委員會的指導下,IMDA/PDPC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李光耀創新城市中心(LKYCIC)合作,推出了新加坡第一份指南,幫助組織和員工了解如何重新設計現有工作角色,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潛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價值。該指南于2020年12月4日發布,支持IMDA努力建立一個可信和漸進的人工智能環境,使企業、員工和消費者受益。同樣,該指南鼓勵組織采取以人為本的方法,通過投資重新設計工作和重新培訓員工來管理人工智能采用的影響。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以及國際合作網絡的不斷拓展,新加坡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發展基礎不斷鞏固增強,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影響力日益增強,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