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皮膚衰老的預防和早期干預,一直是皮膚亞健康領域最為關注的話題。面部皮膚衰老的早期征象主要包括兩個維度的皮膚改變:膚色(膚色晦暗,膚色不均等)和皮膚紋理(毛孔增大,紋理增多,皮膚細膩度降低等)。因此,我們對于面部皮膚早期衰老的征象主要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干預。常見的面部皮膚衰老的干預措施包括:光電治療,藥物治療以及護膚品干預;光電治療受到個人經濟條件的限制,而藥物治療(如面部給予低濃度維甲酸類藥物)往往存在較為明顯的副反應,因此,護膚品干預進行早期抗衰老干預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并長期使用。對于護膚品在皮膚早期老化中的干預效果問題一直都存在相關的爭議。事實上,不僅在網絡上大眾針對護膚品的科普要求與日俱增,患者在皮膚科門診針對護膚品的使用及療效的相關咨詢也時有發生。這要求皮膚科醫生對于護膚品在皮膚科治療的輔助功效應有基本的知識儲備,一方面能給患者提供護膚品使用常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日常治療工作中合理使用護膚品,作為皮膚早期老化適當的補充治療手段。
在皮膚早期老化征象中,最受到中國女性重視的就是黃褐斑。其中氨甲環酸和VC是色素治療類護膚品中療效最為肯定的化學成分,關于兩者在色素性疾病的治療機制和療效都存在較多研究報道。氨甲環酸成分具有明確的抗炎褪紅,抑制黑色素合成的作用,針對血管性黃褐斑效果顯著;而VC作為公認的美白成分,更多的作用于黑色素合成代謝的層面。而針對皮膚紋理和皺紋的改善,維甲酸類藥物被認為是早期皮膚抗衰的療效最為肯定的藥物。但非常遺憾的是,此類單一藥物成分在臨床使用時往往存在吸收差,副反應明顯,患者接受度差等限制,無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療效。而在護膚品制劑中,由于其配方的復合性(如保濕修復成分,植物性抑制色素成分的添加),從某種程度上對藥物單一成分的療效進行了補充,同時也通過復配成分平衡藥物成分的副反應,從而降低了患者的使用難度,增加其依從性。部分護膚品配方中還采用一些緩釋技術(如包覆材料,微球技術等)使藥物釋放平緩持久,從而增加其療效,降低其副作用。
除了日常使用這類護膚品作為面部皮膚早衰的干預措施以外,這類功效性護膚品也可以作為臨床多種光電治療,導入治療的輔助措施,進一步增加臨床治療的效果,同時預防由于光電治療導致的醫源性傷害。黃褐斑病因復雜,在治療中激惹風險較大,因此在治療中及治療后輔助使用護膚品加強療效,預防光電術后的反跳和色素沉著就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對于功效性護膚品的單一使用效果尚缺乏嚴謹的臨床觀察研究。本次專欄中的多篇文獻也多為小樣本回顧性研究為主,但好在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同行參與功效性護膚品的臨床應用與實驗研究,以便對功效性護膚品的使用效應提供更有效的實驗數據支撐。
[收稿日期]2023-04-20
本文引用格式:簡丹.護膚品在皮膚早期老化治療中的應用意義[J].中國美容醫學,202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