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毛浪志 溫培玲
【摘 要】將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能夠更有效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筆者利用DIS(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激發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興趣,提高課堂探究實驗的效率,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DIS實驗;自主探究;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6-079-02
數字化信息系統(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實驗作為一種現代化實驗教學手段已被應用到物理新課程中。DIS實驗是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的簡稱,以傳感器測量為基礎。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深度融合,能夠精準、快速、便捷地記錄和分析處理數據,并將測量數據可視化、即時化,更好地顯示測量數據的變化過程,讓數據計算、圖像顯示更加快捷。
“雙新”改革是在高中階段由國家主導的新課程和新教材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化的改革舉措,主張教師和學生通過情境實踐和問題探究學習。對于筆者所處的基礎薄弱校來說,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限,面對探究實驗中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存在較大困難,數學計算、圖像處理能力都比較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實驗的學習熱情和深入思考分析。筆者嘗試使用DIS進行有關實驗探究,發現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得到了很大提高,對實驗的思考更加深入了,提出的問題的角度也多了,很好地改善了實驗探究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得到了提高。
降低數據分析難度,提高實驗探究興趣
高中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大多數停留在新奇的實驗現象上,而對數據分析有畏難情緒。利用DIS實驗,既能保護學生好奇心的星星之火,也能降低學生對枯燥的數據和復雜的數據分析的畏難心理。
以高二物理“電感器和電容器對交變電流的作用”為例。人教版(2019)新教材將這部分內容變為了選擇性必修二第三章“交變電流”第二節“交變電流的描述”一節的拓展學習內容,課時變得更加緊張。學生提出交變電流在遇到電容器之后,其電流值有所改變,但是交變電流的周期是否受到影響呢?如何通過實驗驗證呢?能否用電流傳感器觀察一下?根據學生的設想和問題,課下筆者協助學生設計了如下DIS實驗。
實驗器材:學生電源(交流2V)、電容器(1000μF、3300μF、470μF)、導線、開關、電阻箱、朗威電流傳感器(頻率采樣1kHz)。
實驗電路:將交流電源與電容器、電阻箱和電流傳感器串聯起來即可。
實驗步驟及數據:第一步,電阻箱選擇5Ω,電路中未接入電容器時,電流傳感器記錄到的正弦式交流電,電流峰值0.68A,周期為0.02s;第二步,電路中加入3300μF的電容器,交變電流峰值變為0.64A,周期保持0.02s不變;第三步,改為加入1000μF的電容器,交變電流峰值變為0.52A,周期保持0.02s不變;第四步,改為加入470μF的電容器,交變電流峰值變為0.39A,周期保持0.02s不變。
通過對比實驗數據,學生發現電容器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電容越小,阻礙作用越大,但是周期保持不變。完成實驗后,學生很有成就感,更加激發了他們日后遇到問題不僅需要理論分析,而且需要通過實驗探究論證的熱情。
整合教材引發質疑,提高課堂探究實驗效率
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有利于“質疑”的情境和氛圍。質疑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習慣,它是學生發現問題的前提,是提出問題的基石[1]。如果想讓學生有質疑,提出有質量的、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教師自身也需要有質疑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課本學習中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呢?
首先就是研究教材。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敢于打破常規,整合教材內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坝^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是新課程標準增加的必修課程學生實驗,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三第10章第4節“電容器的電容”中。教材上提供了實驗電路圖,交代了實驗器材,但對實驗器材的具體參數沒有交代。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還沒有學習恒定電流一章,學生對于電壓表是由小量程電流表改裝而成的知識并不了解。初中教學一再強調電壓表接在電路中等效于斷路,也讓學生對于電壓表內阻無窮大的印象根深蒂固。然而這個實驗的問題恰恰就是電壓表不能視為理想電表,要考慮其內阻。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一帶而過,直接使用傳感器或者數字萬用表替代傳統電壓表。這可以使得探究實驗很順利地進行下去,又能得到教材上描述的實驗結論。然而這也損失了一個讓學生產生質疑并進行研究的機會。
筆者將教材內容進行調整,把觀察電容器充放電的實驗放到了恒定電流一章的最后。也就是做完了所有電學實驗之后,再做這個觀察電容器充放電的實驗。希望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并且能夠解釋出現的問題。
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提供教材上的實驗器材,學校現有的電容器多數為幾千微法,電流表使用靈敏電流計,再提供電壓表、電阻箱(最大阻值9999.9歐姆)、2-4節干電池等,連接電路并進行實驗。按照實驗電路進行實驗,學生是無法達到預期實驗結果的。于是學生就會對實驗產生如下疑點。
質疑點一:單刀雙擲開關置于1,給電容器進行充電,會觀察到靈敏電流計指針迅速偏到最大后又迅速減小,后來減小變慢,最后停在某一電流值。這個現象與教材給出的充電時充電電流逐漸減小至0出現沖突。
質疑點二:充電時電壓表由0逐漸增大,最終停在某一電壓值。若將單刀雙擲開關空置,與電源斷開,則可以看到電壓表示數逐漸減小到0,即電容器通過電壓表放電。而教材表述內容為“即使斷開電源,兩極板上的電荷由于相互吸引而仍然被保存在電容器中”,這在實驗中也是沒看到的[2]。發現疑點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用所學過的知識解釋疑點,并且啟發學生思考能否突破這個疑點。這僅靠課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自主探究需要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從收集資料、查看前人完成實驗的經驗,到不斷更換儀器進行反復實驗嘗試。學生利用學校中午開放實驗室的時間進行了討論和交流,最終得到了教材上的表述需要在一定參數條件下才能成立的結論。
在此期間,學生的探究欲望很強,搜集資料、預約實驗室做實驗、記錄實驗結果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
身邊的DIS實驗,探究生活中的物理問題
利用智能手機中的phyphox應用程序,日常的測量速度、加速度、磁場磁感應強度等,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例如,高一上學期的自由落體運動,課上教師讓學生利用手機測量了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高一下學期的超重和失重現象,課上利用手機記錄下蹲和起立過程中的F-t圖像,分析超重和失重狀態。有了課堂上的引導,令人欣慰的是學生去滑雪時,他們自發地用手機測量乘坐纜車和從滑道上滑下時的加速度,坐地鐵公交也拿出手機測量加速和減速時的加速度,并和教師交流分析。
總之,隨著更多地使用電子設備以及信息化的普及,學生對使用DIS實驗越來越感興趣。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雙新”背景下對于已有一些教學經驗的教師來說又有了新的挑戰,只有教師有不斷探究的精神,才能將教材常講常新,既能提高自己的物理核心素養,也是對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帶動。
參考文獻
鄒鴻志. 激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一個新教材例題“爭議點”引發的思考[J]. 物理教學,2022,44(7).
冉曉紅. 探究電容器充放電實驗方案的創新設計[J]. 實驗教學與儀器,20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