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增超(1987- ),男,漢族,山東萊蕪人,本科,研究方向:基層救援。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共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模式也逐步開始轉變。從以往的災后快速應急處理轉向現在的災前事故預防,大力整合地區范圍內各方面的資源力量,努力將工作的重心“前置”,加快推進災害情況風險監測工作、風險預警、應急指揮、精準救援等一體化建設,在積累經驗的同時,還要協同增強自身和周邊地區的應急管理工作水平,推進應急管理思路向事前預防轉變。
關鍵詞:災害;事后救援;事前預防
引言
一直以來各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都圍繞著關于防災、減災、救災三方面來切實開展,在統籌發展自身經濟和安全的同時,著力于提高對災害風險的防范和應對能力。各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也強化底線思維,緊繃高壓線,在提高組織保障能力的同時,增強對于災害的綜合防控機制,力爭做到“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將災害防治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一、我國災害救援難點及現狀
(一)我國災害救援的難點
1.災害的事后救援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災害發生后的首要重任。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南北地質差異較大,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我國的災害救援工作也需要“因地制宜”進行,并且需要充分結合當地的救災經驗進行工作的開展。以我國西南省份為例,雨季和汛期的到來,使得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泥石流災害也頻發于這個季節。
2.地形復雜,搜救難度大。這類災害發生的區域地質情況一般較為復雜,山洪帶來的沖擊力將地形復雜度進一步加劇,很多當地居民在這種災害后都不一定能分清以前的參照點在哪,更何況救援人員。
3.通訊問題嚴重。比如在青海、四川等地的牧區或山區,信號經常是處于“時有時無”的狀態,一旦有災害發生,當地的通訊情況基本就等同于失聯,只能通過衛星等設備進行應急通訊,對于救援調度及救援人員的信息獲取和反饋都有較大影響。
(二)我國災害救援的現狀
1.各級領導掛帥指揮,統籌組織規劃救援。在災前就建立行政首長責任制,對于所劃定區域可能出現的災害情況進行現場調研和考察,切實做好防災、減災相關工作。在堅持地方政府主導的同時,要完善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保障信息共享。定期開展雨季地質災害摸排、地質情況調查工作,查清全市地質災害隱患情況并按照優先級上報對應主管部門,做好減災工作,同時也為高效防治工作的落實提供有力保證。
2.高效集結并調度救援力量。目前我國的應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1],如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隊伍;二是地方政府或企業組建的各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如專職消防、地方森林(草原)防滅火、生產安全事故救援等構成;三是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比如四川藍天救援隊、宜賓藍豹應急救援中心、成都應急成華永安救援隊等;四是由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組成的應急處置與救援隊伍。
二、向事前預防轉變的思路分析
(一)事前預防的目標和模式
災害治理從事后救援向事前預防轉型的目標是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建立以“一案三制”為特點的應急管理體系,建立統一指揮、專項配合、各單位高效聯動的應急指揮中心,從體系的角度來銜接“十四五”規劃,為構建新的防災減災救災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2]。現有的模式不外乎兩類:事后經驗治理、事前預防和監督治理,我們可以將其結合并通過四個角度來構建事前預防的新模式。用科學的方法建立以風險為中心的安全管理體系,從形式安全向本質安全進行轉變;用強有力的制度來保障事前災害的預防,強調預防的安全管理機制,從結果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用多元化的方式使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災害防治工作中來,從格局層面開拓,以政府部門為防治災害主體向多元共治進行轉變[3];用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進一步加強當前災害預防工作,結合管理經驗從漏洞管理向源頭治理轉變。最終將事后經驗、事前監管、事后追責、事前履責等有機融合,為我國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新的可行性模式。
(二)事前預防的有關舉措
1.從制度層面入手,完善公共安全風險評價制度。對轄區內的風險地區、生產經營企業要不定期的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并將評估內容和結果及時公布,對需要責令整改的企業或風險地形,主管部門要重點履行監督和管理責任,并及時反饋整改結果。完善風險評價制度可以更好地拓展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廣度和深度,從制度層面做好災害事前預防的監管工作,使得工作的開展有章可循、有據可依[4]。
2.以生命周期為切入點,進行安全風險管理。不管是企業安全生產工作還是自然災害的防治,以全生命周期作為基準進行風險管控都是很有必要的。企業安全生產可以從各階段來把控風險,通過對生產階段安全體系的拆解,形成環環相扣的風險防控機制,力爭將災害的發生扼殺在萌芽之中[5];自然災害的防治可以從災害的誘因或形成的必要因素著手進行把控,比如泥石流災害,可以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方式來增加植被覆蓋率,從而提高土地的穩定性。還可以對易滑坡地段進行專項處理,通過增大排水、修筑水泥護坡、修建排導渠等,從泥石流形成源頭來解決這類自然災害
3.從科技力量出發,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利用現有的多元化新技術手段,構建更為科學、準確的風險預警系統,將風險的到來變為已知項,打有把握、有準備的漂亮仗。做到早發現、早響應、早部署、早解決[6],最大程度上保護人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把各類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
4.大力創新治理機制,采用多元化形式和防災力量。通過新媒體宣傳的方式,對雨季洪澇災害進行知識普及和有獎報備。結合人民群眾的力量,擴寬災害預警渠道寬度[7];采取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進行自然災害的宣傳教育工作,力爭做到全民防治,全民共治。
5.加強重點生產行業專項整治工作。生產類災害的發生往往是可以通過事前預防的方式得到解決的[8],因此要著重推進危化品、煤業、礦業、建筑業的風險監管工作,從根本上消除這些企業的生產隱患,打造更加安全的員工工作環境。
結語
基于對我國災害救援難點和現狀的分析,本文通過對災害事前預防思路和目標進行簡單的闡述,結合實際情況從五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對于事前預防的有效舉措,對災害事后救援向事前預防轉變思路進行了深入探討,希望能給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張哲.應急管理改革背景下政府專職消防隊伍建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2.
[2]李傳貴,汪衛國,常明亮.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的思考[J].勞動保護,2023(03):24-27.
[3]王鵬帥.泥石流災害的救援對策研究——以青海大通“8·18”山洪災害救援為例[J].今日消防,2023,8(02):23-25.
[4]任智慧,桑燕芳,楊默遠,等.暴雨山洪災害預警方法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23,42(01):185-196.
[5]方基祥,賈化成,張福成,等.某礦冒頂事故救援及事后防火措施研究[J].中州煤炭,2015(12):35-37.
[6]李華飛,姬道軍,劉永林.加快建立信息化災害防治體系,協同推進災害應急管理現代化[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3,7(01):99-101+105.
[7]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決定[N].新華日報,2022-12-02(006).
[8]黃思琦,顧雄萍,肖志鵬,等.城市突發極端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的若干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22,43(03):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