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駿 王鵬 何富偉 禹佳雪 伍代蛟
作者簡介:
吳文駿(2002- ),男,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建筑消防、滅火救援;何富偉(1986- ),男,漢族,四川宜賓人,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中級資格),本科,研究方向:消防監督檢查、火災原因調查;禹佳雪(2002-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建筑消防。
通訊作者:
王鵬(1986- ),男,漢族,四川西充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安全與應急管理。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高層建筑體量增長迅速,隨之帶來的火災威脅不斷增多,給火災撲救工作帶來眾多挑戰與巨大壓力。本文通過對高層建筑火災特點、火災撲救難點、火災撲救影響因素分析,從消防設施的維護保養與研發創新、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實、消防指戰員的專業性、消防安全知識普及率四個方面提出了針對高層建筑火災撲救工作的優化策略,以提升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系統的火災防控性與火災處置力,提高火災撲救效率,降低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關鍵詞:高層建筑;消防安全;滅火救援;改進措施
引言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不斷發展,建筑水平不斷提高。高層建筑因其在使用功能、經濟效益及緩解城市用地緊張等多方面的優勢,如雨后春筍出現在不少大中型城市中。而由于高層建筑結構復雜和人員分布密集等特點,加之我國目前并未完善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體系,尤其在火災的滅火救援上缺乏安全高效的疏散策略和相應的設施裝備,一旦高層建筑發生火災,將會帶來嚴重的人員與經濟損失,2021年全年共接報高層建筑火災4057起、造成168人死亡,死亡人數比上年增加了22.6%。因此,全面完善高層建筑火災消防安全體系,提高火災滅火救援效率刻不容緩。
一、高層建筑火災特點
(一)火勢蔓延迅速,易形成立體火災
據研究表明,建筑物內部由于火災高溫作用易發生空氣對流現象,煙氣在水平方向擴散速度為0.5~3.0米/秒,煙氣在豎直方向沿著樓梯間或其他豎向管井擴散的速度能達到3~4米/秒,—座100米的高層建筑,在無阻擋的情況下,只需30秒煙氣就能順著管井擴散到頂層[1]。而由于高層建筑功能復雜、內部人員集中、物資存儲量大、電氣設施繁多,電梯井、電纜井等豎井管道縱橫交錯在若干樓層或整個樓層,一旦發生火災,這時的高層建筑就如同一座高聳的煙囪,易形成立體火場。
(二)建筑結構復雜,人員疏散困難
由于高層建筑樓層多、結構復雜、人員集中,發生火災后由于火勢煙氣蔓延迅速,人員視線受阻礙,大量人員在逃生過程中易發生擁擠,易使人員產生恐慌情緒,從而引發不安全、不科學的逃生方式,同時高層建筑存在垂直疏散距離遠、疏散阻礙多等問題,大大增加了救援逃生所需時間。加拿大通過寬為1.1米的樓梯疏散人員實驗表明,在每層240人的情況下,一幢10層建筑需要38分鐘的疏散時間,而一幢50層建筑需要2小時11分鐘的疏散時間[2]。由此可見,在建筑結構更加復雜的高層建筑火災情況下,短時間內安全有序的疏散人員會更加困難。
(三)功能復雜交錯,起火可能因素多
高層建筑由于功能綜合度高,內部結構復雜,功能區交雜,內部裝修物中含有多種可燃、易燃物且大體量布設在建筑物內,電氣設備繁多且電纜井中布線常未將強弱電纜分區布設易產生局部高溫,容易引發火災。
二、火災撲救難點
(一)樓層過高,登高撲救困難
由于高層建筑高度過高,超過了外部消防設施作業范圍,加之高層建筑多位于商務區,周圍建筑密集,交通繁雜,作業平臺范圍受限,且目前空中消防撲救力量普遍薄弱,因此多數時候高層建筑火災是消防員徒步登樓進行內部撲救。而消防員全副武裝再攜帶繁重的消防設施進行登高作業時,會消耗巨大體力,且在登樓時易與疏散下樓的人員相撞,減緩登樓撲救工作速率,難以快速到達著火層進行撲救工作,即使到達撲救點,也極大可能喪失戰斗力。
(二)供水困難,滅火用水不足
高層建筑消防用水量較大,自身供水難以滿足需要。據相關消防實戰表明,高層建筑火災滅火實際用水量約每秒幾百升,而現實中高層建筑消火栓供水僅為每秒幾十升,遠遠達不到滅火所需用水量。此外,由于高層建筑高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鋪設水帶,而消防車舉高高度有限,大部分僅能達到60米左右,對更高起火點的撲救可謂是鞭長莫及,因此經常由于供水困難而導致延誤最佳的滅火、控火時機。
(三)排煙困難,作業視線受阻
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時,會產生大量濃煙。由于部分建筑未按要求設置排煙系統,高空風壓、火災燃燒產生熱氣流、室內外壓力差等使得高層建筑排煙效果降低,排煙困難。而煙氣擴散迅速,1~2分鐘內就能擴散到整幢建筑,能見度大大降低,消防員視線受阻,救援效率下降,且在撲救工作中長時間暴露在煙氣的毒害作用中,自身安全難以保障。
(四) 高空墜物,影響工作安全
高層商用建筑由于建筑外部大多為玻璃幕墻,懸掛有空調外機、廣告牌,而高層民用住宅外部安裝有防盜窗等,外墻玻璃在高熱環境下發生崩裂,形成玻璃雨,空調外機、廣告牌等外墻懸掛物脫落下墜,直接威脅下方救援人員安全,容易造成消防設備損壞,部分住宅遮雨棚使用易燃塑料材質,加劇火勢立體蔓延。
三、火災撲救影響要素
(一)消防設施完備程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層建筑火災撲救工作中,消防設施的完備程度一方面決定了建筑消防安全系數,另一方面決定了火災發生后對于火勢的控制力。消防設施的完備程度主要體現在消防設施的完好率和消防設施的多樣性上。消防設施的完好率直接影響著撲救工作開展,間接影響整個撲救工作的部署;消防設施的多樣性直接決定撲救工作的開展方式,間接影響撲救工作的效率。
(二)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實程度
消防安全,人人有責。高層建筑的建造者、驗收者、經營者、管理者、使用者等對于建筑整體都負有不可推卸的消防安全責任。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有利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責任劃分與區域管理,降低因失職失責導致嚴重后果的幾率,提升消防安全體系的容錯率。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實程度一方面對于建筑在建造期、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消防安全隱患體量有極大影響,另一方面與火災發生后建筑整體滅火救援工作推進速度成正比。
(三)消防指戰員專業程度
消防指戰員專業程度主要包括決策、實施兩個方面,應急決策依賴指戰員的經驗積累與對實時火場形勢的了解程度,引領指導撲救工作全過程。而往往由于指戰員經驗不足,未根據現場情況靈活調整應急決策,沒有實行分區防火、控火、滅火導致火勢不斷加大。另外,由于未最大程度利用建筑內部消防設施,導致救援力量分配不科學,延誤撲救最佳時機,從而造成更大損失[3]。因此,消防指戰員專業程度對于高層建筑火災撲救工作方案制定、實施、完成的高效性有著直接影響
(四)消防安全知識普及程度
由于當前消防安全體系不完善,且多數人對于火災抱有僥幸心理,消防安全知識普及程度低,致使人們整體的消防素質不高。火災發生時,人們往往不會合理利用相應的消防設施進行自我逃生,且在救援逃生過程中,受火場環境刺激容易做出不理性不安全行為,使得救援工作陷入混亂,影響火災撲救工作的開展,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
四、火災撲救工作優化策略
(一)加強消防設施的維護保養與研發創新
在消防安全防控工作中,消防監管部門應加大對消防安全設施的檢查力度,盡早發現隱患并及時排除隱患。在高層建筑建成投入使用前,應核查樓中的消防設施是否按照標準配置齊全、能否正常發揮消防功能;在高層建筑投入使用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責任人應根據相關規定,定期對建筑消防安全設施進行檢查、及時對消防設施進行維護保養、排除消防安全隱患,保證消防設施可以正常使用,以便在發生火災的第一時間遏制火災進一步蔓延,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5]。
加強特種消防裝備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應結合高層建筑的內部結構和火災的基本特點與滅火救援工作實際需要,配備先進完備的滅火救援裝備;針對不同地區面臨的特殊消防需要,合理分配消防資源。堅持“以固為主、固移結合”的高層建筑火災救援方針,內外部消防救援工作協調開展,同步進行[4]。如利用登高裝備架設水槍控制火勢蔓延的同時,對人員實施救援疏散,使用無人機勘察火場情況或投放滅火劑。在條件允許時,可采取遠程發射壓縮滅火劑對火點精準打擊的方式,達到控制和撲滅火災的目的,在降低消防人員作業危險性的同時提高撲救效率。
(二)完善消防安全責任制
《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5號令)中明確指出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規定高層民用建筑的業主、使用人是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責任主體,對高層民用建筑的消防安全負責[6]。首先,落實責任制需要在政府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高層建筑火災防控工作中去,提升政府監管部門的重視程度,相關監管部門應不定期開展督檢工作,使各部門各司其職,落實好工作責任制。其次,應鼓勵推行“樓長制”,加強高層公共與民用住宅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樓長”負責對本單位進行定期的消防隱患排除、消防設施的管理與維護、應急預案的制定與演練、消防安全知識的宣傳與培訓等安全管理工作。最后,應依靠建筑使用人群的力量,合力完善健全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體系,促使業戶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明確職責區域劃分,使業戶人人有責,人人守責[7]。
要把好建筑的消防設計審核關、消防驗收關,杜絕高層建筑的先天性消防安全隱患[8]。消防監管部門應加大對施工單位的檢查力度,排查與督促施工單位對已施工完成的電纜井、管道井等逐層進行防火封堵,防止在火災發生后形成煙囪效應。對于涉及多家共建共用情況的,應明確責任管理范圍,指派專人對共用的消防安全通道、設施等進行安全管理。樓梯、安全通道是高層建筑火災中救援與自主逃生的重要途徑。為有效保證疏散通道等消防安全設施在高層建筑火災中能發揮正常效能,相關督檢部門與物業管理單位應積極做好對安全疏散通道等消防安全設施日常的隱患排除與管理工作,如對消防安全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及時對故障設施進行維修或更換,提高火災防控能力,降低火災帶來的損失。同時,應加強對消防車通道的管理,嚴禁占用和堵塞消防車通道,確保消防設施標識鮮明,便于消防撲救工作的進行。
(三)提升消防指戰員的專業性
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高層建筑消防隊伍應包括對高層建筑火災撲救經驗豐富的消防指戰員和針對高層建筑火災撲救工作特點的先進高效特種設備兩大部分組成。
1.加強對車輛裝備的實戰演練、積極開展轄區“六熟悉”活動[9]。這有利于消防人員熟悉了解轄區內建筑結構及使用情況、建筑內部消防設施與消防組織情況、對道路交通和消防水源實時條件全面掌握,從而保證在火災來臨時,能抓住撲救的最佳時機,提升疏散工作整體效能。
2.制定應對不同火場形勢和消防重點單位的應急演練預案。結合消防救援實際,針對性的對轄區內高層建筑進行實戰化演練,從而確保面對不同建筑火災形勢時能夠高效準確反應。
3.完善防消聯勤體系,合理配置消防資源。加強消防作訓部門、消防監管部門、社會單位間的合作與聯系,開展系列化、針對化、全面化的監督檢查、隱患整改、安全培訓等消防勤務工作,打破固有不利的體系局限,合理積極的參與到其他部門的相關工作中,全面了解體系運行,這有利于部門間緊密配合,集中整合防消資源,完善防消聯勤體系。
(四)提高消防安全知識普及率
政府應發揮主導引領作用,聯合消防安全部門開展多樣化的消防安全宣傳與技能培訓工作。可通過互聯網開展線上安全培訓課程,讓群眾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消防安全知識,也可以通過消防知識有獎競賽等活動,激發起廣大群眾消防安全知識的學習熱情,還可以針對人員集中的火災重點單位組織開展疏散演練活動和消防安全宣傳講座,通過真實火災案例給人以警示,從而提高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與技能,使得人們在火場中能夠理智應對,熟練使用身邊現有滅火救援設備進行自主疏散逃生,甚至可在火災初期有效控制火勢蔓延,最大限度降低火災帶來的影響與損失。作為建筑使用主體責任人的社會公民更應積極主動參與到消防安全工作中去,只有全民樹立起消防安全意識,才能有效遏制高層建筑火災頻發態勢,減少火災傷亡與經濟損失。
結語
綜上所述,高層建筑火災因其火災特點及撲救難點,一旦發生,通常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危害性極大。因此,需要增強消防救援力量和提升公民自救逃生能力。針對高層建筑火災撲救工作,應著力完備消防救援設備、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提高消防人員專業性、提升公民消防安全素質,結合火災防控,制定合理高效的火災應急策略,以提高撲救工作效力,最大限度降低火災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李學美,任伯幟,劉新華.城市高層建筑火災消防及安全逃生策略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08):61-66.
[2]王嶠.高密度環境下的城市中心區防災規劃研究[D].天津大學,2013.
[3]鞠浪.高層建筑火災滅火救援方法分析[J].中國設備工程,2022(14):233-235.
[4]李偉.高層建筑的消防滅火救援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2,12(02):118-120.
[5]李婷.淺析超高層建筑中存在的消防安全問題[J].今日消防,2021,6(12):82-84.
[6]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Z].2021-06-21.
[7]王偉.高層超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探討[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5,34(08):1103-1106.
[8]畢明.在“防”字上做文章提高高層建筑火災預防和滅火救援能力[J].消防界(電子版),2019,5(02):36-38.
[9]曹強.高層建筑火災滅火救援相關問題探討[J].消防界(電子版),2017(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