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治哲學的立場、意向和方法

2023-06-23 17:31:16江暢
閱江學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方法

摘 要 政治哲學研究者總是站在某一立場上研究政治哲學,政治哲學的立場問題就是研究者在人類社會的復雜結構中,立足于誰、為了誰進行研究的問題。當代人類基本共同體從國家走向世界勢在必行,政治哲學要超越以往立場的多元而走向一元,為世界共同體構建提供支持和服務。政治哲學的意向是一種研究者確定目標對象并在意識中不斷與之相互建構的互動活動。政治哲學研究如果死守某個目標對象,其研究就會喪失創造性和生命力。政治哲學研究目標對象的確定是個性化的、具有創造性的開放構建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與研究者的研究相伴始終的不斷循環往復的持續過程。政治哲學作為哲學的專門學科,必須運用哲學的基本方法——思辨方法,但也要運用一些其他方法,如文獻詮釋法、歷史審視法、現實質疑法等。今天政治哲學要回歸其應承擔的使命和責任,必須改變政治哲學研究中流行的科學經驗方法,在使思辨方法成為政治哲學的基本方法的同時,對政治科學和政治現實始終保持批判性態度,不斷推進政治復歸其真實本性,體現本性所要求的實踐要求。立場、意向和方法的不同決定著政治哲學的性質不同,構建當代中國特色政治哲學需要對我們的研究立場、意向和方法進行反思和重構。

關鍵詞 政治哲學 中國特色政治哲學 立場 意向 方法

作者簡介:江暢,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政治哲學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基金項目: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人民至上價值及其實踐研究”(20ZDA005);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公務員行政倫理建設研究”(19BZX121)

研究政治哲學如同研究作為整體的哲學、研究哲學的不同分支一樣,不僅存在著研究方法的問題,還存在研究立場和意向的問題。這一點政治哲學和哲學與其他學科尤其是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要求研究者站在中立的立場直面對象探討對象,揭示自然事實

【自然事實在日常話語和科學話語中通常稱為“現象”,但這一表達并不準確。通常所說的“現象”實際上是自然事實,自然事實背后存在著本質,但不能因此將自然事實稱為現象。通常所說的現象不過是個體事實,而本質是同一類自然事實的共性。作為同一類事物本質的共性也是自然事實,不過它是自然界中不同事物的共性事實,而個體事物是包含共性事物的個體事實。當然,自然界中不僅存在個體事實、共性事實,還存在關系事實。】

的真相,而且自然科學從不同視角和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但是,哲學研究成果(知識)主要是哲學家思辨構想的結果,研究的結論與哲學家站在什么立場上研究、研究指向什么或以什么為目標對象、【目標對象實際上是研究者確定的特定研究對象,比如政治哲學的對象是政治,但不同研究者給自己確定的特定對象是不同的。有人研究國家,有人研究政黨,有人研究個人權利,如此等等,我將這種研究對象稱為目標對象。】運用什么方法研究有直接關系。正因為科學研究與哲學研究存在這種區別,所以科學研究才可能形成共同的結論,而哲學則很難形成共同的結論,出現陳修齋所說的“哲學無定論”【陳修齋:《關于哲學本性問題的思考》,《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的情形。在哲學的所有分支中,政治哲學因研究對象是社會的政治事物,而社會的成員構成極其復雜且研究者置身其中,所以其研究更受研究者的立場、意向以及其他主觀因素的影響。研究者對隱含在背后的主觀因素常常缺乏意識,在哲學史的研究中對此也重視不夠,這正是人們難以理解為什么不同哲學家有不同哲學的重要原因。導致哲學和政治哲學無定論的主觀原因很多,其中研究者的立場、意向和方法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三個方面,它們一起構成政治哲學研究的方法論。今天,構建當代中國特色政治哲學已經成為我國政治哲學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課題。要完成這一時代課題,需要對我國政治哲學研究的立場、意向和方法重新進行審視、反思和構建,以為當代中國特色政治哲學構建奠定與時代對接的方法論基礎。

一、政治哲學的立場

政治哲學研究者總是站在某一立場上研究政治哲學,他們的立場雖然可能發生變化,但不可能不站在任何立場上去進行研究。只不過有的研究者對自己的立場有意識,或者說自覺地選擇某種立場(如馬克思就自覺地站在人類立場上研究政治哲學),而有的研究者則缺乏這種意識(如蘇格拉底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站在自由民的立場上研究政治哲學)。所謂立場,一般地說是指人們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位置。就政治哲學而言,立場問題就是研究者在人類社會的復雜結構中,立足于誰、為了誰進行研究的問題。在政治領域中,這個問題經常被看作是政治立場,因為任何政治都存在立足于誰、為了誰的價值取向問題。政治立場不同,研究者的政治哲學也就不同。“在政治領域,對某個問題及與之相關的邏輯技巧的陳述隨著觀察者的政治立場的變化不同。”【[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李步樓等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51頁。】人類包括個人、基本共同體和全人類(人類尚未成為整體),因此,政治哲學研究者的基本立場可能是個人、組織群體(如政黨)、基本共同體(當代主要是國家)和全人類。從政治哲學史看,情形也是如此,持這三種基本立場的研究者都有。

之所以如此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研究者有多種立場。談及立場,其前提是有多種可處的位置可自覺不自覺地選擇,如果沒有多種可處的位置,也就沒有所謂立場問題。自政治哲學誕生至今,研究者面臨著多種可以選擇的基本立場,研究者必定會站在其中某一種立場上研究他的政治哲學。二是研究者自身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自身利益的因素不同。影響研究者研究立場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自身的社會地位。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研究者自覺不自覺地在多種立場中選擇某種立場。三是研究者的研究彼此隔離。政治哲學研究基本上是個人單獨進行,研究者的交流合作較少,20世紀之前尤其如此。這種研究的隔離狀況難免會導致其研究者立場呈現差異性。

從中西歷史看,研究者研究政治哲學主要持四種基本立場。正是站在這四種不同的立場上,研究者創立了不同的政治哲學。以下主要依據不同政治哲學產生的歷史順序來考察研究者研究時所持的四種不同立場。

一是持社會中所有人的立場。這種立場是指研究者研究政治哲學時不考慮社會中的正式成員(如自由民)和非政治成員(奴隸等)、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區別,不考慮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區別,也不考慮研究者所在社會的人和其他社會的人的區別,把所有的人都當人看。這里說的“社會”指基本共同體,如古希臘羅馬的城邦、中國專制時代的帝國、當代的國家。持這種立場的研究者一般只是考慮本社會的成員,不考慮本社會以外的成員,只不過有的人是自覺的,有的人是不自覺的。在中西政治哲學史上,很多研究者是這樣的。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都是持這種立場研究政治哲學的。當時他們能看到或想象到的就是周王朝的天下,這個“天下”就是他們生活的共同體或社會,他們甚至沒有想到在“天下”之外還有其他的基本共同體。他們就是站在天下民眾的立場上說話,尤其是對現實的政治進行反思和批判,并從理論上構建涵蓋天下民眾的理想社會。西方近代至現代的大多數思想家也持這種立場,近代啟蒙時期的自由主義思想家都是站在近代西方所有社會成員的立場上提出社會所有人都具有天賦自然權利并主張擴大他們的權利。現代自由主義者羅爾斯的立場也是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的立場,他的作為公平的公正理論就是針對西方現代社會存在的兩極分化和貧富懸殊開的藥方。顯然,西方近現代自由主義者維護的是西方社會所有人的利益,而不是西方社會以外的任何人的利益。當然,他們持這種立場形成的政治哲學最終的實踐結果是有利于資產階級尤其是大財團的利益的,但他們所持的立場應是西方社會的所有人的立場。

二是持社會成員的立場。在人類歷史上,社會有時并不是所有人的社會,這一點在西方尤其明顯。在古希臘時代,作為基本共同體的城邦并不是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社會,具有社會成員資格的只有自由民,那些奴隸、婦女、兒童都不具有社會成員的資格。古羅馬早期的羅馬城邦、后來的羅馬共同國和羅馬帝國的情形亦基本如此。古希臘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站在社會成員即自由民的立場上研究哲學,甚至從理論上論證這種不同的社會現實是天然合理的。亞里士多德就明確說:“很顯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隸,對于后者來說,被奴役不僅有益而且是公正。”【[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顏一、秦典華譯,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2頁。】基督教從誕生開始雖然把所有人看作上帝的子民,但實際上把那些不信奉基督教的異教徒看作不屬于其宗教共同體的成員。當基督教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后,其教會更是對異教徒大開殺戒。站在基督教立場上的神學家(政治哲學家)為其教義進行哲學論證和辯護,奧古斯丁就明確將人類劃分為“上帝之城”和“塵世之城”。他說:“盡管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國家,人們按不同的禮儀、習俗生活,有許多不同的語言、武器、衣著,但只有兩種人類社會的秩序,我們可以按照圣經的說法,正確地稱之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魂生活的人組成。當它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各自生活在它們自己的和平之中。”【[古羅馬]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8-579頁。】奧古斯丁的政治哲學就是告訴人們怎樣從塵世之城走向上帝之城。

三是持社會治理者的立場。在傳統社會,社會治理者就是社會的統治者。在政治哲學史上有不少政治哲學研究者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為其統治提供論證、辯護和出謀劃策的。基督教教會成為西方社會的實際統治者的時候,神學家的政治哲學就是站在基督教教會(后來成為天主教會)立場上為其服務的,成為了天主教會實行統治的御用工具。中國傳統社會以董仲舒為主要代表的漢儒,以及宋明理學家也都是站在皇權專制主義者的立場上為其服務的,其政治哲學成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其中最典型的是董仲舒,他的政治哲學主張集中體現在《天人三策》中。漢武帝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系問題,包括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治理國家的政術和天人感應的問題,即“天人三策”。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獨尊儒術、建立大一統帝國等主張完全是針對漢武帝尋求漢朝強盛的長久治安之道提出的。在當代,羅爾斯的作為公平的公正理論的創立,也完全是為了破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社會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導致的社會危機問題。

四是持全人類的立場。在中西政治哲學史上,自覺地站在全人類立場上研究政治哲學的思想家可能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的政治哲學的出發點和目的是通過解放無產階級最后解放全人類。中國先秦時期如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大多將人和天地萬物關聯起來,并且有天下情懷,但當時他們由于時代局限并沒有世界意識和全人類意識,至少這種意識是模糊的。他們的政治哲學主要是站在社會(基本共同體)所有人的立場上,而非全人類的立場上。馬克思恩格斯的先驅空想社會主義者追求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應該說有了全人類的初步意識,但這種意識并不清晰,他們的政治哲學思想不僅具有空想性質,而且具有思想實驗的性質,如“烏托邦”(托馬斯·莫爾)、“太陽島”(康帕內拉)、“教區公社聯盟”(梅葉)等。【江暢:《西方德性思想史》(近代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00-552頁。】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遺產的基礎上對其實行了根本性變革,旗幟鮮明地站在全人類立場上為全人類尋求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頁。】的自由人聯合體。對于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學的全人類立場,馬克思曾有過明確的表述:“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場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德]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頁。】這里的“新唯物主義”主要是指歷史唯物主義,“市民社會”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本體論基礎,這表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是全人類立場,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場。

以上是從人類不同群體的角度來考察政治哲學的立場,還可以從人類個體和人類不同共同體的角度來考慮。從這個角度考慮,有的政治哲學是持人類不同共同體的立場,可概稱為“整體主義”立場;有的持共同體中的人的立場,可概稱為“個人主義立場”。從理論上看,整體立場還存在階級立場、國家立場、人類立場的區別,但研究者一般采取國家立場,也有個別研究者采取人類立場。統治階級立場通常與國家立場相一致,因為歷史上國家都是由統治階級控制的。從總體上看,中國自古以來的主流政治哲學持整體主義立場,而西方則持個人主義立場。

中國政治哲學一經誕生,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和道家都直接傳承了傳統的“天人一體”“天人相通”“天人合一”觀念,將社會看作一個整體,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得道行道,最典型的表達是孔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社會”的范圍最初并不是古希臘羅馬那種“城邦”,而是“天下”,“天下大同”成為政治哲學的最高追求。到了皇權專制時代,“社會”的范圍雖然主要限于帝國疆域,但傳統的天下觀念仍然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理想同中國傳統的“大同”理想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式共產主義理想。其突出特點在于馬克思恩格斯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頁。】的自由人聯合體,轉變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以“人民至上”為根本理念、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傳承了傳統的整體主義的立場,但這個整體不是傳統的國家、王朝,而是作為整體的人民、民族及人民生活于其中的國家,“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的政治追求,也是中國當代政治哲學的指向。

西方政治哲學最初的本體論根據不是類似于“道”的整體性本體,而是每一個事物追求的目的(“善”或“好”),而且事物的好是事物的靈魂,就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只需事物自己開發或實現出來就行了。不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注意到城邦對于個人幸福獲得的重要意義,有整體主義訴求,但根基是個人主義的。中世紀雖然天主教教會勢力強大,但根本上說還是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傳統,上帝不再像拯救猶太民族那樣來拯救人類整體,而是拯救一個個的個人。西方近代主流政治哲學將西方傳統的個人主義立場推到了極致,體現出來的就是個人至上或個人權利至上,個人生活于其中的國家不過是個“守夜人”而已。至于人類整體,西方主流政治哲學因為完全站在了人類個人立場而不可能顧及,因為政治哲學只能站在一個立場上研究和回答問題。

無論是從人類群體的角度看四種立場,還是從對個體與人類基本共同體關系的視角解讀兩種立場,它們都是在中西政治哲學史上為不同研究者采取過的立場,采取這些不同立場的研究者也獲得了他們的政治哲學研究成果,對人類社會發展不同程度地發揮過作用。但是,在當代人類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研究者的學識層次已有了跨越式提高,因此政治哲學研究者在其研究立場上可以也應該形成共識。從當代人類發展的態勢看,人類基本共同體從國家走向世界勢在必行。政治哲學也要超越以往立場的多元而走向一元,為世界共同體構建提供支持和服務。那么,這種一元的政治哲學立場是什么呢?就是人類整體。今天和未來的政治哲學研究都要站在人類整體的立場上思考和探討政治問題,通過揭示政治的本性并闡明其實踐要求,為世界的永久和平和人類的普遍幸福提供論證、辯護和構想。人類整體的立場才是政治哲學應采取并始終持守的正確立場。當然,今天的中國政治哲學研究者生活在中國,為我國政治文明建設服務責無旁貸,但在提供服務時也要站穩人類整體立場,著眼于世界和平和人類幸福研究政治哲學問題。

二、政治哲學的意向

政治哲學的意向就是研究者確定目標對象并在意識中不斷與之相互建構的互動活動,是研究者在研究政治哲學過程中的意向性活動。研究者通過具有意向性的活動在研究對象范圍內確定、研究和重構自己特定的目標對象,形成自己關于目標對象(政治要素)以至總體對象(政治)的理論體系。實際上,每一種學術研究都是一種意向性活動,但由于對象不同而意向性活動也不相同。政治哲學研究的對象是政治,政治哲學研究者的意向活動就是在政治這種復雜事物內選擇特定的目標對象進行研究,而研究的目的不是對目標對象作出描述,而是要超越目標對象,構建一種理想化的目標對象乃至總體目標的政治哲學體系。在政治哲學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意向非常重要,它決定著研究者的目標對象定位正確與否,而這又決定著研究者能否建立得到合理論證的政治哲學體系,決定著研究的目的能否達到。

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意向”最早由經院哲學家引入哲學,他們經常用這個概念來區分意向的存在和實際的存在。受中世紀哲學的啟發,布倫塔諾提出了“意向性”概念和意向性學說。他在《經驗立場的心理學》(1874)中將心理學分為兩個領域:發生心理學,它研究心理事件的生理學基礎;描述心理學,它通過仔細和先天的描述來記錄心理現象的“根本類別”。他將描述心理學稱為“現象學”,由此啟發了胡塞爾。布倫塔諾主張把意向性規定為對立于物理現象的心理之物所具有的本質特征。所有心理現象獨有的特征可稱為意向的,而意向性是心理之物的唯一標準。“每個心理現象的特征在于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稱之為對象之意向的(或心理的),以及我們可以稱為,盡管不是完全明確,對于內容的指涉、對于對象的指向(對象或內容在此不應理解為意指事物),或者稱為內在對象的東西。盡管每個心理現象并不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包含對象,它們卻都包含作為某物的對象。在表象行為中某物被表象,在判斷中某物被肯定或否定,在愛中某物被愛,在憎恨中某物被恨,在欲望中某物被欲求等。”【Franz Brentano, 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 Trans. A. C. Rancurello, D. B. Terrell, L. L. McAlister, Routledge, 1995, p.88.】布倫塔諾認為,我們首先熟悉的是我們自己的表象、思維和情感。感知的對象不是直接被把握的,只是間接推導出來的,因而只具有“意向的存在”,而心靈或意識擁有“現實的存在”:“我們的心理現象是最能屬于我們自己的事情。”【Franz Brentano, 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 Trans. A. C. Rancurello, D. B. Terrell, L. L. McAlister, Routledge, 1995, p.20.】發生的心理行為擁有作為其意向對象的內在內容。物理現象是心理現象的內容,而不是意識之外的對象。布倫塔諾的意向性學說對胡塞爾產生了直接影響,“意向性是現象學的核心問題”,【[愛爾蘭]德莫特·莫蘭:《意向性:現象學方法的基礎》,《學術月刊》,2017年第11期。】它作為一種方法論也啟示我們要重視政治哲學研究的意向。

政治哲學研究是一種不斷構建目標對象的意向活動。當一個人進入政治哲學研究的時候,面對復雜的政治事物,他會自覺不自覺地站在某種立場上試圖達到某種研究的目的,需要確定一個研究的目標對象,然后對目標對象展開研究。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政治事物發展成為有不同主體、不同層次、不同主題等要素的錯綜復雜事物。比如,從政治的主體看,有階級、政治組織(政黨、政治社團等)、國家、國際社會等;從政治的層次看,有政治制度、政治權力、政治權利、政治行為、政治文化等;從政治的活動看,有階級斗爭、政治斗爭、政治治理、政治參與和協商、戰爭等;從政治的主題看,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想、信念和信仰等;從政治的變化看,有政治革命、政治變革、政治改革等。這里的列舉是不周延的,而且彼此之間并非界限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雖然今天全世界不知出版了多少有關政治問題的著作,但未見有一本著作對政治的結構做出一種令人信服的闡述。因此,一個研究者從事政治研究,雖然知道自己是研究政治的,但不可能研究所有這些不同的政治事物,而只能確定一個目標對象。這種確定目標對象的活動就是一種意向活動,是研究者的智能指向對象的活動。這種意向活動的指向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這種指向一旦確定就規定了他的研究對象,而對象確立是否正確會對他研究能否達到目的、能否成功具有先決性的意義。

各種政治事物總是不斷地呈現在研究者眼前和意識中,面對這些對象需要對它們進行劃分,這種劃分類似于市場營銷的市場細分。所謂市場細分是指企業按照某種標準將市場上的顧客劃分成若干個顧客群,每一個顧客群構成一個子市場,其目標是針對不同的子市場的需求生產和銷售滿足其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政治哲學研究者也需要著眼于以上談及的政治要素中的某一類要素(不同主體、不同層次或不同主題等要素)對呈現的各種對象進行劃分。在做出劃分的前提下需要對對象的意義做出判斷,進而選擇目標對象。當然,選擇目標對象,不僅要考慮它的價值,還要考慮研究者自己的能力,只有當兩者相契合時,才能有所取舍,最后確立自己研究的目標對象,展開自己個性化的研究。但是,這個過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不斷重復的過程。研究的目標對象并非一旦確立就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調整的。這是因為,目標對象本身會發生變化,研究者也會發生變化,研究者對目標對象的認識也在變化。因此,研究者需要不斷地在呈現的對象中進行取舍然后調整研究。研究者的意向活動過程是個性化的,他們確立的目標對象不完全一致。不過,在政治哲學史上也常常出現研究者集中指向某種對象的情況。比如,在古希臘時期,政體或政制是研究者關注的共同對象;20世紀下半葉,社會公正成為研究者討論的焦點。不同研究者選擇相同的目標對象是正常的,這樣學者間才有可能形成共識。不過,意向性活動是一種個性化的自主構建對象的活動,研究者對同一對象的研究不能成為跟風式的研究,喪失了意向性活動的個性化特性。

政治哲學的意向活動是對象呈現、進行取舍、展開研究、重構對象的有機統一活動。在布倫塔諾看來,意向性活動并不是單純的對對象的反映,而是呈現、判斷和情感三種意向活動形式的有機統一。呈現就是某物呈現給我們。無論某物什么時候出現在意識中,無論我們什么時候看見一種顏色,或聽到一種聲音,或在想象中構想一個形象,或理解一個詞的意義,我們都是在經歷呈現。判斷是指我們接受或拒絕被呈現的某物。當我們判斷時,我們接受真的某物或拒絕假的某物,這樣的判斷甚至在簡單的知覺和記憶的情形下也會出現。情感(愛和恨)表示我們欲望某一對象、事態或對其反感。在愛和恨的情感中,某物作為好的被接受,或作為壞的被拒絕,對象在我們身上喚起了快樂和不快。這種快樂和不快又產生了欲望和希望,最后欲望在自愿的決定中終止。在布倫塔諾看來,這三種形式彼此之間處于單向的依賴關系之中,呈現在邏輯上先于所有其他的經驗類型,判斷是以呈現為基礎的,但是它又獨立于愛和恨的現象,愛和恨的現象則以判斷和呈現為先決條件。政治哲學研究的目標對象也并不就是意向性活動所呈現的對象,而是經過判斷和情感綜合作用選擇確立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的主體性發揮著作用。判斷正確與否是關鍵,根據不正確的判斷確定的目標對象必定是錯誤的。情感也很重要,如果對目標對象熱愛就會傾情投入對它的研究,就不會為了功名利祿而為了求其真理而從事研究。不過,從政治哲學研究看,其意向活動并不是呈現、判斷和情感三種形式單向依賴邏輯遞進過程,而是體現為對象呈現、進行取舍、展開研究、重構對象四者有機統一的開放過程。

在對象呈現方面,政治哲學的意向活動與布倫塔諾所說的呈現大致相同。所有政治哲學研究者從起步開始的整個研究過程都會有不同的政治事物呈現在意識中,其中有些是沒有呈現過的事物現在呈現出來,有些卻是以往呈現過的事物再呈現。事實上,對于一般成年人來說,情形也是如此。不過,政治哲學研究者不會停留于政治事物的呈現,或對它發表一些看法、議論,而是要對呈現的政治事物做出哪種或哪類可以作為自己目標對象的判斷,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個人研究的目的和興趣或志向有所取舍,從而確定自己的目標對象。所確定的目標可能是政治事物中的某一類(如政治主體)或某一種(如政黨),當然也有可能將總體目標政治作為目標對象。目標對象確立以后,研究者就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他的研究是政治哲學研究,因而不是要像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那樣運用科學方法描述目標對象,也不是要透過現實政治事物去揭示它的本質(現實本質或實然本質),而是要通過哲學的思辨方法對目標對象進行反思批判,并依據哲學的本體論、知識論和價值論原理構建其本性并闡明其實踐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重構目標對象的理論。這種理論可能是重構目標對象的原則,也可能是重構目標對象的整體方案,其共同特點是這些原則或理想所體現的都不是現實政治事物的現實本質,而是現實政治事物的應然本質,按照這種應然本質或規定性重構的目標對象就是理想的或應然的政治事物。政治哲學意向活動的四個環節只是理論上的劃分,在研究者個人那里是交織在一起的,在正常情況下,它們不斷地交互作用、相互支撐,推進目標對象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一些學者正是在這種深化和拓展的過程中構建起令人嘆為觀止的政治哲學豐碑。

政治哲學的意向性活動旨在超越目標對象從事政治哲學理論構建活動。當布倫塔諾把意向活動看作一個呈現、判斷和情感的過程時,他實際上已經肯定了意向性活動不是描述活動和反映活動,而是一個除了有智能或理性參與之外還有意志(抉擇)和情感(愛惡)兩種主觀因素參與其中的活動。因此,對于他來說,意識中形成的目標對象已經不是原來的對象,而是對原來對象的超越,是一種人為的精神事物。就政治哲學研究而言,其目的不是要描述或反映對象,也不是像政治學那樣通過研究目標對象去揭示它的本質,而是要根據政治哲學的本性及其實踐要求去反思和批判目標對象,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關于目標對象的政治哲學理論。有些研究者還有可能通過將一個目標對象擴展到其他目標對象,形成多種政治哲學理論,以至于形成完整系統的政治哲學體系。

從理論和實際情況看,對政治事物的意向活動事實上有三種不同類型。一是對某一對象純粹的感知,在感知的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布倫塔諾所說的呈現、判斷和情感三個階段,最后會形成對目標的態度。這樣的層次其實也就是胡塞爾所說的現象學還原,只不過他強調在進行還原的過程中,要將意識中原有的各種觀念、知識等“先見”懸置起來。這是平常人對待政治事物的意向活動。二是在對對象進行感知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方法(主要是歸納法)去揭示對象的本質以及它運動的規律性。這個過程只需布倫塔諾所說的“呈現”和“判斷”兩個階段,而無須進至第三階段,相反還要排除情感因素。這是政治學研究者對待政治事物的意向活動。三是在對呈現給意識的對象進行取舍之后,形成目標對象并進行審視,通過思辨方法尋求其本性及其要求,從而揭示它的應然本質,并根據應然本質重構對象,形成政治哲學體系。但這個過程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需要依據有關政治(作為總體對象)的本性及其實踐要求的政治哲學一般原理。當然,研究者自己也可以去構建自己的政治哲學原理。這是政治哲學研究者對待目標對象應有的意向活動。

從政治哲學史的情況看,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情形:研究者選定某一目標對象后,就會沉陷于其中,不能兼顧其他,忽視了目標對象與總體對象的關系。羅爾斯一輩子就局限于國家的公正問題,沒有將其擴展到世界的公正問題,更沒有考慮公正在世界永久和平和人類普遍幸福這一政治哲學終極追求中的地位。當然,不少政治哲學史研究者致力于某個歷史上的政治哲學家或學派研究,則另當別論,因為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學術史研究,而不是政治哲學理論研究。不過,他們的研究如果也運用政治哲學對待目標對象的應有意向活動,其研究成果會更有價值,列奧·施特勞斯就是這方面的成功典范。政治哲學的意向性活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指向對象的過程,在研究上表現為對目標對象的深化和擴展,而這也就是研究的過程。如果死守某一目標對象,研究就會喪失創造性和生命力。布倫塔諾意向性學說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目標對象的確定應是個性化的、具有創造性的開放構建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與研究者的研究相伴始終的不斷循環往復的持續過程。

三、政治哲學的方法

如果研究者研究政治哲學的立場是正確的,意向也是合理的,那么他能否成功地構建自己的合理性得到論證的政治哲學體系,就取決于其方法了。在中西政治哲學史上,研究者使用了各種研究政治哲學的方法,但似乎看不見有多少這方面的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這應該說是一個缺憾。政治哲學作為哲學的專門學科必須運用哲學的基本方法,即得到公認的思辨方法,當然它作為哲學的特殊領域和專門學科,也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哲學分支的方法,或者方法相同,含義和意義卻有所不同。

政治哲學必須以思辨方法作為基本方法,這原本是習以為常的,但西方近代以來大多數思想家丟掉了這一傳統方法,而以科學方法(更準確地說是經驗方法)研究政治哲學。用科學方法研究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后果是政治哲學日益科學化,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的界限模糊,兩者之間失去了必要的張力。其實踐后果是,政治哲學變得如同政治科學一樣臣服于現實政治的需要,政治哲學的批判功能喪失,導致社會日益物化等諸多消極社會后果。鑒于此,筆者這里著重討論思辨方法及其在政治哲學中的運用問題。

思辨方法是哲學的基本方法,政治哲學作為哲學也必須以思辨方法為基本方法。但是,思辨方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方法,在中外哲學史上并沒有明確的界定。至于政治哲學要不要運用思辨方法,可能還存在著很大分歧。如果將政治哲學理解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它也許無須運用思辨方法。筆者早在2000年出版的《理論倫理學》中就對哲學思辨方法作過簡要的陳述,其基本觀點今天看仍然是成立的。在這里,我們先對思辨方法做一點歷史考察,然后再討論它作為政治哲學研究方法意味著什么,它與政治科學研究的科學(經驗)方法有什么區別。

思辨方法十分古老,可以說一有哲學就有了這種方法,因為哲學需要運用這種方法來進行研究。中國古代文獻就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的記載,說的是學者的為人之道,其中包含了哲學思辨方法的含義。清代王夫之更明確使用“思辨”這一概念:“故必極學問思辨之力……然后可以治天下國家。”(《姜齋詩話·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二八)。但是,“思辨”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是西方最早明確提出的,思辨方法在西方哲學得到了更典型的運用。亞里士多德就明確地給思辨下過定義:“可以說合乎本己德性的現實活動就是完滿的幸福了。像所說的那樣,這就是思辨活動。”【[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226頁。】關于“思辨”,亞里士多德用的原文是theoretike(形容詞),名詞為theoria。對這個形容詞有不同的英譯,比較流行的是“contemplative”(漢語通常譯為“沉思的”)【在現代英語中,對應漢語中的“思辨”一詞不是“contemplation”,而是“speculation”,意思是思考、思索、推斷、推測。】。根據范明生先生的解讀,“思辨活動”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的主要含義是“以探求第一原理為目的”,“為知識自身而求取知識”的活動,也就是第一哲學的研究活動。【范明生:《亞里士多德論快樂、思辨和幸福》,臺灣《哲學雜志》,1997年第21期。】亞里士多德的思辨活動實際上是運用思辨方法沉思本體以獲得第一哲學原理的活動。黑格爾是第一位有意識地運用思辨方法構建自己哲學體系的人。他認為,以往的哲學方法都是知性方法,而他要建立的是超越知性、理性的思辨方法或辯證方法。這種方法以絕對真理為哲學研究的對象,把差異和矛盾作為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并視“自否定”為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第一力量。這里說的“自否定”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既拋棄又保留的“揚棄”。【符越:《德國古曲哲學形而上學方法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2019年。】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體系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將包含事物自身邏輯規定的理念作為出發點,理念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演繹過程中展開自身,最終達到將主體與客體、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的絕對理念。

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運用的思辨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這種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科學方法或知性的方法,而是沉思的方法或辯證的方法,即思辨的方法。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獲得真理有五種方式,即技術、科學、實踐智慧、智慧、理智。他對科學和理智進行了明確區分,認為科學知識的對象是出于必然性的,因而也是永恒的,同時每一門科學都是可教的,科學知識的教學是從已知的東西開始,通過歸納法或演繹法獲得新的知識。因此,科學具有可證明的品質。所有可證明的東西和可知的東西都是從第一原理或最高原理(最初原因和本原)推導出來的,只有理智才能把握第一本原。這種理智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靈魂的最高層次的能力,是人的思辨理性,也是完善幸福的源泉。【江暢:《西方德性思想史》(古代卷),《江暢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7-278頁。】黑格爾認為,以往的科學方法無論是分析方法還是綜合方法都只是認識具體事物的方法,不是事物自身內容(即普遍必然性或普遍真理)的方法,不能用這種認識有限事物的方法來考察的“內容”,只有既分析又綜合的辯證方法才能解決形而上學的構建問題,所以“哲學的方法既是分析的又是綜合的”【[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427頁。】。他指出:“一切科學的方法總是基于直接的事實,給予的材料,或權宜的假設。在這兩種情形之下,都不能滿足必然性的形式。所以,凡是志在彌補這種缺陷以達到真正必然性的知識的反思,就是思辨的思維,亦即真正的哲學思維。”【[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47頁。】他就是運用這種思辨的思維來構建他的思辨哲學體系的,即以事物自身(真正必然性)的邏輯規定為開端(正題),經過事物內容在經驗中的展開環節(反題),最終在絕對理念中復歸于自身(合題)。這些論述告訴我們,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思辨方法,而不是科學方法。如果我們認為政治哲學屬于哲學,那么它的基本方法就應當是思辨方法。

亞里士多德主要是運用思辨方法研究他的“第一哲學”(即形而上學),黑格爾則運用思辨方法構建他的百科全書式思辨哲學體系(包括本體論、知識論和價值論),但他們都沒有對思辨方法的含義進行明確的界定。筆者曾根據中國哲學史上哲學家構建哲學體系運用的思辨方法,從倫理學的角度將其概括為“反思、批判、構建的有機統一”,包括反思的方法、批判的方法、構建的方法。【江暢:《理論倫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頁。】這一概括對于哲學來說具有一般性的意義,是一切哲學研究包括政治哲學研究都必須遵循的方法。

人們總是生活在既定的社會現實之中,既定的價值體系之中,既定的歷史文化之中,他們不能不接受現實給予他們的所有這一切。哲學研究首先是要從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位置對現實所給予的這一切進行再審視、再認識、再思考。所謂反思,就是換方向、換角度、換位置進行再審視、再認識、再思考。反思是哲學研究的邏輯起點,真正的哲學研究就是從對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和信念進行反思開始的。

哲學反思不是欣賞性的,而是批判性的,其目的是要發現問題。因此,反思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批判的過程。批判是懷疑、重驗和突破的統一。懷疑是批判的前提。所謂懷疑,就是在未經過嚴格的審查之前,以懷疑的態度對待原有的一切。重驗是批判的關鍵。所謂重驗,就是對于一切懷疑對象的合理性進行重新驗證。突破是批判的目的。所謂突破,就是要在重新驗證之后糾正所發現的問題,突破所發現的局限。哲學批判不是一種純理論的批判,而是廣義的批判,包括對已有理論的批判、對大眾常識的批判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批判的目的不是要全盤否定,而是為了創新,為了超越,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哲學的內容或創建新的哲學體系。

創新是一切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的初衷,也是哲學研究的初衷。一般說來,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無到有,即對原來沒有出現的問題進行新的研究,做出新的回答;二是突破原有的理論和觀念,對原有的問題做出新解釋,提供新答案,從而超越原有的理論和觀念。創新是以反思和批判為前提和基礎的,同時又是構建新理論的前提和基礎。創新可以是某一領域或某一問題的創新,但哲學意義上的創新,其最終指向是改造舊的哲學體系、構建新的哲學體系,為人們提供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或更新人們這方面的觀念,確立本體論原則、知識論原則、價值論原則。創新的過程就是改造的過程,改造的過程就是構建的過程。哲學研究就是要在不斷創新、不斷改造的過程中不斷構建哲學體系。反思、批判和構建是哲學的靈魂,是哲學的根本精神。缺乏這種靈魂和精神,哲學就會喪失生機和活力,哲學研究就可能會淪為為原有理論和既定現實論證和辯護的御用工具。

政治哲學幾乎是與哲學一同產生的,在軸心時代或古典時代,思想家都是運用思辨方法而不是運用科學方法研究政治。大多數古典思想家注意到,從現實政治事物(通常稱為“政治現象”)去揭示其本質,其結論必然是政治及其載體國家的本質就是統治階級運用以暴力機器為后盾的權力統治被統治階級的工具。在他們看來,這種結論顯然必定會導致對政治這種人為事物或社會現實的否定,歷史上的無政府主義者就是因這樣理解政治而走向了否定國家、否定政府的必要性。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并沒有停留在普通人都能基于經驗得出的這種結論,他們一方面基于人的社會性而肯定人必須生活在社會中,而社會需要憑借權力來治理,另一方面又力圖弄清楚政治的真實本性。于是,他們從反思批判現實政治及其本質入手,探討政治所治理的社會和人的本性,進而探討天地萬物的本性或本體,然后又根據天地萬物、人和社會的本性引申出政治的本性及其實踐要求。這種要求就是政治應有的規定性或應然本質。

大多數古典思想家的探討得出了兩個方面的共同基本結論。其一,人具有不同于萬物物性的人性(主要體現為自為性和社群性),正是人性決定了人必須而且能夠在社會(基本共同體或社群)中生存,而社會需要治理,這種對社會進行的自覺治理就是政治,因此政治和作為政治載體的國家具有必要性。其二,社會的本性就在于通過政治治理不僅使社會成員生存下去,而且使他們生存得好且越來越好,而政治的本性則在于運用權力進行社會治理實現社會本性的要求,使全體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獲得幸福。

諾齊克說:“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即一個先于有關國家應如何組織之問題的問題,是任何國家是否應當存在的問題。”【[美]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1頁。】古典思想家的第一個結論解決了這樣一個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并得到了后來思想家的普遍認同,所以在中西政治哲學史上未見有無政府主義思潮流行。但是,對于第二個結論,西方近代以來的思想家大多都不認同。馬基雅維里開啟的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大多基于人性本惡把政治看作這樣一種國家治理方式,即通過社會契約獲得權力的國家,運用法律懲治人由本性惡導致的行為惡,以維護社會基本秩序,保障社會成員在實力競爭中獲得自己幸福的權利。對于這種政治哲學來說,政治只需保證社會成員享有的平等權利不受到侵害,至于他們能否享受和利用自己的權利、能否最終過上幸福生活,則不是政治的責任。這種政治哲學的實踐后果是西方國家的諸多社會問題,最明顯的是經濟上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政治上的財團統治、對外擴張。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實踐上的嚴重后果是其政治哲學理論的偏差,而導致理論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的政治哲學研究采取了經驗方法或科學方法,而不是思辨方法或哲學方法。

從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奠基人馬基雅維里開始,思想家丟掉了哲學的思辨方法,事實上采取了科學的經驗方法。古典思想家為了認識政治本性而去探討社會本性、探討人類本性,進而探討萬物本性和宇宙本體,然后從宇宙本體、萬物本性引申出人類本性、社會本性,再引申出政治本性。從馬基雅維里開始,西方近現代思想家,不再作如此深遠的探究,而是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以及一些文獻記載認識到人們只要有可能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惡。于是,他們就從人們作惡的普遍性推論出人性是自私的、貪婪的。馬基雅維里就認為,如果從經驗事實出發,那么可以看出人性是惡的,而這種惡的體現就是自私和貪婪。比如他說:“關于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當你對他們有好處的時候,他們是整個兒屬于你的。”【[意]馬基雅維里:《君主論》,潘漢典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80頁。】近現代思想家研究政治哲學大多采取這種方法。霍布斯的自然狀態說可謂馬基雅維里性惡論的系統化,洛克和盧梭的自然狀態說描繪的美好自然狀態,最終也都因人性自私及導致的彼此傷害而遭到了破壞。正是為了防范自私貪婪的本性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戰爭狀態,所以需要國家運用社會成員彼此之間訂立的契約獲得權力來維護社會秩序。因此,國家的本性就是運用權力防范社會成員作惡以維護社會秩序的暴力機器。用霍布斯的話說,國家就是威力無比的“利維坦”或“活的上帝”,其本性在于,“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訂立信約,每人都對它的行為授權,以便使它能按其認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與共同防衛的方式運用全體的力量和手段的一個人格”【[英]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譯,楊昌裕校,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32頁。】。國家是政治載體,國家的本性也就是政治的本性。如此一來,西方近代思想家就常把人性理解為惡,從而引出了政治的本性就是運用暴力作為后盾的政治權力來懲治社會成員并由性惡必然導致惡行的治理方式。

近代以來,西方思想家用經驗方法取代思辨方法導致了兩個方面的消極后果。其一,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政治學)無法分辨,政治哲學淪為政治科學的附庸。從西方的情況看,無論是馬基雅維里、洛克,還是羅爾斯、諾齊克,他們的政治哲學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只不過是政治科學中的基礎理論,缺乏對政治科學的反思、批判,與政治科學之間不存在張力關系。其二,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后,主流政治哲學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功能是為既定現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論證、辯護、修正、診療、完善,喪失了對現實政治的批判能力。

政治哲學研究方法的科學化可以說是馬爾庫塞、阿倫特等人所批評的西方極權主義的重要體現,也是西方極權主義政治盛行的重要原因。“極權主義是指把整個社會囚禁在國家機器之中,是指對人的非政治生活的無孔不入的政治統治”【[美]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0頁。】。馬爾庫塞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成功地實現了對大眾心理意識的操縱,使人們再也沒有了否定和批判現實的想法,喪失了想象和實現與現狀相反的生活形式的能力。人們內心批判向度的喪失,導致各個領域的一體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西方近現代以來的政治哲學既是這種極權主義的產物,又是它的重要體現。極權主義的奴役導致的社會否定和批判的喪失固然是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批判精神喪失的重要原因,但規導社會政治的政治哲學本身喪失其應有的批判性和規導性也負有重要責任。今天構建當代中國特色政治哲學就是要回歸其應承擔的使命和責任,必須改變至今仍在政治哲學研究領域非常流行的使用科學經驗的方法,在使思辨方法成為政治哲學的基本方法的同時,對政治科學和政治現實始終保持批判性的態度,不斷推進政治復歸其真實本性,體現本性對實踐的要求。

〔責任編輯:李海中〕

猜你喜歡
方法
中醫特有的急救方法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2:04
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方法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46
化學反應多變幻 “虛擬”方法幫大忙
變快的方法
兒童繪本(2020年5期)2020-04-07 17:46:30
學習方法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最有效的簡單方法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3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賺錢方法
捕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v|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女人18毛片久久| 欧美成人日韩|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免费看美女毛片|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婷婷亚洲天堂| 69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香蕉伊思人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福利|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激情综合图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999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一区|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婷婷激情五月网|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 国产精品美乳| 日本成人一区|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笫一页| 亚洲自拍另类| 欧美日韩午夜|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自| 91福利片|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操操操综合网| 全部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她的性爱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黄网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久草视频中文| AV网站中文| 亚洲精品va|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