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偉榮 許銘 陸永堅
骨質疏松作為一種以易發骨折為特點的全身性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骨質疏松患者會因為輕微暴力導致跌倒骨折,或受到輕微撞擊發生骨折,甚至因為過度使用發生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對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發生骨折的概率較大,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當中跌倒的發生率占25%以上,導致患者骨折或是跌倒次數超過2次以上的患者占13%以上。
老年患者骨質疏松病癥的發生與缺乏維生素D具有一定的關系,作為導致患者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之一,受日照時間較少、長期使用紫外線防護工具等因素的影響,人體皮膚內維生素D3減少,且維生素D3不具備活性,致使患者體內出現反饋,導致甲狀腺素升高,促進了骨代謝,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病癥,易發生骨折。此外,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患者肌肉力量降低,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有效維持平衡,會增加患者出現跌倒的情況?;颊叩哪挲g越大,肌力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大,跌倒的發生率也會因此升高。
總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缺乏維生素D是最常見的因素之一,再加上受老年患者年齡較大的影響,肌力水平降低,跌倒發生的危險也越高;平衡感降低,跌倒發生的風險升高,跌倒過程中發生骨折的概率也會因此加大。
核心穩定訓練可調節患者深層小肌肉群,增強患者脊柱的穩定性和軀干的控制能力,保證患者能完全站立,正常、獨立行走,降低患者跌倒事件的發生率。運動能將地面反作用力和肌肉間的拉扯作用于骨骼系統,對骨骼產生機械性刺激,進一步促進骨骼的形成,促進患者內分泌系統的調節。雌激素的分泌液能對骨質疏松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幫助患者更有效地調節骨代謝信號以及骨細胞的形成和吸收。
核心穩定訓練重點在“核心”,通過訓練降低患者酸痛、疼痛等感覺,降低患者因骨質疏松導致的背部活動障礙、腰背肌力下降等情況。而且加強運動鍛煉也是增強患者骨密度、降低骨量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比較常見的核心穩定訓練有下面幾種。
1.腹式呼吸:以仰臥位為主,屈髖屈膝,深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腹部收緊。
2.腹橫肌訓練:采取仰臥位,腰椎緊貼床面,收腹,保持自然呼吸狀態,雙腿伸直并抬高,雙腿抬高大約45度左右;保持該狀態10秒后放下休息。重復該鍛煉每次5~10下,3次/天。
3.臀橋:雙腿屈膝仰臥位,雙臂自然伸在體側,兩腳分開10厘米左右距離,收腹,斂臀,髖關節伸直,軀干和大腿保持在同一平面內。
4.姿勢矯正訓練:站立位,后背貼近墻面,挺胸、抬頭、收腹、直腰,目視前方,雙腿站直,雙腳微微分開,身后各部位都貼緊墻面,重力均勻地從脊柱向下傳遞。保持該體位3分鐘,休息2分鐘后重復該動作。每天反復5次,2次/天。
5.蚌式開合:取側臥位,身體軀干保持直線,雙膝微屈,雙腳并攏,保持骨盆中立的狀態,頭部用手或是枕頭支撐。連續練習3組,每組重復15次。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可佩戴彈力帶增加阻力。
6.彈力帶抗阻橫跨步:半蹲位姿勢,在膝蓋上方佩戴彈力帶,膝蓋與腳尖需向同一方向屈伸,像相撲一樣的勻速向兩側邁進。連續半深蹲、起立多次,每組15次,每次練習3組。
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在核心穩定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有他人的陪伴或幫助,避免發生跌倒無人求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