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鳳瓊, 唐春梅, 周瑤, 付彩雯
(1.遂寧市中心醫院 全科醫學科, 四川 遂寧 629000; 2.遂寧市中心醫院 內分泌科, 四川 遂寧 629000)
缺血性腦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可導致腦部神經功能受損[1-3],患者出現步態不穩、頭暈、定向障礙、感覺障礙等癥狀,老年人為ICVD多發群體,起病急、進展較快、且病情危重[4]。溶栓是治療ICVD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溶栓藥物有阿替普酶、尿激酶等。ICVD溶栓治療有嚴格的時間窗,腦血管防治指南推薦發病后4.5 h內進行溶栓治療,但臨床不到6.4%的急診患者能夠在4.5 h內溶栓治療,大多的ICVD患者在發病后6 h才得以治療,患者腦部恢復血液供應后可能出現缺血再灌注損傷,效果并不理想[5]。丹紅注射液為中藥制劑,可通脈舒絡、活血化瘀,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對于緩解腦部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一定作用[6-7];纖溶酶可作用于纖溶系統的各個環節,能有效提高溶栓的效力,促進血栓溶解[6]。有關丹紅注射液聯合纖溶酶治療ICVD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采用2種藥物聯合溶栓治療ICVD,并觀察其治療效果,旨在為臨床ICVD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選取102例ICVD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對象均明確診斷為ICVD[9],精神狀態較佳,可正常溝通者;排除近期行顱腦手術者或凝血功能存在嚴重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本研究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給予降糖、抗血小板聚集、降壓、穩定斑塊治療;對照組患者靜脈滴注丹紅注射液30 mL,1次/d。觀察組給予丹紅注射液與纖溶酶治療,第1天靜脈滴注100 U纖溶酶,第2天及以后靜脈滴注200 U纖溶酶,丹紅注射液治療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
1.3.1臨床療效 治療2周時,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10]:痊愈為癥狀消失,可正常工作、生活,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90%~100%;顯效為癥狀改善,可正常工作、生活,NHI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46%~89%;有效為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工作、生活正常,NHI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18%~45%;無效為癥狀無顯著改善;有效率為痊愈、顯效及有效病例數占總病例數的比率。
1.3.2腦血流灌注指標 治療2周時,采用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測患者腦血流灌注指標,包括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Vm)、峰流速(peak velocity,Vp)、腦血管阻力(cerebrovascular resistance,CVR)、脈動指數(pulsatile index,PI)。
1.3.3腦損傷指標 于治療前和治療2周時,抽取2組患者清晨空腹血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腦損傷指標,包括中樞神經特異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S-100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3.4血液流變學指標 于治療前和治療1周時,抽取2組患者清晨空腹血,并采用LBY-N6A旋轉式血液黏度計(北京普利生提供)檢測纖維蛋白原、低切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高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
1.3.5炎癥因子 于治療前和治療1周時,抽取2組患者清晨空腹血,離心后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水平。

兩組ICVD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ICVD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
結果顯示,觀察組ICVD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5)。見表2。

表2 兩組ICVD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ICVD患者腦血流指標PI、Vm、Vp及CV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時,2組患者Vm、Vp及CVR較治療前升高,PI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變化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ICVD患者腦血流指標PI、Vm、Vp及
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ICVD患者的血清S-100β、Hcy、MDA、NSE及BDN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時,2組患者血清S-100β、Hcy、MDA、NSE較治療前降低,BDNF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變化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ICVD患者血清S-100β、Hcy、MDA、NSE及BDNF水平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ICVD患者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時,2組患者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變化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治療前及治療1周時2組ICVD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ICVD患者血清CRP、IL-6、TNF-α及MCP-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時,2組患者血清CRP、IL-6、TNF-α及MCP-1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變化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治療前及治療1周時兩組ICVD患者血清CRP、IL-6、TNF-α及MCP-1水平
ICVD起病急,進展迅速,若救治未及時,則會導致癱瘓,嚴重者死亡,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1]。當前西藥治療主要以溶栓、抗血小板凝聚為主,在控制患者病情中具有一定效果,但無法滿足臨床治療需求[12]。既往研究提出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丹紅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一定效果[13],故本研究聯合纖溶酶與丹紅注射液治療ICVD,旨在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發現丹紅注射液聯合纖溶酶治療ICVD效果顯著優于單用丹紅注射液治療,分析可能是因為纖溶酶的應用可加快對阻塞部位的疏通,恢復腦部血流量,降低側支循環阻力,并阻斷血小板聚集,但其應用時間存在一定限制,可能出現缺血再灌注損傷,需聯合藥物對腦缺血狀態進行改善[14]。而丹紅注射液中丹參有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通經止痛、活血祛瘀效果,紅花有散淤止痛、活血通經作用,二者聯合,共奏通經止痛、活血祛瘀之功,聯合纖溶酶與丹紅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腦缺血狀態,增加療效[15]。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Vm、Vp、CVR高于對照組,PI低于對照組,提示纖溶酶與丹紅注射液聯合治療,ICVD患者腦血流灌注可得到顯著改善,分析可能是因為纖溶酶可誘導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的釋放,還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轉變為纖溶酶,加快血栓溶解[16];而聯合丹紅注射液可在一定程度活血祛瘀,促進血栓溶解,抑制凝血酶活性,維持血栓烷素A2/PGI系統平衡,抑制機體中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腦部血流灌注得到改善[17]。
S-100β是神經元鈣結合蛋白;Hcy高水平會促進動脈血栓形成,還可調控花生四烯酸代謝,機體過量合成血栓烷素A2,促進血小板凝集,加重腦血管疾病;MDA水平升高會加重機體氧化細胞膜損傷程度;NSE參與糖酵解,在維持神經元細胞膜興奮性上有一定作用,在神經組織受損時其水平顯著升高;BDNF可促進神經元再生,在修復神經組織損傷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神經組織受損時,其水平會降低,以上指標可作為腦損傷修復標志物。本研究發現,治療后兩組S-100β、Hcy、MDA、NSE均顯著降低,BDNF升高,且觀察組變化更顯著,提示聯合纖溶酶與丹紅注射液治療,可有效減輕ICVD患者腦損傷程度,分析可能是因為纖溶酶為一種選擇特性的溶栓劑,起效迅速,在短時間內改善腦組織血流情況;丹紅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腦動脈流量、改善血液循環,降低并抑制腦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發生風險,保護腦組織細胞[18-19]。ICVD患者多伴隨腦供血指標及血管功能指標受損情況,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低切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高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纖溶酶聯合丹紅注射液治療,ICVD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可得到顯著改善,分析可能是因為纖溶酶既可作為纖維蛋白原,亦可作用在產生血栓的纖維蛋白上,有雙重功效;丹紅注射液中丹參主要成分丹參酮可抑制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降低,進一步改變血液流變性;另紅花中黃色素成分釋放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促進機體吸收游離鈣離子,發揮抑制血小板活化性作用,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20-21]。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CRP、IL-6、MCP-1、TNF-α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纖溶酶與丹紅注射液治療,可有效降低ICVD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分析可能是因為纖溶酶可有效縮小梗死面積,改善腦部血流狀態,而丹紅注射液的應用,可發揮活血祛瘀作用,降低血液黏度,避免局部聚集大量血小板,還可擴張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機體氧化損傷減輕后,炎癥反應可得到有效抑制,進一步降低炎癥因子對腦組織的損傷[22-23]。
綜上所述,聯合纖溶酶與丹紅注射液在改善患者腦損傷、血液流變學指標、腦血流灌注及降低機體炎癥發生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推薦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