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暉, 葉正龍, 梅程清, 劉尚香, 胡志青
(南京江北醫院 重癥醫學科, 江蘇 南京 210048)
急性左心衰竭(acute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ALVF)多由左心室代償功能不全所致,若不及時救治可導致組織、器官灌注不足,甚至休克,病情十分兇險[1-3]。對于ALVF患者,改善缺氧和呼吸困難是治療的關鍵。有創機械通氣(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PPV)是重癥患者常用的搶救手段,其在心力衰竭中的治療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相關研究表明,部分IPPV患者在拔管后48~72 h內需行二次插管,導致IPPV時間延長及并發癥風險增加,對患者預后不利[4]。無創機械通氣(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NPPV)是改善IPPV患者臨床結局的重要措施,但該方法反流和誤吸風險較高[5]。經鼻高流量氧療(high flow oxygen therapy,HFNC)是集恒定氧濃度、持續高流量、氣道溫濕化等特點為一體的新型氧療方法,可顯著改善ALVF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心功能指標,降低氣管插管率和病死率[6],但關于HFNC在ALVF患者IPPV拔管后的應用報道少見,本研究選取IPPV拔管后的ALVF患者,觀察使用HFNC對患者血氧參數、肺功能及呼吸耐受性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重癥醫學科(ICU)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IPPV治療后脫機拔管的ALVF患者9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HFNC組(n=49)和NPPV組(n=48)。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ALVF,IPPV治療時間>48 h,神志清楚,握力正常,自主咳嗽反射良好,意識清楚,血流動力學穩定,符合自主呼吸試驗標準[7];(2)心功能紐約心臟學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級為NYHAⅢ~Ⅳ級者[8];(3)IPPV拔管后出現輕中度呼吸衰竭癥狀,氧合指數[Oxygenation index,OI,即動脈血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吸入氧濃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2)]100~300 mmHg[9],需采用HFNC或NPPV進一步氧療;(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昏迷;(2)氣道分泌物過多,無法實施HFNC或NPPV者;(3)急性心肌梗死;(4)多器官功能衰竭、終末期心衰;(5)中途退出治療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批號2018020),所有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均接受急性心力衰竭標準藥物治療(強心、利尿、擴血管藥物等),針對誘發因素予以對癥處理,并實時監測患者心電圖、血壓。(1)HFNC組使用高流量濕化氧療系統(AIRV02,新西蘭費雪派克公司)行HFNC治療,鼻面罩、溫度37 ℃、流量30~60 L/min、FiO240%~50%;(2)NPPV組使用Carina無創呼吸機(德國Drager)行NPPV治療,口鼻面罩、吸氣壓8 cmH2O、呼氣壓4 cmH2O,FiO240%~50%,呼吸頻率12次/min,該儀器具有漏氣調節系統功能和自動靈敏度控制功能。兩組均維持PaO2>60 mmHg,SpO2>92%,持續治療時間≥48 h。
1.3.1一般資料 分析2組ALVF患者性別、年齡、基礎疾病、誘發因素、心功能、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OI、入院時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評分、入院時序貫器官衰竭評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評分、IPPV治療時間等一般資料。
1.3.2血氧參數 取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8 h時動脈血2 mL,使用GEM4000血氣分析儀(美國GEM)測定兩組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arterial blood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及FiO2,并計算PaO2/FiO2比值,即OI值。
1.3.3肺功能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48 h時,使用MSA99肺功能儀(四川科儀誠科技有限公司)測定兩組患者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aximal ventilation per minute,MVV)及呼氣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并計算FEV1/FVC比值。
1.3.4呼吸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48 h時,使用AZ-8205數顯壓力表(臺灣衡欣)檢測兩組患者肺順應性(lung compliance,CL)、氣道阻力(airway resistance,Raw)、氣道平均壓(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響應頻率(resonance frequency,Fres)。
1.3.5預后評估 統計兩組患者48 h再插管率、28 d病死率、呼吸困難緩解時間及ICU留滯時間。
1.3.6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者氣流過強、口鼻干燥、幽閉感及皮膚損傷發生情況。

兩組ALVF患者性別、年齡、基礎病變、誘發因素、心功能、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OI、入院時APACHEⅡ評分、入院時SOFA評分、IPPV治療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LVF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ALVF患者治療前SaO2、PaO2、PaCO2、O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h時,兩組ALVF患者SaO2、PaO2、OI較治療前升高,且HFNC組高于NPPV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ALVF患者治療前后血氧參數比較
兩組ALVF患者治療前FEV1、FVC、FEV1/FVC、MVV、PEF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h時,兩組患者FEV1、FVC、FEV1/FVC、MVV、PEF較治療前升高,且HFNC組高于NPPV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ALVF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ALVF患者治療前CL、Raw、Pmea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h時,兩組ALVF患者CL較治療前升高,且HFNC組高于NPPV組;Raw、Pmean較治療前降低,且HFNC組低于NPPV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Fre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ALVF患者治療前后呼吸指標比較
HFNC組48 h再插管率低于NPPV組,呼吸困難緩解時間及ICU留滯時間短于NPPV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28 d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ALVF患者的預后比較
HFNC組患者幽閉感、皮膚損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NPPV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ALVF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ALVF是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據資料顯示,ALVF預后極差,其中超過半數患者患病5年內死亡[10]。近幾年我國ALVF患病率逐年增加,并隨人口老齡化趨勢而逐漸增長[11]。目前認為,在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礎上,急性彌漫性心肌損傷、心臟容量負荷增加是導致ALVF的主要因素,患者早期可表現為疲乏、運動耐量下降、心率加快、陣發性呼吸困難等,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肺水腫、心源性休克等綜合臨床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2]。呼吸困難是ALVF患者的常伴癥狀,往往需要借助機械輔助通氣,以糾正缺氧。但ALVF患者本身肺功能較弱,拔除氣管插管后低氧血癥的風險仍較高,因此在拔管后給予過渡性吸氧治療十分必要[13]。近幾年NIPPV因其疼痛感輕、并發癥和醫療費用少等優勢日益得到臨床醫師以及患者的青睞。但NIPPV密閉性不強,容易漏氣,無法完全代替自主呼吸,而且部分患者對鼻面罩依從性較差,導致NIPPV應用受限[14]。HFNC最早于2006年出現,是一種穩定且高濃度的氧療方式,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呼吸窘迫綜合征、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拔管后低氧血癥的一線治療,并取得了顯著成效[15]。Xuan等[16]回顧性分析對比了IPPV撤機后24 h內接受HFNC和NPPV的膿毒癥患者資料,發現兩者療效相似,但與NPPV相比,HFNC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患者舒適度更高。本研究中,兩組治療48 h后,氧合、肺功能、呼吸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HFNC組各指標均優于NPPV組,這與Shioji等[17]的研究結果基本吻合。說明HFNC能顯著改善ALVF患者拔管后氧合狀況、肺功能,提高患者呼吸耐受性。考慮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18-20]:其一,HFNC空氣夾帶率極低,能夠為患者提供穩定而精準的吸入氧濃度(21%~100%),減少CO2吸入濃度,便于較高的FiO2氣體參與氣體交換并降低分鐘通氣量,從而降低呼吸頻率和、或潮氣量及呼吸做功;其二,ALVF患者受自身疾病消耗和呼吸力學異常影響,靜息能量消耗增加,HFNC能滿足患者的流量需求,減少呼吸肌及上氣道的能量消耗,從而改善呼吸抑制;其三,HFNC侵襲性小、鼻腔裝置更加柔軟并且可濕化、在使用期間可精確調控流量及氧濃度,能夠增加分泌物的清潔度和病人的舒適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輔助患者更好地改善氧合、肺功能及呼吸狀況。Hernández等[21]的研究發現,對于IPPV拔管后呼吸衰竭患者,HFNC與NPPV改善氧合功能的效果,兩組治療48 h后指標變化接近一致,但HFNC能迅速提高PaO2,降低呼吸頻率,改善呼吸困難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HFNC組48 h再插管率低于NPPV組,呼吸困難緩解時間及ICU留滯時間均短于NPPV組,但二者28 d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相比而言,對于IPPV拔管后ALVF患者,HFNC較NPPV優勢更明顯,可降低患者48 h再插管率,縮短呼吸困難緩解時間及ICU留滯時間,不會增加28 d病死率。另外,本研究還發現,HFNC組患者幽閉感、皮膚損傷發生率均低于NPPV組,可見相比NPPV,HFNC可一定程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HFNC能改善ALVF患者IPPV拔管后血氧指標、肺功能,提高患者呼吸耐受性,降低48 h再插管率,縮短患者呼吸困難緩解時間及ICU留滯時間,且不良反應少,相比NPPV而言具有更大的優勢。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如本研究為單中心病例對照研究,樣本代表性單一,并且對于HFNC及NPPV支持參數的選擇是否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尚不清楚,建議后期開展大規模、高質量、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