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郜珍燕 楊貝貝 張彬
[摘要]目的:探究臨時義齒誘導牙齦成形對前牙微創拔牙后種植修復的美學效果影響。方法:選擇2018年3月-2020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特診特需科就診行前牙微創拔牙操作的6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使用傳統拔牙方法,觀察組使用微創拔牙后臨時義齒誘導牙齦成形的方法。對比兩組患者種植體修復1年后的牙齦乳頭情況、種植牙穩定程度、牙槽骨吸收量、修復程度、美學修復效果。結果:種植體修復1年后,觀察組患者的牙齦乳頭情況、修復程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種植牙穩定程度、美學修復效果評分高于對照組,牙槽骨吸收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傳統的拔牙方法比較,微創拔牙后進行臨時義齒誘導的方法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護牙槽骨和齒齦等組織,有利于改善種植牙的穩定性及牙齦的美觀程度。
[關鍵詞]義齒;牙齦;微創拔牙;美學效果;口腔種植;牙槽骨
[中圖分類號]R782.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6455(2023)05-0150-04
Application of Temporary Denture Induced Gingival Shaping in Aesthetic Restoration of Anterior Teeth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Extraction
LI Li,GAO Zhenyan,YANG Beibei,ZHANG Bin
(Department of Special Diagnosis and Special Needs,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4,Shaanx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gingivoplasty induced by temporary denture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tooth extraction in anterior area. Methods? A total of 6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anterior tooth extraction at the Special Clinic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April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32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tooth extraction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gingivoplasty induced by temporary denture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tooth extraction. The condition of gingival papilla, implant stability, alveolar bone resorption, restoration degree, and aesthetic restoration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 year after implant restoration. Results? One year after implant restoration, the condition of the gingival papilla and the degree of restor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scores of dental implant stability and aesthetic restoration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mount of alveolar bone absorp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ooth extraction methods, the method of induction of temporary denture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tooth extraction can more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alveolar bone and gums and other tissue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dental implants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gums.
Key words: denture; gum; minimally invasive tooth extraction; aesthetic effect; oral implantation; alveolar bone
口腔種植是一種口腔科修復診療方法,目前口腔種植學已經涉及人體解剖學、生物力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口腔修復學及牙周病學等多種學科領域[1-3]。口腔種植牙齒一般是以人體的牙槽骨作為基質,因此牙槽骨的質量對于種植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4-5]。微創拔牙手術是近年來興起的新理論和方法,在拔除牙齒的過程中,使牙周組織的損傷程度降至最低,可盡量降低對患者個體的傷害,術后患者可以更快恢復[6-7]。牙齦成形術的目的是使患者牙齒牙齦組織的生理結構及牙齒的解剖關系相對正常,能夠有效維護牙齒的功能與健康,并有助于提升面部美觀度[8-9]。患者在接受拔牙后,大多需要進行牙齦穩定化處理之后再施行種植體修復,但此時間段內,發生牙齦萎縮的概率較高,對種植后的美學效果有較大影響。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對牙齦實施有效保護及適當整形可以明顯提升種植操作后的美學效果[10]。本研究旨在觀察微創拔牙后采用臨時義齒誘導牙齦成形對前牙種植美學修復效果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3月-2020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特診特需科就診行前牙微創拔牙后種植修復的6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格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齡(35.71±6.23)歲,上前牙23例,下前牙9例;觀察組: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齡(34.91±5.97)歲,上前牙25例,下前牙7例。兩組性別、年齡、修復牙位置分布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①接受前牙部位的單顆牙齒種植操作且有美學修復要求;②年齡均大于18周歲,可以接受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種治療措施并具有明確的適應證;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通過臨床直接測量、平行投照根尖和錐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評價牙齒拔除之后牙槽骨骨量(牙槽骨的高度×厚度)缺失大于3.4 mm×11 mm;⑤口腔內衛生情況相對良好且咬合關系較穩定;⑥認知功能和智力情況均正常,可保證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能夠在治療過程中正常溝通與交流,完整捕捉相關數據。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牙周病、口腔黏膜疾病、頜骨缺損或口腔解剖結構異常等;②合并具有嚴重內科疾病,如: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嚴重感染等;③患者具有視聽功能障礙,溝通困難;④既往有口腔手術史,對本次研究形成干擾;⑤合并有重型精神障礙,如: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⑥治療期間失聯或自行中斷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治療前均進行常規口腔牙周情況檢查及治療,若患牙的鄰牙以及牙周情況良好可進行拔牙操作,若出現病變則需首先給予治療,待情況穩定后再進行拔牙操作。
1.4.1 對照組:使用傳統拔牙法,首先給予局部麻醉,將骨瓣膜切開后翻起,利用牙鑿去骨,將近中阻力去除后,使用普通牙挺插進牙槽骨與牙根之間,將牙周間隙擴大。利用錘鑿工具,使用杠桿原理拔除牙根,之后清理牙窩,囑患者咬住無菌棉球0.5 h完成局部止血。將牙齦和牙窩創面進行縫合,待牙齦創面完全愈合后佩戴可自行摘戴的臨時義齒至術后6個月。
1.4.2 觀察組:使用微創拔牙后臨時義齒誘導牙齦成形法,拔牙操作前拍攝局部患牙部位X光片,測算牙槽骨的骨量,根據計算結果制作相應的模型,在模型上準備基牙。于患牙的腭側打磨出深度2.5 cm左右的凹槽,以患牙的牙根深度為基準,利用納米光固化復合樹脂制作臨時義齒。使用專業器械將牙齦分離,利用微創拔牙刀將尖端沿牙體的長軸方向插入到牙周的間隙之中,醫師持續使用環繞動作使尖端進入到牙槽窩中,利用尖端切斷牙周韌帶(約2/3根長度),壓縮牙槽骨,降低牙根脫位的阻力。如果牙根十分牢固,則在牙體對側重復以上步驟,將牙根從牙槽窩中去除。清理牙窩,囑患者咬住無菌棉球0.5 h完成局部止血。牙根拔除后安裝臨時義齒,誘導牙齦生成,標記患牙牙齦緣的位置和形態等,依據鄰牙的情況以及臨時義齒附著牙齦的形態對臨時義齒進行適當調整,術后6個月內,需調整3~4次。
所有患者在拔牙后6個月行牙齦組織的恢復情況測評,在牙齦穩定良好的情況下行種植術。摘除義齒后,將齒齦切開,常規方法制備種植窩后,植入尺寸適宜的鈦金屬種植體并加裝烤瓷牙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選擇填入Bio-Oss骨顆粒。若種植體的植入扭力等于或高于35 N·cm,則直接旋入愈合基臺,周圍組織實施關閉縫合。若種植體的植入扭力未達到35 N·cm,則使用唇頰側黏骨膜瓣降低張力操作,之后進行拉攏縫合,將創面關閉。術后1個月替換為永久基臺,10 d后修復取模,安裝橋架和永久性義齒。
1.5 觀察指標
1.5.1 牙齦乳頭情況:使用牙齦乳頭指數(PIS)進行測評,對比兩組患者種植體修復1年后的牙齦乳頭情況。0級:未出現牙齦乳頭;1級:牙齦乳頭≤1/2牙外展間隙;2級:牙齦乳頭>1/2牙外展間隙;3級:牙齦乳頭完全占據牙外展間隙,視作最理想狀態;4級:牙齦乳頭增生過度,超過牙外展間隙[11-12]。
1.5.2 種植牙穩定程度及牙槽骨吸收量:修復1年后對比兩組患者種植體的種植牙穩定程度以及牙槽骨吸收量。以種植牙穩定度評分對穩定程度進行測評,100分為滿分,分數越低表示穩定度越差[13]。以完成種植后和種植后1年的全頜面X線檢查結果測算牙槽骨吸收量。
1.5.3 修復程度:修復1年后進行修復程度評級[14],對比兩組患者種植體的修復程度。優:牙體功能、牙齦和牙體外形全部正常,種植體十分穩定,未出現松動或脫落;良:種植體出現輕微的松動,X線檢查結果顯示種植體和牙槽骨具有線形陰影;差:未達到優或者良的標準。
1.5.4 美學修復效果:對比兩組患者種植體修復1年后的美學修復效果。利用紅色美學指數(Pink esthetic score,PES)對美學修復效果進行測評,該指數包括根面突出程度,牙槽骨質量,齒齦情況等多個維度,總分0~10分,分數越低表示美學修復效果越差[15]。
1.6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結果使用(x?±s)表示,計數資料結果[例(%)]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數據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種植體修復1年后牙齦乳頭情況比較:種植體修復1年后,觀察組患者的牙齦乳頭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種植體修復1年后種植牙穩定程度及牙槽骨吸收量比較:種植體修復1年后,觀察組患者的種植牙穩定程度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種植體修復1年后的修復程度對比:種植體修復1年后,觀察組患者的修復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種植體修復1年后的美學修復效果比較:種植體修復1年后,觀察組患者的PES評分為(8.22±1.20)分,對照組PES評分為(7.52±1.15)分,觀察組種植體修復1年后美學修復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82,P<0.05)。
3? 討論
義齒種植其操作的核心是利用純鈦金屬螺絲作為種植體植入到患者的牙槽骨中,于種植體上完成義齒安裝。以往研究顯示,種植體能夠形成較為良好的骨結合,若患者使用方法得當并定期維護,基本可以做到終身使用[16]。研究認為,種植牙穩定且牢固能夠使人體正常的咀嚼功能恢復幅度超過95%,屬于理想的牙齒矯正以及牙齒修復方法[17]。通過種植修復過程數據分析,操作過程中牙槽骨的治療情況及齒齦情況對種植體的質量均有顯著影響,所以在拔除患牙以及齒齦恢復過程中,需盡量避免對牙槽骨產生干擾,同時保護齒齦,以助于提升種植療效。
牙槽骨屬于骨骼系統中較為特殊的部分,作為人體骨骼中不存在骨髓的突出部位,在骨骼系統發育定型之后,其骨體可以維持破骨過程以及成骨過程的相對穩定,從而保持牙槽骨骨量穩定。但如果牙齦出現萎縮或老化后,牙槽骨得到的營養物質供給水平降低,牙槽骨的成骨過程受到抑制,導致牙槽骨發生萎縮和長度縮短的現象,醫學上稱之為骨吸收[18-19]。牙齦萎縮導致頜骨部位纖維包裹強度下降,也會導致牙齒的穩定性不足,甚至出現牙齒脫落等。因此,牙槽骨和牙齦的質量對于種植體的穩定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本研究中對照組使用較為傳統的拔牙方法,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利用牙挺以及峨眉鑿等工具進行敲擊、游離等,同時也會以錘擊的動作分離牙齦。盡管進行了局部麻醉,仍會造成患者的不適感。如果患牙為阻生牙,還需進行錘擊劈冠,這使得頜骨骨折以及顳下頜關節損傷的風險增高。傳統拔牙法通過杠桿原理,以輪軸力、楔力、杠桿力等拔除牙齒,主要使用杠桿力,容易使牙齦撕裂或者牙槽骨骨折。而觀察組使用微創拔牙的方法,較好地避免了上述問題。微創拔牙法使用了專業的微創拔牙器械完成牙周膜離斷、牙冠切割等操作,在用力方式上主要依賴楔力及輪軸力,基本不使用杠桿力,這很好地避免了牙槽骨骨折的機械性損傷以及微小骨折的出現。微創拔牙的主要優勢在于操作時間短,患者創傷小,術后并發癥風險低,患者對拔牙的恐懼水平低等。接受微創拔牙者術后恢復速度更快,傷口感染的風險低,疼痛程度輕,創面的愈合速度快。
在拔除患牙后,牙齒缺損部位的牙槽骨可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和吸收,術后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義齒與牙齦形態的不協調等,影響牙齒美觀度。觀察組患者在完成微創拔牙操作后,又使用了臨時義齒進行牙齦誘導,這也是近些年發展的新式技術。在患牙拔除后安裝義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牙槽骨吸收,維持牙齦的正常水平以及牙齦乳頭的形態,保持牙窩內軟組織完好,同時也協調了牙齦與義齒之間的外部美觀,客觀上對拔牙造成的傷口也具有保護效果。目前認為在拔牙操作后使用臨時義齒,具有良好的效果。觀察組所使用的臨時義齒為納米光固化樹脂材料,對正常的人體組織不會產生明顯刺激,而且可以根據臨牙的形態以及情況,進行微量調整,有利于齒齦恢復。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在種植體修復后1年的牙齦質量高于對照組,骨量吸收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在種植體的穩定程度和種植牙的修復程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所使用的方法對牙齦的功能恢復具有更好的促進作用。
齦乳頭的形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臨牙的接觸面積、接觸關系及牙體臨面外形等。在正常情況下,齦乳頭應充滿外展間隙,形態自然且美觀。但牙體缺失的出現會使牙槽骨發生局部吸收,齦乳頭也會隨之出現萎縮,即使有種植體的加入,也未必能夠完全恢復到自然狀態,這對于種植治療后的牙齦美觀會產生影響[20]。兩組患者種植體修復后1年的牙齦美觀程度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提示利用微創拔牙手術后臨時義齒誘導牙齦成形的方法,更加有利于牙齦的自我修復及保護,保證了種植牙修復后的齒齦美觀效果。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拔牙方法比較,微創拔牙后行臨時義齒誘導成形能夠有效保護牙槽骨和齒齦等組織,有利于改善種植牙的穩定性以及牙齦的美觀程度。
[參考文獻]
[1]岑鍇,李航,楊祥,等.新癀片用于口腔種植牙術后腫脹疼痛中的治療效果觀察[J].世界中醫藥,2020,15(17):2589-2592.
[2張詩涵,李力.分析人性化護理措施應用于口腔種植患者中的實際效果[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18,5(31):113-114.
[3]闞文嬌,樊卜熙,劉旭,等.387例種植牙患者的牙槽骨骨質量回顧性分析[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9,17(1):58-61.
[4]於麗喬.口腔正畸療法聯合種植牙修復技術治療創傷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損的效果探究[J].當代醫學,2021,27(1):148-149.
[5]馮穎.全口種植烤瓷牙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吸收狀況的CBCT檢測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20,29(7):117-119.
[6]肖兵,姚永澤,張輝,等.西帕依固齦液聯合牙周基礎治療對2型糖尿病并發牙周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2020,15(2):248-250.
[7]趙彥霞.微創拔牙術后即刻種植修復與延時種植修復對美學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21,30(2):136-139.
[8]黃翔,鄭燕丹,鐘曉慧.獨一味膠囊聯合聚維酮碘治療牙齦炎的療效和對炎性反應遞質及牙齦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8,13(7):1613-1616.
[9]龔乃勝,鄭先雨.誘導牙齦成形在美學區單牙種植修復美學中的效果[J].安徽醫學,2020,41(2):164-167.
[10]呂曉艷.微創拔牙結合牙齦成形術在義齒美觀修復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5,17(18):2463-2465.
[11]胡媛媛.齦乳頭重建的相關研究進展[J].口腔疾病防治,2018,26(12):
804-809.
[12]Jemt T.Regeneration of gingival papillac after single-implant treatment[J].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1997,17(4):326-333.
[13]于美娜,駱韜.微創種植牙技術在下頜磨牙區牙列缺損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20,7(3):107-108.
[14]李文婕.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的中長期效果評價[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Suppl 1):S50-S52.
[15]Jones A R,Martin W.Comparing pink and white esthetic scores to layperson perception in the single-tooth implant patient[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14,29(6):1348-1353.
[16]蔣虹妃.牙齒缺失伴骨缺損行種植牙修復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29(15):5-6.
[17]楊順.口腔種植修復和常規修復在牙列缺損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5(4):46-47.
[18]朱磊,于洪波.牙槽骨增量骨皮質切開術的發展現狀[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21,19(2):181-185.
[19]沈松,孫圣軍,葛少華.Wnt3a促進牙周膜干細胞成骨分化及實驗性牙周炎牙槽骨再生的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21,56(3):268-275.
[20]鮑利紅,陶庭亮,郝新河,等.CAD-CAM基臺對后牙種植患者齦乳頭形態的影響[J].徐州醫科大學學報,2019,39(4):302-305.
[收稿日期]2021-12-14
本文引用格式:李莉,郜珍燕,楊貝貝,等.臨時義齒誘導牙齦成形在前牙微創拔牙后種植美學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23,32(5):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