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承 趙陽 韋英梅 凌前江 張永娥 羅安民 湯立群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臨安區
[摘要]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臨安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建設美麗幸福新臨安為目標,科學開展水土流失系統治理,全面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構建了政府重視、規劃引領、保護優先、系統治理、產業融合“五位一體”的水土保持工作體系,探索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生態經濟發展道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中圖分類號]S157.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0-0941(2023)03-0057-03
1基本情況
臨安區隸屬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長三角南翼,區域面積3118.8km2,下轄18個鎮(街道),常住人口63.45萬人(截至2020年11月)。按全國水土流失類型區區劃,屬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全區地貌以中低山丘陵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臨安區是太湖和錢塘江兩大水系的源頭,是杭嘉湖重要優質水源供給地和浙西北主要生態屏障。區內擁有天目山、清涼峰兩個國家自然保護區和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82%,屬浙江省9個重點林區之一,是我國唯一加入國際示范林網絡的區縣和長三角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寶庫,擁有“中國竹子之鄉”“中國山核桃之鄉”等稱號。
生態是臨安區的最大特征、最強優勢、最響品牌。加強水源地保護,保障下游200多萬人口飲用水水源安全是臨安區的政治使命。2004年1月,浙江省委主要領導就臨安生態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臨安要繼續在生態建設上發揮示范、龍頭和領跑作用,走在全省前列,為生態省建設作出貢獻。”多年來,臨安區始終遵循該重要指示,以“兩山論”為指引,以守護綠水青山,確保“一江清水流出境”為中心,以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治理為核心,科學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因地制宜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探索出一條富有臨安特色的經濟林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之路,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兩山論”轉化路徑逐步拓寬,綠色生態產業逐步壯大。臨安區用“全域景區化”戰略為城市化進程中的“兩山論”給出了“臨安注解”,取得了良好成效。
2水土保持成效
臨安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工作,切實將水土保持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多措并舉協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由“減量降級”向“提質增效”轉變,連續4a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優秀,水土保持助推鄉村振興成效日益凸顯。
2.1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
全區水土流失面積從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319.8km2減少到2021年的198.0km2,減幅38.09%;水土保持率由2019年的93.10%增加到2021年的93.64%,增加了0.54個百分點,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間森林覆蓋率由78%增加至82%。全區全面禁止陡坡開荒,禁耕坡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采取退耕還林、配置坡面水系等水土保持措施,2021年臨安區坡耕地治理度達到72.5%。
2.2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以“五水共治”和“河長制”為主抓手,深入打響碧水保衛戰。先后開展“剿劣”行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美麗河湖”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基本形成水流通暢、生態友好的河湖水生態體系,持續提升了水環境質量。2018年以來,全區水質達到Ⅲ類以上,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4個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確保了“一江清水出臨安”。臨安區四獲“五水共治”最高榮譽——“大禹鼎”。
2.3監管能力大幅提升
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為主線,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按照“補短板、強監管、走前列、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狠抓責任落實,以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為核心,以完善政策機制為重點,以嚴格督查問責制度為抓手,充分依托遙感監管等手段,通過強服務、強監督、強管理、強技術等關鍵措施,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職責,嚴格落實預防監督管理“三同時”制度。2019年以來全區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率達100%,實施率和驗收率均達99%以上。
2.4生態產業蓬勃發展
通過有效防治農業產業開發中的水土流失,建立鄉村綠色生產方式,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綠色低碳、高效集約、創業創新的生產空間,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推動山核桃、竹筍等鄉村特色產業、農業休閑產業、森林康養旅游產業等蓬勃發展,逐漸提升了“鄉村富美”成色。2019年以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0%以上[1],成功打造了指南、上田、白沙等全國文明村,實現了“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目標。
2.5人居環境有效改善
臨安以“全域景區化”戰略為引領,以村落景區創建為載體,以垃圾分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抓手,譜寫了臨安環境新篇章,實現了“景在村中、村融景中”,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指數日益提升。臨安區綠色發展指數已連續2a位居全省89個縣(市、區)中的前三位,先后獲得“國家生態市”“綠水青山典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長三角最佳悠享旅游城市”“全國生態環境治理優秀城市”等殊榮。
3主要經驗做法
臨安區秉持生態優勢,強化源頭擔當,致力“兩堅持三注重”,打造“兩能力三樣板”,積極探索符合臨安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模式,水土保持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3.1堅持規劃引領,提升系統治理能力
堅持規劃引領,強化頂層設計。臨安區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總綱,以水利、生態環境、鄉村振興等部門規劃和水土保持專項規劃為細支,全面健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體系,引領生態建設發展方向。以規劃為指引,以小流域綜合治理、水環境綜合整治、坡耕地整治等工程為抓手,多部門參與、多渠道投資,協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和系統治理,著力打造系統治理臨安模式。
3.2堅持改革創新,提升水保監管能力
強化生產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管,嚴格審批關、檢查關、驗收關,全面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借力“互聯網+”發展模式,實現審批“零次跑”。通過區域水影響評價、項目分類精簡審查、小項目許可改備案等形式,縮短項目審批時間,大幅提高審批效率,減輕企業負擔。大力推進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依托遙感、大數據等手段,強化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能力,以數字賦能開啟水土保持監管新模式,實現在建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全覆蓋。
3.3注重一線發力,打造基層治理樣板
始終堅持“走在前列”理念,持續深化改革,完成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改革,設立苕溪、天目溪、昌化溪三個基層流域管理所,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構建了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基層治理體系,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的工作格局,確保了水土保持工作更接地氣,更顯實效。2019—2021年,昌化溪流域管理所先后對所轄島石鎮箕山、島石、程家坦及湍口鎮老塢等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開展項目管理和指導服務工作,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6km2。
3.4注重共富共享,打造源頭治理樣板
臨安區始終堅持“共富共享”理念,立足太湖、錢塘江兩大源頭,著眼大局,強化源頭護水擔當。統籌推進源頭治理、點面結合、水岸同治,全面落實山核桃林地生態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水環境綜合整治、墾造耕地項目、綠化造林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等水土保持六大工程,形成了“內促富美、外送清水”的良好格局,為共富示范奠定了堅實基礎。
3.5注重產業融合,打造特色治理樣板
圍繞山核桃特色產業,制定“八個一律”負面清單。實施林地系統治理,在退果還林區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新建截排水溝、擋土墻、谷坊;在山核桃林地采取撒播野油菜、紫云英及種植楠木等水土保持措施,恢復林下植被。構建“監管數字大腦”,建設“山核桃產業大腦”,在退果還林基地投入100萬元安裝監控系統,實時監測林下植被恢復情況,實現了清單化、系統化、生態化、數字化“四化”協同的山核桃林生態治理模式,并在杭州市富陽、淳安兩區(縣)和安徽省寧國市等地推廣。
4結語
當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既面臨挑戰,也是新的機遇[2]。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臨安區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錨定共同富裕示范區發展目標,全面強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持續拓寬“兩山論”轉化通道,厚植生態優勢,守好浙西生態屏障,不斷夯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努力把臨安區打造成美麗浙江的“重要窗口”,讓綠色成為臨安區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參考文獻]
[1]臨安區統計局.2021年杭州市臨安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OL].今日臨安,2022-03-25(4)[2022-05-16].http://jrla.lanews.com.cn/Article/index/aid/5770151.html.
[2]蒲朝勇.推動新階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舉措[J].中國水利,2022(7):6-8.
[作者簡介]陶承(1978—),女,浙江杭州人,高級工程師,學士,臨安區水土保持管理服務站站長,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技術和管理工作。[收稿日期]2022-06-15
(責任編輯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