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從文化形態史觀視角出發,采用其理論框架,通過研究文化傳承的物質和非物質形式,包括技術、教育、宗教、藝術等多個維度的歷史演進,系統地剖析從古代到現代的文化傳承方式及其演進歷程,探討其變遷過程及內在邏輯,并分析這些方式如何影響和塑造了文化的形態和內容。
文化形態史觀是一門研究文化現象形態及其變遷規律的學科;其作為分析文化現象和文化變遷的重要理論工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和解讀文化傳承的歷史與現狀。文化形態史觀認為文化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包括經濟、政治、宗教、藝術等;文化形態史觀也強調文化的整體性和動態性,認為文化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其傳承方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在文化傳承方式的研究中,文化形態史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傳承方式的特點,以及這些方式是如何適應社會變遷和環境需求的。
1 文化形態史觀理論中關于文化傳承方式的闡述
文化形態史觀是一種分析和解釋人類文明發展的理論觀點,它起源于20世紀初,由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其著作《西方的沒落》中首次提出;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史觀認為,每一種文化都經歷了一個生命周期,包括成長、成熟、衰落和死亡的階段;他通過對文化現象的“觀相式”直覺把握,使用基本象征來揭示文化的全貌。其中,文化形態史觀對文化傳承方式的闡述主要體現在:在文化傳承的理解方面,文化形態史觀提供了一種理解文化傳承動態過程的框架,強調文化的連續性和變遷性;在生命周期中的傳承方面,斯賓格勒的生命周期理論強調了在文化的不同階段,傳承的方式和重點會有所不同;在挑戰與應戰中的傳承方面,湯因比的挑戰與應戰理論說明了文化傳承不僅是被動地接受,也包括主動地適應和創新。
2 文化形態史觀下,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傳承方式的演進研究
2.1 史前文化的傳承以口頭傳播作為主要方式
在文字出現之前,由于生產力的不足,為應對生存的需要,一些經驗和技巧需要通過對他人或下一代進行傳授的形式繼承下來,所以在這一時期,人類的文化傳承主要依賴于口頭傳播,口頭傳播作為史前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神話和傳說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它們通過口頭講述代代相傳,不僅傳遞了歷史信息,還包含了道德觀念、社會規范和宇宙觀。儀式和慶典活動也是口頭傳播的重要場合,通過集體的儀式活動,社會成員共同體驗和傳承文化價值和信仰體系。這些口頭傳播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它們的核心主題和價值觀往往得以保留[1]。
2.2 上古文化的傳承以物質文化載體作為主要方式
隨著物質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分工的出現,工具、建筑、繪畫等藝術品等紛紛出現,并成為上古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工具、建筑、繪畫等藝術品等物質遺存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傳遞了審美觀念和文化意義。例如,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制作技術、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裝飾以及各種宗教或儀式用品,都是文化傳承的物質媒介。這些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其形式、樣式和制作工藝,一方面向后人展示了史前人類的文化特征和社會結構、展示了文化在傳承內容上的連續性和發展性,同時也展示了文化傳承方式的多樣性。因此,在沒有文字之前,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史前文化傳承方式顯示了口頭傳播和物質文化在文化傳遞中的關鍵作用,以及社會結構對文化傳承方式的影響。這些傳承方式不僅在當時起到了維系社會穩定性和文化連續性的作用,而且對后來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考古發現和人類學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史前文化傳承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2.3 中古前期文化的傳承以書寫系統為主要方式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極大地促進了知識的積累和文化的傳承,也使得中古文明時期的文化傳承展現為一個復雜而多維的過程。在古代文明中,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等,文字系統的發明使得人類能夠記錄歷史、法律、宗教經文和科學知識。隨著帝國的擴張和貿易的發展,這些書寫系統也被傳播到其他地區,促進了跨文化交流和知識共享。文字的標準化和簡化,進一步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和文化的傳播速度,同樣也就提高了文化傳承和傳播的效率和速度。
2.4 中古后期文化的傳承以文化精英的傳播為主要方式
在中古時代,宗教和哲學在文明中起到了塑造社會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作用。不同文明中出現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家和宗教領袖,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和老子等。他們的思想和教義被整理成經典文獻,形成了宗教和哲學的體系化知識,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宗教和哲學體系不僅提供了對宇宙和人生的解釋,也為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提供了理論基礎,宗教文化也因此在這個時期傳遍世界各地。這些內容是與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和人民需求相適應的,因此,此時的文化傳承方式體現在適應這個時代的文化內容上。
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成為了這一時期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對后來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古文明中,教育最初是貴族和神職人員的特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教育逐漸向更廣泛的社會階層開放。教育的方式使文化的傳承擴大了受眾,滿足了人民的精神需求,適應了人們逐漸追求自然權利的時代要求。例如,在古希臘,柏拉圖創立的學院和亞里士多德的呂克昂學園成為了西方教育的典范;在中國,隋唐時期建立的科舉制度使得教育成為社會流動的途徑,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標準化。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他們在文化傳承、知識創新和社會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5 中世紀至近代文化的傳承以交流為主要方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需求的增加,這一時期的發達國家開始探索國土以外的世界,于是有了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范圍的聯系,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和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地區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傳承,使得中世紀至近現代的文化傳承演變充滿變革和創新。
這一時期,印刷術的發明亦成為文化傳承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中世紀,手抄本是書籍傳播的主要方式,這限制了知識的傳播速度和范圍。然而,隨著北宋慶歷年間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15世紀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在西方的推廣,書籍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使得書籍更加普及。這一變革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促進了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對教育、科學、宗教和政治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籍成為了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使得文化知識得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被更廣泛的人群所接觸和理解,但是因其具備保存和傳播價值,因此在傳播內容上,顯得更為審慎。
中世紀時期,學院和大學的興起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平臺。這些教育機構不僅培養了大量的學者和專業人士,也成為了知識創新和學術研究的中心。學院和大學的教育體系化和專業化,使得文化知識的傳承更加系統和規范。
2.6 現代文化的傳承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信息技術革命,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現代社會的文化傳承方式。網絡文化的興起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數字化技術使得文化資源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傳播,同時也促進了新型文化形態的產生。例如,社交媒體、在線視頻平臺、數字博物館等,都成為了文化內容的創造、分享和交流的場所。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還使得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成為可能,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
媒體和文化產業在現代社會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媒體通過新聞報道、紀錄片、電影、電視節目等形式,不僅傳播了文化信息,還塑造了公眾對文化的認知。文化產業,包括出版、影視、音樂、游戲等領域,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推廣文化產品,使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增強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同時,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也促進了跨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和融合更加頻繁。
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這既帶來了文化沖突,也促進了文化融合。一方面,全球化可能導致文化同質化,使一些弱勢文化面臨被邊緣化或消失的風險;另一方面,全球化也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借鑒提供了機會,促進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文化傳承不僅要用創新的方式保護和弘揚本土文化,還要用創新的方式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實現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3 文化形態史觀視角下當代文化傳承的策略研究
隨著全球化的出現,從文化形態史觀的視角來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創新是文化傳承策略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保護傳統文化意味著要維護其原有的形態和內涵,防止其在現代化進程中被邊緣化或消失。這包括對歷史建筑、傳統藝術、民間習俗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創新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可能涉及到對傳統藝術形式的現代演繹、傳統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改進,以及傳統文化價值在現代社會中的新表達。
現代科技,尤其是數字信息技術,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臺。數字化技術可以用于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如通過三維立體(3D)掃描、虛擬現實(VR)等技術重建歷史場景,使得文化遺產得以在數字空間中得到保存和展示。此外,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得文化信息能夠快速、廣泛地傳播給公眾。現代科技還可以用于創造新的文化體驗,如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讓用戶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
面向未來的文化傳承特質與傳承策略還需要重視文化教育和公民意識的培養。文化教育不僅要傳授傳統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識別和抵制文化同質化的趨勢。同時,公民意識的培養要求公眾認識到保護和傳承文化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文化傳承的實踐中來。這包括鼓勵公眾參與文化活動、支持本土文化產業發展以及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4 結語
文化形態學史觀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視角來研究文化傳承方式的演進歷程,從史前時期到現代社會,涵蓋了文化形態史觀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歷史規律顯示,文化傳承方式一直在隨著技術進步、社會結構變化和人類認知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從口頭傳播到文字記錄,再到現代的數字媒體傳播,每一種傳承方式都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技術條件和社會需求。通過文化形態學史觀,我們可以深入探討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傳承方式的特點及其背后的文化形態原理,同時為現代社會及未來文化傳承的發展面臨的更多挑戰和機遇提供策略和建議。■
引用
[1] 楊雪梅,嚴文明.發現史前文明的結構美[J].科學大觀園, 2021(20):60-63.
作者簡介:梁華(1979—),女,遼寧凌海人,本科,就職于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