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研究是語文教育學中的重要分支學科,它不僅關系到語言文字的使用手法,而且從深層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傳統文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光芒照耀著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在他們的筆下,流淌出的是對天地人的感悟、對真善美的追求。習作則是這種感受和追求的媒介,記錄了文化的繼承和革新,同時也是語言演進和發展的見證。
在廣闊的習作研究天地里,傳統文化因其特有的魅力而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由《詩經》之清新脫俗到《楚辭》之浪漫奇崛,從漢賦鋪陳之華美到唐詩宋詞之意境深邃,每篇經典之作無不淋漓盡致地彰顯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習作不只是駕馭語言文字,還是一種文化傳承。
1 傳統文化與習作的淵源
從傳統文化發展的脈絡進行分析,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和文明的積淀,其中蘊含著豐富智慧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從遠古的甲骨文和竹簡文,到以后的紙質書籍,文字這一傳統文化媒介,始終是人類表達自己思想和記載歷史的最主要工具。而習作作為一種詞的使用和實踐活動自然和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歷史上,傳統文化既給習作帶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與靈感源泉,又賦予其深刻的思想內涵與特殊的藝術韻味。
從傳統文化的啟發與影響進行分析。古典詩詞具有凝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是習作的楷模;古典散文,以它靈動的筆法和天然的感情,給習作帶來了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古典小說通過其豐富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角色設定,為創作提供了寬廣的可能性。這些流派的特色既閃耀于古代文學之中,對于現代習作仍有很大的指導作用。這些啟示我們,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語言的精煉、情感的傳達和意境的構建,這樣才能創作出既具有文化內涵又具有現代感的杰出作品。
2 傳統文化在習作中的智慧體現
2.1 思想深邃,啟迪心智
傳統文化之于習作的第一智慧無疑表現在它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給了創作者心智以啟示。儒家經典強調的“仁愛”和“禮義廉恥”,道家哲學追求的“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等哲學理念,在歷代文人的筆墨之下得到了傳承和發展。這些觀念既是道德教化的主要媒介,也是啟發創作的靈感之源。這些理念融于習作中時,作品就會有一種超出文字自身的深度與厚度,就能帶領讀者進行深層的思索,去感悟傳統文化中智慧的光芒。這一智慧的彰顯不僅僅是傳統文化被直接援引與詮釋,更是其精神內核被深刻理解與再造。習作時,創作者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發掘與領悟,并把其智慧元素融進了作品,使其思想內容更深刻,更有哲理。
2.2 藝術精湛,豐富表達
古典詩詞中的格律之美、曲藝戲劇中的情節設計、書畫藝術中的意境營造等等,這些正是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習作時,創作者可借用這些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比如對仗、排比等加強語言節奏感,用象征、隱喻等充實作品內容。這些技巧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習作藝術品位,而且使傳統文化之智慧淋漓盡致地呈現于習作之中[1]。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藝術手法又給習作帶來了特殊的創作視角與表達方式。
2.3 審美獨特,提升境界
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念給習作帶來了新鮮的審美元素。受傳統文化影響,習作已不只是單純地描摹客觀事物,更追求一種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和深邃的意境。這一境界的上升,使習作在刻畫自然、抒發感情、表達觀念等方面,均能超越實際的羈絆而創造較高審美效果。這一經歷既使讀者領略到傳統文化所帶來的韻味,又使作家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自我超越與提升。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念又給習作帶來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與創新靈感。受傳統文化熏陶,作家能夠更深刻地發掘人生的美感與哲理,并通過特殊的審美視角與表達方式創造出內涵深刻、魅力獨具的作品。
3 傳統文化智慧在習作中的實踐與應用
3.1 引用古典名句,點亮習作亮點
在文學創作或者日常創作時,將古典名句巧妙穿插其中,就像在廣闊星空里裝點出幾顆璀璨奪目的明星。這些古典名句既可以點亮整個夜空,又可以把讀者帶入更深的文化境界中去。它們是古人的智慧結晶[2],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后,它們閃閃發光,內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對世界的深刻理解。把這幾句名句引用到習作中來,仿佛是跟古人交談,借古人的話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
以“堅韌不拔”為主題的習作中,可以引用《孟子》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來對全篇內容進行總結,闡述成功的背后是無數次的挫折與堅持,強調毅力對成就偉業之重要。引用這句話就能細致地刻畫一位歷史人物或者現代成功人士,他在追尋自己的目標時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但最終憑借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實現目的。這類引用不僅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頑強的精神力量,還能突出傳統文化厚重的底蘊,讓讀者感受人物魅力之余,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與領悟。同時,也可通過比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堅韌不拔的認識與實踐,進一步擴大文本研究視野與深度。
3.2 汲取歷史智慧,賦予習作深度
歷史,就像一條延綿不絕、凝聚著無數先輩智慧和經驗的長河。后人吸取了這一歷史智慧,進行習作研究,就像站到巨人肩上一樣,可以看得更遠,想得更深。傳統文化包含了哲理、故事與教訓,是彌足珍貴的資源庫,它能給我們習作以更深刻的意義[3]。融歷史智慧于一爐,既能增強文章說服力,又能帶領讀者以更宏觀更全面的視角認識問題、思考問題,進而獲得更深刻更獨特的觀點。
以“和諧共處”主題習作為例,可以將古代“和而不同”的理念貫穿于全文之中,以強調現代社會如何實現維護個性和追求共同目標的均衡。在主題寫作中,可以引入經典歷史故事,如“將相和”中藺相如與廉頗從最初的矛盾走向和解的歷程,來深入探討和諧相處的價值和如何達到這種和諧狀態的策略。或是在主題寫作中結合現代社會的某些現象或者事件,比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與合作、社區鄰里關系等等,進一步闡述現代社會如何實踐“和而不同”思想,或是從現代的角度來對其進行“現代翻譯”。歷史智慧的融入,既能彰顯傳統文化魅力,又能引領讀者站在歷史的高度對現實問題進行考察與思考,進而獲得更具有深度與廣度的研究。
3.3 繼承傳統文脈,彰顯習作特色
傳統文脈作為民族文化之根和魂,深深地扎根于歷史長河之中,奔流于每個民族成員之血脈。在習作中,繼承和弘揚傳統文脈既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文化自信。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能使習作更具有地域特色與民族風情,從而使讀者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一種濃濃的文化氛圍與歷史底蘊。
以“家鄉的變遷”主題寫作為例,大多數情況下的寫作內容都是論述“房屋建筑”“外部環境”等外面物質的變化,而傳統文化的融入則可以從家鄉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出發,詳細描述家鄉的傳統建筑、當地的風俗、民間故事等,以此來展示家鄉的獨特文化和民族特色。例如,可以通過詳盡地描述家鄉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或一段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結合傳統文化元素來彰顯家鄉文化底蘊。之后,再對比一些對民間文化的新演繹形式,顯示出故鄉在新時代背景下有了長足的發展,呈現出嶄新面貌。這類習作既能使讀者領略到傳統文化所帶來的韻味,又能喚起他們對故鄉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3.4 提煉哲理思想,升華習作主題
對傳統文化的哲理思想加以提煉,巧妙融入習作之中,可以使文章主題更好地升華,使習作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與寓意[4]。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與社會價值,而這些哲理思想經歷史沉淀與傳承后,又有著深刻的啟示作用。創作者在挖掘傳統文化哲理元素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對于人生的感受與領悟,有機融入文章之中,既能讓文章思想性增強,深度增加,也可以引領讀者在讀的過程中深層次地思考與感受哲思,得到心靈的營養與啟迪。
以“誠信”為主題的習作中,可以從《論語》中提取“言忠而行篤也”的哲學觀點,以此來深入探討誠信在個人修養和社會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習作創作過程中,可以引入歷史上一些著名的誠信故事,例如“季布一諾千金”和“商鞅以徙木為信”,進一步證實誠信在傳統文化中的深厚基礎和廣泛影響,并結合現實生活實例,比如企業因為誠實經營贏得了良好信譽,個人因為誠實守信得到了別人的尊敬等等,通過古今不同人相同行動的類比,將誠信這一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生動起來,讓讀者在品讀中,深切地體會誠信的魅力與價值。經過這種提煉與應用,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3.5 借鑒藝術形式,創新習作風格
習作時,可借鑒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形式作為文章表達方式,并創新寫作風格。傳統文化中詩、書、畫、戲曲等藝術形式各自包含著特殊的審美理念與表現手法。只有對這些藝術形式有深入學習與了解,才能把它們的精華融于自己的習作之中,從而寫出新穎別致的文章來。傳統文化形式的借鑒,既有利于增強文章的藝術性與審美價值,又可以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所帶來的味道與魅力。
以“自然之美”主題寫作為例,創作者可借用傳統詩詞的形象與表現手法對自然景物進行描寫。例如,借王維山水田園詩之風,以清新自然之語、精妙之筆描寫大自然之瑰麗風光。在描述山脈的時候,可以采用詩歌中的對仗和排比技巧,例如“青山疊翠,碧水潺潺”,這樣可以增強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美。與此同時,也可吸取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技法,以遠近高下、虛實相生等技法創造出畫面層次感與空間感。除此之外,在對自然之美的刻畫中,也可融入道家“天人合一”等傳統文化元素與哲理思想以進一步充實文章內涵與寓意。創作者通過這種借鑒與創新,成功地實現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與習作的結合,開創了別開生面的文章風格,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所帶來的味道與魅力。
4 結語
習作與傳統文化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傳統文化不僅為習作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靈感來源,更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育人功能。但是,傳統文化的融入并非隨意的,需要依據習作的主體、類型、風格等因素進行篩選,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習作中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內涵與價值,升華習作內容。■
引用
[1] 謝晶.運用傳統文化指導語文習作教學[J].科幻畫報,2022 (03):95-96.
[2] 李靜.引“傳統文化”之源活“小學習作”之水[J].學苑教育,2021(06):63-64.
[3] 吳湘.習作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體驗與表達[J].教學與管理,2020(23):32-33.
[4] 李筍.加強傳統文化在習作教學中的滲透 [J].語文建設, 2018(29):65-67.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創新素養專項課題專項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創新素養培育路徑研究”(2022CYB04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薛鳳(1979—),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副高級教師,就職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安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