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和理念在當今教育領域依舊發揮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在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應當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充分發揮陶行知思想對教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以及仁愛之心建設的引領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關鍵詞:教師發展;陶行知教育思想;“四有”好老師
教師是立教之本,是實施高質量教育的根本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個人品格和思想精神,對于今天的教師而言仍然是寶貴的精神食糧,對于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意義。我們結合“四有”好老師標準,深入貫徹陶行知教育思想,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的技能、完善的組織架構,且富有生機的優秀教師隊伍。
一、 理想信念鑄師魂
陶行知先生深知思想的高度決定行動的方向,因此他矢志不忘學成歸國途中立下的“我要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并為之努力踐行。他拒絕了高薪職位,創辦了曉莊師范學校、山海工學團等,以自身的行動拯救民族、報效祖國,從事他為之付諸一生的教育事業。正是這種堅定的信仰,使得他能夠培養出大量優秀的人才,構建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論。
當下的教育者最該學習的,就是陶行知先生那勇毅前行的氣概和一生踐行信念的執著。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給出了“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方向。作為教育從業者,應當與黨和國家的發展保持密切聯系,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堅定理想、勤奮工作、無私奉獻,自覺做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為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而不懈努力。這是新時代廣大教師應該樹立的理想,并不斷為之奮斗。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因此,為了促進中國夢的發展,我們需要構筑一個持久的、有益的學習環境,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不斷地汲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我們要引導教師關注社會熱點和時事,主動了解校內外名師、典型育人案例以及社會公益事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勵自身不忘初心,持續發展。為了更有效地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課堂主陣地,用好校園文化資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同時,教師還應該通過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潤物無聲地浸潤學生的心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二、 道德情操樹師德
陶行知先生將其一生獻給了中國教育事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的寫照。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視自我反省,堅持“每天四問”,其中一點就是“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他將個人的品質和德行看作無價之寶,認為教師必須具備崇高的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作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教師的職責就是掌握孩子們的未來,這也是民族和人類的未來。因此,教師應當以自己的行為來引領學生走向成功,實現自我價值,“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陶行知先生的師德理念極其豐富且深刻,它為當今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種歷久彌新的視角,對今天的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
加強道德建設對于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至關重要,也是決定教師隊伍發展成敗的關鍵。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總是相互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他又說: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中,首先要引導教師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脾氣、性格、愛好以及所思所想,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和依賴。這樣,學生才會愿意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教師分享,將關于生活和知識的思考與教師探討,形成師生互動、共同生活學習的良好氛圍。
要注重發揮師德方面的榜樣示范作用,通過典型案例,厚載師德,讓教師“學有榜樣,趕有方向”。可通過各級的推薦和評選,發現一批師德標兵,并通過多種形式宣傳表彰,讓崇高的師德像燈塔一般照亮四方,給人以啟發和引導。
在教育工作中,教師之間的合作是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對于同事,既應當將對方作為競爭者,更要將對方視作親密戰友。在面對晉升、榮譽等機會時,需要良性競爭,也需要有成全他人的精神品質。青年教師由于工作經驗相對較少,更加需要主動向優秀教師和身邊的榜樣學習,就教育政策解讀、教學方法應用以及教育管理經驗等重要課題展開研討。教師應當積極交流與共享,以提高教學質量、教育水平為共同愿景,避免為爭一時長短而置集體利益于不顧。在日常工作之余,教師之間應當加強交流,商討教育難題,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分享和推廣教育經驗,從而實現共同成長和共贏。
三、 扎實學識賦師能
陶行知先生說: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教師肩負著傳遞知識的重任,所以必須要擁有豐富的文化背景、扎實的學術基礎以及深厚的教育理論。唯有具備扎實的學識,教師才能成為學生塑造個性、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創新精神的指導者和引領者。
在當今時代,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有著過硬的教育教學水平,才能夠真正為祖國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成績”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變化。成績絕不簡單地等于考試分數,也不局限于學生的課上表現。一所優秀的學校需要在育人目標和計劃方面樹立起自己的人才培養標準,并向著這個標準不斷努力,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整體教育水平與教師隊伍的質量密切相關,所以既要提高教師的準入門檻,從師德和專業知識兩個方面進行把關;也要做好培訓工作,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二次發展。
校本培訓是促進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陣地,學校應當為教師提供多元化的成長渠道,鼓勵教師在教學工作之余加強學習,積極參與校本培訓。從校本培訓的內容來看,主要分為教學理論、教育思想、教學模式、現代化教育技術以及職業道德修養等內容,學校應做好協調統籌,全方位地為教師提供學習的資源與環境,促進教師的全面成長。從校本培訓的方式來看,可以通過編寫校本課程、組織新老教師互動、聘請教育專家等方式,實現對教師的培訓引導,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四、 仁愛之心悟師愛
陶行知先生說:為師者,要愛滿天下。教育的起點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愛。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學生,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就要真正愛學生,呵護學生。而“仁愛”絕非空洞的口號,教師應該以人文關懷、精神支持為基礎,致力于成為學生健康發展的指導者和榜樣。
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培養教師熱愛學生的精神品質尤為重要。
首先,我們需要引導教師尊重學生,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堅持人格平等的原則。學生是有著獨立人格和情感體驗的人。教育學生不能只想著簡單粗暴地通過各種規范、制度將學生框住,而是應該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學生。教師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關懷和幫助,并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便讓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應以仁愛之心浸潤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給予他們及時的幫助,從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獲得愛、懂得愛、學會愛”。
其次,應當進一步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師培訓工作中去,將其列為教師培訓的必修內容,通過持續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培訓,深厚文化修養,涵養職業道德,提升素質能力,提高專業化水平。
再次,要增強教師關愛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方面,定期對教師的思想理念進行更新;另一方面,不定期開展師生集體活動,讓教師在與學生的親密接觸中增進對學生的感情與熱愛。
最后,應當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和教師準入制度,對有仁愛之心的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褒揚,對于違反職業規范的教師要給予警醒和懲戒,對于新入職教師要進行嚴格的師德考察。
陶行知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時代性、階段性,更具有傳承性。在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應當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充分發揮陶行知思想對教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以及仁愛之心建設的引領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助力學校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