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軍
摘 要:《朝花夕拾》體現出魯迅散文在題材、語言和情感方面的特質。教學應綜合考慮魯迅散文的特質,運用情境還原、比較揣摩、關聯細讀等教學策略,消減經典和學生之間的隔閡,揣摩那些看似“不通”的語言中所透露出來的復雜意味,抵達魯迅豐富細膩的情志世界。
關鍵詞:初中語文;《朝花夕拾》;魯迅散文
*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初中魯迅作品回環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編號:2023SC1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朝花夕拾》為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名著導讀書目。魯迅先生的這本散文集,在平淡質樸的敘事中蘊藏深邃的思想,在溫馨的回憶中隱含對現實的不滿,柔情中透露出剛健的戰斗風格。從分析魯迅散文特質出發,有助于更好地實施教學。
一、 《朝花夕拾》中的魯迅散文特質
(一) 題材:以童年生活和成長經歷為主要內容
散文是作者個性化的言說,作者的生活經歷決定了其選擇的散文題材。魯迅先生的散文取材非常獨特,他既不像汪曾祺那樣偏向于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也不像沈從文那樣熱衷于對家鄉民風的刻畫,而是扎根于紹興這塊神秘的土地,以其童年生活和成長經歷為寫作的主要內容。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勾畫了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叫天子等,展現了紹興水鄉的優美景致;《五猖會》《無?!访鑼懥斯枢l的民俗——迎神賽會;《阿長與〈山海經〉》刻畫了阿長這位農村婦女的典型形象。紹興的人、事、景、物承載著魯迅兒時的記憶,而這種溫馨的回憶給了魯迅前進的動力,即“從自我生命的底蘊里,尋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內的漫漫黑暗”[1]。
在亮色調的人事敘寫中,魯迅時常會加入一些暗色調的內容。例如,“拔何首烏”牽出被迫離開百草園去三味書屋時的無奈和猜測,至死連姓名也不知道的阿長,遠房族叔和父親不給“我”買《山海經》,《瑣記》中的衍太太唆使“我”做壞事等。這些題材與魯迅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1892年,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因行賄案敗露被處斬,父親周伯宜也被牽連,家境敗落。為了給父親治病,魯迅在當鋪、族人、鄰居那里受了很多白眼和冷遇;父親離世后,少年魯迅作為長子,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后來回憶說:“我小的時候,因為家境好,人們看我像王子一樣,但是,當我家庭發生變故后,人們就把我看成叫化子都不如了。我感到這不是一個人住的社會,從那時起,我就恨這個社會?!庇纱丝梢?,童年的變故帶給魯迅刻骨銘心的體驗,這種“求乞者”的成長體驗影響了魯迅的寫作取材。
另外,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可以發現魯迅成長的軌跡。摘錄幾處,內容如下:
(1) 無須學費的學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個進去的學校,目下不知道稱為什么了,光復以后,似乎有一時稱為雷電學堂……于是毫無問題,去考礦路學堂去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選自《瑣記》)
(2)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我離開仙臺之后,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也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選自《藤野先生》)
(3) 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選自《范愛農》)
梳理地點的變化可以發現,從紹興到南京,再到東京、仙臺,輾轉回到紹興,以后又赴北京、廈門,最后到上海,地點的變更映照著魯迅四處求學、改變人生的身影,也承載著魯迅不同時期的人生經歷,這些經歷成為其散文的重要題材。
(二) 語言:注重雙重視角,用詞峭拔
魯迅散文的語言特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雙重視角
雙重視角這一技法在《朝花夕拾》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很多篇目都運用了成年魯迅與童年魯迅的雙重視角,表達深層意蘊。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但直到現在,總還是沒有得到”,表現了成年魯迅在懷念往事時飽含著無可奈何的現實悲愴。另外,《五猖會》中,有童年魯迅對迎神賽會的熱切期盼,對父親強制背書的不解和不滿,也有成年魯迅對兒童教育觀的思考;《無常》中,有童年魯迅對恐怖而風趣的白無常的好奇喜愛,也有成年魯迅對冷漠勢利的人間的厭惡批判。
正如魯迅在《小引》中所言,“目前是那么離奇,心里是那么蕪雜”“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把回憶和現實融合在創作中,讓童年魯迅和成年魯迅在多個文本中反復出現,把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以此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對成長過程的復雜心緒,這是魯迅散文所獨有的特點。
2. 用詞峭拔
魯迅的散文語言豐滿而洗練,詼諧而峭拔,文白間雜,內涵深刻,給人一種嚴肅穩重之感。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魯迅從小接受傳統私塾教育,古文功底深厚。后來赴日本留學,棄醫從文,希望用文藝來喚醒麻木的國民。所以,其語言犀利,充滿火藥味。例如,《二十四孝圖》開篇就說,“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對當時反對白話文和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尖銳的抨擊,迎面就是一棒,毫不留情。
(三) 情感: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
散文是作者捧著一顆心向讀者傾訴。散文中的所思、所感是作者在獨特境遇中生發的感觸與思考。魯迅愛憎分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成為魯迅散文的心理底色。例如,《狗?貓?鼠》中他仇貓,批判“正人君子”之流的流言家;《瑣記》中他辛辣地諷刺陳西瀅等人;《五猖會》中他批判傳統家庭教育方式,用利刃直刺當時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他回憶兒童時代的生活,從心底尋找生命中的普通人,如父親、保姆、老師、友人等,表達其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
二、 基于魯迅散文特質的《朝花夕拾》教學
只有把握文本的最要緊處,才能形成可操作、可遷移的策略,才能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傳遞的獨特認知和情感?!冻ㄏκ啊方虒W,可以綜合考慮魯迅散文的特質,運用還原、比較、關聯等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建立已有經驗與魯迅散文所傳達的獨特經驗之間的鏈接。
(一) 情境還原,關注題材特質
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運用情境還原策略,能夠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消減經典和學生之間的隔閡。
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朝花夕拾》目錄、《瑣記》和《藤野先生》,聚焦魯迅從南京到日本求學的經歷,關注散文中不顯眼的語句,如“那么,走吧!”“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設身處地想象魯迅當時的求學心路:南京死水般的學校生活和毫無意義的學習讓魯迅備感失望和迷茫,所以到日本尋找救國之路。不料到了東京,還是烏煙瘴氣,處處遭受鄙視。
教師可以展示近代歷史背景資料,讓學生假設自己是“魯迅”,置身下列場景中,說說自己的見聞和心聲[2]:
場景1:在東京上野公園、中國留學生會館,我看到/聽到/……
場景2:在東京到仙臺的路途上,我心里想……
場景3:教室里觀影后,我心里想……
通過情境還原,適度共情,尋找與魯迅的精神契合點,有利于拉近學生與魯迅的距離,體驗魯迅寫作時的處境和情思,破解魯迅言語背后隱含的信息。
除了情境還原,教師還可以設計思辨性的專題學習。例如,尋找《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之間的交叉點,形成結構化的專題系列:童年的“趣”與“憾”、父子的“愛”與“隔”、成長的“痛”與“望”、故鄉的“遇”與“別”等。學生在閱讀分享中加深對“這一位”作家的認知,包括他的家庭構成、生活環境、個人喜好、人生經歷、思想情感等。
(二) 比較揣摩,感受語言特質
作為中國現代白話文寫作的先驅,魯迅的語言“以口語為基礎,有機融入了古語、外來語、方言的成分,把現代漢語抒情、表意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錢理群語),既有規范化的一面,也有非規范的一面。因此,魯迅的語言不好模仿,但可以讓學生感受其簡潔灑脫的語言魅力,品咂那些看似“不通”的語言中所透露出來的復雜意味。例如:
【原句】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改句】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但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學生通過刪減、更換字詞標點、變換句式等方式,比較原句,發現魯迅喜歡用陌生化的表達,運用詞句變序、標點、反復用詞、自相矛盾等方式,突出強調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隱喻某種特別而復雜的情感,給讀者無窮的思考空間。
教師也可以通過魯迅與其他作家的比較,讓學生感受魯迅散文語言的獨特韻味。例如,將魯迅與汪曾祺作比較。聯系《昆明的雨》,學生不難發現,汪曾祺的語言平淡有味,風趣、典雅、短句多,句式整散結合?!芭8尉缗8危?,嫩,鮮,香,很好吃?!边B用四個逗號,簡練中呈現美食的滋味?!罢б豢茨菢幼?,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如同拉家常一般,平淡自然,大白話中透露真性情?!斑@種菌子只能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一個“甚”字,文言味十足,表達作者對菌子的鐘愛。這樣的語言,是與魯迅的散文截然不同的。
(三) 關聯細讀,把握情感特質
《朝花夕拾》的言語形式與魯迅的情思骨肉相連,只有通過揣摩個性化的語句章法,學生才可能抵達魯迅豐富細膩的情志世界。例如,《范愛農》中通篇運用白描手法,用樸實的語言對人物進行具體刻畫。如寫范愛農外貌:“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藐視?!苯Y尾寫道:“第二天打撈尸體,是在菱蕩里找到的,直立著?!苯處熡斜匾龑W生細讀這些個性化的關鍵語句,把握魯迅對范愛農的深層感情變化——從原先的厭惡,轉變為后來的憐憫。
因此,若要揭開《朝花夕拾》的面紗,教師非得讓學生“讀出自己”,把魯迅看作一個血肉豐滿、有情有愛的人,尋找與其生命的共同點,并思考“魯迅”和“我”的關系,打通別人的散文和自己的生活之間的關聯,喚醒自己的生活體驗。
當然,因為時代的久遠,寫作時45歲的魯迅與而今13歲左右的學生之間,存在生命體驗的鴻溝。如何讓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可以設計以下任務:
任務1:假如你擁有一個時空信箱,寫一封信,與魯迅交流你對童年生活的感想。
任務2:讀了《朝花夕拾》后,班級開展讀書交流會,主題是“向魯迅學什么”。
這是與魯迅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成長中的苦與樂、痛與愛、得與失,學習他“真的猛士”的勇氣,面對生存的苦澀和困惑,“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學習他勃發的生命力,飽含熱切希望去尋找光明,“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只有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學生才能真正體會魯迅散文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1] 王曉初.“思鄉的蠱惑”:《朝花夕拾》及其他——論魯迅的“第二次絕望”與思想的發展[J].學術月刊,2008(40):101.
[2] 賴婷婷.“閑”而不閑,“靜”而非靜——從越文化背景透視《朝花夕拾》[J].課外語文,2020(1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