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課程建設背景
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環境設計專業的理論課程也需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探討教學變革的新路徑,聚焦教學創新,推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環境設計專業的理論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基石,也是科學深度發展的重要構架,在本科教育教學中是重點也是難點,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課程知識的輸出效率,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課程解讀
《世界建筑及環境設計發展史》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建筑設計》等設計類課程的先修課程。 通過了解世界各地區各時期的建筑流派、形式特點和發展規律,啟發創造性思維,為今后建筑及空間創作提供必要的支撐。課程建設對標設計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兼顧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達成的多維要求,確立課程目標,如圖1所示。
三、課程在人才能力培養體系中的作用
(一)深層次的學科融合
建筑史是建筑設計的專業基石課程,在內容的架構上應該包括對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造方法、空間邏輯等專業技術內容的輸出。面向實踐專業做深度的挖掘,實現對設計實踐類課程的有效支撐。
(二)寬領域的知識廣度
這門課程應該引領專業理論與人文歷史的多元思考,從建筑學、美學、社會學的視角解析研究對象,理解建筑現象的復雜性,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三)高水準的審美意趣
建筑是技術與空間藝術的結合,具有美學價值,課程需要講授建筑的鑒賞方法,培養學生對空間美的感知能力,提高藝術修養。
(四)雙向度的能力培養
課程既要關注知識內容輸入的有效性,也需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內化。通過建筑現象把握本質規律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和觀念輸出的能力,為今后的設計創作提供專業支撐。
(五)多維度的人才培養
課程應兼顧育人作用,激發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文化自信,培育家國情懷。
四、學情分析
(一)知識基礎
本課程開設的時間是學生的大二下學期,學生在此前學習過設計類的理論基礎課程,有一定的設計理論基礎。但是還沒有接觸過空間設計的理論課程,課程需要培養學生對空間的理解能力。在課程中需培養學生對建筑結構的初步理解以及空間美學的鑒賞能力。
(二)認知能力
提升課程認識,引導對史論學習的重視。在環境設計的專業學習中,學生普遍存在樂于學習設計實操,忽略理論學習的特點,直接導致后期設計課程中方案缺乏理論高度,因此課程需建立學生對于空間理論學習認知的積極導向。
(三)學習特點
設計專業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樂于接受平等自由的交流方式,因此在作業的設計上需要在緊扣教學大綱,豐富作業形式,增加話題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創造輕松的作業提交平臺,拓寬學生的表達路徑。另外,學生雖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但同時存在普遍的畏難情緒,教師需要將學習任務分解,作業設計由易到難,尊重學習規律。
五、課程建設的難點分析
(一)本門課程的研究對象與學生存在時空差異,學生無法獲得直觀感受。
本門課程的講授對象為古代建筑。作為空間實體,對其最基礎的認識是空間感知。但由于研究對象遍布世界各區域,并且很多建筑由于歷史久遠甚至已經沒有實物留存,學生缺乏對建筑對象的直觀感受。
(二)傳統的理論課堂知識單線輸出,學生缺乏研究能力的鍛煉。
傳統單線輸出的理論授課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無法完全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學生缺乏主動,學習止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缺乏對知識和研究方法的運用練習。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觀念回饋同步進行,缺乏必要的時空緩沖,課堂的內容如果學生沒有提前預習,或者沒有背景知識的補充,很難提出專業問題,或形成有深度的思考,課堂交流將流于淺表。
(三)傳統的考核方式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依據,缺乏對學習全過程的評價。
本門課程是專業必修課,也是專業核心課程,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傳統的考核方式以結課考試“一考定高低”,缺乏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成績結構欠合理,無法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
(四)理論與設計實踐對接存在間隙,難以古為今用
課程群之間需要進行配合,需要彌合理論習得與實踐能力的差距,將歷史經驗應用于設計實操中,針對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優化作業訓練。
六、課程的結構與模塊設計
課程32學時,一共十二個章節。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經過教學改革,課程結構做了學時和模塊化的重新設計,每個章節分配2個學時。分為理論模塊24學時,和課題研究模塊8學時。
理論模塊主要以講授法的方法覆蓋知識目標,通過此模塊的學習,學生掌握世界各地區、各時期建筑流派的特點和規律,了解典型案例的特點,掌握基本知識內容,完成要求是識記、理解、記憶。
課題研究部分是在基本知識學習完成后的再提升,要實現能力的進階。老師提供與中國古代建筑相關的選題內容,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選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此擴大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領域和深度。課題研究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提供方法指導,并引導學生交流。促進學生學習內驅力做功,營造自主平等的學研氛圍。
七、信息化方案設計
(一)線上平臺同步建設
課程在建設過程中運用了超星線上課程平臺。線上平臺可以提供預習資料,線下的互動討論和學情數據的反饋。能有效幫助課程進行授課校準,提高內容輸出的有效性。例如資料庫提供本門課程的內容資料,相關文章文獻、圖片、視頻資源;討論平臺的利用,發布開放性討論話題,提供平等發言和自由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鉆研能力和思辨能力,體現產出導向。理論課程存在課時有限和內容龐多的矛盾。借助優質的網絡學習資源可以有效分散課堂教學的壓力。在課程建設中課程利用超星學習通鏈接相關慕課資源,如《西方古典建筑》等講解古代建筑裝飾的課程,可以豐富學習內容的維度,成為本課程主要內容之外的有益補充。
(二)翻轉課堂,開展混合式教學
課程的建設需在專業教學總體設計的總綱下進行。打通課程群之間的配合協作,避免為了理論學習而學習,需與設計實踐課程進行高契合度的銜接。針對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設計經驗的缺乏和理論高度不夠等情況,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彌合理論習得與實踐能力的差距,針對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優化作業訓練。
對于不同難易程度的知識點安排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古希臘代表建筑——帕提農神廟的形體特征,知識點簡單,且教材及相關學習資源完善,就引導學生自行完成任務,在課堂上進行知識點的延伸討論,交流觀點,形成知識內容的深度挖掘。
(三)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學習通網絡課程平臺,提供全課程的課件、相關閱讀資料、圖片及視頻資源。構架起多元的學習資源庫。通過平臺的手機端與PC端多點接入,實現資源共享,學生可以自主支配時間進行預習或復習,為學生提供高效率的學習資源,擴寬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渠道。
(四)建設建筑虛擬模型庫
建筑有造型藝術的特點,建筑的形態分析往往包含對于建筑史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通過虛擬建模來說明建筑外觀和結構特點,學生能更好理解知識點的結構和空間特點。
(五)建設圖片、視頻資源庫
課程針對學生在課堂中建筑空間缺乏實際感知的難點,運用豐富的圖片及視頻資源進行教學。通過學習通同步建設網絡課程平臺,為每個章節和知識點提供大量的圖片及視頻資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覺素材,搭建空間感知的橋梁。
(六)優化課件建設
課件編排滿足授課方案的要求,充分表達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研究對象。課件內容邏輯清晰,重點突出,圖片精美。通過具有視覺美感的界面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形成對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有力支撐。課程以美育人的教學目標融入教學環節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七)多元的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評價
針對學生“只學不問”,在課后布置需要以課堂內容為基礎進行思考的作業,引導學生知識內化,形成學術觀點;布置畫圖作業,強化重點知識的記憶。將課堂學習過程行為納入考核體系,平時作業與考試測評相結合,借助學習通平臺學情數據收集,建立多渠道的評價體系,成績結構更合理。
八、多元教學方法并舉
(一)翻轉課堂教學法
學生通過學習通課程網絡平臺進行預習,在課前補充章節知識點的制度背景、經濟背景和人文歷史的內容,提供多維理解學習對象的資料。學生在課前對簡單且必要的知識點預先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則在基礎知識之上講解知識點的形成和應用領域,釋放更多的深度討論和交流時間,學生學習的深度得到更大提高。知識點由易到難,學習方式由自學再講解到思考,實現知識能力的高階提升。
(二)案例教學法
對于建筑史各個時期的建筑,通過大量優秀建筑案例進行具體說明。通過寓美于教,對于外國建筑史采用和中國同類型建筑案例進行類比。學生能更好理解知識點的同時,傳播了中國優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心。
(三)啟發式教學法
在沒有開始課堂教學的時候,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避免學生的學習淺表化,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課后討論部分,在學習通上拋出與章節內容相關的開放性話題,可以做到人人可表達,有觀念輸出。形成熱烈的討論氛圍,提高交流的趣味性。
(四)畫圖法
建筑圖形語言是設計的一部分。動手制圖能讓學生牢固記憶建筑的形態、比例關系等,為將來的建筑設計做積累,讓學生根據知識點進行手繪畫圖和空間建模,加強對空間的理解和軟件的熟練操作。
(五)故事法
寓教于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協助知識點的傳授。如在帕提農神廟建造原因時,借用《雅典娜被推舉為保護神》的故事。在講授中國美學觀念時,借用《宋玉與登徒子之爭》的故事,提高課堂的生動性。
(六)探研式學習法
在課題研究模塊,提供與中國古代建筑相關的選題內容,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選題進行深入研究,實現從“學”到“研”的能力進階,并以此擴大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領域和深度。作業以PPT的形式提交,同時可成為不斷積累完善的優秀數字作業庫,成為學生及課程的學研成果。
建筑史的教學存在一些固有的教學瓶頸,如建筑對象的直觀空間感受的缺乏,對彼時歷史文化語境的代入性理解困難等等,都成為全面認識建筑對象和建筑活動的障礙。無論是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也好,抑或是其他的教學手段的協助。對于一門課程而言,最重要的是真正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信息化成為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方法途徑,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的突破。
作者單位:郭敏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C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