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凱燕(廣東省茂名市人民醫院,廣東 茂名 525000)
腦血管疾病近年來受生活方式、人口結構、工作壓力、慢性疾病等多種因素影響,發病率逐漸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腦出血疾病,具有非外傷、腦實質、病情發展快、預后差等特點[1-2]。此疾病病理機制十分復雜,且在出血后的病理生理變化中,腦水腫貫穿疾病的發生和進展,若未能加以重視,會引起顱內壓升高,甚至會有腦疝情況發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3]。因此如何有效清除腦水腫,并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成為治療腦出血后腦水腫的研究熱點。甘露醇是傳統降顱內壓的治療藥物,能夠刺激腦組織脫水,從而避免水腫體積進一步增大,還能通過增加血容量等途徑來改善腦組織氧供與血供,從而達到降低顱內壓的治療效果。但單獨使用該藥物進行治療易引起較多的不良反應,極易影響藥物治療效果,為此需要積極尋求另外一種有效治療方案。鑒于此,本文分析甘露醇聯合吡拉西坦對促進高血壓后腦水腫患者病情恢復的影響,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開展時間段為2021年6月-2022年6月,實驗對象共70例,均為我院收治的腦出血后腦水腫患者。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2例和13例,占比分別為62.86%和37.14%,患者年齡閾值范圍47-67歲,平均年齡為(45.29±5.23)歲;出血位置:基底節區/腦干/小腦各有患者18例/9例/8例;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8分,平均(5.18±0.72)分;發病時間8-20h,平均(15.28±1.19)h;體質量指數18-25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15±0.19)kg/m2。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1例和14例,占比分別為60.00%和40.00%,患者年齡閾值范圍49-69歲,平均年齡為(45.32±5.27)歲;出血位置:基底節區/腦干/小腦各有患者16例/10例/9例;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8分,平均(5.15±0.78)分;發病時間8-22h,平均(15.32±1.17)h;體質量指數18-25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11±0.18)kg/m2。對比分析兩組的各項資料較為相似,P>0.05,符合研究開展的基礎條件。納入標準:①入院后完成相關檢查,經頭顱CT檢查明確存在腦出血情況;②發病時間未超過24h;③其他檢查提示患者肝腎功能無異常;④未出現相關藥物過敏史;⑤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的相關流程及注意事項,并積極配合開展研究,且本次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顱腦手術治療史;②發病前,已存在精神障礙或智力障礙等疾病;③罹患惡性腫瘤疾病患者;④用藥禁忌證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對癥治療,靜脈輸液維持機體水電解質平衡,若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情況,則予以吸氧治療,同時還要進行血糖、血壓控制。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接受甘露醇(250ml:50g注射劑)治療,使用劑量為125ml/次,每日1次,30min內滴完;研究組患者靜脈滴注甘露醇治療的同時,聯合使用吡拉西坦(20ml:4g*5支注射劑)進行治療,每日1次,40ml加入500ml0.9%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兩組均持續治療8-10d。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借助NIHSS評分評估兩組治療方案的應用療效,分為4種情況:①NIHSS評分0分,患者日常生活恢復良好;②同治療前相比,評分恢復50%及以上,且患者生活能夠自理;③評分恢復20%-49%,日常生活雖受到一定影響,但患者仍能自理;④治療前后未見明顯變化差異。分別記為基本痊愈、顯著好轉、有明顯改變與無效。(2)實驗室指標:主要包括血液流變學與血清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血流量、血流速度變化;并觀察實驗室指標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體(AQP-4)、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數據差異變化。(3)神經功能與預后:觀察用藥方案治療前后NIHSS評分變化,0-42分,若治療后評分未有顯著降低,則表示治療方案未能對患者神經功能產生影響;采用精神狀態評定量表(MMSE)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總分共30分,若治療后評分未有提高,則表示治療方案未能對患者認知功能恢復起到積極作用;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治療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情況,總分共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同時還要觀察治療前后腦水腫體積變化。(4)安全性:記錄兩組患者用藥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反應情況并進行差異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借助系統SPSS26.0進行整理、對比,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n(%)]表示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χ2檢驗,P<0.05表示此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從兩組數據對比可知,研究組患者經有效治療后其臨床療效(94.29%)得到理想提升且優于對照組(77.14%),P<0.05,組間差異明顯,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治療方案臨床療效差異比較[n(%)]
2.2 不同治療方案對實驗室數據的影響 兩組分別應用相應治療方案后,觀察其對患者血流動力學以及血清指標的影響發現,組內治療前后以及治療后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不同治療方案對實驗室數據的影響(±s)
表2 不同治療方案對實驗室數據的影響(±s)
時間 組別(n=35)血流量(cm/s)血流速度(ml/s)AQP-4(μg/L)ox-LDL(mg/L)ICAM-1(ng/mL)治療前研究組 14.28±2.13 7.05±0.69 0.45±0.28 523.28±13.25 70.26±5.18對照組 14.25±2.18 7.08±0.73 0.42±0.25 523.25±13.29 70.23±5.19 t 0.058 0.177 0.473 0.009 0.024 P 0.954 0.860 0.638 0.993 0.981治療后研究組 18.28±2.57 9.58±1.25 0.15±0.09 302.18±7.16 41.08±2.43對照組 16.05±2.32 7.98±0.92 0.25±0.13 438.25±9.05 55.18±3.78 t 3.810 6.099 3.742 69.758 18.56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不同治療方案對患者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 如表3所示,分析兩種治療方案對患者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研究組患者經治療后水腫體積明顯減少,且NIHSS評分降低,MMSE評分與ADL評分均顯著提高(P<0.05)。
表3 兩組治療結局差異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結局差異比較(±s)
時間 組別(n=35) 水腫體積(ml) NIHSS(分) MMSE(分) ADL(分)治療前研究組 7.28±0.65 32.58±5.17 18.36±2.45 49.27±5.19對照組 7.25±0.69 32.55±5.14 18.33±2.42 49.25±5.15 t 0.187 0.024 0.052 0.016 P 0.852 0.981 0.959 0.987治療后研究組 2.45±0.38 12.38±2.43 28.36±4.15 79.25±8.13對照組 4.19±0.51 19.27±2.76 25.37±3.27 61.13±6.73 t 16.185 11.085 3.478 10.157 P 0.000 0.000 0.001 0.000
2.4 評價兩種治療方案應用安全性 比較兩種用藥治療方案的臨床治療安全性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安全性差異比較[n(%)]
腦出血是神經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此疾病好發于中老年群體,與腦血管病變有關,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是疾病的誘發因素,此外,該疾病也易受情緒波動、排便用力等因素的影響而突然發病。疾病發生后會出現血腫情況,屬于血管源性腦水腫,與血腫占位效應、缺血以及凝血酶和炎性細胞因子等因素有關,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需要采取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案來清除顱內血腫壓迫,避免影響患者預后[4]。
甘露醇是臨床腦出血治療中常用治療藥物,入血后會迅速提高血腦脊液間的滲透壓差,從而能將腦組織中的水分快速排出,可促使腦水腫面積縮小,降低神經功能受損發生風險,此外,藥物還會對血液流變學產生一定影響,會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流量,緩解病灶部位缺血、缺氧狀態,從而能進一步控制病情,保護神經細胞;吡拉西坦屬于高滲溶液,藥物輸注治療后,能夠在體內建立滲透梯度,將患者腦組織中的水分轉移至血管內,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治療效果同甘露醇存在一定相似性,故而甘露醇聯合吡拉西坦能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利于促進患者病情轉歸[5]。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應用不同治療方案后,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提高。
腦出血是一種原發性腦實質出血,可并發腦水腫情況,會降低病灶周圍區域血流量,易加重病情;腦出血后受損的腦組織和血凝塊釋放化學趨化因子會促進炎性細胞活化,易引發機體炎性水平,水通道蛋白-4是腦出血后釋放的一種膜蛋白,其負責腦部水運輸和維持腦內滲透壓平衡,參與全身滲透壓的調節,其參與腦出血后腦水腫的形成和發展;細胞間黏附分子-1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員,其會參與各種炎癥反應;機體處于炎癥反應下會釋放大量自由基,可造成低密度脂蛋白堆積在血管內皮表面,經氧化作用后轉化為ox-LDL,不能與正常脂蛋白受體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加重患者病情。研究結果表示,兩組用藥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實驗室指標得到顯著改善(P<0.05),提示吡拉西坦聯合甘露醇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進展。甘露醇藥物的應用能夠緩解病灶部位缺血、缺氧狀態,但單獨應用該藥物治療會引起較多的不良反應,且長時間使用甘露醇會直接通過受損血腦屏障進入病灶,在腦組織中長期蓄積,形成逆向滲透壓梯度,從而影響患者整體治療效果。配合吡拉西坦藥物治療,其作為谷氨酸受體激動劑,進入機體后能有效緩解患者腦水腫癥狀,二者聯合應用能夠起到協同互補的作用,繼而減輕腦組織損傷,促進血液稀釋,改善病灶處血流動力學,降低毛細血管周圍水腫的發生,避免病情加重[5]。且吡拉西坦還能通過對腦細胞中的ATP、ADP比例進行調節,加速乙酰膽堿合成,改善腦皮質缺氧情況,增加神經興奮傳導,利于促進患者腦細胞功能恢復。此外,該藥物還能與谷氨酸受體特異性結合,能夠對受損神經細胞進行修復和保護,還能對缺氧所致的逆行性遺忘有較好的治療療效,因此也能在另外一方面改善患者受損的認知功能,有助于促進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6]。此外,研究結果還對聯合用藥方案安全性進行評估,未見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聯合應用吡拉西坦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同時還能幫助患者減輕長期應用甘露醇治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聯合用藥治療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易于讓患者及家屬接受。
綜上所述,腦出血后腦水腫患者面臨一系列生理狀態改變,盡早采取吡拉西坦聯合甘露醇治療能夠獲得理想療效,對于促進患者病情轉歸具有積極意義,臨床可進一步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