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樊晶(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 300110)
全血捐獻是安全的,獻血過程中在誘發因素(緊張、睡眠不足、空腹、環境因素、暈針暈血、疼痛刺激)的影響下,血容量的下降導致副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偶爾會出現與獻血有時間關聯的不良反應[1],表現為面色蒼白、乏力、眩暈、惡心,以致逐漸失去知覺甚至發生抽搐等一系列癥狀。獻血不良反應是影響獻血者安全及是否再次參加獻血的重要因素,其中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DRVR)占獻全血不良反應的83%[2]。通過組織采血工作者共同學習《指南》,針對DRVR易發人群和誘發因素的識別,除做好獻血前的服務外,還通過對獻血者在獻血前中后進行小動作的有效實施,預防和減少DRVR的發生,做到了獻血者的有效保留。
1.1 調查對象 通過天津市血液中心血液信息管理系統(唐山啟奧科技有限公司,SHINOW9.011.188.0.24),提取2020-2021年度天津師范大學獻血屋全血采集信息。獻血者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全血捐獻者5180人(實施前1453人,實施后3727人),人均獻血量200-400mL。
1.2 方法 培訓方法:小動作培訓預防目的及主要方法見表1。
表1 小動作培訓預防目的及主要方法
1.3 統計方法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整理;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對結果進行比較,P<0.01表示有極其顯著性差異,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1 小動作實施前后DRVR發生情況的對比分析見表2。
表2 小動作實施前后DRVR發生情況的對比分析
2.2 2020、2021年度(小動作實施前后)獻血者發生DRVR的人群分析見表3。
表3 2020、2021年度(小動作實施前后)獻血者發生DRVR的人群分析
2.3 2020、2021年度(小動作實施前后)獻血者發生DRVR持續時間和恢復時間分析見表4。
表4 2020、2021年度(小動作實施前后)獻血者發生DRVR持續時間分析
3.1 常規DRVR的處置辦法 在獻血的整個過程中通過積極有效宣教,營造良好的采血環境,提供多樣化的飲料和食品,提高采血技能,全程有效溝通,能避免獻血反應的發生,但是在發生獻血反應后通常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采血,使獻血者取平臥位,雙下肢抬高,松開衣領和腰帶,脫去緊身衣物,暈厥時給予穴位的按壓,在保暖條件下于空氣流通處充分休息,為其提供飲料和點心。采取側臥位防止嘔吐物誤吸,監控血壓、脈搏和呼吸。必要時低流量吸氧,若上述措施無緩解,給予急救藥物或立即轉送至醫院進行處理。
3.2 小動作的實施(見表1)對DRVR的影響 以《指南》為指導,在獻血開始前甄別DRVR易發人群,表2結果表明,小動作實施前DRVR發生率為1.24%,自2021年起對天津師范大學整體獻血人群進行觀察,獻血前工作人員細心、耐心地指導學生,實施扎起過肩長發、解紐扣松腰帶、摘除配飾、調整呼吸四個簡單易行的小動作,實施后DRVR發生率為0.64%(χ2=4.101,P<0.05),實施前后差異顯著。與我國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發生率約為0.02%-1.61%[4]相一致。國外報道[5]指出:約14%-38%的初次獻血者可能出現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文獻[6-8]報道,DRVR與獻血者年齡、獻血史、性別、血容量等有關。首次獻血者發生例數較多,嚴重程度較重復獻血者高。本調查中,小動作實施前后,男性獻血者DRVR發生率由0.82%降至0.47%(χ2=0.520,P>0.05);女性獻血者中DRVR發生率由1.38%降至0.69%(χ2=4.278,P<0.05),結果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衛生行業標準《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預防和處置指南》中提及的體形較小的女性更易發生DRVR[9]研究一致。小動作實施前后年齡≤25歲的獻血者DRVR的發生率由1.24%降至0.63%(χ2=4.964,P<0.05),有極其顯著差異。這與年齡較輕、首次獻血比例較高及心理成熟度等因素影響相關。觀察顯示,小動作實施前后體重>55kg的獻血者中發生DRVR的發生率由0.92%降至0.25%(χ2=3.236,P>0.05);小動作實施前后體重≤55kg的獻血者中DRVR發生率由1.72%降至0.76%(χ2=4.972,P<0.05)。Eder[10]等人的研究文獻也提示初次獻血是獻血不良反應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顯示,小動作實施前后初次獻血者和重復獻血者DRVR發生率分別由1.59%降至0.79%(χ2=4.618,P<0.05)、0.45%降至0.28%(χ2=0.279,P>0.05)。可見,實施小動作后女性、年齡≤25歲、體重≤55kg、初次獻血及獻血量為400mL的獻血者DRVR發生率下降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指南》中提及的易感人群相符,我們在工作中對此類易感人群在獻血過程中實施針對性措施后效果明顯,與李梅[11]等人的分析提示的初次獻血、低年齡(18-25歲)、低體重(<55kg)是導致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主要影響因素相同。《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預防和處置指南》為實際工作應對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提供了更為專業的指導。
獻血反應的發生會給獻血者帶來不良的體驗,嚴重影響獻血者的獻血熱情。在天津師范大學獻血屋實施《指南》的同時,將有效預防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小動作印成漫畫冊,在獻血前由志愿者向獻血者解釋說明,使獻血者明白其用意并愿意配合。表4結果表明,即使發生了DRVR,與未采取小動作相比DRVR程度減輕(均非重度),持續時間<10min占比87.5%,χ2=7.201,P<0.05,與之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小動作實施可有效縮短DRVR的持續時間。Riga[12]等人的報道中有76%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者不再參加獻血,而年輕的大學生是無償獻血隊伍的主要力量,如何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獻血體驗,維護他們的獻血熱情,對穩定無償獻血者隊伍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本研究目前是基于大學生群體獻血的數據觀察,初見效果。目前由于觀察數據積累尚少,下一步將持續收集、整理獻血不良反應的觀察數據,通過加大數據統計、分析趨勢變化、優化工作細節、創新服務手段、改善獻血環境、搭建交流平臺、延伸獻血后電話回訪等舉措,同時將小動作延伸到獻血屋、獻血方艙、流動獻血車等,充分收集數據,客觀分析環境、人群、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因素對預防獻血反應發生的小動作的影響,有效降低獻血反應,提高獻血舒適度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