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峰 宋玉鳳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凝聚著民族的集體智慧和情感精神。藍染作為一門擁有千年歷史的古老工藝,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近年來,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學習方式不斷發生改變,數字化技術被應用到各個領域,并促進各行各業迅猛發展。數字化技術也可以為“非遺”藍染技藝提供新的舞臺,促進數字化與“非遺”深度融合,挖掘藍染技藝全新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調研發現,“非遺”藍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讓數字化技術助力藍染技藝傳承與創新,能夠讓藍染技藝與時俱進,更具活力。文章首先分析了數字化對保護和傳承藍染技藝的價值,得出數字化技術能夠帶動藍染技藝創新發展,拓寬其宣傳渠道和銷售渠道的結論。其次分析了藍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現狀,發現藍染技藝在傳承和創新方面都面臨諸多難題,阻礙了藍染技藝的進一步發展。最后總結經驗,依托數字化背景,提出了利用數字化技術將藍染技藝進行數字化傳承和創新的新路徑,主要通過搭建數字化學習體驗平臺、構建多驅動主體的數字化生態體系、實施多層次轉化的創新設計策略這三個途徑來促進藍染技藝傳承與創新發展,以期為藍染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提供新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數字化;藍染技藝;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TS19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9-00-03
0 引言
在數字化背景下,推進數字技術與“非遺”深度融合,實現“非遺”數字化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藍染技藝作為優秀的“非遺”,更應該積極融合多種技術媒介,在學習、傳承、創新等方面嘗試利用各種新技術手段,讓更多人體驗藍染,走近藍染,了解藍染,傳承藍染。
1 數字化于“非遺”藍染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價值
1.1 數字化概述
數字化就是利用新興技術為商業模式提供新的收入和價值創造機會,是轉向數字業務的過程。尤其是后疫情時代,信息數字化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數字化技術使互聯網成為全球傳播平臺,全球幾十億人都與這超級智能的網絡相連。數字化時代被認為是跨領域與高成效相結合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存儲與處理都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數字技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技術。如今,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學習方式不斷發生改變,其中基于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數字傳播、數字存儲、數字閱讀等數字化行為與舉措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1.2 數字化于藍染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價值
數字化背景下,藍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設計有了新的契機。與傳統的數據信息儲存方式相比,數字化信息儲存更加方便、高效,可儲存的信息容量也更大。藍染技藝可依托數字化技術,實現文化的多元化、多層次保護傳承及創新設計。
拓寬藍染技藝的宣傳和銷售渠道。文化傳播需要依賴載體和工具,而技術的不斷革新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1]。數字化背景下,與傳統媒體迥然不同的新媒體迅速崛起,其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豐富,這些優勢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借助新媒體平臺,“非遺”藍染技藝及文化傳播將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多的藍染愛好者能夠隨時隨地學習藍染技藝。
推動藍染技藝創新性發展[2]。新媒體不斷沖擊傳統藍染產品的設計理念,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元素,推動傳統手工藝人改良創新工藝和設計[3]。社會各界的獨立設計師及工作者無論是出于商業目的還是個人意愿,都有條件且能在短時間內通過數字媒體接觸、了解藍染技藝,并進行藝術設計,從而推動傳統藍染產品創新性發展。
促進藍染技藝傳承路徑多元化[4]。得益于新媒體對藍染技藝的宣傳,高校開始建設傳承基地并開展線上線下課程,傳承人開始建立工作室并廣收門徒,各企業也開始創立藍染品牌,多樣化、全新的傳承路徑隨之涌現。例如,山東科技大學建立了藍染傳承基地,并與周邊中小學建立聯系,開展線上和線下學習體驗,促進了藍染技藝傳承路徑的多元化。
2 “非遺”藍染技藝及其傳承與創新現狀
2.1 藍染技藝概述
藍染技藝是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是中國民間一門獨具特色的手工藝,發源于黃河流域一帶。藍染技藝主要包括扎染和藍印花布兩大部分。扎染是指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主要依靠針線、夾板等完成;藍印花布是用生石灰、黃豆粉調和成糨糊,通過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制成。這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技術進步的有力見證[5]。
2.2 藍染技藝傳承與創新現狀
作為古老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藍染技藝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底蘊,其物質載體形態與眾不同,彰顯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6]。近年來,政府通過頒布相關政策、給予資金支持等方式,加強保護藍染項目、藍染傳承人以及藍染技藝等。例如,江蘇南通藍印花布傳承人吳元新老師創辦了藍印花布藝術博物館,收集、保護藍染花布的紋樣、布料、技藝等,同時收集和整理藍印花布的相關書籍著作、文物資料等。
在傳承與保護藍染技藝的過程中,可以創新性開發設計相關產品,創建藍染品牌[7]。在實踐過程中,藍染技藝的傳承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藍染技藝傳承人得不到足夠的扶持,技藝傳承面臨諸多難題;第二,缺乏高級知識人才的參與,傳統技藝難以創新,得不到有效的、高水平的保護[8];第三,藍染技藝及產品品牌化發展模糊;第四,對藍染技藝的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方式單一,推廣受到多方面阻礙。另外,高等院校參與藍染技藝學習、保護與傳承進程緩慢,缺乏實際有效的創新[9]。
3 “非遺”藍染技藝銜接數字化的傳承與創新策略
3.1 搭建數字化學習體驗平臺
隨著數字化經濟的快速推進,應積極利用數字化資源,揚長補短,加快藍染技藝數字化轉型,搭建促進藍染技藝有效傳承的平臺[10]。就是要充分利用數字化的獨特優勢,打造藍染技藝的現代化傳承保護體系,激發藍染技藝的循環發展活力,創造性實現其數字化轉型[11]。
一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打破地域限制,拓寬藍染技藝宣傳受眾面,提高知名度。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其通過智慧樹、學習強國等線上學習平臺搭建網絡課程,線下開展專業課和公開課,面向全體學生,使藍染技藝傳承得以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促進了藍染技藝傳承路徑的多元化。
二是建設藍染藝術數字博物館。目前藍染作品多以靜態方式呈現,參觀者無法獲得交互體驗。而通過建設數字博物館[12],參觀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借助數字博物館的VR技術,將藍染產品轉化為3D虛擬影像,可以帶給參觀者更強的體驗感,激發參觀者濃厚的興趣。另外,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為藍染技藝創作更多的表現形式,如數字電影、科普游戲等,同時借助三維技術還原藍染作品的發展過程,借助VR技術賦能藍染技藝,讓個人獲得沉浸式體驗[13]。
3.2 構建多驅動主體的數字化生態體系
多驅動主體構成了一個數字化生態體系(見圖1)——傳承人和設計師為主要的驅動主體,政府機構、高等院校等是推動器,促進整個生態體系循環,然后通過新媒體平臺傳達給社會大眾,大眾再通過新媒體平臺將體驗反饋傳達給各層驅動主體,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社會數字化生態大循環。新媒體平臺在數字化生態系統中是驅動主體和大眾之間的橋梁,使藍染文化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使整個數字化生態系統充滿活力,尤其是短視頻為藍染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促進了藍染文化在各階層傳播[14]。
藍染技藝傳承人和設計師有良好的文化基因,并且掌握了核心技藝,形成了完善的知識體系,具有較強的研究和創新能力,與社會各界廣泛聯系,有強烈的發展愿望,他們是整個數字化生態體系中的核心主體。在整個體系中,政府等機構作為外圍驅動主體加入,在社會中形成第二輪循環,他們可以提供學術、商業、公眾傳播等多方面的動力,依托數字化技術,各層驅動主體可以線上完成合作,更加方便快捷。
3.3 實施多層次轉化的創新設計策略
第一層次是以藍染技藝為核心的高級定制作品,全部采用純手工制作。傳承人和設計師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設計制作。如以麥草秸稈為原材料的麥草畫,全程純手工制作,耗時長,人工成本高,價格也相對較高,大多為私人定制。
第二層次是結合藍染技藝和工業生產的文創產品[15]。這種半手工的文創產品能夠很好地適應批量化機器生產,給傳承人帶來更多的訂單量,特別是在帶動鄉村振興方面具有特殊意義。在研發過程中,要著重控制手工成分和機器生產之間的比例,傳承人手工占比決定了產品的制作周期和價格。文創產品經過市場的反復檢驗,會形成一個合理的價格,從而可以確定更合理的設計方案,手工制作和機器生產的比例分配也會得到優化。如“自然造物”設計的“馬常青”刺繡掛偶,手工刺繡加機器批量化,合理的制作方案讓產品兼顧了手工質感和價格優勢。
第三層次是將藍染作品進行數字化轉換,如藍染數字作品收藏、藍染動畫電影、藍染體驗游戲等。沒有手工制作成分,不受數量限制,價格更親民,在藍染文化宣傳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如中共一大紀念館發布的數字文創產品“樹德里”系列,讓紅色文創以一種新潮的方式走近年輕一代,是文創產品及文化產業創新、求變的里程碑式突破。
這三個層次的藍染產品構成了一個多層次轉化的創新設計體系,能夠促進藍染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中。體系中自上而下,手工占比和制作周期、人工成本呈正相關,而與消費群體數量呈負相關。這三個層次的產品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遞增式的,從了解到熟悉再到熱愛。其中,第三層次產品是“敲門磚”,使消費者與藍染建立基礎文化情感,因此價格比較實惠,受眾也相對廣泛;第二層次消費者對藍染產品的文化屬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產生了文化共鳴,購買藍染產品的欲望也隨之增強,因為其中的藝術價值和手工價值已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第一層次的產品是最能體現手工、文化、藝術等價值的,其內涵已超越本身所固有的價值,對消費者的文化認同程度要求也比較高[16]。由此可見,藍染產品消費市場是一個長期培育的過程,當消費者對藍染文化形成一定的認知基礎時,整個社會的藍染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也將隨之增強,藍染產品的商業流通也會隨之增加。
4 結語
數字化驅動背景下,文化傳播模式發生改變,藍染技藝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其進行數字化傳承和創新,不僅可以增強人們對藍染技藝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藍染技藝。數字化技術可以為藍染技藝提供新的傳承和創新途徑,從而推動藍染技藝傳承和發展,促進藍染技藝傳播和推廣,實現藍染技藝可持續發展,振興民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肖艷.試論技術進步對文化傳播的影響[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25(3):202-203.
[2] 劉建輝.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產業,2022(12):79-81.
[3] 磨靖蓉,李姍姍.基于新媒體的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創新:以陜西省楮皮紙制作技藝為例[J].陜西檔案,2022(3):26-28.
[4] 王林宋.新媒體平臺在非遺數字化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2,24(19):98-100.
[5] 朱羚.藍印花布式樣在金屬首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0:43.
[6] 付曦.探析民間藍印花布的設計美學[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5(4):92-93.
[7] 王海波,卞小燕.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將南通藍印花布引入高校藝術課程的教學思考[J].藝術科技,2015,28(5):16,31.
[8] 張文靜.草木染藝術的發展及在服飾中的創新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2):68.
[9] 賈凱,劉雨.藍印花布元素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延續[J].明日風尚,2017(19):60.
[10] 周瑩.藍印花布非遺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應用[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22):93-94.
[11] 郝儒杰,歐露,羅一平.非遺數字化傳承保護體系的實踐路徑研究:基于四川巴中?達州?南充的考察[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22(2):32-38.
[12] 鄭榕玲.新媒體時代下嶺南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以嶺南非遺石灣陶塑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1):164-165.
[13] 張麗麗.新媒體時代高密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究[J].戲劇之家,2016(20):238-239.
[14] 吳波,金泳萱.非遺數字化視域下的香云紗虛擬時尚設計[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4):68-75.
[15] 伍菲.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化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果樹,2022(11):113-114.
[16] 章莉莉,朱藝蕓.國潮背景下的非遺傳承與創新設計[J].裝飾,2021(10):30-35.
作者簡介:董健峰(1997—),男,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宋玉鳳(1980—),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工業設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