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以其堅定的初心態度與恰當的發展路徑,為全人類開創出了一個進步的、嶄新的文明形態。人類文明形態的變革與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如影隨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中國傳統曲藝是人類精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曲藝為例,探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演進與路徑,提出曲藝的發展路徑,應從開展曲藝通識教育、開辟育人創作新道路和著力培養曲藝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三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新發展理念;曲藝
中國式現代化是兼顧文明與發展、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現代化,其對人類文明形態的變革起到實質性作用。習近平主席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研討班開班式上著重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它源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講本質,融合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優秀文明成果,代表著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與西方現代化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下文從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初心與發展兩個維度,闡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最后具體指出曲藝藝術的推進路徑。
一、初心: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使命
文明是一種社會歷史發展的象征,它體現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并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也在不斷演變,而最先進的文明則是在保留前一文明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福澤諭吉曾經指出,文明是一個無限的概念,它可以幫助人們擺脫野蠻的狀態,并且不斷地向前發展。顯而易見,文明的發展和演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進程,是中華民族不斷探索、汲取、融合的成果,它不僅延續了傳統的文明形態,而且還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本心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重大原則,這一原則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將成為創造、實踐和價值的主體。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人民的利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尊重他們的意見,并將以人民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貫穿始終。[2]只有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才能夠走上一條開啟人類文明新紀元的嶄新之路。這種價值本心應當貫穿于每個行業的發展。針對曲藝事業的發展,我們應該始終把民眾的需求放在首位,努力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深入挖掘創作的潛能,積極探索新的表現形式,不斷完善曲藝的創作體系,激勵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優秀曲藝作品。
(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要求
人類正在邁向一種全面的、多元的、和諧的文明,這種文明將包括物質、政治、心理、社會和環境,它將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的領導下,人民以全新的視野和勇氣,走上了一條充滿活力的現代化之路,為世界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正在邁向一個全新的現代化文明時代,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篇章。隨著中華民族實施偉大復興的戰略,以及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和人類文明的新模式不但為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福祉,而且還為世界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3]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展”。因此,以科學的方式深入挖掘和發展中華文明的精髓,使其不斷進步,以更加現代化的方式邁向未來,為世界帶來一種全新的、充滿活力的文明。要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堅守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時俱進,朝著新型文明的方向發展。同時,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實踐之中,傾情反映當代中國社會進步的價值追求,洞察時代先機,勇于承擔歷史使命,為實現文化自信和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貢獻。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通過實施“五位一體”,并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其深刻的變革,超越了資本主義的邏輯,為人類文明的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文明發展模式。自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指導思想,積極探索、實施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實施科學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形成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之路,為世界文明的演進與新時代的到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路徑選擇
自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深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這一理念源自其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但卻不僅僅局限于“心血來潮的產物”,更是一種歷史性的、可持續的、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文明變革,它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全新的活力。因此,探索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路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
實施新發展理念是當今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它不僅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也為構建和諧美好的世界作出了貢獻。陳雨露校長強調,要全面、準確、完整地實施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系統性思維。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強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關注,并努力形成合力,避免偏頗和片面。[4]聯系到曲藝事業的發展,需要科學謀劃曲藝工作,在曲藝事業的發展中貫徹新發展理念。
(二)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
守正創新是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的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秉承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為宗旨的理念,積極探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展現新時代黨和國家的發展成果,我們的曲藝工作者應該不斷努力,并將自己的創作與人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傳統曲藝得以以全新的方式傳播,使得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出生機,重新喚醒曲藝藝術的魅力,進而拓展了曲藝群體,提升了社會影響力。
(三)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要自信自強謀求高質量發展。提升質量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重大作用。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滿足人們對于更加優質生活的需求轉變為追求更加均衡、更加充分的發展,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中之重。國家的發展正朝著更加高質量的方向邁進,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從推進國內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到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推進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這些都明了國家不斷提發展量的決心和信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最鮮明的邏輯主線是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核心命題層層遞進、緊密貫通,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而中國傳統曲藝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載了中華文化諸多的基因密碼。因此,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趨勢,為曲藝學科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更為曲藝行業可持續發展擴寬了文化視野。
在曲藝工作推進中,結合新時代具體要求是其進行創造性轉化的關鍵所在,只有通過藝術實踐的創新,借鑒科技發展契機,在革故鼎新的同時審視自身,才能擔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三、瓶頸:曲藝發展存在的問題
曲藝的傳承和發展,與眾多傳統音樂文化一樣,在全球化大環境下受到一定的沖擊,目前曲藝傳承與發展形勢并不樂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曲藝的傳承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特別是直接從事傳統音樂表演、音樂創作、市場運作、宣傳策劃、經濟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級專門人才,異常缺乏,這是制約曲藝發展的最大瓶頸,為此,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途徑、采取文化資本介入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第二、舊時曲藝主要通過師徒制、班社制的方式培養曲藝表演人才,以技能培訓為主,口傳心授是主要的傳承手段。新中國建立以來,雖然出現了各類國家主辦的藝術院校、音樂院系、藝術學校和短期培訓班,開始學院式的人才培養,但是終究人數有限,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對于曲藝人才的規模化需求,因此導致曲藝的社會影響有限,難以發揮應有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隨著社會的轉型發展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傳統音樂創作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急需進行改革創新,通過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激發滋生創作活力,因此需要開辦各類民辦藝術培訓機構和藝術院校,為曲藝創作、優秀曲藝文化發展提供各類合格人才。
總之,目前曲藝傳承和發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特別是直接從事傳統曲藝表演、曲藝創作、市場運作、宣傳策劃、經濟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級專門人才,這是制約傳統音樂發展的最大瓶頸。
四、機遇:奮力推進曲藝的傳承與發展的措施
(一)廣泛開展曲藝通識教育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廣泛開展曲藝通識教育,營造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觀念和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形式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各高校在進行曲藝進校園的活動中,要注重于大學生曲藝社團相結合,廣泛開設曲藝基礎通識課程,展現曲藝藝術、講述中國傳統故事、頌贊英雄人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地方高等院校要發揮自身優勢,為傳統曲藝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培養從事傳統曲藝演出、傳統曲藝創作的中、高級專業人才。目前,國內已有幾家院校正在積極探索曲藝人才的教學模式,例如,河南師范大學于2019年開始招收中華傳統優秀音樂文化傳承實驗班,培養能彈能唱、懂教學會研究的多層面曲藝人才,為優秀曲藝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做出了有益探索,類似的有北京電影學院的相聲、喜劇表演班、遼寧大學的二人轉本科專業、平頂山學院的曲藝表演本科專業等,均在地方傳統曲藝專業化教學方面進行了各種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地方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
(二)開辟育人創作新道路
曲藝傳承是一個地區曲藝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石,培養出有活力、有實力的新一代曲藝創作者是形成曲藝傳承發展的基石。
第一,將傳統曲藝人才的培養,與高等學校的專業優勢結合起來,實現研、學、演的互相結合、互相滲透,各演藝團體則要為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優秀的教師,在專業教學上支持高校的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促進曲藝的教學與研究。同時,雙方利用各自優勢積極進行演出合作,高校在學術交流、教學觀摩、專業比賽與匯演等活動中加大曲藝的演出分量,為演藝團體提供展演機會,向教育界、文化界推介本地優秀的節目;演藝團體可以給高校提供良好的實習平臺,并充分利用高校各種資源,進行曲目創作、節目排練、演出編導與策劃、理論培訓等方面的合作,借此提高自身的藝術水準和社會影響力。一旦形成演藝團體與高校良性互動的狀態,那么,演出質量將會得到技術層面的充分保障,這是曲藝發展的利器和法寶。
(三)著力培養曲藝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實用型的高素質曲藝專業人才隊伍是推進曲藝學科建設、學術建設和曲藝話語體系建設的必經之路。曲藝教學必須通過各種各樣高質量的實踐性環節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完善,積極發掘時代熱點,結合各類高校資源方面的優勢,整合發展方向,擴大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面積,提高專業綜合能力。
針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在一些師范類高校,增設曲藝教育專業,培養曲藝教育師資隊伍,這類曲藝教育人才能夠諳熟各種曲藝形式和一定的經典作品,具備擔任中小學美育教師的能力。
曲藝學科建設是曲藝藝術高質量繁榮發展的基礎工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具象化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下加強曲藝學科建設,將曲藝納入現代高等教育教學中,呼喚新的曲藝人才,構建新的學科體系,對于曲藝行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
結語
新的時代,新的追求。中國式現代化正在以堅定的初心態度、合理的發展路徑為全人類開創進步的、嶄新的文明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首先需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人類創造美好未來的初心愿景和責任擔當;其次,需要充分理解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動態的漸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需要統籌謀劃和重點布局,又需要具備一系列現實條件;最后,需要充分把握在中國傳統曲藝發展范疇下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路向。
參考文獻:
[1] 汪連杰,劉昌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共同富裕:理論邏輯、目標原則與路徑選擇[J/OL].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
[2] 王麗華,周建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生成和實踐價值[J].南京社會科學,2022, (12):20-29.
[3]袁祖社.中國“文明新形態”發展理念的演進邏輯[J].理論探索,2016(04):13-17.
[4] 王錦濤,殷爍,姜潔.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N].人民日報,2023-03-13(005).
作者簡介:吉莉(1970- ),女,漢族,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學。
蕭龍友
(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本名方駿,字龍友,號“息翁”,晚年改號“不息翁”,四川省三臺縣人。生于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0歲。清末曾參加科舉,早年自學中醫,以中草藥治療霍亂,聲名大振。1914年到北京,任內務部中醫顧問等職。1928年棄官行醫,以其精湛的醫術被譽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1930年他與孔伯華聯合創辦了北平國醫學院,任院長。
新中國成立后,他曾任北京市中醫師考試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科院生物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中國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曾當選為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現代醫案選》《整理中國醫藥學意見書》《息園醫隱記》《天病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