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地不斷發展與革新,地方文化產業逐步興起。運用信息技術推廣地方特色文化已經成為潮流趨勢,但是卻迎來了各方挑戰,破除難題,實現發展,是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是基于時代發展特點所提出來的發展路徑,我們需要聚焦媒體平臺的搭建、特色品牌的建設以及人才的引進,打造極具地方特色文化發展新業態。
【關鍵詞】新時期;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引言
地方特色文化主要是指地域內依托自身良好的地方文化資源,經歷了一定時間發展,形成的具有獨特色彩和風格的社會文化現象。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將“提升文化自信”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而對于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利用與保護是推動“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一、新時期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現狀概述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要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形成了一系列以數字為主的數字生態,對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文化發展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數字化發展,出臺了系列政策,尤其是2022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的戰略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設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數字化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形式,在新時期的背景下,促進文化轉型升級,實現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地軟軟的開展了以數字化為主的文化建設路徑,從基礎入手,夯實文化的數字化的基礎設施,依托現有的平臺,實現的地區特色文化推廣;從渠道入手,因地制宜,建立縣級融媒體中心,與地區有關部門結合得起來,建設多樣的文化傳播路徑,比如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從布局入手,加快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布局,在文化數據、資料的采集、加工、分布有以及呈現等。從公共服務建設入手,建立了地區特色數字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文化共享工程等。
以濟南市為例。濟南市是“史前龍山文化”的發源地,具有種類豐富、歷史淵源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如,泉水文化資源、書畫文化資源、建筑文化資源、楹聯文化資源、園林文化資源、非遺文化資源等。“文化建設不是孤立的,就文化談文化知識空談。”顧群業針對“文化濟南”建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濟南市地方特色文化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文化濟南”實際就是“數字濟南”,將數字與文化結合起來,形成產業,推動的地域經濟發展,以保障地區特色文化的出行發展。以“產業興”推動“文化興”實現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同時,今年濟南市在文化數字化建設的推動下推動全民數字閱讀,將閱讀與“泉文化”巧妙結合,以“泉民”悅讀為主題,打造線上線下共同發展的閱讀空間,推動全面數字閱讀,形成全面閱讀新品牌。“看得見一城山色,聽得見泉水叮咚,聞得見滿城書香”已經逐步成為濟南市的城市名片
由此可見,在文化數字化建設中,強調因地制宜,考慮實際情況,避免重復性,確保地區特色文化的發展,調動文化企業的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培育數字文化領軍企業,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發展是與經濟法融合發展,實現雙向互通發展。
二、新時期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中的存在問題
(一)管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最大的特點就是分散性。一般而言,物質文化的可存性、可移動性較大,常被保存在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以及博物館中。這些區域對于地方特色文化有較大保存性,且目標非常明確,都是為了更好保護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但是由于屬于不同的行政機構,管理體系較為分散,典藏獨立,用戶在獲取資料、信息的時候存著較多的不便。雖然現在在數字化建設下,一些圖書館、博物館以及檔案館等建立了資源互通的網站,為用戶提供一定的便利,但有些資源缺乏數字類型的資源,且軟件的管理型、更新較差,聯動性較差,用戶仍舊要去實地尋找特色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以及一些注重的文化資源,更是缺乏統一的管理。缺乏統一的管理體系,這就導致在地方文化資源、整理、保存的過程中存在“各自為政”的情形,大家都在強調自身文化特色的挖掘,注重于本體系內特色文化建設,缺乏溝通、協調,導致在資源整理建設中存在重復性。
(二)文化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等方面息息相關,因此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分布在當地各個方面涉及文化、經濟、飲食、人文、自然等方面,不同類型的特色文化之間在保存、利用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導致在挖掘的地方特色文化的時候存在資源整合欠缺的情況。同時,不同機構之間,“各自為政”的情形,導致各個保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組織所提供的數字化服務比較分散,容易造成資源的重復建設,同時也不利于這些資源的共享與利用。同時,由于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收集、整理、保存與利用方面地方各個機構都存在著不同理念的認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發掘最主要的目的是推廣、傳播,最終實現特色文化資源得以傳承、發揚,實現發展。不同機構所收集的藏品多、繁雜,需要借助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展示。而跨機構、實現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就成了建設的重要問題。
(三)文化理念有待進一步融合
數字化是在信息技術背景下被提出來的,各種數字化的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數字服務系統等都是新型的技術產物。運用信息技術處理不同的信息資源,擺脫了區域限制,實現跨對象的網絡資源傳播。這種新型技術受到一部分人群的推崇,他們認為這種方式打破常規,直接運用電子設備獲取信息,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知識學習。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群抗拒這種方式,仍舊采用傳統信息獲取的方式,直接通過書籍或者實地考察,獲得最直接的感受,他們認為電子信息技術雖然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體系以及平臺,所獲取的資源、信息比較混亂,一些珍貴的地方文化特色資源一旦的通過網絡形式發布便會難以追蹤、控制。這種傳統與現代文化理念的沖突,阻礙了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進程。
三、新時期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價值作用
(一)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地方文化表現的區域地理內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以及,但是區域地理社會進程的具體體現。在順應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地方各級有關部門都在積極主動的挖掘、開發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制定相關的政策、規劃,在符合實際情況的背景下,為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人們了解一個地方歷史沿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不僅有利于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會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因此,在數字產業化以及產業數字化的“雙輪驅動”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文化發展、推廣途徑。比如,濟南市在2021年推出的《我從漢朝來——文物世界中的漢代濟南》專題展,在開展展覽之前,在官網上呈現了以“云上博物館——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專題文化,講述了展出展品背后的故事,這對于更好地了解展品有著重要的作用,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來,在推廣文物歷史文化底蘊的背景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了解游客感興趣的產品,聯動實地產業,設計、制作相關的“周邊”,這一系列的聯動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對于地域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承載著地域的特色文化底蘊。要深入挖掘和利用文化資源,是地域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文化資源,如何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文化發展的關鍵問題?將文化發展為產業是保持文化發展的關鍵,數字化在推動文化產業跨行業、跨要求發展,將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產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地方特色資源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牽動文化生產與服務體系的升級,促進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與拓展,開發文化服務產品與文化產品,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特色,擴展地方文化內涵,實現品牌的建設。比如,在文化濟南建設中,注重抓住產業發展,明確數字化建設的重點,將數字應用在產業中,促使文化產業能夠實現符合時代的發展,推出如“數字應用產業園+綜合配套”等聯合產業,通過統籌規劃、招才引資,構建新業態。
四、新時期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優化路徑
(一)搭建媒體平臺,做好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合
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的建設中,最為關鍵就是要將資源整合起來,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旅游景觀,確保多種資源的推廣與傳播。傳播的、推廣最為關鍵的是媒體平臺的搭建,近年來為了提高信息質量,確保信息的安全,新型媒體形式——融媒體,作為市級主流媒體,在傳播地方特色文化中發揮著輿論引導、弘揚主旋律的作用。在融媒體平臺的使用中,要注重三個需要。首先,需要注重立足本地特色、聚焦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播。以濟南市為例,打造了“兩個中心一體化打造”的融媒體中心,運用四級網絡體系和融媒體平臺,講好“濟南故事”。其次,需要創新表達方式,貼近百姓生活。文化傳播要深入人心,就需要得積極發揮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增加文化傳播的貼近性,運用網絡媒體采用輕快、生活的話語,發揮群眾語言魅力,將地方的特色文化得到切實的傳播與推廣;最后,需要聯動多種媒體,建立文化傳播的機制。不同的傳播媒體要注重發揮不同的傳播效應,如電視應當利用感染力強、現場感的特點,在文化的呈現方面突出趣味性。
(二)聚焦品牌建設,塑造富有特色的“地方符號”
地方特色文化能夠體現地方普遍價值,是推動地方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目前,各地文化資源豐富、雜亂,在建設數字化為主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中存在內容紛繁雜亂,文化的傳播勢必會陷入“資源重復性”的問題,為了解決了這個問題,需要聚焦品牌建設,致力于探究優質文化推廣體系,塑造富有特色“地方符號”。比如,濟南因泉水眾多,被稱為“泉城”,打造“泉城文化”品牌,以“泉”為主體打造具有特色的泉水文化產業,同時聯動其他產業,如茶文化、酒文化以及地方菜品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業快速發展,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的推廣。同時,增加泉水文化科技體驗項目,注重科技元素的運用,講好濟南故事。
(三)注重文化建設,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人才隊伍
當前的社會發展,最注重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支持更是滿足文化數字化建設的重要一環。首先,引進人才。當前新媒體藝術、游戲設計等專業人才較多,但是在地方發展中發現這部分人才外流嚴重。為了引進人才,第一步就是需要在當地開發相關產業。逐步培育數字應用產業,自己培養“內容生產者”。同時建立數字產業文化園,完善配套設施,引進人才。這就不僅實現文化興,同時也促進了“產業興”,給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其次,培訓人才。數字化建設的背景,不僅需要對于地域文化十分了解的人才,還需要會運用、會創新的新型人才。為了有針對性的推廣地域文化,就必須培養一批地方特色人才隊伍。依據不同文化類型開展不同的培訓,將課程匯編成網絡資源,鼓勵人才運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建立考核制度,對于其月度、季度學習情況匯總,達到促進人才成長作用;強化人才創新驅動,對于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獎勵,尤其是一些新時達背景下的優秀、專業人才,需要他們發揮自身優勢,完善區域的數字化建設。
五、結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發展要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運用先進工具構建數字化為主體的資源推廣路徑。當前,技術變革勢必給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面對著一系列挑戰。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最大的缺點就是過于分散、雜亂,要推廣與建設中強化數字化模式的優點,建立統一管理體系,聚焦優勢,凸顯優勢,把握數字化時代的特點,實現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傳承、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2022-05-22]新華網,http:// www.news.cn/politics/2022-05/22/c_1128674022.htm.
[2]鐘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8(2).
[3]鄧淑軍.公共圖書館特色文化資源建設及利用研究——以撫州市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2(3).
作者簡介:張棟(1981—),男,漢族,山東濟南人,大學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數字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