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敬卿 陳國棟
【摘 要】目的 基于臺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創新性轉化,研究地域性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創新思路?;凇皬倪z產到資源”的視角,以“文化資源整合”為切入點,架構“臺州非遺”文化資源整合視域下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理念模型,并運用于“和合禮茶”主題茶具產品的創新設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茶具創新設計的耦合,不只是傳統元素的移植和嫁接,而是立足于演化之后的創生:“共生同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后是“同質異構”的地域文化基因。通過對“臺州非遺”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核的深入剖析和凝練,支撐了我們在茶具設計過程中對臺州“和合文化、山海文化”符號的重構、轉換和意象化表達。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整合;符號;和合文化;茶具設計
【中圖分類號】TS97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文化在我們探尋如何去理解它時隨之消失,接著又會以我們從未想象過的方式重現出來?!比祟悓W家薩林斯的觀點為當今時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意義的闡明做了一種鋪墊。[1]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不斷深化的“后非遺”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資源”在當代文化創新領域的“活用價值”日益提升。非遺創新性傳承與當代茶具設計的耦合,嘗試觀照與考量地域文化精神在當代茶具設計領域的適度表達。通過對臺州非遺資源的整合,以當代設計語言轉化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樣式,探索并實踐非遺從“原生”到“再生”的蛻變,使非遺以文化產品的方式重新融入現代生活空間,從而發揮“設計服務大眾的最大效能”。[2]
一、茶具設計的流變與趨勢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西漢王褒《憧約》中已有“烹茶盡具”的記載。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開列二十四種煮茶、飲茶器具,表明唐時飲茶用具已從酒器、食器中逐漸分離開來,自成一個系統。整體來看,茶具的發展和茶葉的利用方式、工藝水平、審美及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從早期的煮飲,到唐代烹煎、宋代點茶,直至明清的散茶瀹泡,茶具經歷了由兼用到專用,由粗趨精、由簡趨繁,至今功能及風格多元并存的演變過程。[3]在“品茗”被視為一種藝術實踐活動的文化背景下,實用性與藝術性并重的茶器具,成為展現人文精神與審美意趣的物質載體。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步入復興。茶具的使用面臨著由功能性消費到符號性消費的轉變。對儀式性、敘事性需求的回歸,使得茶人對于“器用”本身的關注,拓展到場景、空間及情境層面,尋求“茶、器、人、境”的整體協調與統一。反觀當下,茶具設計一方面囿于傳統工藝美術曾經創造的高度難于逾越。另一方面,日益加深的商業動機徹底改變了中國“茶藝”的面貌,在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制造過程中,茶具面臨同質化嚴重、設計風格雜亂無源、產品語義表達欠缺的問題。[4]經調研,62%的人認為當下的茶具設計缺乏新意,79%的人表示希望看到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和現代審美習慣的茶具產品。源于“阿里指數”的數據表明:由多件茶具搭配成組的“茶具套組”,以“使用便捷、功能齊全”的特質,采購及供應指數近三年均排在“茶具”這一類目榜首,而具有傳統風格的中式茶具,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見表1。
在傳統地域文化保護與重塑的背景下,基于當下生活方式和茶事體驗習慣,充分挖掘并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從而賦予茶事過程中“物”與“器”更多的象征意義,恢復日用產品與地域文化的斷裂關系,成為當下茶具設計的重要課題。
二、“臺州非遺”文化資源整合視域下的創新設計理念
(一)“臺州非遺”文化資源分析
臺州位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浙東唐詩之路”交匯處,自古便是我國甌越文化中心地,歷史底蘊深厚。孕育了形態多樣、地域特征鮮明的臺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表1。
1.以臺州干漆夾纻造像、翻簧竹雕等為代表的“融合型”傳統技藝類項目
臺州地處“百工之鄉”云集的浙東南。西有以木雕著稱的東陽,南有以石雕著稱的樂清,匠人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和交流,造就了了干漆夾纻、翻簧竹雕、針刺無骨花燈、一根藤木作、彩石鑲嵌等一批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技藝項目。這些項目造型優美精巧,寓意吉祥美好,對材質和工藝的運用嫻熟自如,體現出高度成熟的造物智慧,對于現代設計具有極強的啟發性。
2.以臺繡、玻璃雕刻等為代表的“創生型”非遺項目
臺州是中國古代沿海通往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門戶,是古“海上絲綢之路”東線的發祥地之一,始終站在海外交流的前沿。臺繡在傳統地方民間刺繡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西方傳入的“天主堂花”的特點,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抽+拉+包+雕”等刺繡針法相結合的“雕平繡”技法。省級非遺臺州玻雕技藝則是對清末時期進入中國的玻璃加工工藝的本土化改造,折射出臺州傳統技藝開放包容,勇于創新的特質。
3.以海洋剪紙、溫嶺大奏鼓等為代表的“地標型”非遺項目
臺州三面環山, 一面瀕海。天臺山文化、海洋文化的并存激蕩,深刻地影響了臺州的民間藝術。溫嶺大奏鼓、海洋剪紙、送大暑船儀式、鰲龍魚燈舞、漁民號子、海產加工技藝等以海洋文化為母題的項目;以三門石窗、新前采茶舞、竹紙制作、楊家祭冬等以農耕文化為核心的項目。鮮明地體現出了地理因素、自然資源在非遺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臺州“山海文化”特色的非遺資源集群。
整體來看,這些項目空間區域分布均衡,體現了臺州地區甌越文化、山海文化的融匯與碰撞。在社會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下,曾經根植于傳統“農耕海做”生產方式的非遺正面臨著外部環境變化與自身轉型的多重考驗,保護與發展工作形式嚴峻。
(二)文化資源整合視野下的非遺創新設計
在原生土壤逐步缺失或變異的當代語境下,單個項目“樣本式”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往往遮蔽了非遺“外顯形態”背后的內在關聯:即在地文化的“同源、共生”特征。[5]“文化資源”的視角則更多地傳遞并強調了“文化遺產”的資源意義和價值。因為非遺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遺響,更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如優良的精神傳統資源、藝術審美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品牌資源等。[6]這些資源既可以作為技術資源,還可以當做智能資源。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傳統知識、象征符號、藝術形態、生態材料和文化空間,是當代設計重要的文化基礎。同時,從本質上來說,設計作為造物活動,并不直接創造物質資源,而是以“建設生存方式為中心”,通過整合資源,創造各類事物之于人類社會的價值。[7]因此,在“發展與創新”為核心理念的“后非遺”時代,彌合文化遺產和現代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須秉持“從遺產到資源”的理念,通過開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流行范式,基于當代審美取向進行設計,將其融變成新的文化、新的社會肌體的一部分,使其溶解在民族的血液中,不斷循環和更新。[8]基于臺州非遺文化資源整合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實踐,涉及三個層面(見圖1)。
一是臺州文化精神的挖掘。時代與地域風俗環境決定了藝術作品的種類和形態。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非遺項目的千姿百態是地域文化精神“同質異構”的結果。非遺的同源性、共生性、互賞性特征,背后是交叉傳承的文化基因,承載著共同的地域文化記憶。這種基因成為一種感情的紐帶,使人們找到強烈的文化歸屬感。[9]對臺州非遺項目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加以挖掘和梳理,是創新性傳承得以展開的根基。
二是視覺符號的整合與衍生。基于地域文化的現代設計戰略,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地域特色文化的提煉、設計符號的轉換及現代設計方式的呈現。[10]臺州非遺文化資源中的視覺符號的提煉,是指將非遺資源中的造型、材質、工藝要素或“抽象的概念、文化或者精神”等感性符號因素,轉換成具象的符號或形態。如圖形、文字、色彩、材料、造型與結構等基本視覺元素,在重組、創意、抽象、隱喻等現代設計手法的介入下,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之中,從而喚起使用者對其特有文化的記憶與想象。[11]
三是品牌形象的統一塑造。由于大部分臺州非遺項目分布分散,聚集度低,缺乏對于地域文化的系統研究作為支撐,故未能形成文化品牌資源的規模效應。非遺的創新性傳承,可以通過標志性品牌的塑造,集中優質文化資源,圍繞特定的文化品牌展開設計和推廣,以實現“有效整合文化資源,達到整體結構最佳化和整體效益最大化”的目標。[12]
三、“臺州非遺”文化符號的挖掘與提煉
(一)臺州非遺中的“和合文化”符號
臺州文化精神的核心實質是一種和合的文化。[11]“和合”歷來就是臺州非遺最重要的表現題材,不同的非遺創作者賦予了“和合文化”迥然各異的視覺面貌和文化內涵,體現出清晰的演變脈絡。在刺繡、竹木石雕作品中,則??梢姷健昂苫ā保ê停ⅰ笆澈小保ê希┑闹C音象征圖形;無骨花燈“繡球碗燈”則用相互扣合的“碗”來表現家庭關系的“和合”;在天臺“一根藤”花窗中,甚至僅用一根首尾相連、連綿不絕的“和合藤”來傳達和合永續、生生不息的理念,體現出傳統民間美術高度凝練的象征性和裝飾性技巧。這種抽象衍生、自由想象的能力,給我們當下的設計造物提供了有益的啟發。見圖2。
(二)臺州非遺中的“山海文化”符號
臺州三面環山,一面瀕海。明代臺州學人王士性在《廣志譯》中,描述“寧、紹、臺、溫連山大海,是海濱之民”。清末民初學者喻長霖有云:“臺郡山海雄奇,士多磊落挺拔”。“負山枕?!钡牡乩憝h境為民俗傳統的地域化生存提供了天然屏障,培養了臺州人“剛”性與“靈”氣兼具的文化品格。[12]體現在非遺上,一是海洋主題性項目眾多,如溫嶺大奏鼓、海洋剪紙、送大暑船儀式、海產加工技藝等。二是與山、海元素密切相關的意象符號的大量應用,如山石、海浪、水紋、云氣、漁獵等圖形符號的頻繁出現。三是造型風格率真自然,兼具精巧富麗和疏朗輕松的格調。如果說和合元素是臺州文化的精神內核,“山海”視覺語言的應用就是臺州自然地理元素在非遺中的視覺化體現。
四、“臺州非遺”文化資源整合視域下的茶具設計實踐
本次實踐,我們把茶具套組的主題設定為“和合禮茶”,以“祥和、雅致、吉慶”為基調。茶具的設計不局限于單件泡茶工具的造型,而是對“和合”主題茶席的整體設計與構思。通過對茶壺、茶杯、茶盤、茶席的整體設計,把“品飲”衍展到“禮茶”的茶事體驗中,適度融入儀式感,突出作品的地域文化內涵。追尋茶之生活的呈現與表達,領悟“茶意器韻”之味象。[13]
(一)臺州“和合”文化符號的重構與品牌塑造
在視覺符號的挖掘上,對臺州非遺項目中頻繁出現的“和合”元素加以歸納重構,以更加簡約的形態語言傳達“和合、山海”主題。因為傳統的“和合二仙”的圖案形式比較復雜,并不符合當代簡約、明快的審美習慣,因此,我們參考了臺州“一根藤”木作格心的結字方法,以合體字的方式設計字型,并搭配線條化的山海形態,構成抽象簡約的和合視覺符號。后續這個圖形將以品牌logo的方式出現在產品和包裝物料上,成為品牌化延展的核心。此外,在茶壺的造型中融入荷花和食盒的意象,以呼應“和合”的核心主題。見圖3。
(二)造型語意與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合
產品語意設計將“形態”(美),“功能”(用)兩種信息進行整合, 使用戶不僅能方便地使用產品,還能夠有效地享受產品的附加值, 從而拉近用戶與產品之間的關系。[14]優秀的產品設計不僅要滿足功能需要,還應作為產品意義的傳達手段?!昂秃喜瓒Y”套組通過對現代“工夫茶”茶具的使用情景的反復模擬,力求兼顧形態功能(外延語意) 和感性認知(內涵語意)的平衡。
一是泡茶具的設計。泡茶套組由一壺四杯組成,創意源于“和合文化”符號中“荷”與“盒”的形態。壺為容量300ML左右的直身廣口“三彎流”硬提梁樣式,可適用于大部分茶葉。提梁造型及壺體、杯體的表面棱紋是對荷花花瓣形態和紋理的模擬,且具有良好的防滑、保溫效果。銅質提梁增加了頂部配重,經打樣試用,倒茶時手部的受力點到壺重心的最小角度約30°,相較于蓋碗和側把壺,該握持方式對這個容量的壺重體驗最為友好省力。見圖4。
二是茶盤的設計。80cm長,30cm寬,5cm厚的排水式實木茶盤,整體比例修長,造型簡約,符合泡茶時的人體尺度需要。茶盤下部內收的弧面造型,側面看如同船的形態,與壺杯的外形相呼應,且便于茶盤的取放。經過反復打樣調試,落水槽的寬度和間距均為6mm,排水平面高度差為10mm,保證了茶水的順暢流排。同時,落水槽優美流暢的曲線線條則源于對臺州“山?!痹氐某橄蟊磉_。
三是在茶盤的設計過程中引入“香道”,突破了傳統茶盤置具承水的單一功能。茶盤的右上角區域設置了一個放置臥香的香槽,內部覆蓋防火棉,槽內可放置線香,銅質香蓋透氣孔的造型是對天臺非遺“和合藤”經典圖樣和山海形態的簡化。在品茗過程中,山水相照,煙云氤氳,頗具動態美感。見圖5。
(三)色彩、材質與工藝的意象化表達
中國傳統民間美術重視色彩的象征、比附意義,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蘊,同時又講究視覺意匠,突出色彩的視覺心理感受。[15]不論是朱金漆木雕、彩石鑲嵌、無骨花燈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還是溫嶺大奏鼓、黃沙獅子、臺州亂彈等曲藝的服裝道具。臺州非遺的配色既符合傳統程式化的“五色”理論,又具有浙東南地域文化特色。除了常見的赤、黃、金等傳統色以外,木作器具還常采用海洋貝殼類生物制作的螺鈿工藝或彩石鑲嵌工藝,呈現出光澤晶瑩 、富麗奪目的視覺效果。本作品選用飽和度稍低的朱砂紅為泡茶具主色,局部點綴銅質。茶盤選用臺州傳統木作常用的紅木材質,表面采用天然大漆處理,還原原木色澤。茶壺選用透氣性能較好的陶,表面施巖沙釉,觸感親和溫潤。呈現出熱烈喜慶、鮮明愉悅的視覺效果。
“和合茶禮”套組風格雅致端莊,造型方圓有度,動靜結合,功能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在第十八屆全國設計大師獎中獲銅獎,并獲國家專利兩項。
五、結語
“臺州非遺”文化資源整合創新視域下的茶具套組設計研究,在對茶具設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調研基礎上,結合對臺州非遺文化資源的分析、梳理、整合,提出3點創新思路:一是挖掘提煉能夠體現臺州文化精神的視覺符號,結合現代設計的手法加以重構與品牌化塑造;二是通過功能語意與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合,尋求茶具形態、功能和意義傳達的平衡;三是借由色彩、材質、工藝的意象化表達,實現茶具使用過程中情景氛圍、文化內涵的互融。通過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茶具設計造物的碰撞耦合,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走進現代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方李莉.從“遺產到資源”的理論闡釋——以費孝通“人文資源”思想研究為起點[J].江西社會科學,2010(10).
[2]潘魯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的亞洲經驗與范式建構[J].民俗研究,2014(2).
[3]朱郁華.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及美學風格的嬗變[J].江南大學學報,2000(3).
[4]張世煒.以“莫愁壺”為例探析城市地域文化背景下現代茶具設計的新思路[J].包裝工程,2019(10).
[5]黃仲山.京津冀一體化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傳承與協同保護[J].中華文化論壇,2017(1).
[6]歐陽友權.文化產業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7]柳冠中.事理學方法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8]方李莉.從“遺產到資源”的理論闡釋——以費孝通“人文資源”思想研究為起點[J].江西社會科學,2010(10).
[9]簡圣宇,梁冬華.第七屆全國藝術學學會年會暨“地域文化與藝術”學術研討會綜述[J].藝術百家,2012(1).
[10]明慧.地域文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中州學刊,2013(9).
[11]周蕾,楊君順.整體設計中的產品語意體系研究[J].包裝工程,2009(3).
[12]杜淼,劉巖芳,過仕明.我國文化資源整合研究現狀及其展望[J].情報科學,2013(12).
[13]袁樂輝.論日常“茶顏器式”的茶意與美育的自覺教化[J].茶葉通訊,2020(3).
[14]韓軍,舒貝寧.日用陶瓷——茶具產品語意設計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8(5).
[15]陳曉敏.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觀念[J].藝術百家,2008(5).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云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創新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8YJC760011);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Y19G020003)。
作者簡介:杜敬卿(1983—),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產品開發;陳國棟(1980—),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設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