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要:新課程標準引領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依據整本書閱讀價值和學生的具體閱讀情況,以學科大概念為統領,整合碎片化知識,實施結構化的教學設計。基于學科大概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助力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提質增效。
關鍵詞:學科大概念 整本書閱讀 《簡·愛》
基于學科大概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有效統整整本書閱讀中的碎片化知識,促進學生有效完成閱讀中語文知識的獲取和文學母題的構建,在學科知識、學習技能與學科核心素養間建立緊密聯系,對整本書閱讀教學和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將討論在初中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中,設計立足學科大概念,基于文學母題并引導學生語言技能進階的學習活動的基本路徑。
一、基于文學母題確定整本書閱讀專題結構
新課程標準引領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具體知識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學科大概念為統領,將課程內容進行結構化設計。基于文學母題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直擊文學閱讀的核心問題,幫助學生有效建構閱讀中零碎情節之間的關系,動態把握小說中人物命運和事件走向。
具體到《簡·愛》的小說主題問題上,學術界有關于愛情、婚姻、尊嚴等方面的討論,但是上述主題似乎都只是女主人公簡·愛的某段人生經歷中的“旋律”,并不能涵蓋她的完整人生。此外,作為小說的主人公,簡·愛對不完美自我的否定以及對理想人生的追求完全是“自發式”的。這與其他大多數婚姻愛情主題的小說中,女主人公經歷了婚姻、愛情的不幸后,重塑自我的“倒逼式”成長截然相反。綜合考量小說的情節并與同類主題的文學作品相比較后,我們將小說的母題初步定為“自我”。之所以選擇“自我”作為小說的母題,還有另外一個客觀因素。“簡·愛”的英文為Jane Eyre,這兩個單詞的首字母合在一起是“JE”,它在法語中的意思是“我”(Je),相當于英語中的“I”。
縱觀小說全部情節,小說女主人公簡·愛的成長歷程可以說是“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尋找自我——實現自我——從小我走向大我”的過程。
基于上面對小說母題的分析,我們將整本書閱讀的精讀課程分成七個課時,對應的學習目標如表1。
表1中,第一課時對應“發現自我”,第二課時對應“認識自我”,第三、四課時對應“尋找自我”,第五課時對應“實現自我”,第六、七課時對應“從小我走向大我”。
二、基于真實情境細化整本書閱讀學習活動
在明確整本書的文學母題之后,教師要基于課程標準要求設計真實的、綜合、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并將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實施植根于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在“自讀階段”和“師生共讀”階段都能有深度思考。
(一)學生“自讀”階段的閱讀學習任務
在學生“自讀”階段,我們設計了不少貫通性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將整本書讀全、讀完。其中之一為:
《簡·愛》這部小說以回憶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女主人公簡·愛坎坷的一生,請借助下面的敘事弧線知識卡片及示意圖,梳理小說情節。(可以標注在示意圖上,也可以創造性地畫出《簡·愛》書冊的情節示意圖)
知識卡片——敘事弧線
是小說情節組織結構的圖像化表示。借助“敘事弧線”,將小說情節結構可視化,為同學們提供更方便的思維工具。特別說明的是,在下面的“敘事弧線”中,橫軸表示時間變化,弧線表示故事情節隨時間的發展而變化。“敘事弧線”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背景”,介紹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交代人物即將面臨的困境;第二階段“上升”,人物陷入困境及困境復雜性增加的過程,即故事的展開,這一階段也是人物行為動機和情感力量的積蓄過程;第三階段“危機”,人物面臨嚴峻困境,必須為擺脫危機做出選擇或者決定,故事在此開始出現轉折;第四階段“高潮”,呈現人物為解決危機采取的一系列行動;第五階段“結局”,困境解決結果及其對人物的影響。[1]
上面的任務設計希望借助敘事類文學文本分析的新近研究成果幫助學生立體化地理解《簡·愛》這部小說的情節發展,并通過給出“敘事弧線”的知識卡片及基本模式圖,降低學生完成任務的難度。學生為了完成這項閱讀任務,不僅要通讀小說,還要概括小說主要情節,并且思考該情節位于小說整體情節發展脈絡中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時間節點上。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呈現出富有創造性的學習成果。以下為一名學生的作業:
(二)“師生共讀”階段的閱讀學習任務
在“師生共讀”階段的最后一課時,我們設計了一個“《簡·愛》讀者沙龍”的主題活動,希望通過這樣一個閱讀任務,展示學生的閱讀收獲,多角度地呈現小說的藝術價值。具體實施如下:
1.活動背景
本期“《簡·愛》讀者沙龍”的參加者均為小說的忠實讀者,他們自發組織了本期沙龍活動。該活動在午休時間舉辦,視場地情況,確定面向群體及具體人數。
2.前期準備
(1)活動預告。教師為節目做預告,講解流程,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回顧整本書的閱讀歷程。同學們選出在《簡·愛》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自己最滿意的一份閱讀任務,并修改完善。
(2)分組合作。所有學生在活動開始前,根據自己的興趣,加入下面任意一小組,并完成小組任務。
①統籌策劃組(5人):統籌活動整體安排,協調各組分工,把控活動整體進度。一名組員承擔主持人工作。
②場地布置組(10人):活動開始前將同學們上交的作業分類整理,張貼或以其他形式展示在教室中,為活動營造氣氛。活動進行中引導觀眾、維護場地秩序。
③活動宣傳組(5人):為本期讀書沙龍設計海報,撰寫宣傳語,張貼在年級宣傳欄或發布在微信朋友圈中。在活動過程中引導觀眾們在“留言簿”上發表參加活動的感受。
④現場解說組(10人):為前來參加讀書沙龍的同學講解教室中展示的同學們的閱讀成果。
3.正式活動
(1)渲染氛圍,帶入情境。主持人進行開場播報,力爭將參加沙龍的同學和老師帶入情境。如《簡·愛》讀者沙龍主持人開場白: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XXX,歡迎大家來到初三X班“《簡·愛》讀者沙龍”活動現場。經歷了一個多月的閱讀和學習,我們收獲了諸多閱讀成果,今天我們將以“《簡·愛》教給我的 ? ? ? ”為主題進行交流和分享。在主題交流結束后,大家可以自由瀏覽教室墻壁上展示的閱讀成果,同時,還將有十位可愛的講解員為大家介紹作業背后的故事。
接下來請同學們坐成兩個同心圓,內圈和外圈同學一一對應。內圈同學發言時,外圈同學保持安靜,重在理解內圈同學發言。內圈全部發言完畢,外圈同學負責向自己對應的內圈同學反饋。反饋完畢后,外圈同學發言,內圈傾聽、反饋。
(2)發言展示,讀者互動。同學們開始發言展示,主持人在黑板上記錄發言關鍵詞。
(3)讀品結合,相互勾連。每當內圈發言同學提到的相關事件涉及到教室墻壁的閱讀成果時,現場解說組的同學迅速起立引導大家關注對應的作業,待討論結束后帶領觀眾重點瀏覽該項作業。
三、基于目標效果實施整本書閱讀學習評價
在完成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過程中,還要注意學習評價。常規的教學設計是學生先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再進行評價或者生生互評。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基于學習目標的預設和生成進行評價,對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學習體驗方式及學習任務的完成等方面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可以對整本書閱讀學習活動的設計進行評價,以期后續改進教學。但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如果能“評價先行”,即在活動開展前或者過程中展示評價,勢必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產生更為積極有效的引導。
下面以《簡·愛》師生共讀課程第五課時“探究火的多重意義”閱讀任務為例,介紹前置閱讀評價的實施過程。
在《簡·愛》這部小說中,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火”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火在小說中被賦予了種種情緒,深深牽動著主人公的命運,影響著整部作品的氛圍。因此,火這一自然現象就升華為具有多重意義的意象,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復雜多變的心理感受和不一樣的精神世界。
請同學們分成四個小組,各小組分別抽取“仇恨之火”“生命之火”“重生之火”和“溫情之火”中的一個主題,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在A3紙上繪制一幅海報,闡釋“火”在小說中的多重意義。
要求:1.主題明確,從小說中提取、概括相關情節支持和闡釋主題;2.小組分工明確,在海報顯著位置寫清楚組員具體負責的任務;3.對照評價表格完成自我初步評價;4.做到圖文并茂,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自我評價方案見表2。
下面是一組同學的海報及解說:(圖片略)
海報解說:
畫面主體是主人公簡·愛(剪影)從熊熊烈火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情景。我們畫面展示的“重生之火”。
畫面右側的剪影是圣約翰——簡·愛的“追求者”。簡·愛的重生之火在她拒絕了圣約翰之后燃勢顯著增大。拒絕圣約翰之后,她不用再服從于他的強制,并終于掙脫自己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對于出身的卑劣感的束縛,成功追求到了女性的身份平等,這使她無論在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變得更加獨立自由,就像是一種重生。同時期她還有一份工作,有著自己的經濟收入。最終她做出正確的決定,去到桑菲爾德看羅切斯特,這一決定促使他們成功結合,有了幸福美滿的結局。
左側的剪影是桑菲爾德的原女主人,也就是羅切斯特的第一任妻子。她是簡·愛與羅切斯特圓滿結婚的阻礙,也在某種程度上讓簡·愛感到恐懼,使她受到傷害。可她也是簡愛追求高尚人格的原因之一。
在簡·愛擺脫了她身邊這些束縛后追求自己的理想之后,她才迎來屬于自己的重生,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由。
在上述整本書閱讀學習活動設計中,教師依據整本書閱讀價值和學生的具體閱讀情況,以學科大概念為統領,整合碎片化知識,實施了結構化的教學設計。能夠兼顧文學母題及豐富的讀、寫、說、品等語言技能訓練活動,是基于學科大概念,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益嘗試,可以助力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盧楊.借助“敘事弧線”提升記敘文結構能力語言技能研究[J].中學語文教學.2019(05):38.
(本文獲第十七屆全國語文教師四項全能競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