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是我國志愿服務體系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文化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事業探索創新。全國各省相繼成立了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總隊,文化和旅游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同時,省域層面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問題不斷涌現:第一,在省—市—區(縣)分級制度下,省級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總隊的影響力實質上多數只能局限在省會城市層面,面對全省的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組織協調功能未能更好發揮;第二,省域的內部交流、互動和協調工作往往比較滯后,缺乏深入有效的機制構建;第三,省域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未建立規范化、標準化共建共享體系,未能與基層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相對協調、同步發展。
一、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組織體系現狀
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七部門于2016年12月發布《關于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設施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志愿服務項目體系和志愿服務管理制度體系。”各級文化部門積極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推動構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組織體系,主要呈現出以下幾種組織形式。
其一,各地按照行政劃分、志愿者屬地管理原則組建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組織架構。省域層面建立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總隊的單位一般為文化行政部門或文化單位,例如 2011年3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原廣東省文化廳)正式成立“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總隊”,文旅融合后,2019年更名為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總隊,組建了由分管廳領導任隊長、各職能處(室、局)和廳直屬單位負責人參與的總隊領導機構,總隊辦公室設在廣東省文化館;各地級市文化部門負責領導和協調當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工作,建立了分工明確、上下通暢、執行有力、運轉高效的組織機構;已建立起了覆蓋全省的省、市、縣(市、區)、鎮(街)四級文化志愿服務網絡。云南省文化志愿服務隊在云南省文化館、云南省圖書館設立總隊,在16個州市文化館、圖書館成立支隊,在129個縣市區文化館、圖書館成立分隊,旨在形成省、市、縣、鄉多級聯動的文化志愿者體系。
其二,各級文化部門積極搭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的組織網絡,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協會相繼成立,省域性的網絡聯動能力進一步加強。為搭建全國文化館志愿服務的交流平臺,2016年11月29日,中國文化館協會文化志愿服務委員會在廣東省文化館正式成立。2021年5月10日在深圳市羅湖區又成立了新一屆中國文化館協會文化志愿服務委員會,打造了全國文化志愿服務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動我國文化志愿服務長效發展。各地積極探索建立、創新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模式,河北省成立了全國首個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立的省級文化志愿者協會,之后山東、廣東等地區也積極推進籌建,加強區域內文化志愿服務協同發展。如山東省威海市文化志愿者協會,全市注冊文化志愿者總數達17000余名。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茂名市等地市相繼成立文化體育志愿者協會、文化志愿者協會。
其三,各地還積極探索成立文化志愿服務聯盟,推動區域性文化志愿服務網絡聯動發展,促進區域內文化志愿服務交流與合作。如2016年,福建省藝術館成立了福建省文化館志愿者聯盟。2017年,上海市成立文化志愿服務聯盟,聯盟成員單位包括上海文化志愿者服務總隊、日常巡查志愿服務總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文藝志愿服務總隊等13家公共文化機構。
二、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建立宏觀協調機制——以廣東省為例研究分析
2016年,原文化部印發《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中將當事主體分為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單位、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及文化志愿者。《辦法》中提出“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單位,是指組織開展文化志愿服務的文化行政部門、文化單位。”文化和志愿服務組織單位對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組織的指導、管理與服務的職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制定計劃、經費管理、活動開展、招募管理、培訓指導、評價與嘉許、宣傳交流等等。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總隊應起提綱挈領、統籌協調、指導管理等作用,從頂層設計、組織架構、隊伍建設、品牌打造、培訓管理、經費保障、宣傳推廣等方面建立起宏觀協調機制。
(一)加強頂層設計,為省域志愿服務提供制度保障
廣東省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管理制度及辦法。例如,2011年,原廣東省文化廳出臺了《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管理辦法(暫行)》;2012年,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總隊出臺了《廣東省文化志愿者藝術團管理辦法(暫行)》;2016年5月,廣東省文明辦和原廣東省文化廳聯合印發了《廣東省文化志愿服務規范指引》;2016年底,原廣東省文化廳發布了《廣東省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十三五”規劃》等文件。這一系列規章制度有力地推進了廣東省行業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進而保障了省域內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的權益,同時,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從2014年起至今,廣東省相關文化部門每年印發加強和推進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工作的通知,結合全省工作實際,確定重點工作方向,著眼完善隊伍體系建設,推動落實志愿服務規范指引。
(二)規范志愿服務站點建設,促進省域志愿服務協同發展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總隊積極發揮聯絡協調作用,規范指導各級公共文化場館建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站點或成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組織,促進地區間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協同聯動,形成合力。全省已形成省、市、縣(區)、鎮(街)四級覆蓋的文化志愿服務網絡。其中,已組建志愿服務團隊的公共圖書館有121個、文化館144個、博物館120個、美術館10個。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省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共建有文化和旅游志愿者隊伍876支,其中在民政部門注冊文化和旅游志愿組織64支。
(三)統一管理模式,推動省域志愿服務標準化管理
一是統一管理平臺。廣東省依托“i志愿”系統建立了“廣東文化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暢通了互聯網、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登錄渠道,打造了集全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線上注冊、登記、管理、培訓、指導于一體的網絡服務載體,實現資源共享、服務共建。通過統一建立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管理網絡平臺,明確省、市、區(縣)各級管理權限。二是統一標識。在全省范圍內推行使用“廣東省文化志愿者”標識,以廣東省省花木棉花為樣式進行設計,并統一設計、發布《廣東省文化志愿者證》。三是統一服務。在堅持面向基層定期舉辦全省聯動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依托各級公共文化場館、重要節日紀念日、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對邊疆民族地區對口支援工作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總隊整合省內優質服務資源,精準施策、協同發力,2013年起每年聯動21個以上的地級市文化館開展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僅2021年就深入鄉鎮(村)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異地務工人員集中的社區、廠礦企業、學校、部隊、敬老院以及殘障學校等開展文藝演出、公益講座、培訓輔導、非遺傳承等活動280多場,參與志愿者12000人次,惠及群眾50多萬人次。總隊還指導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和廣東美術館等四大文化場館聯合舉辦“志愿童行”文化藝術公益夏令營,為異地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志愿服務。四是統一培訓。以總隊名義,積極舉辦全省乃至全國性的志愿服務培訓,2020年8月、12月,分別在廣州市、中山市舉辦2期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工作骨干培訓班,全省各地級以上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負責同志約200人參加培訓。2021年5月,在深圳舉辦全國文化志愿服務數字化建設業務骨干培訓班,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分管領導、科室負責人及地市級以上文化館志愿服務業務骨干等近100人參加。
三、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建立宏觀協調機制的工作思路與建議
(一)推動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共建共享體系
“推動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整合資源、共建共享,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重要立法思想,也是我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建立宏觀協調機制應體現在推進我國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規范化、標準化的過程中,建議以省為單位,以省級文化館為中心,建立政策文本的資源庫和交流平臺,形成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專業培訓與交流機制,構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標準化與規范化的共建共享體系。
首先,同一省內的公共文化機構、志愿服務組織,由于文化背景等相似度較高,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以省為單位的規范化、標準化共建共享體系的建立,既能保障省內文化和旅游志愿規范化、標準化相對同步、協調發展,又可通過不同省份間的經驗交流,有效推進我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進程。
其次,建立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共建共享體系,有利于省域內的資源、經驗共享。通過建立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共建共享體系,為省域內公共文化機構和志愿服務組織提供了相對便捷的規范、標準等資源、經驗共享平臺,有助于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規范化、標準化的協調、有效發展。
再次,促進省域內公共文化機構橫向交流合作與經驗共享。基層公共文化機構的專長型文化志愿者數量、文化志愿者總體的數量均相對不足,通過面向同一地區公共文化機構建立統一的志愿服務規范、標準,并以此建立一支或多支基層通用志愿服務隊伍,加強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隊伍融通融合,可以有效緩解基層文化志愿者數量不足的情況,促進相關志愿服務的長效發展。同時,建立并完善省域內公共文化機構間的交流機制,加強志愿服務隊伍間的經驗交流與共享,也有利于推動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水平的提升。
(二)推動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項目示范引領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促進文化志愿服務特色化發展。發揮“春雨工程”等志愿服務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美好生活”系列主題志愿服務活動。以省(區、市)為單位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志愿服務品牌,以市、縣為單位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惠民生的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受到一定影響。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后,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建立宏觀協調機制,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和網絡技術,以“互聯網+志愿服務”,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助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專業化、特色化和精準化。通過創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惠民生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項目在省域內推廣、復制,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省域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品牌,將優質資源下沉,促進省域內志愿服務協同發展,助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三)推動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融入公共文化體系建設
各省積極推進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立、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等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項重要任務。但受人事和財政管理體制的限制,區域內公共文化經費、人員、資源統籌使用的政策落地仍然困難重重。推動省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建立宏觀協調機制應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個方面,廣泛吸納社會專業人士參與理事會工作、總分館制以及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管理運行。例如,文化館(站)普遍是各地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工作機構設置所在,以“文化志愿服務”為抓手,通過重新設計和塑造文化館總分館體系的運營和運作模式,推動上級機構向基層機構派駐專職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者,補充人力不足等問題。同時,在“建立文化志愿者隊伍,文化志愿服務做到有制度、有項目、有成效”的基礎上,充實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內容,豐富總分館制建設標準。在總分館體系之內的基層公共文化單位通過參考、借鑒上層級單位的先進經驗等,實現省域內的資源流動暢通、共建共享,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關于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2016年印發。http://www.wenming.cn/zyfw/jj/201612/t20161204_3923068.shtml.
[2]《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2016年印發。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17/content_5189209.htm.
[3]王全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與管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4]《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1年印發。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content_5595153.htm.
(作者簡介:鄧蕓蕓,女,廣東省文化館事業發展部副主任。職稱: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