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隨著歌唱藝術的大眾化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唱歌。情到深處一展歌喉,抒發情感,使人心曠神怡,這就是歌唱的魅力。但也有人害怕開口唱歌,認為只有歌唱家才能唱好。其實,人會說話就能唱歌,只是唱得好與不好的問題。只要具備一定的天賦條件,經過科學、系統的發聲方法的學習訓練,也能夠自如地通過自己的聲音詮釋對一首歌曲的理解。
要深入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十分不易,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從以下三點入手:一是要喜歡聲樂;二是要克服學習聲樂過程中的枯燥乏味心理,潛心學習;三是聲樂學習不像其他門類學科,它很抽象,摸不到、看不見,要努力把握學習的技巧和方法。
那么,如何輕松地掌握聲樂技巧來唱歌呢?
一、掌握歌唱的氣息運用
聲樂發聲方法講究氣息,這一點對歌唱者來說尤為重要,缺乏好的氣息,就如同人沒有腿一樣無法行走。氣息的訓練需吸氣和呼氣同時進行,吸氣時用鼻腔呼吸,而不是用口腔呼吸。很多初學者認為歌唱時的呼吸是張大嘴巴呼吸,實則不然,用口腔呼吸反而沒有吸到氣或只能吸到少許,甚至導致憋氣。正確的吸氣是用鼻腔呼吸,口腔自然放松微閉,很快地吸入,自然地呼出,與我們平時說話時吸氣、換氣一樣,只不過說話時,氣吸得較淺,而歌唱要比說話氣吸得更深,氣息要下沉到小腹。
氣息運用要保持流動感,就像山澗流動的溪水一樣,時而跳躍,時而平緩,不斷向前。氣息好比聲音的血液,氣息的流動形成聲音的活力,它隨著音樂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在演唱過程中,氣息的流動可以帶動吐字、咬字,字如珍珠,串起它們的就是流動的氣息。練習時保持立姿,兩肩自然下垂,小腹微收,從容地如聞花香般吸氣,用鼻腔把氣吸進去,然后再慢慢將氣均勻地吐出來,嘴里發出“絲”的聲音。另外,用鼻腔吸氣時雙手扶在腋窩下的兩側,可以感覺到吸氣時身體的橫膈膜向外擴張,呼氣時橫膈膜隨即收回,直到把所有的氣吐完,再進行深呼吸。歌唱時,聲音與氣息要作反方向運動,音越高時氣息要越低,歌唱時氣息感覺下沉到腳跟上,將身體“通道”全部打開,保持氣息通暢,同時,笑肌要上提(這樣氣息的位置不容易偏低)。經過反復訓練,就會逐漸掌握氣息的運用。
二、真假聲的結合應用
對于聲樂表演而言,演唱技巧是歌唱者用好的聲音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歌唱是聽覺的藝術,如果沒有聲音,歌唱就無從談起。“聲”指的是聲音,“聲”分為“真聲”與“泛音”(指的是假聲)。“真”“假”聲的完美結合,是音色甜美、圓潤、干凈的基礎。混聲結合的發聲練習,發出的聲音可以達到具有金屬般質感和透亮的音色,從而豐富聲音,擴展音域,增強歌者的表現力。通過科學的發聲訓練,使演唱更加自如,可以做到能唱真聲、假聲、混聲,也能唱真混、假混和各一半的混聲,運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演唱不同類型的歌曲。所以,從技巧方面講,聲音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
聲音訓練講究位置,處于高位的聲音通過口腔、鼻咽腔進入到頭腔“眉心”,使氣息的振動產生頭腔共鳴發出,聲音會產生“近者聽不噪,遠者聽有穿透力”的效果。初學者常存在一個誤區,歌唱時聲音是“空”的,聲音非常小、弱,顯得很“虛”,或者“真聲”使用太多,聲音顯得很“白”,仿佛喊出來的,這主要是由于中低聲區“真”聲和“假”聲沒有有效結合,或使用“假”聲太多,因此在中低聲區練習時一定要像說話一樣“說”出來,而不是“唱”,這樣發出的聲音就不是“空”而“白”的聲音。在發聲練習中,中低聲區的練習尤為重要,它如同蓋樓修建的地基一樣,根基扎穩扎牢后才能自如的演唱高音。
聲音講究“點”,如練聲時聲音開得太大,也指“撐”聲音,那么就會“破”音,所以聲音的“點”不能開大,如金字塔一樣,越往高音走,聲音的“點”相應越小,這樣到高音時就會輕松自如。
初學者在練聲時會出現聲音不通、鼻音重、顯得“擠”、缺乏穿透力等情況,那是因為聲音只停留在鼻腔而沒有到達頭腔。那么,如何才能夠讓聲音進入到頭腔呢?以筆者的經驗,可以用手捏住鼻子練習唱“MU”,唱時如果發不出“MU”的聲音或發出的聲音很擠,鼻音重,感覺聲音聚集在鼻尖這一部分,那說明聲音只停留在鼻腔而沒到達頭腔;如果捏住鼻子發“MU”時,感覺聲音在口腔上顎的小咽舌附近的位置,眉心感覺像突出來一樣,聲音如同火車駛入山洞一般很空,這樣出來的聲音直沖眉心,聲音才是“通”的。這樣練習的前提是“氣”和“聲”兩者一體,同時進行,而且必須在“氣”的支撐下才有“聲”,兩者缺一不可,只是區別在于“氣”往下沉,“聲”往上走,氣息沉到腹腔,聲音往頭腔走,還有胸腔,三點連成一線,聲音才會產生共鳴。
三、歌唱中如何咬字
咬字在歌唱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歌唱講究字正腔圓,吐字清晰,在歌唱時每一句歌詞都要清楚地交代給聽眾聆聽,所以吐字咬字尤為重要。“字”分開口音、閉口音、前鼻韻母、后鼻韻母,字頭字尾一定要歸韻,有的字發音不能咬得太死、太重,比如“的”“你”“親”等都是閉口音,如果字咬得太重,唱出來顯得太笨不輕盈,所以“共鳴點”要開小把字念出來就行,這樣唱出來既不費力,也更容易將音掛在高位置上。
歌唱中是否具有高位置的聲音,關系到音域的擴展,音高的準確,音量的發揮,尤其是音色的美感(即泛音層次是否豐富),以及聲音強弱變化的控制能力。總之,歌唱中是否具有高位置的聲音,是檢驗聲樂演唱水平的重要標準。練習時咬字要保持每個字都要掛在高位置(即小咽舌)發聲,聲音位置才不會滑下來或音不準,咬字跟氣口也緊密相關,相輔相成。在人們通常的概念中,咬字就是唱,這是錯誤的理解,字應該“念”出來,才能達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的效果。
唱歌咬字講究字頭、字腹、字尾,尤其是有了字頭就有了四聲,就有了韻律、韻味,唱歌不咬字頭,永遠解決不了咬字問題。例如大舌頭說話不咬字頭,所以就會出現聽不清,不生動,沒感情等情況。如果我們把字頭的發音叫作“咬字”,那么韻母或是字腹、字尾部分就應該稱為“吐字”。字主要是指字頭的聲母構成發音部位形成一定的阻礙并除阻之后,迅速向韻母過度的過程。歌者練習咬字,一定要咬住字頭,咬真、咬準,按照聲調的四聲變化吐字發音,這樣才能達到字正腔圓。
四、歌唱情感的發揮
“情”是指對一首歌曲的情感處理。有的人雖然有優越的嗓音條件和天賦,但唱出來的歌曲生硬,無法打動聽眾的心靈 ,而有的人唱出來就非常動聽,音色優美圓潤,這是由每個人的音樂素養所決定的。一個人能否演唱好歌曲,不僅取決于歌唱者是否有好嗓子,更取決于歌唱者在演唱中對“情”的發揮。
藝術作品往往是藝術家表現情感的媒介。唱歌一定要用情,歌曲的情感處理來源于歌者對歌曲的理解,即掌握歌曲的詞和意,以及用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來表現的定位等。作為歌唱者,內心一定要有歌曲的畫面感,才能去聲情并茂地演繹一首聲樂作品。
綜上,只要較好掌握歌唱的氣息運用、真假聲結合、歌唱的咬字功力和情感發揮等技術竅門,就能根據歌曲的創作要求,結合自身理解,而不完全受個人嗓音條件限制的進行聲情并茂、自如流暢的演唱了。
發聲技巧的練習固然重要,但也僅僅是唱好歌的基礎,要想唱好每一首歌,唱出歌曲的不同風韻特色,還需要歌者汲取更多的藝術知識,全面提升個人的藝術素養,了解地域風情,知曉創作意圖,才能根據歌曲的創作思想,以自身掌握的發聲方法進行二度創作,演唱出歌曲的創作意境來。
歌唱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及應用,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基礎扎實,方法得當,技巧靈活,才是歌唱的基礎保證。
參考文獻:
[1]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12月.
[2]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3]雷禮.歌唱語言的訓練與表達[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12月.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文化活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