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摘要: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老年貧困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農村老年人陷入相對貧困的風險更大,是相對貧困治理時期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2018年中國老年人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追蹤調查研究發現,我國農村老年人相對貧困發生率超過30%,農村老年貧困需得到高度關注。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方式、養老保險以及常規體檢等因素對農村老年相對貧困有顯著影響。為此,本文提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建議以解決農村老年相對貧困。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相對貧困;影響因素;CLHLS
1 前言
經過多年努力,2020年底我國消滅了絕對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發展史上的奇跡。但這并不是終點,而是新任務、新征程的起點,接下來我們將轉入相對貧困的治理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指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為相對貧困治理指明了方向[1]。在相對貧困治理階段,精準識別相對貧困人口,把握相對貧困人口特征是重要前提。
我國老齡化趨勢發展迅猛,老齡人口數量龐大,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還面臨人口高齡化、“未富先老”以及“未備先老”的不利局面。種種因素疊加,我國老年人陷入相對貧困的風險更大,解決老年相對貧困問題的難度也更高。農村老年人是社會中更加弱勢的特殊群體,因為與城鎮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個人資源稟賦更差,可以獲得的家庭和社會支持更少,難以通過自身力量脫貧,需要各方面更多的支持,因此農村是老年相對貧困治理的主戰場。基于此背景,本文聚焦農村老年相對貧困人口,利用2018年中國老年人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追蹤調查(CLHLS)數據,對農村老年相對貧困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2 數據、變量及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數據來自2018年中國老年人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追蹤調查數據庫,調查人員于2018年在全國23個省份開展了入戶調查,因此該數據庫所選研究對象覆蓋范圍廣泛,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為本次研究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18年調查數據庫共包含15874個老年人調查樣本,首先刪除年齡低于65歲以及居住地位于城市的樣本,其次刪除存在缺失值以及離群值的樣本,最后共保留有效樣本3927個。
2.2 變量設置及基本描述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是否屬于相對貧困,屬于二分類變量。將2018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0%,即7308.5元作為相對貧困線,之后根據老人家庭人均年收入與之相比,低于相對貧困線的屬于相對貧困人口,賦值為“1”,高于相對貧困線的不屬于相對貧困人口,賦值為“0”。
已有多位學者借助實地調查或數據庫數據,對老年貧困影響因素進行了多方面分析。鄒華(2016)、劉洋洋(2018)以及高月(2021)等學者的研究發現,農村老年貧困的影響因素包括個人特征、家庭情況以及社會支持等多層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或不足都有可能讓老人陷入相對貧困[2][3][4]。結合數據可得性,本文最終選取個人層面、家庭層面以及社會層面共10個指標作為自變量。個人層面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健康自評;家庭層面因素包括子女數量、婚姻情況、居住方式;社會層面因素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常規體檢。
本次研究納入樣本的貧困發生率為30.3%,說明我國農村老年相對貧困形勢嚴峻。樣本女性占比為57.9%,男性占比為42.1%;約42.3%的農村老人處于在婚狀態;醫療保險的覆蓋率相對較高,91.1%的農村老人參加了醫療保險;而擁有養老保險的人相對較少,僅占樣本的37.4%;71.5%的農村老人享受到了每年一次常規體檢的優惠政策。此外,樣本中的農村老年人口還具有以下特征:以大于75歲的中高齡老人為主;受教育程度均值為1.58,以文盲和小學學歷為主體;健康自評以一般為主;子女數量大多為1~4個;居住方式均值為1.19,農村老人仍多選擇與子女共同居住。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是“是否屬于農村老年相對貧困人口”,屬于二分類變量,不宜采用線性回歸模型,而Logistic 回歸分析可用來研究事件發生情況和影響因素的影響方向和程度,探討目標事件的誘發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影響力,且可用于因變量為二分類或多分類變量的情況[5]。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具體公式如下:
Logit(p)= ln =a+b1x1+b2x2+…+b9x9+b10x10+μ
其中Logit(p)為被解釋變量農村老年相對貧困發生概率,a為截距項,x1到x10對應解釋變量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健康自評、子女數量、婚姻情況、居住方式、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以及常規體檢,b1到b10為各解釋變量估計系數,反應其影響力,μ為隨機誤差項。
3? 農村老年相對貧困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表1是農村老年相對貧困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結果,被解釋量為農村老年相對貧困,解釋變量包含10個變量,匯報結果為風險比,可以看出該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所選擇的解釋變量大部分與農村老年相對貧困密切相關。
具體來看,在個人層面因素中,老年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健康自評都與相對貧困密切相關,是農村老人相對貧困的顯著影響因素。中齡老人比低齡老人更容易陷入相對貧困,其相對貧困發生率是低齡老人的1.31倍。而高齡老人的貧困發生率僅為低齡老人的1.08倍,且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年齡和相對貧困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受教育程度與相對貧困負相關,與文盲相比,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初中和高中及以上的農村老人陷入相對貧困的概率分別下降了32.8%、47.6%和75.6%。這是因為接受教育有利于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從而能夠為老年時期養老提前進行財富積累。健康自評與相對貧困發生率呈負相關關系,健康自評程度越高,陷入相對貧困的概率越低。與健康自評為很好的老人相比,健康自評為好、一般、不好和很不好的農村老人陷入相對貧困的概率均大幅提高,分別是健康自評為很好老人的1.63、2.25、2.85和4.86倍。可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仍然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挑戰。
在家庭層面因素中,子女數量、婚姻情況和居住方式均是農村老年貧困的顯著影響變量。子女數量多的農村老人發生相對貧困的可能性更低,擁有1~4個子女和5個及以上子女的農村老人,發生相對貧困的概率比無子女老人分別低46.5%和47%。與傳統認知不同,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在婚老人相對貧困發生率更高低,是非在婚老人的2.29倍,這可能是因為對于農村非在婚老人來說,他們的消費支出相對較少,更容易獲得家庭和社會的幫助和支持,因而收入盈余相對較多,不容易陷入相對貧困。居住方式對農村老年人口相對貧困的影響十分明顯,與子女共同居住的農村老人相對貧困發生率更低,而獨居和居住在養老機構的農村老人更容易陷入相對貧困,其相對貧困概率分別是與子女共同居住老人的6.64和2.25倍。與子女共同居住可以獲得來自子女的生活照料支持,相應老人的經濟支出會有所下降,從而可以有效緩解相對貧困問題。
在社會層面因素中,是否參與養老保險對是否陷入相對貧困的影響在統計上具有顯著的差異,擁有養老保險可以使得相對貧困發生率下降16.2%,養老金可以為農村老人生活提供基本的經濟支撐,從而有利于從源頭解決農村老人相對貧困問題。醫療保險能夠有效緩解農村老人相對貧困問題,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村老人相對貧困發生率僅為未參保老人的67.6%,下降了22.4%,說明醫療保險具有十分明顯的減貧效應。這與國家大力推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擴大政策覆蓋面以及提升農村居民報銷比例的政策密切相關,這樣的措施可以減少農村老年人就醫花費,減少因病造成家庭支出大幅增加的現象,自然也有利于減少相對貧困。免費常規體檢也是農村老人相對貧困的重要影響因素,每年參加免費體檢的老人陷入相對貧困的概率比沒有參與的老人低17.6%。這說明免費體檢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環節,在減貧扶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4 政策建議
妥善處理好農村老年相對貧困問題不僅可以提升農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質量,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因此我們要提高對農村老年人相對貧困綜合治理的重視程度,積極采取切實措施處理好這個相對貧困治理的重點難點。為此,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4.1 減貧和救助政策向更弱勢群體傾斜
高齡、受教育水平低以及健康狀況差的老年人在個人可行能力和資源稟賦上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通過自身力量難以脫貧,即使脫貧也有很高的返貧風險,因而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幫助。比如對于年齡較大的農村老人,可以提高老齡津貼的覆蓋范圍和發放金額,讓高齡老人津貼政策發揮更充分作用,通過政府的幫扶來干預老年人口的貧困,使其能夠安享晚年生活。對于健康狀況差的老人,應該以公共衛生和養老服務體系為主要抓手,使農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得到逐步改善。
4.2 重視發揮家庭贍養功能,制定家庭養老的激勵懲罰政策
家庭層面因素與農村老年貧困密切相關,得到家庭更多支持的農村老人陷入相對貧困的風險更低,發揮家庭養老作用可有效降低農村老年貧困發生率,同時也可實現農村老年貧困治理的多元協作,減輕政府負擔。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更多農村年輕人選擇到城市謀生,導致農村家庭代際撫養功能減弱,農村空巢化趨勢明顯,獨居和入住養老機構的農村老人已接近20%,他們的相對貧困發生率也相對更高,因此需要呼喚家庭代際撫養功能的回歸。具體來看,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保障家庭養老服務質量的政策舉措,如推行一些家庭友好型政策,為積極贍養父母的子女提供一定的家庭贍養性服務補貼,使家庭成為防止老年人陷入貧困的有力防護帶。此外還應該有一些強制性政策,如定期探望老人、支付贍養費可以與晉升考核和社會誠信等體系相銜接,未履行相應義務的可給予一票否決,以此強化家庭贍養責任。
4.3 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繼續完善
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在于給予農村老人社會支持的政策體系和制度安排,從而最終實現阻斷農村老人相對貧困風險,解決農村老年相對貧困問題的目標。具體來看,要繼續堅持擴大各類型養老保險的覆蓋面,采取補貼個人繳費的方式調動農村居民參保積極性;要切實提高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縮小各類型間養老保險待遇差異,要求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最低不得低于當地低保標準,以發揮養老保險收入保障的兜底作用。醫療保障方面,在繼續拓展參保群體,提高報銷比例的同時,要注重提升衛生資源配置的合理性,縮小城鄉間差距。通過加大醫療資源資金投入,加強農村醫療人才引進等措施提高農村地區醫療救治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繼續推進免費常規體檢以及家庭醫生等政策措施,以不斷改善農村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更好發揮醫療扶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汪青松,郝夢欣.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持續性體制機制研究述評[J].觀察與思考,2021(7):107-112.
[2] 鄒華.中國老年貧困的影響因素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6,4(11):43-52.
[3] 劉洋洋,孫鵑娟.中國老年人貧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34(14):95-98.
[4] 高月,王卓.中國老年人口相對貧困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1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J].中國西部,2021(1):69-82.
[5] 楊能.我國西部地區城鎮老年人相對貧困問題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