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嘉,賈鈺鑫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要求所形成的重要成果,是實現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飛躍的又一條理論證明。該文從國家和人民的視角出發,通過梳理兩者的融合關系,闡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形成的哲學依據;梳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黨的根本宗旨的發展,闡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形成的實踐依據。歷史證明,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黨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勝利,更好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人民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廣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典型案例調查研究”(22FMZ020)
[作者簡介]尹文嘉(1977—),湖南衡陽人,南寧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賈鈺鑫(1998—),河南許昌人,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04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鐫刻每一位黨員心中。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并創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充分理解和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價值,對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念,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1]因此,以人民和國家的融合為視角,深入剖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價值和發展,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個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人民和國家相融合的意蘊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家國天下”的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唯物史觀的條件下,現實的個人的生產活動方式及其之間的交往是人類社會產生的前提,“個人”作為個體,在物質和精神上互相聯系和作用,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打破了孤立封閉的狀態,逐漸形成了群體、階級、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歷程實現了人民和國家的有機融合,正是無數仁人志士把自己的利益和前途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正是黨和國家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的幸福為己任,才鑄就了中華民族歷史和世界革命歷史上的光輝一頁。因此,通過梳理人民和國家的關系,進一步闡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如何推動兩者相融合,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意蘊。
(一)異化和價值關系構成的融合
一是人民和國家的異化關系。唯物史觀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分工逐漸發展起來,開始只是由個人的天賦、需要等“自然”形成偶然性分工,隨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分離,社會意義上的勞動分工得以建立。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勞動和享受、生產和消費因勞動分工而互相分化,引發勞動及勞動產品的不平等分配,階級由此產生。作為一種伴隨著階級和私有化產生的社會現象,人的勞動成為一種阻礙其自身存在發展的對立面,由經濟力量所驅動,勞動者自身的勞動背離了自己的意愿,人的異化就此開始。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道:“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2]人的異化導致個人的利益與互為交往的人們的利益產生矛盾,進而與社會共同利益產生矛盾,人民與國家和社會的異化隨之產生。人民與國家和社會的異化主要體現為,在勞動分工和資本主義強大的同質化下,現代社會中部分人忙碌的目標似乎是資本,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人民與國家的關系本應是相輔相成,人需要在國家和社會中才能夠體現自我的價值,然而這種關系被利益沖突所異化,個人愈加將自己孤立起來。由此,一些不利于社會發展的思想出現,個人與國家和社會形成割裂,作為社會存在基礎的個體孤立自己,集體也就分化開來。從社會對個人的角度來看,科技的高速發展,生產的社會化,使部分人在享受其創造出來的成果的同時,受到技術和資本的影響擴大,人的生產生活變得單一。
二是人民和國家的價值關系。在實踐中,主體和客體形成了價值關系,集中體現為客體如何滿足主體的需要。馬克思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3]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不僅要追求自身利益的實現,同時也要保證自己社會價值的實現。在價值關系的問題上,個人與社會產生相互作用,在兩者產生沖突時,集中表現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何取舍的關系。個人的價值關系總是和集體的利益關系相互交織,個人既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同時也是國家和社會之中的一分子。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沖突時,不能只講個人的利益,從而忽視集體、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從唯物史觀出發,人民和國家的價值關系需要采用兩點論的方法來看待,只有在人類社會中,人民現實生活的物質條件才得以產生和演進,而國家和社會的精神文明也是由每個人的智慧、才能、觀念、經驗及知識等構成,人背離了國家和社會,人的價值就無處體現和實現;而國家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又是由人的活動組成和推動的,失去了作為組成單位的個人,國家和社會也將不復存在,其價值也無從談起。
人民和國家的異化和價值關系共同構成了兩者的融合。在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和價值相互交織的過程中,兩者不斷探尋其邊界,這就是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產生沖突的過程。解決兩者的沖突,需要我們充分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意蘊,從而不斷解決二者的矛盾,促進二者關系平衡與協調,推動人民和國家進一步相融合。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助推個人和國家相融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為推動“一化三改”、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我國大力提倡集體主義,反對自私利己的觀念,引導中國人民重新認識人民和國家的關系,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國家實力的提升錨定了堅實的基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生產力快速提高,個人成為獨立的經濟主體,這增強了個人的獨立性、競爭性和創造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加需要我們充分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意蘊,以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解決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等帶來的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出發,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推動人民與國家相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以人民為中心,重要的是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根本指導思想的政黨,同樣也將這一理念融入了自己的準則中,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的利益就是全體人民的利益,就是不斷為了中國人民實現國家富強而奮斗[4]。中國共產黨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借由中國夢通俗易懂地闡釋出來,使這一思想深入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同時,又高度凝練出人民和國家相融合過程中的取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和理想追求。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了人民和國家價值關系的內在統一。國家的夢想助力人民的夢想,人民的夢想蘊含于宏大的國家夢想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始終,國家、民族和人民是不可分離的整體概念,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國力強盛,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所在,是中華民族繁榮興旺、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同時,民族的復興、人民的安心樂業也是國家富強的義理所在,三者相輔相成。
百年大業,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通,堅定不移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通過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家國天下的情懷結合起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對于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人民和國家相融合的奠基
(一)深入群眾,注重集體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實踐中不停地探索如何深入群眾的方法。黨的二大即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二是黨的內部必須有嚴密的、高度集中的、有紀律的組織和訓練[5]。這些原則初步廓清了中國共產黨政治、理論和組織上的目標和任務,為黨的群眾路線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爆發后,千百萬愛國群眾投身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問題影響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團體的發展,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中提道:“用以鞏固黨的集體生活,鞏固黨和群眾的聯系;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6]自由主義源于資產階級的自私自利性,自由主義同馬克思主義是相沖突的,通過剖析自由主義,解答了如何克服自由主義的問題,為中國共產黨重新認識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二)群眾路線,服務人民
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范疇,人民群眾對于歷史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理念[7]853,855。1944年,毛澤東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提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7]1004這個演講用理論闡明了“為人民服務”的內涵。隨后,在為黨的七大致開幕詞時,毛澤東提道:“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7]1027黨的七大把“為人民服務”這一指導思想寫入黨章,通過一系列綱領性的文件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進行闡明,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底層邏輯旨在對人民群眾負責,這是基于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立足于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是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帶領群眾走向勝利的基石。從此,中國共產黨有了從根本上區別于其他政黨的理論武器,進一步為人民和國家的有機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開拓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和光明前景。長期的革命實踐鑄就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而要貫徹和落實這一根本宗旨,就必須采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通過將一般情況和個別情況相結合、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相結合,進一步充實了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就是說在工作時要到基層群眾中充分調研,獲取最真實的情況,將群眾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到群眾中去”是說在深入群眾、獲取到真實的資料之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群眾普遍所用,并從群眾的實踐中檢驗是否正確。先進的理論指導和具體的工作方法相結合,再次確定了黨一切工作的重心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明晰民心民利既是黨工作的原點也是歸宿,為了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為實現人民和國家進一步融合奠定了政治條件。
(三)依靠人民,民主集中
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需要進一步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進一步革新群眾工作方法,才能進一步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者從來就認為無產階級的事業只能依靠人民群眾。”[8]通過結合具體國情,為中國共產黨解決人民的實際問題提供可行的工作方法,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人民工作的初步實踐。此外,毛澤東還提出要建設“六有”政治局面的目標:“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9]這些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理論,進一步廓清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維護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充分調動全黨全國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石,構成了人民和國家相融合的第一次理論和實踐的升華,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擔當。
三、人民和國家相融合的發展
(一)人民標準,共同富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深刻把握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要求,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通過廓清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黨的工作重心再次聚焦于人民的需要,進一步提出“人民標準”并將其作為黨工作的根本衡量標尺。“人民標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準確把握人民的需要,始終圍繞人民群眾的利益開展工作,為進一步創新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深化,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0]373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鞭辟入里,提綱挈領,是中國共產黨新的工作指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出發,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追求和實現最高理想的擔當;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則將人民和國家聯系起來,表明社會主義社會需要依靠全體人民實現,而在實現其的同時,其發展成果又將反饋給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民群眾。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是全體人民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和保障,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也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為了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372。“三個有利于”點明了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工作、解決問題時的標準,一方面扎實推進發展社會主義先進的生產力和我國的綜合國力;另一方面,不忘人民,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至上,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形成提供了更加具體的理論依托。
(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世紀交替之際,國際局勢波譎云詭。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準確判斷形勢,全面把握大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邏輯主線,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保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這一集中概括,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國家和人民問題時的取舍,進一步推進人民和國家相融合。先進生產力是實現共產主義所必要的物質條件,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遠大理想的根本基礎,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了全體人類共同利益而不懈奮斗的堅守。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是人民的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互為前提,對于個體而言,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自古就崇仰憂國奉公、出以公心;對于國家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提出民為邦本、天下為公[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始終離不開為人民謀求利益,否則就會失去民心;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引領最廣大人民參與其中才有實現的主體和動力。始終把握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和國家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中國共產黨才能夠將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實現才能有根本保障。為了進一步闡明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澤民把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提出:“保障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點,也是發揮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根本途徑。”[13]通過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在這種二元化的相互提升下,中國共產黨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使黨和國家的事業得以推進向前,人民的幸福感再次提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人民理論。
(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發展,為了把握時代脈搏,抓住戰略機遇,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將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共產主義的實現必須依靠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是為了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以人為本。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發展蘊含著人民的發展,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民也能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這是一個二元促進的過程。胡錦濤強調:“必須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14]科學發展觀將國家的總體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以人民的主體地位和根本利益為錨點,將其錨定黨和國家的事業之中,實現了人民和國家相融合的進一步深化。人的發展助推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再次帶動人民發展。從“人民標準”到“以人為本”的發展歷程,正是中國共產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融入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實現對人民承諾的過程。至此,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黨的人民理論表達更加具體、更富有時代特征,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平衡個人和集體問題上的制度優勢。
四、人民和國家相融合的飛躍
(一)初心使命,人民中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類社會發展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將工作重心聚焦于人民,始終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展現出巨大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前,我們正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需要新的理論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置于宏大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實踐中,人民和國家相融合實現新的飛躍。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引入新境界。
(二)中國夢想,人民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5]社會歷史的創造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決定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通過把人民和江山有機結合起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實現共產主義的堅定理想信念和真摯的人民情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貫穿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一根紅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新時代中國要實現怎樣的發展和如何發展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習近平總書記將人民、民族和國家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在繼承和創新中進一步融合人民和國家的價值關系、利益關系,“中國夢”呈現而來。“中國夢”進一步將當代中國、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融合起來,揭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方向和目標,是中華兒女勠力同心、不懈追求、成就未來的光明旗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16]通過具體闡釋中國夢,國家、民族和人民三者構成了有機的統一體,三者相輔相成,彼此促進,中華民族從古至今追求的國富民強找到了超卓的實現路徑。中國夢把人民和國家緊緊聯系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家夢、民族夢、人民夢,歸根結底是同一夢想,中國夢是“即小見大,善兼天下”的國家夢,也可以是“具體入微”的人民的夢。中國夢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奮斗的過程中始終為了人民的堅守,也將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價值和意蘊清晰地展現出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實現共同理想的決心,凸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安國寧邦的美好愿望。國家不富強、民族不振興,國家的價值和利益就無從實現,人民幸福的個人價值和利益的實現也就無從談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到底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國夢的實現,并不是要成就某一個或某一類人,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受益。因此,國家的夢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也只有人民群眾的偉力推動才能實現;同時,中國夢也必須造福于人民,實現國家夢想的廣闊舞臺為每個人的夢想提供了蓬勃生長的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每個中國人民息息相關,兩者相生相成,不可分割。
(三)中國內涵,命運與共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道:“……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1]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深化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著重強調了人口規模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所有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都不落單的現代化,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現代化,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導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句句不離人民群眾,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具體實踐的科學行動指南。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全世界國家解決人民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在實踐中探尋得到的顛撲不破的真理,不斷充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涵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17]。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人民利益與國家、民族的利益緊緊融合在一起,實現了人民與國家相融合的飛躍。
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人民立場,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推進人民和國家相融合,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實現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1-28].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4]孟楨.以人民為中心是百年大黨踐行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J].傳承,2022(3):46-52.
[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M].2版.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81.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02.
[12]楊軍,王梓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的三重邏輯[J].傳承,2022(2):22-28.
[13]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5.
[14]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4.
[1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6.
[17]田艷,何馨.從“以人民為中心”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J].大學教育,2022(11):18-21.
[責任編輯:廖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