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干部教育需求發生深刻變化,內在要求黨的干部培訓機構必須強化黨性教育實效性,提升教學質量。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是系統工程,需要完成教學主體由知識型向學術型轉變,教學資源由分散型向體系型轉變,教學內容和課程開發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培訓方案由雷同設置向精準設置轉變,學員管理由服務管理向黨性管理轉變。百色干部學院的經驗做法是以紅色教學資源整合為切入點,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其路徑包括:以百色資源為輻射,梳理紅色教學資源“脈絡網”;以課程開發為中心,充實紅色教學資源“文本庫”;以項目研究為重點,挖掘紅色教學資源“資料庫”;以文化交流為平臺,建設紅色教學資源“信息庫”。
[關鍵詞]新時代;干部學院;黨性教育
[作者簡介]劉姍姍(1980—),河北柏鄉人,百色干部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科研管理和學報編輯部)科研管理科科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史黨建。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1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這一重大政治論斷,賦予黨的歷史使命、理論遵循、目標任務以新的時代內涵,為新時代干部教育提出新的理論指導、教育需求、任務使命。當前國內外形勢正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面臨的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新時代干部教育需求發生深刻變化,內在要求黨的干部培訓機構必須強化黨性教育實效性,滿足教育需求,提升教學質量。
黨的干部培訓機構主要有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等,黨性教育是新時代黨員干部教育的核心,是全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內在要求。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確保黨性教育把握時代坐標,彰顯時代特色,回應時代問題,涉及教學主體、教學資源、教學內容、課程開發、話語體系、教學類型和知識要素等。換言之,就是在黨性教育實踐中,通過黨章、黨規、黨紀的講授,通過對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講授,通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不同時期紅色文化的挖掘,進一步推進各黨性教學法的針對性,優化各教學要素配置。通過系統全面、科學有效的黨性教育引導全黨勇于“自我革命”,實現“知行合一”,投入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歷史進程中。
一、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需處理好“三個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強調:“黨校姓黨,就是要堅持一切教學活動、一切科研活動、一切辦學活動都堅持黨性原則、遵循黨的政治路線,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使命為使命,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姓黨”是黨性教育的政治方向,是推進黨性教育改革的首要原則、根本原則,體現在教學內容上,要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一)處理好學術研究與宣傳工作的關系
強化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研究,將最新學術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同時,糾正歷史虛無主義偏向,克服超出當時歷史實際的主觀評價。“中央黨校的課,既要有政治要求,也要有業務要求,兩個要求加在一起,才是全面的要求。”[3]強調“用學術講政治”,授課教師應嚴格按照黨中央要求,以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的形式,明確在黨性教育課堂上,哪些應該講,哪些必須講,哪些不能講,為教學活動劃定紅線和底線,為廣大干部學員補精神之“鈣”,而不是造成精神之“鈣”的流失。在授課內容上,強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歷史源流和時代價值。黨性教學內容要把強化政治意識放在首位,堅持理論研究無禁區、干部講壇有紀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厘清科學社會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區別,厘清科學社會主義與西方政治思潮的界限,不傳播違背黨中央精神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錯誤觀點和言論。
(二)處理時代發展與學習主題的關系
從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時代”是人們對重大社會關系變動的一定時間范圍的度;從人與社會的認知關系而言,“時代”是人們對社會發展的時空坐標系的認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們要具備戰略眼光,樹立全球視野,既要有風險憂患意識,又要有歷史機遇意識,努力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航向。”[4]優化黨性教育,應緊密聯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行,緊密聯系認識和解決統籌“四個全面”的新情況新問題來進行,緊密聯系黨員干部“自我革命”“知行合一”,推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來進行,緊密聯系“以人民為中心”,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來進行。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都對學習的中心、主題有不同側重。“在新時代,賦予革命文化時代特征、時代語言的表達方式,是為涵養共產黨人價值觀建設提供歷史說服力、精神引領力的重要舉措。”[5]因此,黨性教育的主題一定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應黨的建設的需要,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
(三)處理學術理論和話語體系的關系
一是將理論話語轉化為宣傳話語。“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黨性教育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復雜性和現實性,不可能要求所有黨員干部都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黨性教育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灌輸,而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傳播、教育。
二是將政治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建立起一種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良性互動機制,讓政治話語不再是純意識形態式的簡單解釋和灌輸,而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更為徹底的理論說服人、打動人和武裝人。將學員所困惑的現實問題轉化為學術問題,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轉化,進而指導實踐。
三是將個人話語轉化為集體話語。黨校教育具有高度政治性,其中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授課話語,有可能與黨性教學的高度政治性不相適應。通過集體備課,引導教師嚴守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集體話語體系的學理性、思想性和感染力。同時,強調教師授課轉化為集體話語并非抹殺個人授課風格,而是強調在話語構成上與黨性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和說理性相契合。
二、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需進行“五個”轉變
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是系統工程,涉及教學主體、教學資源、教學內容、課程開發、培訓方案、學員管理等方面。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涉及導學、理論學習、教育專題課(包括體驗教學、現場教學、案例教學等)、教育交流分享等,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需要進行“五個”轉變:
(一)教學主體由知識型向學術型轉變
教師是教學主體和中堅力量。“知識”側重掌握的“量”,“思想”側重掌握的“質”,在很大程度上,“知識型教師”在教學中,側重的是教學內容的灌輸,“思想型教師”則側重對時代思想的解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后者比前者更能夠“傳道授業解惑”。基于此,亟須加強黨性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思想政治強、黨性修養好、業務能力硬的隊伍。一方面,構建科學規范人才培養機制。將校內人才培養與校外人才引進相結合,將校內黨性教育師資庫與校外授課專家庫相結合,將黨性教育課程專家培養與黨性教育管理人才培養相結合,最終科學調動校內黨性教育專家、校內黨性教育管理隊伍、校外客座教授三類主體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構建科學規范的人才評價和晉升機制。實施骨干教師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計劃,逐步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教學名師和中青年學者。注重黨性教育管理人才培養,鼓勵有能力的管理人才參與重大課題和決策調研,暢通其職稱或職級評聘渠道。完善客座教授制度和兼職教師的選聘和管理辦法。
(二)教學資源由分散型向體系型轉變
在黨性教學資源形成機制上,傳統上多以分散的、零星的、片段的方式獲取教學資源。在教學資源向體系型轉變過程中,需加強對特色教學資源的開發。通過梳理近年來國內各干部學院實踐經驗,充分挖掘、整理、提升紅色文化,教學資源正在實現由分散型向體系型轉變。干部教育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總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環境中,形成了特定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風貌,直接制約或潛移默化地影響黨員干部的價值追求,從而構成其行為準則,調節日常行為。紅色文化作為我黨領導人民群眾開創的一種獨具特質的文化傳統,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年代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積淀、發展和升華。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功能、道德約束功能、團體凝聚功能、精神激勵功能和宣傳推介功能,是干部學院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依托“革命搖籃”、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依托“革命圣地”、中國上海浦東干部學院依托“改革窗口”、浙江紅船干部學院依托“紅船文化”,河南焦裕祿干部學院依托“焦裕祿精神”,打造紅色文化黨性教育體系。
(三)教學內容和課程開發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
《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指出,要注重研究式教學,增加自學和研討時間,列出自學書目,組織學員研讀原著、研究問題;在加強自學基礎上,組織學員深入研討,安排教師導讀,實現教學相長、學學相長。開發一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教學案例和現場教學點。深入研究理論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搭建理論學習網絡平臺,不斷增強理論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7]。黨的培訓機構應根據自身定位、資源優勢和學員構成,綜合選擇適合自身情況的教學方法。新時代提倡綜合型,特別是研究型教學,教師的責任并非簡單的理論說教,而是闡明建立在深刻研究基礎上的真知灼見。干部黨性教學內容應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大定律” “五個范疇”,綜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換言之,學員不是不想聽、不愿聽黨性教育課,而是照本宣科、脫離實際、枯燥乏味的課程多,感動人心、觸及靈魂、說理信服的黨性教育課相對較少。要改變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傳統,鼓勵教師與學員雙向互動,鼓勵課程討論,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提升授課的知識維度、思想高度和感召力度。
(四)培訓方案由雷同設置到精準設置的轉變
《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明確建立“優化分類分級培訓體系”,分為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機關公務員、企業領導人員、事業單位領導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年輕干部、基層干部七個類別,提出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要精準培訓。基于此,黨性教育培訓方案亦應按照分級分類、優化精準的原則,使得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校內制定并完善黨性分類教學培訓方案。根據干部教育現狀,精準制定各類干部黨性教育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過程管理、教學活動、課程反饋等環節。另一方面,實現跨區域黨性教育資源合作共享。為彌補本區域內教學資源不足與培訓方案精準設置的矛盾,可以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優化區域內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效用最大化。通過統籌班次學制、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師資安排、學員管理、教學基地等實現各層級干部培訓機構優質資源共享。通過與具有紅色資源、關系密切的干部學院跨區域合作,可以發揮紅色資源最大優勢。諸如紅軍長征路線上的各省干部學院可以聯合打造“共走長征路”。通過干部學院與地方高校、企業、紀念館所聯合辦學,為不同類別的干部提供不同黨性教育培訓。
(五)學員管理由服務管理到黨性管理的轉變
創新學員管理方式,在落實“管理就是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嚴格學員管理,樹立“管理就是黨性教育”理念。一是明確組織員黨性教育的職能。組織員管理學員從“入門到出門”的整個過程,應樹立“全黨性”教育理念,將黨性教育貫穿學員管理。二是提升組織員黨性教育能力。有步驟加強對組織員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教學培訓,提升其黨性修養,提高其在課程導學、現場教學和教學組織過程中的黨性教育能力。三是健全以黨性教育為核心的學員管理制度。將黨性鍛煉與入學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管理相結合,創新學員黨性鍛煉機制,“學員管理部門圍繞教學計劃,在學員管理中引導學員把聽課、讀書、研討交流、調研參觀、組織生活、嚴格遵規守紀等活動與加強黨性鍛煉貫通起來。”[8]
三、百色干部學院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的創新性實踐
能否提供高標準、高質量、高層次的教育培訓、決策咨詢和理論研究,決定了干部學院的地位和價值。百色干部學院致力于高標準、高質量、高層次干部學院建設,不斷優化教學資源,探索有益黨性教育實踐,卓有成效開展干部培訓事業。2022年,該學院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列入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性教育干部學院目錄。特定區域紅色文化與干部教育既具有先天的聯系,又具有實踐上的契合。這種聯系和契合會變成較為持續的動力,促進該區域紅色文化與干部教育互動發展。百色干部學院以紅色教學資源整合為切入點,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探索和實踐,使之成為干部教育的紅色底色、文化土壤、資料寶庫、智力陣地,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與干部教育雙向互動,不斷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其路徑包括:
(一)以百色歷史文化資源為輻射,梳理紅色教學資源“脈絡網”
1.在區域脈絡方面。左右江地區是我們黨在大革命的歷史階段領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跨度范圍包括百色、河池、崇左等地,留下大量紅色資源。百色市因其為百色起義策源地,成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核心區。百色干部學院整合左右江地區紅色資源,實現百色、河池、崇左紅色資源優化配置,以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為重點,打造“左右江革命紅色資源聚集區”。以東蘭縣為例,既是中國早期農民運動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又是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核心區域之一,更是中共早期農民運動先驅韋拔群、開國上將韋國清等一批杰出的革命歷史人物革命舞臺。左右江地區留下大量的歷史遺跡、文獻資源和紀念館所,通過在空間跨度整合梳理,提升內涵值,使其成為現場感極強,能觸動受眾心弦的黨性教育資源。
2.在時間脈絡方面。縱觀時代坐標,廣西革命史和建設史是中共黨史、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人民在各個時期都有鮮明歷史傳承和深厚歷史積淀。紅色資源、紅色文化隨著時間跨度會逐步豐富。目前,左右江地區紅色資源不僅集中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而且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該地區都充分承繼了革命傳統,也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取得豐碩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成果。百色干部學院梳理這些跨時代的紅色資源脈絡,使其逐步形成一幅展示百色及整個左右江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全景圖。
3.在學術脈絡方面。“發揮好紅色資源的教學教育功能,必須把握紅色資源的獨特性和稀缺性,對相應的紅色資源進行提升、建設和轉化。”[9]目前,學術界對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資源的研究主要有三個進路,即:人物類研究、歷史事件類研究、歷史經驗類研究。百色干部學院與各級黨校等整合力量,對左右江地區紅色資源進行摸底調研,保護并挖掘現有紅色資源,提升并豐富價值內涵。力圖對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在群眾動員、民族政策、土地政策、軍事斗爭等方面與同時期其他根據地相比作深入研究;對改革開放后百色鋁的發展史作深入研究;對桂西南一帶紅色文化作系統研究等。
(二)以課程開發為中心,充實紅色教學資源“文本庫”
教學是干部學院的中心任務,課程是推進教學過程的核心。目前,百色干部學院共設置了“黨性教育課程”“民族團結教育特色課程”“生態文明建設課程”“國(境)外干部培訓課程”體系。在現場教學上,涵蓋百色、河池、崇左、桂林等多個縣(市、區)。整體而言,百色干部學院緊緊圍繞“紅色牌”“民族牌”“生態牌”“東盟牌”,并結合培訓需求設置課程,取得較好效果。紅色教學資源逐步形成“教學文本”,紅色“文本庫”。
一是強化課程開發。依托紅色教學資源,將歷史與現實、課堂與現場、感性與理性、自我感悟與分享交流結合起來。持續完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N+廣西實踐”課程體系,新開發一系列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專題課程。二是完善課程類型。推動紅色資源到校本課程、教學文本的轉變,進一步開發課堂教學、現場教學、激情教學、體驗教學、情景教學、學員講壇、紅色訪談、紅色故事會、情景黨課、影像教學等特色課程的紅色文本。三是精選現場教學點。以百色起義紅色基因傳承和新時代先鋒人物為切入點,整理、提煉、挖掘左右江乃至整個廣西紅色資源。持續優化現場教學布局,深挖百色、河池、桂林板塊現場教學點內涵,并向崇左、梧州板塊拓展,精心打造“凌云浩坤村”“凌云茶山”“樂業百坭村”等多個教學點,進一步豐富紅色、生態、民族、鄉村振興、黨建等教學資源。
(三)以項目研究為重點,挖掘紅色教學資源“資料庫”
堅持教學科研雙向推進。一是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加大對教學科研工作的經費投入,每年劃撥專項經費資助教學科研項目研究,對省部級以上立項課題和獎勵成果予以配套資助,對各類科研獲獎成果、學術獲獎征文、決策咨詢項目等進行后期資助。二是強化聯合研發力度。與自治區檔案館聯合,挖掘整合地區紅色資源,完成《中國共產黨廣西早期組織資料選輯》(上下冊)(2020年)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資料選輯》(2022年)編纂工作。三是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力度。百色干部學院每年設立挖掘紅色資源年度專項研究,如2021年立項整理研究《廣西革命詩詞選編講釋》;積極組織編撰《湘江戰役史》等多部廣西黨史著作和史料匯編,梳理紅色資源。扎實推進《廣西英烈詩文選編》《百色起義簡史》《龍州起義簡史》等輔助教材編撰工作。積極利用《傳承》雜志陣地,開辟紅色資源研究專欄。鼓勵科研成果進課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校本課程及文本。
(四)以文化交流為平臺,建設紅色教學資源“信息庫”
文化是干部學院的核心競爭力,百色干部學院一直把紅色文化交流作為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方式。一是積極參與和建立常態化的跨地區紅色文化交流平臺。參與省(部)級甚至國家級的紅色文化交流活動,搭建凸顯自身特色的紅色文化交流平臺。二是積極參與哲學社會科學界文化交流。鼓勵教職工參加黨委宣傳系統、社科聯系統、黨校系統、高校系統等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三是搭建面向東盟的文化交流平臺。特別是加強與越南、老撾等國家干部學院的聯系,推進學術交流和文化溝通。依托區域擁有的豐富革命遺址等,成為跨國紅色文化交流的平臺。四是建設紅色文化資源大數據庫。參與和搭建“云端”文化交流平臺,逐步實現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信息化”管理。
總之,廣西左右江地區是我國西南邊疆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地區革命根據地,它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價值,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百色干部學院堅持“黨校姓黨”的根本原則,把黨性教育作為干部培訓的必修課,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紅色黨性教育基地,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學校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融合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05-03)[2022-12-23].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503/c117092-28320564.html.
[3]何毅亭.黨校教員要用學術講政治[J].學習月刊,2017(3):29-30.
[4]習近平.習近平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08-27)[2022-12-23].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913.htm.
[5]王彬.以革命文化滋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J].傳承,2021(4):36-41.
[6]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67.
[7]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EB/OL].(2018-11-02)[2022-12-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1102/c1001-30377216.html.
[8]張忠軍.學員管理與黨性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2017:13.
[9]吳蔚.干部學院建設中紅色資源教學功能實現路徑研究[J].傳承,2021(4):42-45.
[責任編輯: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