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卓 郭蕾
摘 要:揚琴自從明末清初傳到中國,經歷了幾百年中華文明的洗禮,如今已成為富有民族特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民族樂器。在樂隊合奏中揚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揚琴演奏藝術經過百年的流傳和演變,融入了中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同時,又與各地民間樂種相結合,不論是演奏藝術或樂曲風格,都具有其獨特的個性。因此,在揚琴演奏中演奏者在專業知識、優化樂感、藝術修養的基礎上都需要不斷地增強綜合素質,以提高揚琴演奏水平。本文通過探析揚琴演奏能力的培養策略,以期為演奏者提升藝術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揚琴演奏;夯實基礎;發展性原則;藝術水平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1-00-03
揚琴又名蝴蝶琴、扇面琴、打琴等,是我國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剛柔并濟,慢奏時如潺潺流水,快奏時如珠落玉盤,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既可合奏又能獨奏,在民族樂隊中不可或缺。在揚琴演奏中尤其要注重音色的把控、和音、連音、齊竹等演奏技法的運用,以便在演奏中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
一、揚琴演奏能力培養的要點
(一)了解揚琴的基本構造
為了增強揚琴演奏能力需演奏者了解揚琴的基本構造,只有這樣才能知曉發音原理,更好地運用演奏技巧。揚琴由碼子、弦軸、弦釘、山口、共鳴箱、琴竹、琴弦等部分構成,其中揚琴的形體由共鳴箱決定,琴頭、側板共同組成了琴架,上下覆蓋薄板,琴架多用榆木、樺木及其他質地較硬的木材制成,面板多用魚鱗松、梧桐木制作,其目的是確保揚琴的音色、音量能滿足演奏的需求。琴架下方為底板。共鳴箱內部各碼子處設置有音梁,把底板、面板及前后側板連到了一起,同時琴箱分成了若干個空間。音梁板上設有圓形孔洞,共鳴箱內音波對流,而后從音孔中流出。面板上兩側的長條木為山口,發揮架弦的作用,碼子、山口間的琴弦是振動發音的主體。碼子為峰谷狀,左側、右側分別為高音碼、低音碼。琴弦多用鋼絲制成,高音部分的裸弦常用27-31號鋼絲制成,低音部分的纏弦由裸弦纏繞細鋼絲制成。在了解揚琴基本構造的前提下,演奏者可更好地運用單音技術、雙音技術,其中單音音色透亮,可有效地裝飾旋律,讓樂曲變得更加活潑,雙音則能讓樂曲更加飽滿、有力,用以加強節奏、烘托情緒、增強氣勢[1]。
(二)在演奏中展現出揚琴的韻味
揚琴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的流派,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存在區別,演奏者若想增強揚琴演奏能力需了解各個流派的特點,在演奏中盡顯揚琴的韻味。以江南絲竹揚琴為例,有“暗揚琴”“一捧煙”之稱,其音色清亮悠揚,融合了各類絲竹樂器的音響效果,在演奏中音色變化、潤色加花可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給人一種典雅、悠遠的感覺,使用波音、花音、襯音等技巧讓音色更加變化多端,配合力度的掌控,樂句處理更加精細。從力度的角度來講,揚琴演奏力度多為漸進式,漸弱、漸強相得益彰,旋律線整體為“橄欖形”或“波浪形”,經過演奏者的潤色加花后揚琴的音色更加抑揚動聽、青韻綿長、起伏有致。基于此,演奏者需了解江南絲竹揚琴及流派的特征,在此前提下調適音色、力度,展現該流派雋永、悠遠、優雅、細膩的揚琴音韻,繼而提升個人的演奏能力。
(三)在聽的同時聯想
揚琴樂曲具有藝術性,無論是獨奏還是合奏都能塑造完整的音樂藝術形象,演奏者為了增強揚琴演奏能力需積極聯想,在聽樂曲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想法,將主觀感受視為理解與詮釋揚琴音樂作品的一大動力,以情感為紐帶,拉近演奏者與揚琴音樂作品的距離,解決揚琴演奏機械化、程式化的問題。在聽的同時聯想,演奏者能加強預判,這利于其在合奏中找準定位、隨機應變,積極融入合奏隊伍,這可增強揚琴演奏的和諧性,達到提升個人演奏能力的目的。
二、揚琴演奏能力培養的思路
(一)夯實基礎
揚琴演奏基本竹法為雙手輪流交替,可分為右竹法、左竹法兩大類,王沂甫先生曾歸納總結出揉、點、拔、滑、輪、彈、勾、顫八法,在揚琴演奏藝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雙手混合竹法應用的頻率有所提高,在借鑒、吸收、傳承民族器樂演奏經驗的條件下揚琴演奏技法更具綜合性、體系性,可分為七類,彈輪、雙音、輪音、單音、色彩技巧、兩聲部配置、分解和弦。不同的演奏技法適用于不同的音樂作品,以色彩性技巧為例,勾揉、吟音適合演奏古樸的曲調,拔弦、反筧適合演奏清新悠揚的樂曲,泛音適合營造悠遠的意境,滑拔能模仿波濤的聲音。基于此,揚琴演奏者要夯實演奏基礎,掌握基本的技法,能根據演奏需求加以選擇,繼而增強個人的揚琴演奏能力。
(二)勤加練習
揚琴演奏對力度的把控、音色的處理要求較高,還需在合奏中注重配合,在獨奏時彰顯樂派的音韻,基于此演奏者要勤加練習,在掌握揚琴演奏基本技法的前提下積極實踐,健全演奏技術體系,可根據演奏需要靈活地選用演奏技法,為演奏者強化音樂表現力給予支持,在此過程中逐步提升其演奏水平[2]。
(三)二度創作
揚琴演奏既要傳承以往的演奏理念,保留音樂作品的韻味,又要注重二度創作,賦予音樂作品生機活力。基于此,演奏者要加強二度創作,其目的是把揚琴音樂作品與個人的理解關聯在一起,通過二度創作在音樂藝術作品中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需要注意的是,二度創作并非完全擺脫固有的演奏模式,而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讓音樂作品更具藝術性與表現力,同時符合新時代的審美標準,助推經典的揚琴音樂作品與時俱進。揚琴演奏者在二度創作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保留作品的音韻;二是正確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不能為了標新立異而顛覆原曲的情感基調;三是基于音樂表達內容加強個性化處理;四是賦予音樂作品想象力與畫面感,達到增強共鳴的目的。若為二重奏還需演奏者關注主次關系,在合奏中擺正位置,找準二度創作的立足點。
三、揚琴演奏能力培養的原則
(一)傳承性原則
演奏者為了提升揚琴演奏能力需積極傳承演奏技法,凸顯流派風格,保留揚琴音韻。以東北揚琴為例,相較于其他的流派,東北揚琴多用吟、揉、滑、顫技法,如《蘇武牧羊》用到了壓揉、顫竹等具有東北揚琴特色的技法,這可增強音樂作品的表現力。為了能更好地傳承揚琴演奏技藝,演奏者需注重專項研究,如連續顫竹既能表現細膩的情感,又能營造歡愉的氛圍,需演奏者靈活地使用雙顫、滑顫、左顫、疊顫、右顫、連續顫竹等技法。左滑顫、左顫是傳統音樂作品中應用頻率較高的兩種技法,雙顫、右顫應用的概率較低。基于此,多數揚琴演奏者較為熟悉左顫,這就使其揚琴音樂作品詮釋存在“死角”,需演奏者在傳承經典演奏技法的同時加大連續顫竹技法的研究力度,探索音樂語言與該技法之間的關系,同時將多種技法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展現出揚琴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
(二)發展性原則
揚琴雖然是民族傳統器樂,但在新時代音樂藝術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積極創新,演奏者亦需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揚琴及揚琴演奏技藝。電揚琴是新型揚琴的一種,由音箱、放大器、拾音器、琴體構成,各組琴弦靠近條碼處安裝了拾音器,在琴弦振動后拾音器把聲波轉化為電信號,并經由放大器美化后發出聲音,這種揚琴既能用傳統的演奏技法詮釋音樂作品,又解決了因琴體變形而造成的琴弦張力減弱這一問題,同時能使揚琴的中音更加甜潤且低音更為渾厚。演奏者要跟上揚琴的發展腳步,樹立持續學習進取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強化自身的揚琴演奏能力[3]。
(三)個性化原則
揚琴的表現力較強,演奏者應基于個性化原則提升演奏水平,解決揚琴演奏機械性有余、創造力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演奏者多聽、勤思、精練、善創,既要夯實個性化演奏基礎,又要在演奏中多做嘗試,勇于試錯,積累經驗,持續探索個性化演奏出路。在個性化演奏的過程中需揚琴演奏者注重專項研究,確保研究結果能解決演奏問題,達到不斷增強個人演奏能力的目的。
四、揚琴演奏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優化演奏者的思維品質
第一,演奏者需具備對比、類比的思維能力,在學習與練習的過程中能把兩首及兩首以上的音樂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歸納總結異同點,在舉一反三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演奏技巧;第二,演奏者需具備質疑與批判的思維能力,敢于挑戰常規,能在學習與練習中積極嘗試,拓寬揚琴演奏思路,拓寬研究視野,積極運用新理念、新技法解決演奏難題;第三,演奏者需具備邏輯思維能力,能認識到器樂構造、演奏技法、個人情感、心理狀態、人文修養等方面對揚琴音樂作品詮釋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制定演奏計劃,明確演奏目標,優化演奏方式,注重揚長避短,彰顯樂派風格,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第四,演奏者需具備反思自省的思維能力,能反觀學習與練習過程,歸納總結演奏經驗,發現揚琴演奏問題,受問題驅動深度探究,進一步研究與運用揚琴演奏技法,彌補個人能力方面的短板。
(二)高效把控音色
揚琴音色較為獨特,這是揚琴在樂隊中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演奏者要高效把控音色,增強音色的顆粒感,同時凸顯個人的演奏特點,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加以分析:一是持鍵正確,演奏者要用食指、中指、大拇指持鍵,三指用力均勻,中指指肚位于鍵柄,確保三指能握緊鍵子,使用手部力量靈活控制鍵子,賦予觸鍵力度變化性;二是合理轉腕,在握住鍵子后演奏者要通過轉腕完成上下鍵彈奏任務,需保證手腕直線轉動,其目的是確保鍵頭能正面擊中琴弦,并發出悠揚的音色。演奏者的手腕應靈活,如“萬向軸”般,其目的是更好地把控音色;三是鍵頭平穩出擊,鍵頭5厘米左右,需其中部靠后的部位擊中琴弦,并發出扎實的聲音,通常情況下距離碼子一寸的位置出擊能獲得優美的音色;四是有彈性地演奏,鍵子運動需有彈性,在日常訓練中可關注回彈的效果,要求鍵子運動的高度具有一致性,為了做到這一點需演奏者控制好手腕的高度與手部的力度,盡量縮短鍵子出擊的時間,充分運用彈力演奏[4]。
(三)掌握演奏技法
在夯實演奏基礎的前提下,演奏者要熟練地掌握演奏技法,達到提升揚琴演奏能力的目的。以彈奏技法為例,運用該技法能演奏出基礎音色,要求演奏者關注彈奏、運竹的感覺,演奏者可在反復的練習中找持竹的感覺,通常情況下需手為半握拳的狀態,在手指正確持鍵的前提下調用肘部、腕部、手部的力量,自然地彈奏,注重理性處理、感性處理相結合,確保揚琴發出的聲音實而不虛,給人一種自然、靈動的感覺。滑竹技法以顫竹為基礎發展而來,亦稱為滑抹音,演奏者需使用鋼絲波子、滑音指套獲得古箏器樂的音效,模仿古箏壓弦、拉弦所發出的聲音,使樂曲能給人一種婉轉悠揚的感覺,運用該技法演奏者還可模仿鳥叫聲、風聲。通常情況下演奏者要使用揉滑抹、上滑抹、下滑抹三種技法完成彈奏任務,還需有效使用滑音指套,遵循貼、平、緊的原則優化演奏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一首揚琴音樂作品并不能用某個或幾個演奏技法予以詮釋,這就需要演奏者能積極融入音樂情境,以有效抒發音樂情感為導向,靈活運用多種演奏技法,如揉弦、點弦、滑竹等。
(四)增強審美能力
揚琴演奏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雖然演奏技法是揚琴發出優美聲音的基礎性條件,但只懂得揚琴演奏技法顯然不足以優化演奏效果。基于此,演奏者需致力于提升審美能力,增強藝術修養,為了做到這一點需演奏者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注新時代的音樂審美理念,用人們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詮釋揚琴音樂藝術佳作,依托揚琴樂曲弘揚主旋律,使揚琴演奏能增強情感共鳴;二是關注揚琴歷史文化,學習先輩精益求精的匠人品格,跨時空賞析揚琴樂曲,將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等因素轉化為審美鑒賞的著力點,確保演奏者能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三是關注合奏效果,既要增強合奏的和諧性,又要在合奏中發揮揚琴的作用,如渲染氣氛、增強氣勢等,在既獨立又統一的原則下優化揚琴演奏整體效果。演奏者若想提升審美水平需不斷學習與揚琴有關的理論知識,同時多聽、多練,確保藝術鑒賞有理有據,還能在審美探究中有獨特的見解,為揚琴演奏藝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給予支持[5]。
五、結束語
演奏者在了解揚琴的基本構造的同時,夯實演奏技術基礎、勤加練習、拓展二度創作的演奏思維能力,遵循揚琴演奏的發展性原則、傳承性原則、個性化原則,高效把控音色,掌握演奏技法,展現揚琴的韻味,增強審美能力,靈活運用揚琴演奏相關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藝,提升個人的揚琴演奏能力,以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給聽眾帶來美的體驗。
參考文獻:
[1]朱文華.內蒙古師范大學揚琴專業人才培養的歷史回顧與建設方向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35(04):114-118.
[2]張馳.揚琴在小型民樂隊中的即興演奏技巧與方法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08):77-79.
[3]楊元.職業教育背景下的揚琴教學初探[J].戲劇之家,2022(01):113-114.
[4]唐進.淺談揚琴專業學生綜合演奏能力的培養[J].黃河之聲,2020(13):62.
[5]莊倩.試論揚琴演奏者思維能力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9,39(2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