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孟凱
摘 要:自古至今,中國畫以墨線為基礎,畫家用墨線表現一切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墨線承載著畫家的思想感情和物象的內在精神。中國畫中筆為墨帥,筆法是畫作的骨干。寫意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其表現形式更重筆法。然而,因為時代變化,當代的寫意人物畫創作在用筆、技法上都受到了西方繪畫的影響,出現了書法與人物畫筆法分離的傾向。對書法用筆的研究實踐是現如今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從美學角度分析書法用筆的審美意趣,線條韻律,線條自身的力量感、立體感和從實踐角度分析練習書法對寫意人物畫創作腕力的提升,對線條穩定性、厚重感的提升作用。本文視角聚焦在線條美學、實踐意義方面,從“書畫同源”的角度,探索寫意人物畫在傳承中發展的新方式,為當代意筆人物畫的創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書畫同源;寫意人物畫;筆法
中圖分類號:J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1-00-03
一、書畫同源、同法理論的內涵與發展
書與畫,同質而異體。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時期畫家陸探微運用了草書的筆勢,形成氣脈連綿不斷的“一筆畫”的筆法,用筆具備了書寫之感。到了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提出了書畫同體、同法,這是中國最早的書畫同源理論,元代趙孟頫非常注重書法與繪畫的關系,把行楷書書法性用筆引入繪畫中,大大豐富了藝術作品的表現感染力。他在《秀石疏林圖》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長久以來,中國畫與中國書法在用筆、形式、美感等方面聯系非常緊密。清代畫家沈宗騫曾說:“意在筆先,趣以筆傳,則筆乃作畫之骨干也,骨具則筋絡可連,骨立則血肉可附,而遽相尚以文飾,亦猶施丹雘于糞土,外華而內腐;綴秾華于枯朽,暫艷而旋凋。”說的是在中國畫中,筆為墨帥,筆法是畫作的骨干。寫意人物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其重墨法更重筆法。提升筆法,創作一幅好的寫意人物畫,需在書法中學習借鑒。書法與繪畫不同,沒有顏色、形體、明暗關系,卻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靈魂就是線條的美,在這方面書法與寫意人物畫的線條美感是共通的。
從藝術發展上來看,中國畫與書法同體、同源。中國文字的主要構字法是“象形”,中國畫創作是模仿物象,書畫的本源形態是相同的,都是對自然物象的概括。在藝術表現上,書法與中國畫起源相同,之后分別發展,最終發展成為兩個獨立的藝術種類,雖成為兩個藝術門類,因書與畫工具相同,在用筆技巧上同步發展,用筆、用墨有共通之處,審美追求也有共通之處,書法之“寫”與中國畫的寫意性用筆關系緊密。在書與畫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書畫的意境根源于中國傳統哲學,包含了儒、道、釋三家的哲學思想,受此影響,書法與繪畫強調外在形式和心靈之間的契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表現內心中的理想美,使書畫的審美不拘泥于外形,注重和諧意境的表現。
綜上所述,書法與中國畫雖在藝術種類上相互分別,但書與畫的聯系極為緊密。書與畫同源性、同質性,共同受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影響。在工具的運用、審美的標準、藝術語言的表達上二者始終有著共通的規律性,對書法的研習也是對寫意人物畫筆法的研習,對書法進行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國畫筆法的線條美。
二、書法與寫意人物畫用筆分析
(一)書法用筆分析
中國的書法是一種線條藝術,書法的生命力在于線的表達,優秀的書法作品,每一筆畫,無不包含“逆起、緩行、提收”這個過程。南宋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也是說每一點畫的運筆都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此所謂三折法。
從這三個步驟分析,起筆和收筆時講究藏鋒和露鋒,藏鋒和露鋒是一對矛盾,各有其功能美感,“藏能含其氣,露能縱其神;藏能豐其肉,露能伸其骨”。除此之外,在起筆收筆時,書法講究方筆、圓筆美感,“凡言用筆,首辯方圓”,兩者各有所長,方筆能顯出雄強方露之筆意,圓筆能展示出含蓄妍媚之風姿,秀逸中潛流著雄渾之氣。
在行筆時講究中鋒、側鋒用筆。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相輔相成。例如,東漢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中鋒用筆寫出來的筆畫骨勁肉豐、飽滿生神,產生力透紙背之感,被歷代書法家奉為用筆準則,甚至認為是千古不易的筆法。側鋒行筆時,筆的一側著紙,筆尖和筆肚各沿壁畫的兩邊行進,書寫得當時會產生妍媚靈秀的點畫,書寫不當時會產生筆畫一端如刀切,另一端呈現鋸齒狀的敗筆。除此之外,行筆還有輕重緩急、提按產生的粗細變化、轉折方法、頓挫等多種用筆技巧。
書法多種用筆技巧在不同的字體中有著不一樣的表現。篆書象形取意,用筆古拙活潑多變,儀態萬方,多中鋒行筆,有力透紙背、鋒芒顯露之感,給人以嚴峻凝重、沉郁雄強、痛快譎奇的感覺。用到寫意人物畫中可體現出寫意人物線條的力量感、活潑生動性,與墨色因行筆快慢產生濃淡干濕的墨色變化相結合,豐富寫意人物畫線條的趣味性和藝術性,為寫意人物線條藝術美感帶來更多可能。
隸書書法特點在于起筆與收筆時的藏頭護尾,多藏鋒體現古樸莊重、端莊高雅的內斂之美。行筆也獨具特色,用筆一波三折,體現抑揚頓挫的行筆趣味,這種趣味的展現與書者當時所流露出的感情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筆法間接地反映出線條變化中流淌的生命氣息。
行書和草書,中鋒與側鋒兼用,中鋒與側鋒是書法領域、中國畫領域的一對矛盾,像干與濕,濃與淡一樣。要追求中鋒用筆,也不能過于極端,書法中提倡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相輔相成。中鋒與側鋒的對比變化也是韻律、節奏感的一種,書法中出現的粗細變化以及筆斷意連的感覺是在手腕的作用下,通過筆鋒的不斷交替達到提按頓挫的效果,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將書法用筆的技法運用到寫意人物畫中,能夠使畫面變得更加靈動,更富有表現力[1]。
(二)寫意人物畫用筆分析
寫意人物畫中線是骨,線的造型能力最突出。用線追求厚重、穩健、有力、含蓄、酣暢、凝練、樸拙,創作時用線既要客觀地刻畫人物的種種特征,也要注重主觀感受的種種因素,把握每一筆的行筆感覺,如書法般控制筆畫與筆畫間的節奏感,筆勢的延續,用筆以中鋒、側鋒、臥鋒、逆鋒多種用筆方式靈活結合,表現寫意人物畫的趣味性。
在線的形式美上追求剛柔相濟,線的形式要達到既不柔弱又不剛直的完美境界。剛與柔是用筆上的一組矛盾,因畫家個性稟賦的不同往往不是失于剛便是失于柔,畫家很難能完美統一這組矛盾,是寫意人物畫線條形式美的極高境界。線的形式美上還追求有質有韻,造型不論是寫真還是變形,用筆嚴謹還是自由,均以冷靜客觀地觀察與研究藝術客體人物形態和神態的特征作為寫生創作的基礎。線條不論畫得多好,如果脫離了所要表現的對象,就成了沒有價值的筆墨游戲。線條用筆在尊重藝術客體的基礎上,也要追求線條的節奏、韻律。質與韻要求畫家創作出的藝術形象形神兼備,線條能傳神寫意,有對主觀精神的表達。
寫意人物畫也可以說是“減筆”水墨人物畫,以簡潔的線條筆墨去描寫人物的形神,并通過用筆用墨來抒發畫家的藝術思想和情感,直抒胸臆表達畫者的審美趣味,體現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個性。用筆貴在“以少勝多”“意到筆不到”“筆盡而意無窮”“虛實相生”,因用筆簡練概括,所以對線條的要求極高,需要畫家有極深厚的功底,包括對毛筆的嫻熟駕馭,對線條有成熟的理解,對藝術客體人物線條美感的合理概括[2]。
三、寫意人物畫對書法線條美的借鑒
(一)書法與寫意人物畫線條的審美分析
寫意人物的寫意并不等同于書法的書寫之意,寫意人物的寫意是用簡潔的筆法表現物象,要求有質有韻,在不脫離物象的前提下,筆法高度概括簡練,追求韻律節奏變化。書法表現的藝術形象是抽象形象,為何書法的線條具備如此魅力,讓中國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追逐練習?速寫、插圖、鋼筆畫、建筑雕塑上也有線條,為何書法的線條常被拿出來強調?筆者認為,速寫、插圖、鋼筆畫、建筑雕塑等線條并不是獨立存在的,繪畫中的線條是為了造型服務的,建筑雕塑中的線條也是依附于形體,理解歸納出來的“線條”,只有書法的線條有自身的獨立性,它不是造自然之形,具有抽象性符號性,只對線條的位置做大致規定,線條的表現更具自由度。繪畫中的線條與色彩、體積、明暗、形象等平分秋色,書法的線條卻唯我獨尊,只用線條來展現藝術美,對線條本身的藝術性要求很高,值得寫意人物畫線條借鑒使用。
書畫同質而異體,書畫審美追求具有共通性,都追求疏密變化、節奏變化、虛實變化、動靜變化。書法與繪畫用筆情感相通,書法表現書法家的個性,寫意人物畫也是表現畫家的個性,是一種活的生命載體。書畫都是高度的藝術概括,利用書法用筆的筆意和精神,灌注于寫意人物畫的創作可以獲得清簡疏淡的美感。書法用筆的線條技法用于國畫的學習及研究中,使書法藝術在跨界中獲得了新的生命,為寫意人物畫創作注入勃勃生機。
書法的線條從美學、形式美的角度上來說,可以歸結為三個部分:節奏、圓厚、筆力。可以把它們歸結為三種感覺,一是節奏感,二是體積感,三是力量感,寫意人物畫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學習分析書法線條的美感[3]。
(二)書法與寫意人物畫線條的節奏感
節奏感是一個活潑的存在,生命力的存在,我們可以從節奏感中感受到呼吸著的生命力。書法作品能夠表現出不同書法家的個性、氣質與性情,表現出各個時期畫家的不同審美趣味。我們看到的書法線條中熔鑄了每一位書法家獨特的生命價值,顏真卿就是顏真卿,蘇東坡就是蘇東坡,王羲之就是王羲之。與書法相同,寫意人物畫同樣追求節奏感、韻律,是畫家對藝術客體人物的感受,用概括簡練的線條表現出來,這其中隨著畫家心理狀態的變化,將呼吸著的節奏生命力融入線條中,表現出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從書法角度客觀分析,藏鋒與露鋒的節奏變化,方筆與圓筆的交織變幻,行筆時的輕重緩急,中鋒與側鋒的對比變化等幾組矛盾產生的審美節奏是韻律感、節奏感的主要因素。
寫意人物畫創作時,線條也可從這幾方面出發,隨著藝術創作主體自身的感受控制中鋒與側鋒的節奏變化,借鑒歷代書法家提倡的中鋒用筆,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中鋒使線條更具立體感,更具力度,側鋒產生妍媚靈秀的點畫。行筆時的線條借鑒隸書書法用筆的一波三折,從輕重緩急的角度控制抒發情感,找尋抑揚頓挫的行筆節奏感。在起筆與收筆時,控制藏鋒與露鋒、圓筆與方筆的節奏感變化,在藏鋒與露鋒中把握線條的肉與骨,藏鋒內斂其中的“氣”與露鋒筆斷意連縱其神的“意”,在方筆的雄強方露與圓筆的含蓄、秀逸與雄渾中尋求線條的生命力[4]。
(三)書法與寫意人物畫線條的立體感
書法的毛筆是軟的,寫出來的線條可以是厚重的,也可以是單薄的,厚與薄是一組矛盾,是對比而存在的,沒有單薄也就無所謂厚了。如果書法中的線條是美的,耐人尋味,線條一定是厚的,渾厚的線條讓人感覺有很多東西隱藏在里面,中鋒用筆最適合表現圓厚的線條。
人物畫勾勒時以中鋒為主,平時可多通過篆書來練習中鋒用筆,用到寫意人物畫中表現寫意人物線條的力量感、渾厚感,亦可表現人物結構的結實、剛柔相濟來豐富寫意人物畫線條的趣味性和藝術性[5]。
(四)總結“書畫同源”對寫意人物畫筆法的啟示
寫意人物重筆法,慎用墨,筆法是寫意人物的骨架,也是意筆人物畫“意”的載體,筆法審美價值的最終創造集中體現了藝術創作主體對書畫毛筆的理解,線的認識和藝術創作主體對藝術客體人物的感受,在腦海中形成的意境美所歸納高度概括下的線條,體現了藝術創作主體的審美理想。書法通于畫法,許多大畫家往往同時也是書法家,有很多書法家半路習畫,依靠書法的功力在國畫上快速取得成就,比如吳昌碩50歲才學畫,他深厚的書法功底幫助他成為一代大師。這告訴我們,對書法的研習也是對寫意人物畫筆法的研習,書法與藝術創作要齊頭并進,重創作不能忘書法基礎。寫意人物畫重筆法,筆法的練習如同唱戲人員每日苦練嗓子一般,畫家需苦練腕力,練習腕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練習書法,做到“筆為我使”,才能在寫意人物畫筆線的形式美上做到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當今時代巨變,寫意人物畫創作受西方繪畫的影響,書法與藝術創作出現了分離的趨勢,應堅持文化自信,堅持把中國傳統書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語言與當代寫意人物畫創作相結合,根植傳統,守正創新。利用書法線條美感來豐富寫意人物畫的筆墨,為當代寫意人物畫的創作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陳振濂.書法美學教程[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2]任平,翼之.行書教程[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3]吳山明.意筆人物畫[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
[4]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5]張捷,鄭朝,藍鐵.傳統山水畫[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