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成


摘 要: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根據梅里米在1874年秋天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整個歌劇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并被公認為上座人次最高的歌劇。強烈的民間音樂風格,和聲色彩和劇情的搭配,和恰到好處的管弦樂配器是其成功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有很多經典歌曲就取自歌劇中的唱段,這些唱段雅俗共賞,傳播廣泛。本文通過對《卡門》中幾首經典歌曲的創作情況進行多維度分析,為未來的音樂創作提供了和聲、旋律線、音樂和歌詞以及配器的思路。
關鍵詞:《卡門》;多維解析;歌劇
中圖分類號:J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1-0-03
一、歌劇《卡門》和作曲家比才
(一)比才的生平以及在音樂界的境遇
喬治·比才(1838年10月25日-1875年6月3日),出生于巴黎,法國作曲家,世界著名歌劇《卡門》的作者。不到九歲時,他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然后,他去了羅馬,繼續學習了三年。1863年,寫下了第一部歌劇《珍珠采摘者》。1870年新婚的他加入了國民警衛隊,并在塞納河邊終生寫作。在音樂中,他融合了獨特的民族音樂色彩,以及法國喜劇歌劇的傳統表達手法,創造了19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他的其他成就包括歌劇《驕傲》 (1850),第一交響曲(1855);1857年獲得羅馬作曲獎;《伊凡四世》(1866-1869);1872年起,他陸續完成了歌劇《阿萊塞恩》和《卡門》(1874)。1875年,他去世,享年37歲。 在他的一生中,普通百姓和音樂界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公眾從未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作曲家,這也造就了他比較窘迫的生活和處處充滿斗爭和起伏的音樂語言。
(二)《卡門》的情節和創作背景,及在后世的成功
1.《卡門》劇情梗概
四幕歌劇《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富有個性的吉普賽女孩——煙工廠的女工人卡門。她讓軍人班長唐·豪塞對她一見鐘情,并舍棄了他在故鄉村中的情人——溫柔善良的米卡愛拉。后來唐·豪塞因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她而入獄,出獄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販賣的行列。然而后來卡門又愛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唐·豪塞在羞憤中殺死了卡門。
2.《卡門》創作背景
歌劇《卡門》是根據美里米的同名小說改編的。19世紀,在法國大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作曲的技巧和藝術因經濟繁榮而變得更加復雜,這是一部更接近普通人生活的戲劇。與此同時,整個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增加了人民的流動和頻繁的戰爭,所以“吉普賽工人”“士兵”和“愛情故事”的主題與當時的時局特別相關。比才還在他的音樂中大量使用了吉普賽人和拉丁音樂的元素[1]。
二、對歌劇《卡門》中著名的歌曲節選的旋律和歌詞分析
(一)哈巴涅拉舞曲
哈巴涅拉舞曲是《卡門》中最著名的女中音獨唱選段,在旋律中,整個線條呈現一個半音級進下行的狀態,同時低音的伴奏也一直用Dm和弦強調重復的感覺, 事實上,這樣不僅讓整個旋律線條非常規則(使得有記憶點),而且使和聲打破了常規的一到兩個和弦的束縛,有了非常多樣的變化。橋段則別出心裁地設計了用長音引入副歌中的合唱聲部的做法,這樣不但讓主歌部分再“重復”了一次,也為副歌的“對話”很好地埋下了伏筆。
副歌中,這里的旋律分別用兩個鏡像相反的線條(1235321)與合唱部分做了管弦樂式的對話,極富戲劇效果。
在歌詞上,女主人公把愛比作一只頑皮的鳥,這使得這樣的形象與她敢于愛與恨交織在一起。在副歌中,主人公首先被描繪成兩個長音符(盡管字面意思是關于愛的主題),然后突然跳到高音調。然后他說,愛就像一個流浪者……這證實了這首關于愛的歌,實際上是關于卡門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非常頑皮和聰明,真性情難以被束縛。
(二)斗牛士之歌
如譜例1所示,主歌的旋律在節奏上非常統一,先是連續的八分音符,然后在四分音符上保持停頓,這種重復的節奏型一般使得歌曲非常容易記憶。整個線條除了統一的節奏外,還使用了非常多的模進式重復。在音樂的AB段銜接處,突然整個音樂從小調到大調過渡,色彩明亮,活潑歡快,使用了很多進行曲中前附點的節奏,而略莊嚴的進行曲風格伴奏也讓“斗牛士”在歌曲中展現出他應有的威風和英氣。好的歌曲,一定是歌詞和曲調相得益彰的!
在歌詞中,“來干一杯”被用來引出介紹斗牛士的歌詞大意。這種用第三人稱帶入情節敘述的方式在歌詞中非常鮮見。然后是觀眾和斗牛的場景,用觀眾的熱情來描繪斗牛的受歡迎程度。之后,用“一雙愛的眼睛”回到了整部戲的主題:愛。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這首“斗牛士之歌”也不會在歌劇史上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歌曲中描繪了“受傷的牛”和即將迎接愛情的斗牛士這么兩個形象。在劇情中,正是在埃斯卡米羅斗牛演出并即將和卡門在一起時,場外那個桀驁不馴卻渴望自由的人被唐·豪塞殺死,就如同斗牛士劍下最終倒地不起的公牛一般。兩個場景間用如此應景的歌詞串聯在一起,藝術性非常高[2]。
(三)A Card Trio
紙牌三重奏以卡門的兩個女伴侶的二重唱開始。在前面的伴奏中,長笛的伴奏織體完美地顯示出卡片占卜的神秘。憂郁神秘的整體音樂與前一個故事中的大量的激情感受并不相似。整首歌也從神秘變成了有點抒情。旋律上,該曲用了非常討巧的“對比”手法,用下行、小調的伴奏、配合半音級進為主的旋律,來勾畫死亡的預言;用上行,大調式的伴奏,不斷向上模進的小線條來表示卡門對命運的坦然接受。
面對死亡的預言,卡門唱道:休想逃避這個痛苦的回答,不管有多少次的清洗是徒勞的,這張誠實的卡片永遠不會說謊!如果天書讓你寫下“幸福”兩個字,遭受任何打擊你不必害怕,牌在手中翻轉靈活,它告訴你,會快樂,會得到幸福。如果你注定要死,你被洗了20次,殘酷的牌總是回答你:死亡!面對這樣一個冰冷的死亡預言,卡門沒有像歌劇中的許多女主人公那樣抱怨、哀悼,甚至哭泣,她冷靜的表演完美地補充了這個獨特的吉普賽女孩的另一面。卡門本人在占卜完成后的旋律基調非常平靜,她似乎已經平靜地接受了命運的暗示……
(四)在塞維利亞的城墻邊
這是本劇中筆者認為最好的歌曲,無論是和聲設計還是旋律線條,不僅具有浪漫時期的特點,而且融合了許多民族色彩,在和聲的設計上也非常別出心裁,從第一句就足夠驚艷。
在旋律方面,第一句使整個音調變得復雜,從寫作技巧推斷,應該是升F大調,然后快速調整同一主調大小到b小調,然后回到平行的主調。之后,它依次轉向G大調,上升F大調主和弦(這樣下一節就可以從B大調開始),形成一個有趣的整體閉環。在歌詞上,首先描述一個墻邊的環境,然后開始喝酒和跳舞,之后引出主旨。所以說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歌詞創作方式。在中國的語境中,好的歌詞往往是“什么歌詞不能出現在歌詞中”,例如,我寫愛,然后我的歌詞就不能出現“愛”,但我可以用各種隱喻和故事來強調“愛”的主題。在歌劇中,歌詞因為兼顧情節的推動,和單獨的歌曲稍微不同,但一樣可以用“寂寞”“紅酒”“要成雙成對才快樂”來描繪即將到來的愛情。
三、著名歌劇《卡門》節選中的管弦樂配器分析
(一)如何使用配器來推動唱段《紙牌三重奏》中的情感
這首歌以上升的弦樂開始,然后,笛子的出現在氛圍中營造了一點神秘感。在長笛和女歌手之間也有一段“對話”,琴弦的第二個顫音在整個A段中反復出現。在卡門的獨唱中,隨著情緒的推動,琴弦從短的斷奏變成了連弓, 在合唱的段落中,更是通過更大動態的弦樂表現(更情緒化的處理)來支撐人聲。而歌曲中,需要的悲傷感主要由低音大提琴和低音銅管做主要伴奏樂器,當聲音停止時,用定音鼓收尾[3]。
(二)如何用配器使旋律更優美——斗牛士之歌
這首歌有兩個大的段落(小樂章)。第一段是一個整體小調感覺的音樂,有著非常強烈的西班牙音樂的特點,第二段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大調旋律,讓我們從第一段中的配器開始分析。
通過譜例2可以看出,一開始,整體樂隊的配置就已經非常豐富,使用銅組ff的齊奏和弦樂及木管組對話,使整個音樂有一種華麗和活潑的感覺,就像斗牛場喧囂又帶點激動的人群一樣,讓歌手感覺如同站在中間的斗牛場唱歌。而情景感、畫面感,是旋律能夠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
在第二段歌曲中,首先是木管組奏出均勻的跳音,之后加入更多的弦樂,仿佛是游行中優雅的盛裝舞步一般,中音區的大管和圓號更加重了這一感覺。在大合唱開始后,三角鐵和女高音的復調使得整個音樂更加隆重和華貴,在重復段落中,更是加入了群眾的歡呼聲與之前的合唱做銜接。在這首歌中,所有過門和旋律上行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動態變化(如從整體音量p-ff,弦樂從低音區上行然后在高音區時做整個樂隊的齊奏),使得主旋律更有一種“反復強調”的感覺。在兩段結束后,男女聲開始對話,最后在樂隊的大齊奏中以大調的主題收尾,再次強調了主旋律。
(三)《卡門》中配器相對于同時期音樂的創新和改進
卡門的整部歌劇對配器的創新效果主要體現在短促的組間對話(但不是簡單的銅管和木管這樣分組)和打擊樂使用上。例如,在浪漫主義中期,絕大多數的交響樂或歌劇,都是一個主題貫穿,然后大致不變的“伴奏組”加上回聲和重復的主要樂器推進音樂,如大提琴、低音、喇叭等做伴奏,小提琴和長笛做主奏、長號做一下對話性質的填充。在《卡門》中,我們可以發現,比才重組大部分樂器,例如,弦、銅管、木管(主要是弦樂器)作為一個組,打擊樂、銅管、另一組弦樂,作為另外一組,但旋律線連接以及組與組之間相同樂器的互相融合,使整體聽感新穎又自然,雖然這樣的編配形式在之后開始多見,如《圖畫展覽會》等,在那個時代能有如此創舉,也是《卡門》能在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還能長盛不衰的原因。在《卡門》中,管弦樂不再是人聲的“伴奏”,而是可以獨立演奏并非常具有可聽性的一段段配樂!
四、《卡門》唱段中有趣的和聲設計
(一)哈巴涅拉舞曲
哈巴涅拉舞曲的第一段和聲進行非常簡單,幾乎都在d小調的I級和IV級循環,有點像藍調的和聲技巧(藍調音樂使用大量的小調I級和IV級), 既然如此簡單,為何能給人一種與同期的絕大多數歌曲都不相同的感覺呢?因為整個哈巴涅拉舞曲在主旋律中使用了大量的半音音階, 這使得雖然低音沒有變化,整個和聲色彩卻一直在變。在副歌中,哈巴涅拉舞曲是在《卡門》戲劇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技巧,即把小調變成同主音的大調,但伴奏樂器還是維持本來小調時的旋律線條(因為是半音故毫無違和感)。同樣的,從I級到下屬或者從屬和弦交替前進,因為中高音內聲部線條的設計,使得整體上簡約而不簡單。
(二)第一幕——在廣場上
整首歌從d小調的一級開始,作為“基本”的和弦配置,但主旋律線條不斷和固定的低音區和聲產生新的色彩(與哈巴涅拉舞曲類似)。
譜例3
同時,中提琴演奏的E音也非常有趣,不斷與大提琴的旋律組成部分不和諧的沖撞,使整個音樂籠罩在一種神秘和朦朧之中(確定的和弦情緒確定,如單獨的大三和弦顯得明快,之后的法國作曲家如德彪西的作品就使用了大量“不確定”的和弦,比如CDFG這樣來代替CEG組成的Cmaj和弦,更朦朧神秘)。
之后,從I級的半減七和弦到V級的減七和弦,整個和聲進行的方向是不確定的,但音感越來越壓抑。這一個從小三和弦到半減七和弦到減七和弦的過程中,加上一個持續的旋律成分的進展,沒有像傳統和聲一樣有一個明顯的“屬-主”為基礎思路的解決過程(見譜例3)。
五、結束語
《卡門》全劇無論藝術和技術方面都是無可挑剔的,所以我們只能簡單地分析一些小技巧。因為僅整首音樂的總樂譜就有574頁長,可能得用一本厚厚的書,才能進行細致的分析。本文謹從創作的多個維度,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樂段入手,對這些小技巧做展開剖析,也希望這篇拙作能幫助到大家。
參考文獻:
[1]楊立青.管弦樂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孫海鈺.詠嘆調《哈巴涅拉舞曲》的詮釋與表達[J].劇影月報,2022(04):57-58.
[3]董芳.追求生命的價值——比才歌劇《卡門》解讀[D].上海音樂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