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歌
春雨蒙蒙,草木新生,桃花紅,梨花白,菜花黃,一簇簇絨絨的茅草蟄伏了一個冬季開始探出頭來,泛出葳蕤的光,開始在春風里舒展拳腳,與藍天白云凝目絮語。
驚蟄過后,陽光燦爛,雨水滋潤,鄉風怡蕩,天氣平穩回暖,嫩芽在風中搖曳,根在靜謐中積蓄生命的能量,形成蒼莽之勢。它的芽猛躥、鉚勁發育,似乎一夜之間,田間陌上冒出一個個綠針,剛抽出的茅針我們叫它“茅芽”,剝開嫩綠色的外衣,針心茸白如絮,放在嘴里,嚼棉花糖的感覺,鮮嫩綿柔,甜滋柔滑。鄉村田埂、溝谷、荒郊、河堤到處都有這尋常植物,春天的茅芽,曾充盈著我兒時的味蕾。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暮春,鄉村大地開滿茸茸的白茅花,微風吹拂,倦鳥入林,暮野靜寂,時有余輝斜照。溪水蕩漾,茅花飛揚,仿佛登樓望天涯芳草,漸行漸遠漸無窮,令人浮想聯翩……
初夏,水草豐澤的溪水邊,有很多水鳥棲息,它們常被嬉水的孩子們驚起。河面上,一邊是樹林,一邊是茅草地,微風吹來,碧波蕩漾,這是記憶中最難忘的畫面。此時,紫蘇、薄荷、燈芯草、白茅草、蘆葦旺長,一蓬蓬繁茂的草,下面就是一撮肥壯根。自然界真是奇異的世界,花草樹木各有秉性,有的喜歡孑然獨行,有的喜歡抱團取暖,有的則若即若離,彼此眺望,而茅草,就是拔起一棵帶出一團來,這就叫“拔茅連茹”吧。茅草根系豐富,盤根錯節,白白的、水靈靈的如少女的臂膊,她們交織成纏綿悱惻的地下宮殿,又連接天地,時時刻刻在釋放著無窮的情感。我背著竹簍割豬草,往往是割了一茬,不幾日,又拔節生長起來。不僅往上躥,還把身影鋪展到無窮盡的地方,其韌勁不容小覷,就像耿直倔強的山里人,讓我感嘆它不畏困難頑強的生命力。我兒時就學會采擷白茅根,星期天用鋤頭挖茅草根打打牙祭。茅根剜出來,搓去薄衣,柔白如雪,脆脆的,方寸一節,飽含汁液,一咬,汁水濺出,清甜彌漫。嚼在口中,甘甜清滑,津汁如飴。我們稱那是埋在黃土中的微型“甘蔗”,它溫潤著我們童年的單調和冷色。
春夏之交,人若心情不佳、壓力過大等,很容易“上火”,沏一杯茅草根茶,它最懂關懷,解心意。伏天里,柵欄里的牲口無精打采,熬上一大鍋茅根、葦根、黃花苗、車前草等,病懨懨的牛羊咕咚咕咚喝飽了一盆涼茶,立馬又活蹦亂跳了。據《本草綱目》記載,白茅根性甘寒,入肺胃二經,有清火生津,涼血止血,利尿通淋等功效。同時對解酒毒、降血壓有良好的效果。傳說東漢時期張仲景在洛陽行醫期間,用白茅根配金銀花、甘草、黃芪等中藥還治好了不少瘟疫患者呢。也許,在中醫大家族中白茅根是平民百姓,現在想來,物資匱乏的年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蔬一果,都是自然的饋贈吧。去年夏天我咳中帶血,憂心忡忡,哀嘆不已,中醫先生搭脈:“胃火上升,氣血不活,無大妨礙,茅草根、刺蕨芽沖茶喝”。湯湯水水帶著柔情和力量不知不覺中占據我的整個身體,和著生命一起流淌,也溫潤浸透著心靈。它用無聲的語言給我傳遞生命的活力!就是這普通的草根,從古到今不知挽救和滋養了多少人的身體!白茅根與人類千絲萬縷的關系,讓我對它的敬畏之心更增添了幾分。
秋天,經過陽光篩濾,茅草逐漸變黃,柔綿,隨風輕歌曼舞,帶著鄉村特有的自然與率真,讓人心生歡喜。我到溪畔采擷一束茅草插在花瓶里,做案頭清供,小屋里便氤氳著濃濃的田園詩情。讀書寫作疲倦時,瞟一眼,心里就會滋生絲絲綠意。晚上,月亮升起來,清輝把茅花投影在雪白的墻壁上,如夢如幻,山野,就這樣搬到房間里來了,月影在草間顫動,那懷鄉的情愫也在月下顫動。女兒降臨后,我給取名“苒苒”,心中就飄蕩著“苒苒齊芳草,飄飄笑斷蓬”的意境,這得感謝白茅草給我留下最樸素的生命美學概念了。
到了冬天,農人把茅草割下來,經晾曬編織成草墊草鞋、蓋茅屋。根送入灶塘煮茶烹湯,或用于薪柴,燃盡成灰,或在泥土中孕育著新一輪的生命,就這樣生命交替,此消彼長,生生不息,永不歇息。一簇白茅草,也是故鄉的背影,在漸行漸遠的時光,溫暖而悲戚地晃動。草不語,花不言,它們正以這樣的方式慢慢地抵達我的精神故園,延續著懷鄉戀土的永恒情結。
歲月流變,大地安然,白茅草散漫著人間氣息,不疾不徐,隨遇而安,慈悲滿懷,俯瞰大地,給我們甘甜、溫暖,為我們除去疾病,激發我們審美享受,滋養了我們的性靈,向世間萬物傾注著滿腔熱情。
植物的世界可以很單純,也可以很復雜,當你欣賞它的外在時,卻不知道它有更應被關注的生命的意義。白茅草,一種最平凡、普通的植物,然而,又是一種最貼近人類生命的植物,它的生長特性、生命的存在形態,似乎也在告訴我:在低處,生命一樣璀璨、絢爛。它的繁衍,它的喜怒,它靈魂的高遠,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后來者的心靈,教我學會認識生命和腳下的大地,與它一起,我會看到真正的生命,會敬畏天,感恩大地,珍惜泥土。
一切借助自己的力量繁衍后代,生存壯大的生命,都是這個世界上值得人類去贊美,去謳歌的。因為,每一株野草都像一縷清純的陽光,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