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進南 徐世麟
為貫徹《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積極提升學校體育教師對《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認識和理解,使體育教師能盡快地將《課程標準(2022年版)》理念融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學校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圍繞微觀(個體)、中觀(教研組)、宏觀(學校)3個層級進行研究提升,力求通過多途徑實施策略,提升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專業素養,推動學校體育教研的有效實施。
一、聚焦微觀教研,共鳴“雙向聊課”
微觀教研是個人專業化成長的基礎,通過“徒弟看師傅的課”和“師傅看徒弟的課”,課后共“聊”想法,產生共鳴。多采用“雙向聊課”的形式,包括指導式聊課和培訓式聊課2種途徑。
1.指導式聊課,共促成長
指導式聊課是師傅隨機觀摩徒弟的教學后,對徒弟的教學流程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以此來提升徒弟的業務素養和專業化水平,是奠定徒弟“能教”和“會教”的必備途徑。
首先,由徒弟自己獨立設計1節課,并思考“我為什么這樣設計”;其次,師傅觀摩徒弟這節課后,對徒弟這節課產生“我會怎么設計”的想法;最后,師傅和徒弟針對這節課進行課的設計交流,借此對徒弟進行“體育課有效設計”指導。徒弟在師傅的引導和點撥下,逐漸學會思考,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也逐漸成熟起來。如,在設計水平三《排球——正面下手發球》的第2課時,徒弟結合第1課時學生技能的掌握情況,在找準學生興趣點、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通過采用程序化的教學方式,設計觀看發球視頻、聽口訣錄音提示、擊固定輪換發球、“誰是球王”等多種練習,引導學生進行技能遷移,促進學生快速學會動作。
2.培訓式聊課,奮楫揚帆
培訓式聊課是徒弟觀摩完師傅的課后,師傅借助課例對徒弟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指導,是“師引徒”的一種有效、顯性的教研方式,更是年輕教師由“學教”→“能教”→“會教”→“精教”轉變的有效途徑。
首先,徒弟觀摩完師傅的引路課后,針對師傅這節課的某些環節提出自己的困惑等;其次,師傅結合本課例設計的各環節進行有針對性地解答和課堂教學方法指導;最后,徒弟明白師傅“為什么這樣設計”的意圖,并逐漸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如。師傅在授課水平三《立定跳遠》第2課時,結合學生已有的跳躍經驗和理論水平,在課前預學階段,為學生設計前置性課后家庭體育作業——自主體會立定跳遠動作技術,嘗試提煉動作技巧,便于將課堂上節省下來的講解示范的時間用在課堂練習體驗中,從而提高課堂容量和密度;在課中導學階段,根據學生課前預學的掌握情況,利用小體操墊子的不同擺放方式,圍繞“怎樣跳得遠”,設計出跑過“獨木橋”、跳過“斷橋”等不同真實情境和練習方式,使教學變得更加有趣流暢和自然,學生也能逐漸總結出:要想順利通過“斷橋”必須有快速的跑動、單腳的起跳和控制身體平衡的能力。
“雙向聊課”既能展現出師傅的引領帶動作用,又能對提升年輕體育教師教學水平具有較好的推動作用。
二、打造中觀教研,蓄力“微型研究”
中觀教研是在微觀教研的基礎上,以典型課例為線索,以行動研究為途徑,以教師的原有經驗為研究基礎,以教學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為切入點,使教師提高認識,產生共鳴。以“微型研究”呈現中觀教研。
1.把握內涵,明確方向
“微型研究”主要以體育教師內化理論、改變教學行為為目的,是針對在體育教學中某個環節或某個方面發生的小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可能課前沒有預設到的一些問題);通過問題歸納,借助《課程標準(2022版)》指導教學實踐;在引入觀念、進行研究中,進一步提煉研究主題;在主題確立后,再進行理論方面的學習,即觀念深化;然后根據觀念,再形成預設;并根據預設再進一步開展這一輪的實踐研究,并在多次的研究中進行理論反思,最后推出小成果。
2.課例牽動,精準落實
每學期,學校體育教師會按照學段收集各自在課例中發現的小問題,然后組長收集信息制訂微研究計劃,確立主講人、微研究主題等;之后每周三下午,學校體育組會嚴格落實各級教研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按照流程進行“微型研究”,著重落實、探索結構化教學,逐漸提升體育教研組的研究、探索以及創新能力。如,體育教師在進行籃球課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學完后,不僅體驗不到籃球課的樂趣,而且還不會利用所學技能進行籃球比賽,更讓學生產生了倦怠感,于是針對這種情況,體育教研組確立了《有效降低難度和規則促進學生對技能的理解和運用》的小主題,以《籃球——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這節課例為載體,借助《課程標準(2022年版)》,開展了組內“微型研究”,在整個組內研討交流中,每名教師都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見解,如,學生在籃球課上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反而更多體驗到的是失敗,那么學生上課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便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籃球學習和活動中,進而他們就會對籃球課失去信心,從而不愿上籃球課了。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籃球比賽的樂趣,建議在“賽”的過程中,每節課都要根據學情,對所傳授的籃球運動項目進行“加工處理”,改變技術規格,適當簡化籃球比賽規則(允許比賽時走兩步或者跑幾步)、降低難度(降低籃架高度或者增大籃框的寬度,提高學生投籃的命中率)和設計不同形式的“賽”(技巧挑戰賽、越級賽、爭霸賽、積分賽等),讓學生獲得籃球運動項目的成功體驗,降低比賽難度,研發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激起運動興趣和需求的比賽內容,使籃球運動項目貼近學生實際,易操作、易體驗、易完成、易成功。
中觀教研不僅能加深教師對《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理解和運用,而且還能切實把教育教學的真實問題轉化成微課題和專題,促進體育教師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促使教師多角度反思,從而得到專業化發展。
三、鑄就宏觀教研,彰顯“三段六環”
宏觀教研是個人和團隊建設的保障,是指學校在前期集中教研的基礎上,學期末組織體育教研組成員進行集體教研,落實“三段六環”教研成果匯報展示,是微、中觀教研的升級,具有參與廣、成果實、操作強的特點,能夠有效推動體育教研組建設和管理。
1.研前:集中共磨,集體研討
“研前”包括集中共磨合,集體研討2個環節,它是以《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統領,以落實課堂教學為抓手,以提高課堂效率為突破,以師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完成一次全流程一體化的集體研討,全組圍繞課程核心素養真實問題解決的具體流程,在結構化教學的牽引下,教研組教師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磨一堂優秀的教學課例。如,在展示三年級《障礙跑》一課時,課前,有的教師設計的是利用小體操墊進行障礙跑練習、有的教師利用學校現有的體育資源,圍繞單杠、雙杠以及云梯等障礙物進行練習……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們利用這些器材作為“障礙物”,組織學生練習,不但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有一定的危險性等,所以,在集中研討中,體育教研組教師達成共識:依據學情和障礙跑教材的特點,將障礙跑教材與德育、勞動以及美育教育等進行跨學科整合,以“紅軍長征”為主線,以游戲化的教學為主要教學方法,以障礙跑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法,聚焦學習任務,創設“爬雪山”“過草地”等真實情境,通過“小紅軍”體驗“營區”生活、“小紅軍”練本領、“小紅軍”執行任務、“小紅軍”勝利會師等多環節真實情境進行真實問題的解決,在“玩”中學障礙跑。
2.研中:課堂展示,分工觀察
“研中”是宏觀教研的重要環節,包括課堂展示、分工觀察等,它是整個學期組內學科教研成果的集中展現,更是學科組集體智慧的力量的“大比拼”,其內涵不只要呈現出學校大單元教學研究主題,還要體現《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三方面教學目標,更要充分展示學科組集中教研的情況等。在課例展示過程中,全組教師要分工明確,一人上課,其余的教師分別進行不同角度的課堂觀察,為課堂展示后的組內集研打下基礎。如,在《障礙跑》課例展示中,分別從跨學科主題學習、課堂體育資源的利用、課堂教學容量和強度、教學方式的轉換以及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等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提升教師課堂觀察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研后:成果匯報,反思升華
“研后”包括成果匯報、反思升華、評價反饋等,首先由組長向全校教師匯報本學期組內宏觀教研整體情況;其次組內教師針對本節課觀察量表和觀察的角度進行闡述分析以及課堂反思升華等,如,在《障礙跑》課例展示研討交流中達成以下共識:為激發學生學習內在需要,挖掘教材的深度,精心設計真實的教學情境,能把學生引入到身臨其境的真實問題的解決中,讓學生主動產生學習需求,解決真實問題,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實際問題。本節展示課就是通過設計“穿樹林”游戲、“練本領”“穿越封鎖線”“勝利會師”等多種形式的真實情境,引發學生產生情境想象,勾畫“長征”的場面,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積極體驗、模仿、想象,并逐漸掌握障礙跑動作技能等;最后全校教師會根據評價標準依據學科組課堂展示、組長的匯報、集體研討等進行公正的評價,學校也會依據“大練兵”的評價結果進行集中表彰和總結,以此提升教師的教科研水平,推動學科教研組建設與管理。
宏觀教研是以強化學科素養為導向、以注重課堂效率和學科組建設為目的進行的學科組教研成果“大練兵”,對于建立良好的教師專業團隊、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圍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