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天下第一茶”:洞庭山碧螺春

2023-06-26 11:59:06沈建東
江蘇地方志 2023年3期

◎沈建東

(蘇州博物館,江蘇蘇州 215000)

碧螺春和洞庭山碧螺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洞庭山碧螺春,特指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太湖洞庭山(洞庭東山、洞庭西山)一帶清明前采摘,手工炒制卷曲形的綠茶;而碧螺春指的是一類用洞庭山碧螺春的制作工藝制作成的綠茶,如云南等地出產的碧螺春綠茶。2011 年,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 年,蘇州吳中區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2022 年11 月,包含蘇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朱琛《洞庭東山物產考》關于“洞庭山之茶”的記載

從來雋物有嘉名:碧螺春的前世今生

早在唐宋或許更早,太湖洞庭兩山就開始采制野茶,品種也較多,被記錄下來的有水月茶、西山剔目、西山云霧、東山片茶,也有粗雜的邊銷茶。唐大中年間巢縣縣令楊曄《膳夫經手錄·茶》記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1]這可能是提及蘇州產茶的最早文字記載,且當時喝茶是從采葉水煮為茶開始的,因稱“茗粥”。宋時,洞庭山茶被選為貢品,據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載:“洞庭山出美茶,舊入為貢。《茶經》云,長洲縣生洞庭山者與金州、蘄州、梁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謂之水月茶,以院為名也,頗為吳人所貴。”“又若太湖之怪石,包山之珍茗,千里之紫莼……”[2]31-32可見,唐代洞庭西山的水月茶、包山茶已很出名。明代,蘇州茶業進入全盛時期。明正德年間,王鏊《姑蘇志》在“土產”條中寫道:“茶,出吳縣西山,谷雨前采焙極細者販于市,爭先騰價,以雨前為貴也。”[3]明王世懋在《二酋委譚》中記載:“時西山云霧新茗初至,張右伯適以見遺。茶色白,大作豆子香,幾與虎丘埒……汲新水烹嘗之……兩腋風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4]蘇州洞庭云霧茶始與虎丘白云茶齊名,這樣的評價是很高的。清王維德《林屋民風》載:“土產,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細茶。出東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價倍于松蘿。”[5]明代至清初,洞庭東山和西山相繼出現了水月茶、小青茶、西山云霧、雨前茗芽、剔目、片茶等茶,或以產地名,或以炒制技藝名,至明末清初“碧螺春”成為這些茶的統一名稱,并為世人熟知。清朱琛《洞庭東山物產考》記載:“洞庭山之茶,最著名者為碧螺春。樹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時不凋,二月發芽,葉如梔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6]而最初洞庭兩山的制茶技藝有高低,并已經根據質量等差用于商貿和邊貿,據清方式濟《龍沙紀略》云:“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枝葉粗雜,函重兩許,值錢七八文,八百函為一箱,蒙古專用,和乳交易與布并行。”除了上好的洞庭碧螺春為世人爭相購買外,品質較為一般的粗茶也會稍做加工銷往蒙古等地。[7]至清初,洞庭山采制的茶葉品種較多,質量差異很大,而寺院所產少量茶、民間所產緊細形的“剔目”,以及品質最上的“片茶”或可稱為是洞庭碧螺春的雛形。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嚴令禁止各地制作龍鳳團茶,“惟采芽茶以進”[8],此舉旨在改善唐宋皇室遺存下來的飲茶奢靡之風,崇尚民間自然簡單的飲茶習尚。在明朝政府政策的推動下,散茶迎來了發展期。作為全國范圍內最先改制散茶的江南蘇州地區,洞庭碧螺春迎來了春天。加之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南巡為碧螺春的脫穎而出準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到清后期已經形成“近時佳者名碧螺春,貴,人爭購之”[9]的局面。

碧螺春的名字由來,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傳最早碧螺春為西山水月禪寺僧人自制,其型與佛祖釋迦牟尼頭頂螺髻相似而得名。

第二種說法,產自碧螺峰者名碧螺春。如明代《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為‘嚇殺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10]744明末清初吳梅村(1609—1672)寫過一首《如夢令》提到碧螺春:“鎮日鶯愁燕懶,遍地落紅誰管。睡起爇沉香,小飲碧螺春碗。簾卷,簾卷,一任柳絲風軟。”可見,“碧螺春”之名稱明代已經耳熟能詳。清康熙年間,碧螺春成為朝廷貢茶。《清嘉錄》記載:“谷雨節前,邑侯采洞庭東山碧螺春茶入貢,謂之茶貢。”[11]《清宮述聞》“弘義閣等處·茶庫”條記載了進貢情況:“乾隆時,各省例進方物,茶葉一類,兩江總督進碧螺春茶一百瓶,銀針茶、梅片茶各十瓶,珠蘭茶九桶……河東河道總督進碧螺春茶一百瓶,江蘇巡撫進陽羨芽茶、碧螺春茶各一百瓶……”[12]可見到康熙、乾隆時,碧螺春早已成了貢茶,且成為按照洞庭碧螺春炒制技藝制成江南綠茶的專有代名詞,由此推測“碧螺春”因產于碧螺峰下而得名也是流傳最廣、比較公認的一種說法。據清〔乾隆〕《吳縣志》記載,“碧螺峰”原為王鏊題寫,刻于巖石上。因年久字跡模糊,民國19年(1930)李根源在旁題寫了“碧螺春曉”4 個大字。

第三種說法是清康熙皇帝賜名而名揚天下。相傳碧螺春原是一種野茶,生長在太湖東山的碧螺峰石壁上。有一年,氣溫比較高,野茶長得特別茂盛,采下的茶葉竹簍里裝不下,采茶人就把多余的茶葉放入懷里。誰知茶葉沾著熱氣,透出陣陣異香,采茶人驚呼“嚇煞人香”。從此,這種野茶就被叫作“嚇煞人香”。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南巡太湖,“巡撫宋犖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11]〔乾隆〕《太湖備考》云:“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山人朱元正采制,其香異常,名‘嚇煞人香’。宋商邱撫吳始進上,題曰‘碧螺春’。自是督撫提鎮歲來采辦,售者往往以贗亂真。”[13]

唐宋至今關于碧螺春名字的由來說法不一,皇帝賜名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對碧螺春特有品質的肯定。洞庭碧螺春在清代已被朝野推崇,成為名茶,進貢皇宮,備受矚目。清代文學家龔自珍在《戊戌會稽茶》中稱“茶以洞庭山碧螺春為天下第一”。清末震鈞《茶說》中直抒“茶以碧蘿(螺)春為上”[14]。很多文人用詩詞吟詠洞庭碧螺春。清陳康祺《詠碧螺春》詩道:“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揄揚到上京。嚇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15]249對洞庭碧螺春褒揚的最佳文辭還得算清光緒進士、山西道監察御史李慈茗的《水調歌頭·碧螺春》:“誰摘碧天色?點入小龍團。太湖萬頃云水,渲染幾經年。應是露華春曉,多少漁娘眉翠,滴向鏡臺邊。采集筠籠去,還道黛螺奩。龍井潔,武夷潤,岕山鮮。瓷甌銀碗同滌,三美一齊兼。時有惠風徐至,贏得嫩香盈抱,綠唾上衣妍。想見蓬壺境,清繞御爐煙。”[15]247詞中稱碧螺春兼有龍井茶之純凈、武夷茶之溫潤、岕茶之鮮潔,用詩歌語言表達太湖山水之美成就香韻十足的碧螺春。清梁同書《碧螺春》詩云:“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氣不關火焙足。娥眉十五采摘時,一抹酥胸蒸綠玉。纖褂不惜春雨干,滿盞真成乳花馥。”[16]

碧螺春茶精妙的制作技藝,最初極可能來自太湖洞庭兩山的寺廟。在古代,特別是魏晉時期,上層人士修行談玄學,參禪入定最初多用酒,后來發現酒喝多了不但不能入定,反而會胡言亂語,而寺廟里的僧人制的茶喝了卻使人清醒,這個時候“它既是一種超脫塵世的祭祀用品,用來供養神佛,又具有社會潤滑劑的世俗功能……通過一起啜茗,僧人與其文人施主結成茶侶……唐宋以降,飲茶就被視為佛教‘普度眾生’的一個方面。”[17]僧人采集寺旁的茶樹制茶,開始少量為了自用,在交往中與文人香客成為茶友,然后制茶技藝逐漸傳播到了民間。

蘇州地區的水月茶、白云茶、小青茶、白龍茶等最初都是寺廟出品,以至于唐代后期水月茶又稱小青茶,居然在江南一帶聞名起來,成了貢茶。洞庭西山縹緲峰西邊的水月禪寺是在隋朝開山的,山中所產的貢茶也因之稱為水月茶。宋蘇舜欽在《水月禪寺中興記》碑上題詩曰:“水月開山大業年,朝廷敕額至今存。萬株松覆青云塢,千樹梨開白云園。無礙泉香夸絕品,小青茶熟占魁元……”[2]46洞庭碧螺春品質上乘與最初來自野茶樹有關,清乾隆六十年(1795)李振青《集異新抄》記載:“包山寺有白茶樹,花葉皆白,烹注甌中,色同于泉,其香味類虎丘。一寺止一株,不知種自何來,植數十年矣。山有素封,欲媚顯者,厚價買于寺僧,移栽以獻,茶竟萎,絕種。”[18]碧螺春茶最初產于碧螺峰野茶樹而名,而產于虎丘的白云茶則來自虎丘寺旁野茶樹,僧人摘葉炒制,明清亦聞名于世。后來民間開始用野茶的種子分塘種植,采葉炒制成茶。蘇州古代民間婚俗“六禮”中,男女親家婚禮前的來往皆有茶為伴手禮,著名歷史學家、蘇州人顧頡剛曾經搜集到一份民國年間蘇州地區的“全金六禮”的總禮單,“求允納徵吉禮:金求一品,蘭芽玉茗,錫金成封,茶瓶百子……”[19]納吉禮中,女家則以茶瓶贈送親友,所以女家納吉,俗稱“受茶”。取意茶移植不長,非種不生,比附成婚姻的神圣不可更改,并暗含求子意味,這個習俗來源于實際的茶樹種植方法。茶樹“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禮用茶,取從一不二之義。”[6]

1949年以后蘇州茶樹種植變化較多,據《蘇州農業志》記載:20 世紀60 年代前,吳縣茶種主要用本地洞庭東、西山群體種,俗稱“柳葉條”“醬板頭”“柴茶”等。到20 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引進安徽祁門的“櫧葉種”、福建的“福鼎種”和浙江的“鳩坑種”等外地品種,多種在國有虞山林場、光福茶場、獅子山茶場和鄉村茶場如西山堂里、涵村、天王塢,東山楊灣、東山鎮,以及越溪張橋林場等處。洞庭山茶樹品種繁多,種植歷史久遠,無法考辨其源流,故通常稱東、西山群體種。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政府組織品種資源調查組經過觀察研究后,將其定名為洞庭碧螺春。明清時期洞庭碧螺春種茶樹“洞庭種”主要分布在東山、西山的山塢中,據統計至今尚有百年以上古茶樹數百株。[20]

中國農林茶樹專業人士認為,洞庭種茶樹芽葉繁殖力強,生存能力強,是制成碧螺春茶不可或缺的優質原料。與其他品種相比,洞庭種制成的碧螺春茶香悠長,果香隱溢。但洞庭種是一種用茶樹種子進行繁衍的群體種,種子個體之間的特性存在一定差異,因而整體外觀也不盡相同。洞庭山碧螺春的珍貴,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太湖東西洞庭山也是“洞庭山碧螺春茶”孕育生長的原產地。碧螺春并不只有蘇州才有,但只有蘇州洞庭東西兩山出產的,才被世人認可。洞庭山碧螺春中既有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血脈,也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尤其是原產地茶樹的保存,今人需要尤其珍重之、保護之。

“碧螺春曉”—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碧螺村。茶農及雇工在自家茶園里采摘“明前茶”(圖片來源:視覺江蘇網)

碧螺春好,關鍵在哪里?

洞庭碧螺春制作流程講究而繁雜,從鮮葉到干茶全靠一雙手控制,是至今為止中國茶中少有的依舊保留著傳統手工制茶技藝的茶種。地方特色鮮明,所以贏得了歷代人們的喜愛。現代著名作家周瘦鵑用詩歌表達了人們的共 識:“及 時 品茗未為奢,攜侶招邀共品茶。都道獅峰無此味,舌端似放妙蓮花。”[21]洞庭山碧螺春茶好,在于其有四大獨特之處。

(一)獨特的生態環境與茶果間作的種植方式。蘇州擁有太湖60%的水域面積、80%的太湖峰巒、184 公里的太湖岸線,山水生態資源極佳,形成了氣候溫潤、云霧繚繞、水氣蒸騰滋潤的小氣候,洞庭碧螺春蘊集太湖山水的靈氣和精華于一身。洞庭東、西兩山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磷等物質,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天然養料。且其區域內植物生長繁茂,茶樹與枇杷、楊梅、桃、白果、石榴、柑橘等果木交錯生長。林木覆蓋率在80%以上,茶樹栽培于果樹林木中,適宜喜陰喜散光的茶樹生長。明代羅廩在《茶解》中就提出:“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其下,可蒔芳蘭、幽菊及諸清芬之品;最忌與菜畦相通,不免穢污滲漉,滓厥清真。”[22]茶樹、果樹枝丫相連,根脈在土中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出碧螺春花香隱果味的天然品質,這一切都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優良的地理環境。民國初,朱琛《洞庭東山物產考》對洞庭碧螺春的種植有十分詳細的記載:“洞庭山之茶,最著名為碧螺春,樹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時不凋,二月發芽,葉如梔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實如枇杷核而小,三四粒一球根,一枝直下……種宜山地,不喜肥土,冬初揀老子和濕土藏之,來春二月取種樹下或背陰,以米泔、蠶沙或小便稀糞等和水微微潤之,不可太濕,根太濕必爛。”[6]傳承至今的洞庭碧螺春種植技藝—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在2020 年1 月被農業農村部列入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蘇州市首個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二)獨特的采摘特點。一是采得早。洞庭山碧螺春茶的采摘時間選擇春分后至清明、谷雨前最佳,諺云:“前三日早,正三日寶,后三日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意謂清明前所采之茶,因嫩芽初展,為上春茶,俗稱“明前茶”,為茶中珍品;難得遇到溫暖的早春,采得春分之前的“分前茶”,則尤為名貴,數十年難得一遇。在清明后谷雨前采的茶,稱“二春茶”,茶柄如旗,茶芽似槍,仍不失上品,俗稱“雨前茶”。而清明后采摘的,鮮葉因氣溫逐漸升高而快速生長,鮮味會受到影響。谷雨過后,天氣漸暖,茶葉生長旺盛,諺云“谷雨茶,滿地抓”,此時產的茶俗稱為“炒青”,品質也就遜色多了,但深受老茶客們的喜愛,因為葉較老,經泡,一杯可以喝上大半天,價廉物美實惠。立夏過后,茶葉日益變老,小滿過后,則不再采摘,所謂“立夏茶,夜夜老,小滿過后茶變草”。因此,洞庭山碧螺春茶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好,最為名貴。相傳民國年間,到了碧螺春最佳采摘時節,某些上海富豪紳以重金招當地清純少女,上山采茶,采得嫩芽后,即用紙包放入懷中,無焦卷之患,以此制得絕妙茶品。

二是采得嫩。陸羽《茶經》關于茶葉好次,曾這樣說道:“葉卷上,葉舒次。”洞庭碧螺春采摘的茶葉鮮葉是茶樹剛冒出來的嫩芽。由于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小芽型品種,所以采摘非常耗費心神和人力。“凡斷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則速斷不柔,以指則多濕易損。”[10]308采茶季時,采茶工人每天早上5 點不到,就要蹚著露水出發上山采茶,一個熟練的采茶工一天下來,最多也只能采摘4 斤不到的茶芽。清朱文藻《采茶歌》生動地描繪了采茶女的辛勞,詩云:“采春茶,冒春雨,戴笠持筐走山女。采茶忙,焙茶忙,山泉到廚聲淙淙。新茶供客客滿堂,有余時與家人嘗……”[23]

三是揀得凈。采摘的茶芽帶回家馬上揀去枝梗,在竹匾上攤晾。對碧螺春采制工藝較早作系統記載的是民國朱琛《洞庭東山物產考》:“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葉之遲早而分粗細也。采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濕巾,防其枯焦。回家揀去枝梗,有分嫩尖一葉二葉,或嫩尖連一葉為一旗一槍。隨揀隨放……”[6]洞庭碧螺春的采摘順序、手法、保存都有獨特的講究。

洞庭山碧螺春茶

(三)獨特的炒制工藝。碧螺春炒制工藝歷史悠久,民國初朱琛《洞庭東山物產考》詳細記載了清末成熟的炒茶做法:“用凈鍋入葉約四五兩,先用文火,次微旺,兩手入鍋,急急炒轉,以半熟為度,過熱則焦而香散,不足則香氣未透。炒起入瓷盆中,從旁以扇搧之,否則色黃香減矣。”[6]經過歷代炒茶師的炒茶制茶技藝總結,通常1 斤鮮葉須采集6 萬多芽頭,制茶師秉承的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的技術要領。碧螺春炒焙的獨特之處,在于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四個連續操作環節,一鍋到底。這樣出鍋的碧螺春呈現的是獨特外形,當地人稱“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三鮮自古少”。由此可見碧螺春炒茶技藝的獨特之處。最后制出的洞庭碧螺春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茸毛遍體,銀綠隱翠”。

(四)獨特的沖泡方式。綠茶有上投、中投、下投三種杯泡法,洞庭山碧螺春茶采用最嫩的芽葉炒制,是上投法的典型代表。因為碧螺春芽頭十分幼嫩,所以不能用100℃的水沖泡,否則滋味全失。洞庭碧螺春采摘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茶香四溢。沖泡后葉片徐徐舒展,銀澄碧綠。滋味鮮醇爽口,湯色綠而明亮。朱琛《洞庭東山物產考》載:“碧螺春有白毛,他茶無之。碧螺春較龍井等為香,然味薄,瀹之不過三次,飲之有清涼醒酒解睡之功。”[6]碧螺春沖泡很有講究,首先是水的選擇,以泉水為上;其次溫度以70℃—80℃水溫為佳,大半杯水為度。先在玻璃杯里沖上80℃的水,然后再放3克左右的茶葉,沖泡后寧心定氣看著茶葉螺旋在水里,慢慢打開,茶香隨著溫潤的水汽蒸騰溢出,輕輕靠近嗅聞,清甜的茶香、淡淡的花果香,立刻幽香飄逸,令人神清氣爽起來。啜一小口,慢慢咽下,幾秒后,回味有甘,茶香在舌頭的兩邊散開,隱隱仿佛有花果的清香,心亦隨著茶香慢慢沉靜下來,正如蘇州著名文化人周瘦鵑《望江南》詞云:“蘇州好,茗碗有奇珍。嫩葉噴香人嚇煞,纖茸浮顯碧螺春,齒頰亦留芬。”[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综合网久久| 91国语视频|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亚洲综合色婷婷| 亚洲无码37.|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欧美区在线播放|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亚洲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一级片一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午夜a级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国内精品视频| 午夜毛片福利|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另类|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不卡影院| 综合成人国产|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亚洲va视频|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久综合日韩| 综合色亚洲| 在线欧美日韩|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AV熟女乱|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