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法
(江蘇張家港 215632)
張家港市的香山南坡上曾有一個著名的自然景觀,名叫“聽松吟”,位于香山寺下南桃花澗東側的山崗上。明、清時期,一些士大夫喜歡去那里游玩,因為那里長著密密的樹木,滿崗滿坡多是高高挺立的松樹,間有樟樹、槐樹等,林深似海,境地清幽。山風勁吹,松濤洶涌,猶似大海怒嘯,鐵騎突出;清風徐來,颯颯作響,猶似細浪拍擊沙灘,淺唱低吟。文人雅士們在那里優哉游哉,觀松,聽濤,吟詩作畫,看藍天碧云,聽鳥兒歡鳴,放松心情,淘洗胸臆,確是一種美的享受。
聽松吟勝景,早在明代天順年間就已存在。明英宗時,時任兵部尚書的江陰綺山人徐晞,在游覽香山聽松吟后寫過一首題為《松壑濤聲》的詩:“倚壑蒼虬遍,風來作怒濤。幽人清不寐,遺響在林皋。”(見顧季慈《江上詩鈔》)這首詩告訴人們,聽松吟在山溝之旁,即香山南桃花澗之東側,山坡上大多是蒼老、拳曲的松樹。正是因為有了桃花澗,溝深谷巨,才能形成巨大的風口,故風吹樹動,就發出大海怒濤般的聲響。清光緒年間,香山東麓七房莊舉人吳達璋亦曾去聽松吟游玩,后寫下一首題為《聽松吟》的古風:“聞道聽松吟,香山后八景。聳立深歲月,翠色老乾坤。謳以不棄材,宜同棟梁存。風動吟詩聲,挺拔滿山春。”〔見《延陵吳氏宗譜(讓德堂)》卷23藝文外集〕從這首詩中可知,清代時香山有“前八景”和“后八景”,而聽松吟是香山“后八景”中的一景。聽松吟的松樹,高高地聳立著,已經年深日久,蒼翠的顏色和天地一樣古老。山風吹動滿山挺拔、青翠的松樹,好似詩人在吟誦詩歌一樣。清末重臣、兩代帝師翁同龢曾偕同太倉人王實賓等好友來香山游覽,見聽松吟一片蒼翠,隨即吟出“層林深處碧翠染,風濤聲中聽松吟”的佳句,而王實賓面對佳景也難抑胸中激情:“遠看松林,云霧不散;近觀松樹,疊傘覆蓋。”
劉天華(左二)全家與岳父殷可久合影(馮春法 提供)
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界的一代宗師劉天華與香山聽松吟有不解之緣。據《暨陽劉氏宗譜(五忠堂)》載,劉天華父親劉寶珊出生于香山東麓的殷家埭,5 歲時過繼給劉寶珊父親劉康洲的族兄劉漢做嗣子,而劉天華母親蔣氏(其父蔣坤賜)出生于香山東麓的西塘坊圩,劉天華妻子殷尚真是香山東麓、北距殷家埭僅一箭之遙的三甲里街上人,是清末秀才殷可久的女兒。1915 年,劉天華在江陰城內西橫街家中養病期間,曾經到三甲里探望殷可久和未婚妻殷尚真。劉天華常常去三甲里東面距殷可久家約1 里遠的柏林庵,向庵中和尚學習二胡技藝,后在三甲里創辦國樂演奏社,為家鄉悉心培養音樂人才。著名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病中吟》的旋律,可能就是劉天華在1915 年養病期間醞釀構思而成的。我國現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劉天華的胞弟劉北茂所著回憶錄里對此有所記述。
劉北茂在《劉天華音樂生涯:胞弟的回憶》一書中曾提到:“江陰城外環繞著一片群山,有三十多座。其中有一座香山,坐落在北門外離城東北二十余里處,風光旖旎,群鳥爭鳴,此起彼伏,我大哥二哥年輕時都常到此游覽。大哥半農曾寫下了《游香山紀事詩》,他的詩歌集《揚鞭集》即由此得名;而二哥天華的二胡名曲《空山鳥語》的產生,就可能是在游覽家鄉名山中獲得的靈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文化專家、《澳門日報》專欄作家、祖籍香山東麓殷家埭的殷立民,在他寫的《香山鳥語》一文中說:“劉天華年輕時當然常到香山。劉天華的岳父殷可久是筆者的太祖父,抗日戰爭前后,筆者住在香山腳下多年,有時住在殷家埭,有時住在三甲里小鎮,與太祖父殷可久同床而眠。那時劉天華已經去世十年,有一次午飯時談到劉天華,我的祖父說:‘天華到此探望岳父,就在這間屋子里拉奏了《空山鳥語》,他用二胡演奏出了鳥叫的聲音,大家都很興奮,要他再演奏。天華也很開心,就掐斷了一根弦線,獨根弦線演奏樂曲,還在胡琴上模仿人聲,模仿唱戲。’”劉北茂和殷立民的回憶應該是可靠的,說明劉天華在去世10 年前即1922 年前后,又一次到三甲里探望岳父,在岳父家拉奏過《空山鳥語》。
幾十年來,《空山鳥語》一直是二胡學習者、演奏者努力攀登的高峰。因為《空山鳥語》的技巧特點,也正是它的演奏難點所在。它音域寬,最高音達到外弦第五把位的頂端(一般認為,這是二胡高音區的極限);它速度快,快速滑音,快速換把,而且很多處是不間斷地進行的;它模擬鳥鳴,不是簡單模仿某種特定的鳥類,不是自然界鳥聲的記錄,而是音樂化、藝術化的“鳥語”,似鳥非鳥,卻又必須具有鳥叫的特殊音色和頻率特征。如今,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等許多曲目,已經成為世界名曲。
其實,劉天華是一有時間就去三甲里探望他岳父的,劉天華因為妻子是三甲里人,他的親祖父劉康洲是香山東麓殷家埭人,他的舅舅家也在香山東麓的西塘坊圩,因此,他對三甲里特別有感情。1918年,劉天華又回到三甲里省親小住,常常一個人去香山聽松濤、鳥鳴,在南麓觀光游覽。他非常喜歡聽松吟這個清靜世界,喜歡聽松濤吟唱、百鳥爭鳴。有風時去聽,無風時也去聽。在他的心里,松濤的吟唱和百鳥歡鳴,純系天籟之音。他完全陶醉在這個天然的巨大的音樂場中,塵世的煩惱被拋到了汪洋大海里。那極富詩意的松吟,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時而如江潮奔流,時而如細浪拍岸;有時突然呼嘯,有時戛然而止。而松林里夾有香樟、樸樹、槐樹,無風或微風時一鳥嚶啼,百鳥和鳴,那鳥聲四起的喧鬧情景,使他的心情分外歡愉。正是這大自然的天籟之聲,使劉天華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和啟迪,從而激活了他的音樂細胞,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遂創作出《空山鳥語》這首不朽二胡名曲。
香山名勝“聽松吟”(張建良 攝)
經典名曲《空山鳥語》初稿寫于1918年,10 年后才定稿。標題采自于唐王維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此曲描繪了深山幽谷中百鳥爭鳴的優美意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是一首極富形象性的作品,1993年獲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華人20 世紀音樂經典作品獎”。
令人惋惜的是,聽松吟這片“翠色老乾坤”的松林,在日軍侵華時竟被日本侵略者砍伐殆盡,直到1949年后,當地人民政府號召并組織群眾綠化荒山,經過持續多年的努力,香山才漸漸變得翠綠起來,如今已是滿目青山,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遠處立望,蔚然深秀,綠意蓊郁。如果是晴好天氣,走進那天然大氧吧—香山南坡聽松吟,光是聞聞那松林的清香,就讓人心醉了,更何況還有那曾經使劉天華陶醉過的悅耳的松濤和鳥鳴?
民族音樂巨子劉天華雖然離開人世已經90余年了,但他熱愛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品性將永遠激勵家鄉的人們在人生之路上且行且省,珍惜身邊的美好風景。